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再临张老庄
早上,何雨泽早早的洗漱结束,等待着何雨水收拾东西、路上何雨泽还不停的念叨着。
"雨水,这次哥走的时间会比较长,你再师傅家里一定要听话。没事最好暂时不要回四合院。"
“知道了哥,放心把,这又不是你第一次出任务,我记着呢。。”
何雨泽送完雨水后,又返回四合院拿了一件外套,刚准备离开。突然听见一声轻咳。他转头看去,许大茂正倚在门框上,手里夹着根烟,似笑非笑地看着他。
"哟,雨泽老弟这么早就下乡啊?"许大茂吐出一口烟圈。
何雨泽脚步停下,淡淡地回道:"是啊,我们采购员天生就是奔波劳累的命。比不上茂哥你。"
许大茂眯起眼睛,突然压低声音:"老弟,我昨天看尽傻柱给秦淮茹送东西。他欠你的钱换完了?"
何雨泽急着赶路,敷衍的说到。“差不多了。他送就送呗。管我啥事。行了大茂哥,弟弟还要赶路呢,等回来了咱们再聊、”
出了四合院,何雨泽蹬着自行车穿过清晨的薄雾。他这次又选择了最远的张老庄——距离四九城足有四十多公里。
两个多小时的骑行让何雨泽的衬衫后背湿了一大片。初秋的太阳依然毒辣,晒得他脸颊发烫。当他终于看见张老庄那棵标志性的老槐树时,忍不住长舒一口气。
"何同志!可算把你盼来了!"张队长远远地就迎了上来,黝黑的脸上堆满笑容。他是个五十出头的精瘦汉子,身上的蓝布褂子洗得发白,但收拾得很干净。
何雨泽停好车,擦了把汗:"张队长,好久不见。我可是准时的过来了。咱们上回说的鸡蛋和山货都准备好了吗?"
"都备着呢!"张队长热情地拉着何雨泽往村里走,"走走走,先喝口水歇歇脚。小虎!快去通知大伙儿,四九城收东西的何同志来了!"
一个十来岁的男孩从屋里窜出来,好奇地看了何雨泽一眼,然后撒腿就往村里跑,边跑边喊:"收东西的来了!四九城的何同志来了!"
张队长家的堂屋里,何雨泽接过一碗凉白开,咕咚咕咚喝了个干净。张队长媳妇又端来一碗绿豆汤:"何同志,先垫垫肚子。知道你要来,特意熬的。"
何雨泽道了谢,和张队长一人一根烟抽了起来,一边抽一边从包里掏出账本和钱票,整齐地摆在桌上。很快,院子里就热闹起来,村民们提着篮子、背着背篓陆续赶来。
"大家排好队,别挤!"张队长站在门口维持秩序,"何同志一路骑车过来不容易,都耐心点!"
第一个上前的是村里的张坡子的媳妇,她小心翼翼地从篮子里拿出四十个鸡蛋:"何同志,你看这些能换点啥?"
何雨泽熟练地检查鸡蛋,然后抬头问:"李婶,您要钱还是要票?布票、粮票、工业券都有。"
李婶眼睛一亮:"能换布票不?家里小闺女要做件新衣裳..."
"没问题。"何雨泽从一叠票据中数出相应的布票递过去,"这是三尺布票,您收好。"
就这样,收购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何雨泽对每位村民都耐心询问需求,尽量满足他们用农产品兑换各种票据的愿望。比起钱,这些偏远村庄的村民更缺的是各种生活必需品的购买凭证。
"何同志,我这有半斤干蘑菇..."
"我要粮票,家里快断顿了..."
"工业券能换吗?想给儿子买个暖水瓶..."
到了中午,何雨泽已经收购了六十多斤鸡蛋、二十多斤山货和几只活鸡。他的票据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当队伍才过一半时,他摸了摸已经见底的票夹,心里咯噔一下。
"下一位。"何雨泽强作镇定地喊道。
上前的是个白发苍苍的老汉,颤巍巍地捧着一小布袋核桃:"同志,我想换点工业券..."
