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嫡明 > 第419章 “七月,就是变天之时!”

第419章 “七月,就是变天之时!”


信王就藩是何等大事?当然没有圣旨、邸报说的那么简单。朱寅收到的情报,要详细、内幕的多。

    很多都是宫中密不外传,外面不知道的消息。

    二月,景阳宫突然走水,大火很快就蔓延起来。谁知立刻有人救火,很快扑灭了大火,王恭妃母子安然无恙。

    今年三月上巳节,皇帝破例给景阳宫解除禁足,大发善心的允许母子二人去西苑太液池参加祓禊,谁知信王失足落水,幸好很快就被救起。

    信王被救起之后,患了风寒,高烧不退,太医也迟迟不来。可是几天之后,信王突然就好转了。

    四月十七,立福王为太子的前一天,拜金帝还在犹豫信王的封地。

    内阁和礼部、宗人府拟定了几个选项,有建议信王去西安,代替秦王府坐镇关中,直接将秦王府的庄园、产业让信王承继,信王府就在秦王府的废墟上重修,能省一半工钱。

    郑贵妃当即表示反对。因为信王本来应该是太子,天下很多人都为他抱不平,对常洵威胁很大,怎么能把他封到西安?长安可是千年古都。她一介女流,也知道关中是王霸之地。

    绝不能让朱常洛代替秦王坐镇长安,很危险!

    第二个方案是封在洛阳。同样被皇帝和郑贵妃否决。

    洛阳那是什么地方?中原腹心之地,怎么能让朱常洛就藩?

    万万不可!

    第三个选项是填补已经废黜多年的宁藩,封在南昌。

    第四个选项,是替代因为造反被废黜的庆王,封在宁夏。

    这两个选项也被万历否决。因为江西的宁王,宁夏的庆王,都造反了。不吉利。把长子封在这两个地方,难道是希望他造反么?

    于是,就只剩下第五个选项:九江!

    九江在江西,但不如南昌,存在感不强,既非古都大邑,也非军事重镇,距离北京也够远。

    那就封在九江吧。

    就这样,最终选择了九江作为信王的就藩地。

    皇帝和郑贵妃不知道的是,为了让他们选择九江,朱寅暗中不知道花费了多少力气,才达成这一步。选择九江绝对不是偶然。

    郑贵妃其实连九江都不满意,嫌九江不够差,希望越偏远越好。可是,信王毕竟是尊贵的皇长子,太子当不上,要是连封地也很差,百官肯定更不同意。

    于是,郑贵妃也只能同意,给了不算太差的九江。

    至此,信王的封地就决定了。

    按说,亲王就藩要等到王府修建好,或者结婚之后。可是皇帝和郑贵妃不想让信王在京中多待,竟然直接就藩。

    那么信王去了九江住哪呢?难道不需要修建王府么?

    很懂事的御马监掌印太监宗钦,就很贴心的出了一个主意。

    宗钦禀报说,九江庐山万福宫,是嘉靖爷爷下旨修建的道宫,规格和亲王府差不太多。如今爷爷、太后、娘娘都崇佛抑道,不如就收回万福宫,赶走道人,赐予信王为王府。

    如此一来,不但省去了修建王府的工夫,还能省去一大笔银子。

    本来就心疼银子的皇帝,立刻欣然同意,还夸赞了宗钦一番。

    最后,给信王的就藩待遇,只有修改万福宫为王府的白银三万两,外加将来的婚礼银子十五万两。

    加起来十八万两就打发了。

    远远比不上皇帝的弟弟潞王。当年潞王就藩、大婚,皇帝为了讨好太后,总共花了二百多万两。

    信王作为皇帝的亲儿子,还是长子,居然只给十八万两。

    十八万两银子当然不少,但是对于亲王来说,却还是太寒酸了。

    拜金帝这么干,不仅仅是因为厌恶这个长子,也是因为舍不得花钱。他讨厌王恭妃母子,一两银子都不想给。能给十八万两都是为了自己的脸面。

    而且,越是对不起长子,他就越不能多给。否则不就是心虚愧疚?

