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三圣
积雪封霜,徐徐而行。
轺车在离丞相府还有三十余丈开外便停下了,董仲舒走了下来。
也就是戌时初,天就已经完全黑了,在相府门前,董仲舒站住了,远远地望着这座自己梦里曾经无数次来过的府第。
府门廊檐下那四盏大红灯笼,竟照得人心都是热的。
世事沧桑,二十年前承明殿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试后,他狂言大丈夫终将位极人臣的情形恍同昨日。
可是,就这三十余丈的路程,他竟走了二十年,却依然没能走到对岸。
心潮难平走到相府门下,拾级而上时,门口站着的门房先问道:“是博士吗?”
董仲舒当然能听出他话语中那种既有惊讶又有审视的意味,带着笑问道:“相国睡下了吗?”
“还没。”
“烦请通传,董仲舒前来拜见。”
“请博士先入门房稍等片刻。”
公孙弘披着一件长衫,静静地站在书房里,望着董仲舒慢慢走了进来。
“见过相国。”
“是仲舒啊。”
董仲舒进入相府时,想过各种各样的猜测和预想,但这时都没有发生,公孙弘的表现,就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平静地招呼着再见的老友,“来了好,来了就好。坐下,慢慢说。”
“是,相国。”
董仲舒坐了下来,望着公孙弘,公孙弘也在望着他,两位同年一时相顾无言。
到底是公孙弘先开了口,“我八十一了,你也有五十九了吧?”
“是,下官今年虚岁六十了。”
“《论语·为政》:‘子曰:‘六十而耳顺’,修行成熟,功德圆满,仲舒,你成了。”
“耳闻其言,而知其微义,是谓耳顺,六十花甲,六十杖年……”
董仲舒笑道,“……相国是说,下官到了还乡之年,该走了吗?”
“你啊,总是知道那么多的大道理,也总有那么多的见解,但你和我,现在都已经满头白发,是白头同年,我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意思呢?”
董仲舒望着公孙弘苍老的面容,“相国,四年前,是您推荐我去胶西国担任国相……”
“我是个小人。”
公孙弘接言,坦诚道:“我四十岁才学《公羊》,经学功底远不及你,是以,我在外朝靠着逢迎陛下,官至公卿之位。
而你在中朝凭借着真才实学获得陛下青睐。
你瞧不起我,我也不待见你,所以在陛下不满你的灾异说时,我便谏言陛下让你去凶险万分的胶西国,既能让你远离长安,也是想着借刀杀人。
幸好,你没有死……”
“有人死了。”董仲舒打断了他,“那个上交推恩策的主父偃,是死在你的手里。”
在胶西国那三年,他面临过无数次来自胶西王的刺杀,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挺过来的,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挺过来,只是回头望见来时路,才惊觉自己走了那么远,等到了太子储君为了正统法理烦恼时效力脱身的机会。
两人之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生死之仇。
又是一阵沉默,公孙弘长嘘一声,“是啊,有人死在我的手上。”
在这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中,不少人都死在他的手上,也有一些人因为他才活下来,没有什么对错,只有立场不同。
董仲舒的书生气,公孙弘很羡慕,也很安心,这样耿耿于怀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威胁的人。
“仲舒,你为何而来?”
