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康熙,门外何人听琴?”
大半个月工夫歼灭日军前路军,取得了义州大捷,战局已经被扭转。明军终于从被动防御转为反攻,开始掌握战略主动权。
明军上下、高丽王廷、义州百姓,全都如释重负的松了口气。
义州战场的硝烟暂时消散,军事压力骤降,朱寅也有心思来管管高丽人的死活了。
最重要的就是四个字:奉旨赈济!
这也是高丽经略使的职责,不仅仅是高丽军事,高丽民政他也要管。他其实就是高丽的太上皇。
说来也巧,朱寅还没有开始办这件事,高丽王李昖和都承旨柳成龙就闻着味儿来了。
幕府客厅里茶香袅袅,朱寅早就卸甲,换了一身大明士人爱穿的道袍,头戴逍遥巾,看上去闲云野鹤,清逸出尘,官气尽涤。
朱寅煮茶焚香,抚琴《幽兰》,难得的闲情逸致一回。
高丽王君臣倒也知机识趣,没有立刻进入打扰,而是老老实实的静候门前,等朱寅一曲弹完。
原本,李昖君臣对朱寅还有些轻视,甚至对大明朝廷腹诽不已,认为明朝居然派来一个毛都长齐的少年经略,岂不是儿戏军务?
他们也不觉得三元及第、千古神童有多了不起,难道不能是明人吹嘘么?说不定是科场舞弊得来。至于什么星君转世、天生夙慧云云,他们更是不以为然,认定不过是故弄玄虚、以讹传讹。
然而这少年经略居然真是个有本事的,竟比郝杰等人老辣的多。
此人知人善任,运筹帷幕,用兵如神,连战连捷,一举扭转战局,不到二十天就歼灭倭寇七万人,擒获凶名赫赫的岛津义弘、加藤清正、小早川隆景,威震东国!
此时此刻,李昖君臣对朱寅怎敢还有丝毫轻视?面对年仅十六岁的朱寅,他们已经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每次见到朱寅都感到一股说不来的压力。
此时他们听朱寅琴声,却有些不解。这分明是《幽兰》,往往是为了抒发郁郁不得志的忧思。可朱寅少年显赫,名满天下,真可谓志得意满、飞黄腾达,为何还有忧悒之情?
朱寅一曲弹完,余音袅袅,绕梁幽幽,犹如满室生香,清风过岗。他手指一停,曼声问道:“康熙,门外何人听琴?”
康熙禀报道:“回主公话,门外听琴者,高丽王殿下、高丽大臣柳先生。他们有事拜访主公。”
“哦?”朱寅神色玩味,一丝笑容散漫而清冷,“为何不早说?”
康熙恭声道:“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不敢打扰主公抚琴,主公难得清闲一回。”
朱寅站起来,亲自出门迎接高丽王君臣。他一出门,笑容就温暖多了。
“殿下乃高丽之主,位同亲王,怎能在此等候?”朱寅一副惭愧之色,拱手道:“殿下有事,径自入室即可啊。”
李昖也忙不迭的行礼,用发音有些怪异的汉话赔笑道:“朱公操琴潜修,小王岂敢造次?劳烦朱公亲迎,小王惶恐。”
柳成龙行礼道:“下国之臣,见过朱公。”
两人都是年近五十,却尊称十六岁的朱寅为“朱公”,真是有些违和。
按照礼制,应该朱寅礼敬李昖,因为高丽国王在大明的体例是亲王,地位尊贵。朱寅只是个臣子,理应主动拜见李昖。
但高丽又是大明藩属国,是大明的臣子。朱寅作为代表天朝和天子的钦差,又天生压了高丽王一头。
这么算的话,论起秩序先后,当然还是高丽王礼敬钦差大臣。可高丽王毕竟位同亲王,钦差大臣也应该礼敬高丽王。真要计较起来,就是分庭抗礼,不分高下才对。
之前郝杰当经略时,高丽王还有几分矜持,努力端着架子。可是眼下的经略使换了朱寅,他反而主动放低姿态,如下属拜谒上官。
当然,也是有所求。
且说这位高丽大王,义州大捷前整日价皱眉不展,长吁短叹,在行宫中饮酒作赋,直如李煜一般,无非是黍离麦苗之哀,国破飘零之叹,用醇酒美人、马吊博戏来麻痹自己。
可义州大捷之后,他就人逢喜事精神爽,仿佛打了鸡血,在臣下面前很是恢复了君主的霸气。虽说仍然沉湎享乐,可与之前到底不同,就是嫔妃也发现,大王突然龙精虎猛了。
今日他来见朱寅,虽然表面恭敬,那种容光焕发的喜色,却是怎么也掩盖不住。好像朝鲜已经山河光复,他又回到百花盛开的景福宫了。
朱寅见状心中有数,暗中鄙夷不已,微笑着摆手道:“殿下请!”