    银子给的少,庄田当然也给的少。

    皇帝给信王的田庄,只有三千顷。

    三千顷,也就是三十万亩。听起来很多了。可要看和谁比啊。潞王给了四万顷。历史上的福王给了两万顷,桂王是一万五千顷。

    相差实在太多了。

    皇帝对信王的刻薄,简直不加任何掩饰。他想通过这种办法告诉群臣,他是多么不满意信王,为他的废长立幼开脱。用这种方式打压皇长子的威信、矮化皇长子的身份。

    因为支持皇长子、反对立福王为太子的舆论仍然势大,为了防止夜长梦多,皇帝令信王最迟五月底,就要陛辞离京!

    皇帝不惜和支持礼制的百官决裂,下令决心废长立幼,除了数年来以张鲸为首的宦官集团和厂卫鹰犬逐渐控制朝政以外,也有皇帝吸食高纯度的鸦片烟,性情日益暴躁的原因。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郑氏集团比历史上更加强大,支持郑氏的官员比历史上更多。

    朱寅记得,历史上的万历国本之争,郑氏集团是绝对的少数派,朝堂上根本不成气候。极少数支持郑氏的朝臣,也受到百官的排挤和打压。

    所以,历史上持续十几年之久、耗尽明朝政治元气的国本之争,最终还是以百官的胜利告终。

    可现在不同。

    万历性情大变之后,在郑贵妃的怂恿下,一反常态的重用张鲸、纵容厂卫,用非常规的手段打击百官、清洗反对势力、扶持郑氏党羽。

    数年下来此消彼长,郑氏集团在朝堂上逐渐崛起,成为能和礼制派大臣分庭抗礼的存在。

    这也是万历赢得国本之争的关键。

    眼下的朝廷,支持皇长子的礼制派,早就没有当年的声势浩大了。很多中坚力量,下狱的下狱、流放的流放、致仕的致仕、罢免的罢免。

    仍然留在朝堂中的,已经无力和皇帝、郑氏、宦官集团打擂台了。

    但是这几年,朱寅也秘密做了很多准备。表面上他只是彭水知县,可暗中却如影子皇帝般一直在兴风作浪、呼风唤雨。

    每年都要花掉宁采薇大笔的金银,花钱如流水。宁采薇每年拨付的银子,超过了户部的三成!

    一个涉及皇宫、朝堂、官场、士林、商界、军界、民间、绿林的庞大秘密组织,横空出世。

    朝廷谁也不知道,天下有多少影响大局的指令,从偏远的彭水县发出。

    准备了几年,眼下终于等到了信王就藩。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万历二十四年五月初三,彭水县。

    知县官邸之中,到处都插着艾草、菖蒲。靳云娘等人正在包粽子,准备端午节。

    池台上,十九岁的宁采薇正坐在凉亭中练字。她身穿宽松透气的罗衫,腹部隆起,满头秀发挽着一个慵懒的堕马髻,眉心点着‘端午啼妆’,衣襟上挂着艾草编的小老虎。

    宣纸之上的簪花小楷,优雅端庄,字字如画。一只执笔的素手,似乎比羊脂玉笔管还要洁白。

    池中的水影映照着女子的清颜,风华绝代,国色天香,仿佛一株盛开的牡丹花。

    和三年前相比,宁采薇的气质更加雍容贵重,没有了之前的少女清稚,多了三分妩媚风韵和母性光辉。

    去年中秋,她和朱寅年满十八周岁后终于合卺圆房。宁医仙没有理由再阻止,只能按照承诺,分房另睡,将主卧让给了小两口。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的羞涩是没有的,大胆奔放、干柴烈火当然也不至于,有的只是水到渠成一般的自然而然。