“奉陛下旨意,问相国何时还乡。”董仲舒说道。
他不得不承认,公孙弘的政治手腕,中朝无人能企及。
不论是什么样的阴谋诡计,都很难让这位布衣丞相倒台。
都是公羊家,招数都一样,在陛下势弱的今天,想扳倒公孙弘是不太能做到的。
那就只能让公孙弘自愿离开。
公孙弘沉吟了一下,才说道:“我并无致仕之念,愿在相位终年。”
“陛下愿保平津侯府富贵绵长。”
一位刻薄寡恩的君王,竟能开出这样的条件,在中朝官吏看来,这非常不易了。
但在公孙弘看来,就显得有些可笑了,陛下连自己都快保不住了,却承诺他人之族富贵绵长,且不说他有太子储君的许诺,就是没有,陛下的口碑,他也信不过啊。
“有陛下诏书在此。”董仲舒取出皇帝诏书,上言很简单:“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
虽然没有明写“死罪可免”,但大意是如此。
这下。
公孙弘可笑不出来了。
但不是心动,而是心惊肉跳。
当年窦婴的死,他是亲眼见证的,窦婴、灌夫和田蚡交恶,被田蚡抓住把柄下了狱,为了救灌夫,也为了救自己,窦婴道出家中藏有汉景帝遗诏。
这本该是救赎之物的东西,却最终导致了灌夫被灭族,而窦婴,也被以“伪造遗诏”族诛。
因为在尚书署中,并没有该份遗诏的存档。
根据大汉律法,皇帝诏书必须一正一副,必须存档,而没有副本存档的遗诏,即为伪诏。
在窦婴死后,朝野上下就有诸多猜测,但基本是三种,第一种,窦婴伪造,第二种,汉景帝没有存档,第三种,尚书署存档被毁。
第一种不太可能,窦婴以先帝遗诏是为了自救,不是为了要将全族性命搭建去的。
第三种也不太可能,当时王太后和丞相田蚡是势大,但也没有达到能毁掉先帝遗诏的地步。
第二种可能性是最大的,遗诏没有存档。
这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汉景帝忘记存档,另一种是汉景帝故意没有存档。
这么重大的遗诏,如果说汉景帝忘记存档,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如果说汉景帝故意没有存档,就是汉景帝挖了个坑在等着埋葬窦婴和窦氏全族。
总之,老刘家的诏书,除了颁布天下的那种,其他的就不能信。
尤其是密诏。
这不是公孙弘的免死金牌,反而是公孙家的催命符。
陛下想让他勘破荣辱,却连基本的诚意都没有,本朝陛下,真的是太没有礼貌了。
公孙弘的脸平静如水,“博士,夜深了。”
董仲舒被请出了相府。
就在董仲舒失望走回轺车时,却见到了意想不到的人,顿时露出了喜意,来人道:“小子见过博士!”
……
一月孟春,冰雪融化,春水浩荡,渭水河道宽阔异常,泛蓝的波涛中隐隐可见晶莹洁白的浮冰。
中、外两朝官吏再三劝进卫氏皇后临朝称制,卫子夫再三辞让不成,正式代理国政,移居长乐宫。
自此,未央宫、长乐宫、太子宫,三宫并立,三圣临朝。
只是,皇帝不在未央宫,太子储君的太子宫更是未建,作为帝国权力中枢,真正行驶监国事宜的,是卫后子夫。
当消息传出,这一年整个帝国上下臣民惶惶不安的情绪,忽然消散了许多。
原本在皇帝、太子之间摇摆的公卿、列侯、宗室大臣纷纷转向了卫后。
不少朝臣隐约觉得很熟悉,就像当初大司马卫青功高,陛下扶起嫖姚校尉霍去病一样,大批朝臣成为了皇后宫卿。
军中变动,终究影响有限,整个朝廷的变动,影响就很广大了。
卫氏外戚,正式进入天下人的视野中,尤其是卫子夫、卫青的长姐卫君孺的夫家,当朝九卿之一的太仆公孙贺,及子公孙敬声,在朝野中尤为活跃。
在长乐宫的宣德殿中,卫子夫首次临朝,举办了廷议。
也颁布了她的第一条政令,算缗和告缗。
何谓“缗”,在本朝常常用线绳把一千枚铜钱串成一串,一千钱称为一缗。
算缗,就是以算为单位征收财产税,而针对的对象是无论有无市籍的全体商人,政令要求他们自己估算经营性成本,统一换算成缗钱,其中商人每两千钱需要缴税一算,一算是一百二十钱,税数零点六成。
但在此前,太子储君的新政令中的车船税,就已经让商税达到了利润的三成,如此一来,巨商大贾的实际商税,就来到了三点六成,真正超过了三分之一。
而太子储君撤销小民小商的车船税,又以这种方式回来了。