何雨泽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来向排队的人群鞠了一躬:"各位乡亲,实在对不住。票据用完了,剩下的只能用钱收了。"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失望的叹息声此起彼伏。
"怎么就没票了?我存了这么多东西就是为了能换点票据..."
"钱有啥用?供销社没票不卖东西啊..."
"何同志,能不能通融通融..."
何雨泽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他提高声音:"大家静一静!听我说!"等嘈杂声稍歇,他诚恳地解释:"这次是我估计不足,带的票据确实不够。但请大家放心,下次我一定带足票据再来。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今天先拿钱,等我下次来的时候补票;二是把东西留着,我下次来优先收购。"
张队长见状也帮着安抚:"乡亲们,何同志大老远来不容易。票据是国家发的,他也没办法变出来不是?"
经过一番解释,大部分村民无奈选择了拿钱。何雨泽特意拿出笔记本,详细记录下每个人想要的票据种类和数量。
"张大伯,您要五尺布票是吧?记下了。"
"李嫂子,三斤粮票,我记住了。"
"张叔,工业券两张,下次一定带来..."
记录到一半时,一位穿着补丁摞补丁衣服的老太太怯生生地走上前:"同志,我...我有个东西不知道你收不收..."
老太太从怀里掏出个蓝布包,层层打开后,露出一个青花瓷碗。碗身洁白如玉,上面绘着精美的缠枝莲纹,碗底有"大明宣德年制"的款识。
何雨泽眼睛一亮。何雨泽拥有技能在身,很快发现这个瓷碗是货真价实的好东西 。这个碗品相完好,釉色纯正,很可能是真品。
"大娘,这碗..."他小心地接过碗查看,心跳不由得加快。
"是我婆婆传下来的,说是祖上当官时皇上赏的。"老太太声音颤抖,"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
何雨泽沉思片刻,轻声问:"您想要什么?"
老太太搓着衣角:"能...能给点粮票吗?家里三天没吃上正经粮食了..."
何雨泽摸了摸已经空了的票夹,突然想起什么。他从内兜掏出一个小皮夹,里面是他自己的备用票据——三斤粮票和两张工业券。
"大娘,这些您先拿着。"他把票据全塞到老人手里,又数出十块钱,"这钱您拿着,还有票据。咱们算是钱货两清了。"
老太太激动得直抹眼泪:"够了够了,谢谢同志..."
这一幕被后面的村民看在眼里,有人小声嘀咕:"这何同志心眼真好..."
处理完所有交易,已是日头西斜。何雨泽的背包里装满了农产品,自行车后座两边挂着两个大竹筐,里面是村民们换给他的活鸡和山货。
"何同志,天快黑了,今天就住下吧。"张队长热情相邀,"明天一早再去李家庄也不迟。"
何雨泽看了看天色,点头答应。他正好想找个安静地方好好看看那个青花瓷碗。
晚饭是张队长家准备的贴饼子和山野菜,何雨泽吃得津津有味。饭后,他借口累了早早回到客房,关上门后立刻从包里取出那个蓝布包。
借着煤油灯的光亮,何雨泽仔细端详这个瓷碗。碗底的款识清晰规整,青花发色纯正,胎质细腻。他轻轻敲击碗沿,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
"八成是真品..."何雨泽心跳加速。如果真是宣德年间的官窑瓷器,那价值不可估量。他小心地用布重新包好碗,藏进背包最里层。
躺在床上,何雨泽开始盘算明天的行程。李家庄离这儿只有有十五里路。“还算不错,回去的就充满斗志了、 ”
想到今天票据不足的窘境,何雨泽决定回城后要向蔡科长申请增加配额。这些偏远村庄太缺生活物资了,光有钱没有票,老乡们的日子还是不好过。实在不行就以物换物。
何雨泽在笔记本上记下今天的收购明细和票据需求,然后吹灭了煤油灯。黑暗中,他摸了摸背包里的瓷碗,嘴角微微上扬。
"这趟下乡,值了。"
(https://www.24kkxs.cc/book/4241/4241460/2338573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