    圆房之后,结束两辈子处子历史的宁采薇,才切身体会到什么是蜜里调油、如胶似漆的新婚蜜月。

    真就是食髓知味一般,十分符合真香定律。果然,顽固强大的生理性喜欢才是王道。这枕席之欢、于飞之乐,当真是笔墨难言啊。如此闺中秘史,属实不可为外人道也。

    就这么琴瑟相和,没过太久果然珠胎暗结,不白苦练一场骑射。

    算起来她已经已经怀胎近九个月,即将瓜熟蒂落,月底就要分娩了。

    这几个月,最上心的是妹妹宁清尘。几乎每天都要给她切脉,检查身体,听胎。亲自调配安胎药,过问孕妇饮食。

    想到本月就要当母亲,她是既高兴又忐忑。

    要说切脉诊断,当然还是中医国手厉害。李时珍切了脉,说是个千金。

    清尘也说,是个女孩儿。

    小老虎已经开始想孩子的名字了。婴儿用的东西都已经准备好。

    可是现在她有些心绪不宁,因为国本之争尘埃落地,信王上位失败被赶出京城,等了几年的机会终于出现,接下来就是大干一场,她哪有心思不闻不问?怀孕真不是时候啊。

    眼下练习书法,也是为了平心静气。小老虎也说了,让自己不要操心,安心养胎待产即可。

    大事,有他。

    耳边传来木屐“铎铎”声,宁采薇头都不抬,就知道是妹妹又来了。

    小丫头已经十岁了,生的更加粉光致致、清纯可人。

    分明是个十岁女童,可眉宇间却有一股上位者的威严…不对,更确切的说是庄严。

    如今宁医仙可是不得了啊。三年时间,她就已经活人无数,名满大江南北,生祠遍布西南、湖广、江南等地。

    尤其是在西南和湖广,在夷人之间,她更是成为很多人崇拜的“清尘圣母”。清尘医学院在彭水,已经吸引成千上万的人慕名而来。

    光是救活的难产女子,就难以计数。

    一个小女孩,被称为“母”,可见她的名望到了什么地步。

    说起名望,清尘圣母如今一点也不比稚虎先生差。在很多底层百姓心中,清尘圣母比起稚虎先生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很多不知道彭水县的人,因为清尘医学院,而知道了彭水。

    很多大城,都修建了圣母庙,祭祀宁医仙。

    酆都的大道宫,甚至塑造了宁清尘的神像,说她是道教神灵转世,道号就是清尘圣母。

    而成都规模最大的大圣慈寺,也不甘落后的说宁清尘其实是准提佛母降世,为她谱了画像,陈列在佛殿之中。

    道藏和佛经,都谱写她的事迹,说她是本教神明。

    眼下在她影响最大的重庆地区,宁清尘的命令甚至被信徒们尊为“法旨”,百姓见到她往往主动下拜。她在彭水县的威望,仅次于知县朱寅。

    这些,连宁采薇都有些酸了。

    “圣母或者佛母,你又来了。”宁采薇语气清幽的说道,“都说你是天上的神仙,可听出了小女子肚中孩子的来历?”

    宁清尘打开药箱子,取出原始版的听诊器,放在姐姐肚子上听了一会儿,笑嘻嘻的说道:

    “贫道听出来了,恭喜女施主,你肚子的孩子,十分尊贵啊。”

    宁采薇很是无语的放下毛笔,揉揉手腕道:“有多尊贵?”

    宁清尘装模作样的一掐指,“这何止是千金?这是公主啊,还是长公主,不尊贵么?”

    宁采薇蹙眉道:“这种话不能瞎说,传出去会是什么后果?”

    宁清尘摸摸宁采薇的肚子,感知到里面轻微的嬗动,无所谓的说道:

    “我只在你面前说,怕什么?不是说信王快要就藩了吗?快要图穷匕见了,还顾忌那么多。”

    “哪有那么容易?”宁采薇轻摇螓首,再次拿起笔,“我们这是全家造反,当然要万无一失。”

    忽然宁清尘抬手一指,“县太爷来了。”

    只见东花厅踱出一个轻袍缓带的青年,风神秀彻,长身玉立,闲云野鹤一般飘然而来。

    正是彭水之主,稚虎先生。

    但见这位朱知县,头上带着艾环,手中提着一支画笔,身后亦步亦趋的、尾巴一般跟着三个的小孩子。

    这三个孩子身上挂着艾虎,都是服饰华贵、养尊处优的样子。一个是兰察的儿子朱卫明,一个是努尔哈赤的儿子赵靖忠(皇太极),还有一个是冯梦龙的女儿冯药离。

    “阿爹!等等我们!”年纪最大的朱卫明喊道,跑的最快。赵靖忠和冯药离也紧随不舍。

    冯药离看到宁清尘,更是开心的挥着小手,奶萌萌的喊道:“清尘姑姑!清尘姑姑!”