甚至为了防止商人群体一致的虚与委蛇,隐匿财产,不如实上报,附上了告缗。
如果商人财产不上报,或不如实上报的,罚戍边一岁,并没收所有经营成本,同时鼓励民间互相举报,举报成功,可以分到被没收财产的一半。
刘据在得知皇后政令时,立刻就意识到,这个政令不是出自母亲。
这必然与姨夫公孙贺父子有关,以及,甘泉宫的父皇有关。
父皇通过公孙贺父子影响了母亲,在继续对穷苦百姓可持续的竭泽而渔。
大多数时候,纵容举报都是一种懒政,也是一种极其罪恶的制度,这是将朝廷的责任和义务转移给了无关的百姓。
而更关键的是,这会成为政治斗争的手段,通过释放人性之恶,在人与人之间塑造出本不存在的敌对关系,从而把每个人都变成一个监视者。
算缗,本来是针对商贾、放贷者的手段,但刘据丝毫不怀疑这会变成针对几乎所有家庭的财产手段。
既然举报有利可图,凡是有点家产的,都会被人惦记上,而地方官府在得到举报后,有心算无心下,哪里还会在乎被告者的身份,先把钱抄了再说。
算缗、告缗所得的钱,既不归少府,也不归治粟内史署,归入了长乐少府,即皇后的少府。
主持算缗的,是个名为义纵的酷吏,就是女太医义妁的兄弟,当初义妁有幸于王太后,在王太后推荐下,出任中郎,外放上党郡的县令,治政严酷,政绩优异,历任长陵县令、长安县令、河内都尉、南阳太守,依法办事,不避权贵,娴于杀戮,严厉打击豪强地主。
迁定襄郡太守,一日处死四百余人,天下皆知,百姓不寒而栗,累迁左冯翊。
此人,代替了酷吏周阳由的位置,为父皇所用。
主持告缗的,正是公孙贺、公孙敬声父子。
随着母亲临朝称制,长安城的朝廷,出现了重大变动,但刘据却预见到了姨夫公孙贺、表兄公孙敬声的结局。
告缗,凡涉及“告”字,便是权力,而背后,是数之不尽的钱财。
财物、田地、宅邸、奴婢……总有能让姨夫、表兄动心的。
一旦动心,死期随之而至。
“让丞相府告天下郡县,告缗之事,要止于商贾,不能牵连其他。”
刘据为皇后政令划了条线,“另外,给予我那姨夫一个体面。”
刘据是个顾念亲谊的人,也是个护犊子的人,但不是什么犊子都护。
大姨夫公孙贺北地郡义渠人,祖先是胡人,他的父亲公孙浑邪于孝景帝时期担任典属国、陇西太守之职。
孝景帝前元三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公孙浑邪参与平叛并建有功勋,在孝景帝前元六年四月,孝景帝封赏击吴楚有功者五人,公孙浑邪被封为平曲侯。
孝景帝七年四月,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其后,年少的公孙贺因多次从军有功且为平曲侯子之故选为太子舍人。
从那时起,大姨夫就深受父皇信任,官至太仆,数日得赏累计千金之多,严格意义上说,属于帝党。
在之前的天家父子之争中,公孙贺父子表现得十分含糊,刘据没有计较。
现在看来,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与其等着公孙贺、公孙敬声父子惹下大祸,被父皇借题发挥,刘据要先解决掉这些所谓的“卫氏外戚”。
在刘据眼中,卫氏外戚就两人,舅舅卫青、大兄霍去病,其他的,安分守己还则罢了,不安本分,与庶民同罪。
“是。”张汤作为丞相府使者来到北军见驾,恭声领命道。
算缗令、告缗令,他本来是不在乎的,但公孙贺、公孙敬声父子在朝廷中的上蹿下跳,他却非常不高兴,这么长时间以来,谁不知道廷议是他张汤的主场?
哪怕是陛下姐夫、上君大姨夫,也不能抢了他的风头。
“上君,那些去往地方主持告缗使者该当如何?”
“吩咐诸郡县,那些人胆敢举商人以外诬告、攀咬之事,一律抓了。”
“是,上君。”
张汤欣然领命,犹豫了一下,“上君,朝野渐生春风,陛下有意将平阳公主下嫁大司马,有意将诸邑公主下嫁…嫁冠军侯,亲上作亲。”
一瞬之间,张汤惊觉上君的气势变了。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1/4241524/1111105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