“朱公请!”高丽王这才跟着一起入内。
奉茶之后,李昖套着近乎说道:“小王适才听朱公抚琴《幽兰》,当知朱公为王者香,不与众草为伍啊。朱公之为人哉,真如空谷幽兰,不因无人而不芳。小王闻之,悠然神往。”
高丽大臣柳成龙也附和着说道:“此乃素王(孔子)之弦歌,亦是朱公之冰心。七弦之上,明月清音。在下虽是庸俗愚人,也能听出朱公情志,巍巍乎高哉。”
君臣二人逮着朱寅一顿猛夸,接着就献上一份礼单,用之前对付郝杰和高淮的法子对付朱寅。
“朱公为了高丽社稷,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小王既感激万分,又惭愧不安。这是一点心意,请朱公笑纳…”
这份礼单真不轻。赫然是黄金五百两,九分规格东珠八颗,三尺红珊瑚一株…价值最少二万两白银。
这只是一次送礼,出手不可谓不大方了。
可是朱寅完全没有收下的意思。这是贿赂,他作为经略大臣,担着天大干系,怎么可能会收高丽国王的礼?
“殿下客气了。”朱寅婉言推辞道,“下官奉旨入朝抗倭,勤劳王事乃是分内之事,怎敢收受殿下厚礼?下官心领便是。”
说着将礼单轻轻推回。他的语气虽淡,却带着不可置疑的坚定态度,也不管李昖是不是尴尬。
根本不吃这一套!
朱寅推回礼单,开门见山的说道:“殿下有话直说即可,却是不必如此。”
李昖见朱寅不收礼,不禁想起去年朱寅出使日本经过朝鲜时,拒绝美女侍寝的事情。
他这才知道,朱寅和其他明朝官员,真的很不同。
高丽王也不敢坚持,只能直接说道:“小王听说,戚大将军在倭寇大营缴获了十几万石军粮,这是倭寇抢劫的高丽粮食。眼下高丽百姓嗷嗷待哺,急需粮食赈济难民,还请朱公怜悯…”
原来,他是要粮食来了。
朱寅闻言,心道果然如此,笑容也寡淡下来。高丽王想要粮食?想得美!
这粮食是大明将士浴血奋战夺回来的,给你用来挽回高丽民心?
想太多。
虽然朱寅不想给李昖粮食,但不代表他不会赈济。
明军占领日军大营,还缴获了十万多石军粮,足够义州日军吃几个月,这都是带血的粮食,高丽百姓的民脂民膏。
倭寇前路军搜刮了整个平安道的粮食,导致平安道好几十万高丽百姓食不果腹,嗷嗷待哺,饿殍遍地,民间一斗粮食价值五两银,比战前飙升了五十倍!
哀鸿遍野之下,高丽百姓能喝到一碗稀汤寡水带菜叶的米粥,都是幸运的了。
别说平民和贱民,就是出身两班的士族,如今也很难吃饱肚子。
仅仅义州地区,每天就有数以百计的高丽人饿死,以至于饥民相食,易子而食。
因为连种粮都被日军抢走,整个平安道都无法春耕了,没有种子!无法春耕,今年也就没有夏粮或秋粮收获,到时会饿死多少人?
朱寅更是知道,历史上的壬辰之乱,导致高丽人口从战前的近九百万,减少到战后的三百万出头,损失了三分之二的人口。
这消失的五百多万人,一半是被日军屠杀,另一半是饿死的。
可见历史上高丽这几年,会是何等惨烈。高丽王国的极大衰弱,也使得建州女真崛起。
明军后勤粮道通畅,眼下也不缺军粮。所以很多高丽难民都指望着明军救援。高丽王更是上奏皇帝,请求在朝明军支援军粮给高丽王廷,用来赈济难民。
大明皇帝哪里经得起小国之君的哀求?当然下旨给高丽的郝杰等人,让他们拨付军粮支援高丽王廷,让高丽王廷赈济难民。
不仅如此,皇帝还答应高丽王的奏请,在给郝杰的圣旨中说,要是夺回了日军搜括的高丽粮食,就还给高丽人。
在朱寅看来,这是一道很愚蠢的圣旨。
高丽百姓该不该赈济?当然应该。高丽人也算大明子民,向来恭顺,大明也不能让太多的人饿死,能帮就要帮一把。
可问题是,粮食不该给高丽王廷,不该以王廷的名义赈灾!
