第549章 哀悼丧失
眼下的南志昊,是属于那种咨询师最喜欢的来访者了。
他对于自己的困境有模糊但正确的认知,在本能的驱使下已经意识到了某种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并且已经尝试着在这个选择的方向迈出了半步。
只不过由于对“人”与“生活”方面的知识缺乏系统的整理,来访者并不能很好地明确自己的想法,对于自己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迟疑。
那咨询师要做的,就是帮助来访者一点一点解构自己的想法,坚定来访者的认知;同时,给来访者提供坚定自己的选择的力量。
至于来访者的选择是否完美——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
或许有更好的选择,或许没有;这个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自然有不同的答案。
但至少针对当下的来访者,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那么,咨询师和来访者,就有为了这个选择去一起努力的必要。
南祝仁看着来访者。
按照惯例,先以来访者刚刚叙述的内容为基础,以【重复】和【反映】的方式,予以一定的支持。
来访者现在正是需要这个的时候。
……
此刻,来访者完成了自己的叙述、并且给出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正有些紧张地扣住十指关节,彼此不安地微微摩擦。
南祝仁笑道:“看样子,你最近确实对于自己进行了一次非常完整的自省,明白了自己过去的,也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了理智的计划了。”
呼——
来访者松了一口气。
自叙述开始,他终于露出了第一次正常的笑容。
“我不知道我现在的选择到底是不是正确的。”来访者习惯性地解释道,“我现在最主要的困扰就像我刚刚跟您说的一样,我做出选择之后还是有些迟疑……”
南祝仁轻轻抬手,再次给出一个【支持】:“面对现实的情况,‘正确’的情况会有很多种,但‘绝对正确’却是‘绝对不存在’的。”
“至少眼下你的选择,是最适合你的。”
来访者扣着的手指关键略微松开了一些。
“至于你会有些迟疑,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意味着你有所谓的‘问题’。”南祝仁笑道,“恰恰相反,这意味着你在某些方面超乎寻常地强大。”
南祝仁看着来访者的眼睛道:“你的【超我】太强了。”
来访者眨了眨眼睛:“‘超我’?”
这个词,似乎在什么营销号或者短视频里面常常出现,来访者也总感觉自己有一点了解的。
但是此刻从南祝仁口中说出来,来访者却觉得自己似乎不理解了。
他正襟危坐,露出探索的目光。
南祝仁点头:“对,【超我】。”
……
在【精神分析】学派的基础理论中,除了针对【意识】和【潜意识】的解释之外,论述【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学派基础理论之一。
弗洛伊德在研究人格结构的过程中提出了《人格结构模型》,将个体的心理划分为三个核心的层次——
——既【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与生俱来的部分,是人自出生以来就具备的。
【本我】遵循着所谓的“快乐原则”,所驱使出来的一切行为都是追求即时满足的本能欲望。
如性、饥饿、攻击等等。婴儿在肚子饿的时候会不顾一切地哭闹去索取食物,毫不在乎自己的行为是否会给周围的环境和人带来不便,这便是典型的【本我】。
【自我】,是个体获得一定的成长后,经由在现实环境中生活而逐渐形成的第二层人格,是人格中的管理者。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作用是协调【本我】的冲动与外部世界的限制。
比如当打工人逛街看到一个奢侈品的时候,【本我】会生出渴望;但是在看看钱包之后发现自己买不起,【自我】便会发力,遏制住打工人的冲动消费欲望。
【超我】,则是人格之中的最高层,是个体学习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之后逐渐形成的。
【超我】遵循“完美原则”,要求着个体行为符合道德的标准。
……
南祝仁看着来访者道:“你强大的【超我】,其中就包含了过度内化的‘孝道’。”
“由于过去的创伤经历、以及现在和父母沟通的多次失败,你面对需要和父母再次交流的场景的时候,会本能地出现排斥、愤怒、以及其他的负面情绪,这些是你的【本我】。”
“但你在这种情况下却依旧驱使自己去履行‘儿子’的角色,压抑自己的情绪,去哄着父母;甚至在自己面临压力的时候,还会选择分出精力去舒缓父母的焦虑,这些都是你压抑了【本我】,选择让【超我】发力的结果。”
南祝仁看着来访者道:“所以这给你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本我】、【自我】、【超我】作为构成人格的三个部分,三者的平衡性也非常重要。任何一方的过于强大或者过于弱小,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包括但不限于心理问题、适应困难,乃至于精神疾病。
在个体的【本我】过于强势,压倒了【自我】和【超我】之时,人就会被本能所驱使,变成欲望的野兽。
冲动控制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缺乏道德边界、追求及时享乐,都是【本我】过于强势的后果。
大部分的罪犯,都是【本我】的奴隶。
“而【超我】过于强大,往往会让人忽视自己的需求,甚至脱离现实。”南祝仁看着来访者。
在来访者露出若有所思的眼神之后,南祝仁继续道:“那些高高在上的道德标准,会让人给自己设立不切实际的目标。比如你以前的【理想自我】。”
来访者露出一个不好意思的笑。
“当犯下错误之后,过于强势的【超我】会让人去过度地谴责自己;甚至哪怕不是自己的错误,个体也会对自己进行惩罚。”
这说的是来访者之前在被诈骗之后,自己攻击自己的行为。