    她最喜欢清尘姑姑了,爱闻清尘姑姑身上的草药香。当然,她也喜欢义父。可是她有点畏惧义母。

    宁清尘看到这个小丫头,不禁跺脚道:“又来烦我了!真是的,不是三岁的小孩子了,还这么黏人。赶明就让你娘给你裹脚,看你再跑。”

    朱卫明和赵靖忠跑到宁采薇面前,皮猴子一般麻溜的行个礼,奶声奶气的说道:“孩儿给阿娘请安了,端午大吉。”

    他们叫自己的父母为爹娘,叫朱寅和宁采薇为阿爹、阿娘。

    宁采薇笑道:“怎么又跑了一头臭汗?赶紧安生一会儿。”

    历史上的清太宗和朱卫明乖巧的答应一声,就站在宁采薇身边,看义母写字。

    冯药离怯怯的看着宁采薇,一张酷似其母庄姝的脸蛋软萌萌的,十分漂亮可爱。

    “离儿,过来。”宁采薇放下笔,温柔的搂住冯药离,“哎呀,离儿好香啊,比两个小哥哥香多了。”

    冯药离忽然感到义母也和娘亲一样亲切,忍不住伸出小手,摸摸义母的肚子,奶声奶气的问道:“阿娘,肚子肿的这么大,疼吗?”

    宁采薇笑道:“不疼,离儿开始心疼阿娘啦。”

    十岁的宁清尘摇头道:“真是个孩子。”

    朱寅笑吟吟的看着小姨子,“你不也是孩子?清尘,明日就是端午,今日该画脸辟邪了。过来。”

    “好吧。”宁清尘迈着小腿走过去,仰着般般入画的小脸,闭上一双大眼睛,“贫道堂堂清尘圣母让你画脸,便宜你了。”

    接着,朱寅就提起蘸了雄黄酒调朱砂的画笔,先在她脸上画着五毒妆,然后额头画了一个王字。

    然后,又给三个义子义女,一一画了脸。

    画好了小脸,朱寅就对朱卫明道:“卫国,带弟妹去花园里玩儿吧。”

    等到孩子们出去,周围清净下来,朱寅这才摸摸采薇的肚子,然后说道:

    “宫里传来的消息,信王定于本月二十八离京。六月底到九江就藩。虽然经过南京,但不许祭祀孝陵,不许在南京江面停留。只能在南京之西七十里的采石渡遥遥祭拜孝陵。”

    “算起来,常洛经过南京的日期,和你的产期就差一个月。”

    “一个月?”宁采薇点头,“一个月来的及。我身体底子好,胎位很正,又是夏天,我产后三五天就能出发,不会有什么影响。坐船往东一路顺流,十多天就能出海。让舰队在岱山岛待命,顶多十天肯定能到南京。”

    朱寅眉头微皱,“产后几天就出发,我怕你身体吃不消。”

    宁清尘道:“小老虎,你多虑了。就我姐目前的情况,基本上就是产后就能干活。休息几天完全没问题。”

    朱寅这才放心,“好。那产后五天你就出海。其他事我来运筹。眼下关键的一件事,就是等候宗钦的消息。”

    “花了这么多银子,谋划这么久,他能不能谋到南京镇守太监的位子,就看这两天了。”

    “能当巡抚、巡按、布政使的人,都安排的差不多了。能安排调动的将领,也安排的差不多了。眼下就等宗钦。他的南京镇守太监官位一到手,我们最少有八成把握!”

    一边说,一边轻轻捶着宁采薇的腰。

    宁采薇惬意的闭上眼睛,轻轻说道:“算起来,宗钦的消息应该就是端午节到。”

    “如果还是谋不到南京镇守太监的官位,那徐小白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可是徐小白只是我们的朋友,他未必敢跟着我们拥戴信王…”

    “好了。”宁清尘打了个哈欠,“端午节到了,还是想想怎么办龙舟赛吧,不要一见面就聊造反。我的医学院龙舟队,已经摩拳擦掌、饥渴难耐了,试问彭水一县,有谁能敌?”

    正说到这里,忽然看到康熙匆匆走来。

    朱寅和宁采薇对视一眼,立刻猜到是宗钦的消息。

    “主公,夫人,北京宫中的消息。”

    康熙献上一个蜡丸。

    朱寅打开一看,顿时心头一松,朗然笑道:

    “上谕,授宗钦为:钦差总督机务南京守备太监!”

    宁采薇闻言心中一喜,肚子的孩子都踢了她一下,笑道:“好了!现在真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朱寅捏碎蜡丸,抬头看着天空,眸子变成一片铅灰色,“拜金帝!我当了三年知县!三年!朱翊钧,我忍你忍了这么久,不想再忍了。”

    “七月,就是变天之时!”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1/4241520/1111069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