因为高丽王廷肯定要大肆贪污截留,真正用来赈济难民的,连一半都没有。
历史上,大明在壬辰之乱中总共援助高丽粮食多达七十万石,按照万历时期的粮价,加上运输成本,耗费白银一百五十万两!
大明户部太仓库的税银,每年也才四百多万两啊。
可以说,大明是以举国之力在对即将灭亡的高丽进行军事、经济援助,硬生生的保住了高丽国。
可是高丽君臣是怎么操作的?
虎牙情报显示,从去年到今年正月,郝杰总共拨付军粮十八万石给高丽王廷,结果高丽王廷首先按照官职大小分配,从高丽王开始到下面的中底级朝臣、武将,包括王室子弟和嫔妃、郡主等人,都分配了大量粮食。
然后他们照样花天酒地,骄奢淫逸,甚至用宝贵的粮食酿酒。还将这些吃不完的粮食出售换取金银,或者让没有粮食的高丽平民卖身为奴!
这不但导致更多的百姓饿死,高丽民心尽丧,还让更多的高丽人投靠倭寇,只为吃一口饭。
在朱寅看来,就算要遵旨赈济高丽百姓,也应该用大明的名义,不能用高丽国王的名义。反正圣旨中又没有说一定要用高丽王廷的名义。
一来可以避免被高丽君臣贪污,二来也能收买高丽民心,离间高丽人和王廷的关系,让高丽人对他们的朝廷更加失望。
到时要是吞并高丽,人心上就容易的多。
朱寅想到这里,微微一笑道:“殿下放心便是,这十几万石粮食,别说是高丽百姓的民脂民膏,即便是大明的粮食,大明也没有不给的道理。这些粮食一粒不少,全部用来赈济高丽百姓。而且…”
“而且还不需要殿下操劳,下官会直接赈济百姓,在整个平安道设立粥棚,不但赈济难民,还要给他们留下种子,帮助他们抓紧最后的农时春耕。高丽百姓犹如大明百姓,下官岂能不管…”
李昖的脸色顿时微微一变。什么意思?粮食不给寡人,不让寡人来赈济,而是以你的名义?
寡人才是高丽之主!
李昖心中恼怒,神色却不敢露出办法,仍然挤出笑容道:“朱公仁慈,爱民如子。小王代表高丽子民,谢朱公救济之恩。只是朱公忙于军务,操心劳力,小王怎么忍心朱公再为赈济之事忧烦?此事,小王必然认真办理……”
朱寅故意沉吟一会儿,忽然自失般的一笑,语气清幽的说道:“还是下官亲自赈济吧,此事就不劳烦贵国朝廷了。”
李昖的脸顿时火辣辣的,好像被扇了一巴掌。这个朱稚虎,明明是个少年,怎么这么难缠?真是一只小狐狸!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陪着笑脸道:“朱公,圣明天子之前准了小王奏请,答应帮助小王赈济高丽百姓…”
他无奈之下,终于搬出了皇帝的旨意。
朱寅的笑容越发寡淡起来,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翘足而坐,慢条斯理的说道:
“殿下说的是,天子的确圣明。可是天子的旨意虽说要赈济高丽百姓,却也没有明说,一定要让贵国王廷亲自来操办吧?下官身为高丽经略使、蓟辽总督,当然有赈济高丽百姓之责。殿下以为如何?”
李昖张张嘴,不禁哑口无言。
其实大明天子的圣旨,应该就是把粮食给王廷,然后王廷来赈济。可是圣旨的确没有指定,到底是高丽王来赈济,还是经略使来赈济。
又似乎都可以。
可是这种分明是故意为难自己的事情,李昖怎么会甘心?
柳成龙也神色尴尬的笑道:“朱公明鉴啊。圣旨的意思,应该就是协助下国来赈济,毕竟王廷熟悉本国百姓…”
“可我信不过贵国那些官吏。”朱寅忽然冷冷说道,“殿下,柳先生,我曾经接到举报,说贵国官员贪墨大明的赈济粮,发国难财,可有此事?”
PS:今天就到这了,蟹蟹支持。晚安,我还要忙一会儿。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1/4241520/1111073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