除此之外,过于强大的【超我】还会带来其他问题。
比如一些极端道德下认为“享乐”都是不好的,导致了压抑和禁欲;
严格遵守规定,不懂得变通,而导致刻板和思维僵化、行为死板;
还会因为【超我】时刻监督自身、批评自身,让人生充满压力,鲜有轻松愉悦的时刻,进而演化成根本感觉不到快乐。
在病理上,表现为【焦虑障碍】、【抑郁】、【强迫症】以及相关延伸症状的可能。
南祝仁看着来访者,道:“事实上,直到现在,你身上的【超我】也依旧有时不时地突破平衡的迹象。”
“在你一开始想要叙述童年创伤、提到和父母有关的话题的时候,你有下意识的紧张、犹豫。因为你意识到你的叙述和孝道有关的【超我】所冲突,在下意识地阻止自己去对父母做不好的叙述。”
“而哪怕你说出来了那些不好的事情,你也会不由自主地为父母开脱。”
南祝仁比出一个时间轴的手势:“像你在提到‘父亲因为自己止不住大哭而拔菜刀’的时候,你紧接着就进行了大段大段的解释,来让自己、也让我去相信‘父亲不是真的想要伤害你’这个观点,来帮你的父亲挽尊。”
来访者做出回忆的样子。
好像真的是这样。
“【超我】强大不是坏事,说明你有很高的道德标准。”南祝仁安慰道,“但,凡事都需要有个度。”
“你过于强大的【超我】和被压抑的【本我】已经不匹配,以至于【自我】都无法平衡,因此才出现了现在的状况。”
说着,南祝仁叹了一口气:“更不用说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自我】还有另外一层怎么都无法实现的对亲情的渴望,这就导致你更难受了。”
好在来访者如今对于这三个“我”都已经做出了调整的尝试。
南祝仁的这一通分析,相当于把来访者的变化全部剖了出来,呈现在对方的面前。
这让来访者对自己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对于之后的改变也更有方向。
当然,这样还不够,南祝仁需要继续【支持】来访者。
……
“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你父母的三个‘我’也是很不稳定的。”
来访者一愣。
不过随后他按照南祝仁之前科普的知识细细思索之后,很快就思考通了其中的关隘,
露出了一种释然的表情。
有些话,他现在依然不好说出口,南祝仁作为咨询师便代替他分析、代替他说。
南祝仁的表情微微严肃了一点:“在你和他们倾诉创伤的时候,他们进行了否认。我想了好几种他们这么做的理由——”
“或许,他们意识到了你说的是真的,但是他们装傻、他们否认,他们下意识地选择去维护自己身为父母的身份,而不是给予你疗愈。”
来访者抿了抿嘴唇。
“或许,虽然他们回想起了你说的事实,但在他们的价值体系中,你说出来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并不是多么严重的事情,他们意识不到对你的伤害。因此他们对你的创伤没有记忆;
“而哪怕他们还记着那些创伤,他们在和你对话的过程中也会把关注点偏转。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眼下应该去抚慰你、支持你,因而转去维护自己,顾左右而言他。”
来访者的双手握了起来。
南祝仁的这三种可能性,都相当残酷。
看着来访者的表情,南祝仁语气稍微缓和一下。
“又或者,他们……可能也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妥,也后悔。但出于潜意识的自我保护,为了维持自己‘好家长’的认知,而把这些不好的东西给屏蔽了。”
这种说法,不知道和前面的三种比起来算是好一些,还是更坏一些。
半晌之后,来访者摇了摇头:“我没有办法去改变他们,我以前试过……都失败了。我现在只想要让自己好过一点,我只能改变自己。”
“按照老师您的说法,我调整了我的【超我】:我会履行赡养他们的义务,维持基础的交流;同时也调整了我的【本我】,我不再对他们有不显示的渴望。”
南祝仁点头:“对,这种情况下,你的【自我】才能在现实和你的内心找到一个平衡点。”
面对这种情况,单纯的认知调整是不够的。
至少没有办法让来访者在短时间内完成疗愈。
所以需要心理咨询师发力。
南祝仁道:“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简单的仪式。”
来访者抬起头,目光露出探索。
南祝仁继续道:“我们需要进行一次——【哀悼】。”
来访者一愣:“‘哀悼’?”
南祝仁点头:“是的,对你——或者说,对过去的‘你’,进行【哀悼】。”
……
【哀悼】的全称,是【哀悼丧失】。
这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指的是个体在面对重大的、不可逆转的失去时,通过经历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和认知阶段,最终在内心世界完成对“失去之物”的定位与和解,从而能够重新投入生活。
对于童年创伤的来访者来说,他们潜意识或许会有一个“如果我足够痛苦、足够渴望,或许就能改变过去,换来我应得的爱”的错误认知。
因此他们需要完成的是对“未曾拥有的好父母”的哀悼,对“永远无法实现的童年渴望”的哀悼。
一个完整的【哀悼丧失】的咨询过程,包含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立安全和稳定的环境。经过了南祝仁这么长久的咨询努力之后,来访者几乎时刻都在这种状态中了。
第二阶段,是探索和验证。重点在于叙述过去的事件,连接现在的体验,并且探究“自己究竟丧失了什么”。
这些在南祝仁意识到来访者的在这次咨询中会呈现童年创伤问题之后,就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咨询计划,进行了有意识地引导。
第三阶段,则是体验。体验悲伤,允许愤怒,同时和解——这最后不是什么与“放下”和“原谅”,而是“不再期待”。
这是南祝仁刚刚完成的事情。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1/4241701/1111058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