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李世民的担忧:玄武门之变会再现吗?
“回禀陛下,这些话,都是臣听一位十五岁的民间少年所说。”
程知节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房玄龄、魏徵等大唐群臣,双目圆睁,脸上尽是不可思议之色。
这个消息,比这番话是程知节自己想出来的,更让他们震惊。
程知节好歹是朝中重臣,平日里经常接触军国大事,能对天下大局做出分析判断,勉强也能说得过去。
虽然,房玄龄、魏徵等人觉得今日程知节所说的内容,超出了他们对于程知节的认知,不像是程知节有本事说出来的话。
但万一程知节就心有灵犀,灵光一闪了呢。
相对而言,他们更难相信的,是一个十五岁的民间少年对于军国大事有这样深刻的见解。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对比分析、天下气候周期变化说等他们闻所未闻的学识,居然出自一个十五岁的民间少年之口,这谁能信?
另一边,李世民的反应却与房玄龄等人不同。
“十五岁的民间少年,有这样非凡的眼光见识,与程知节认识……”
综合这些信息,李世民心中大概有谱了。
给程知节说这些话的人,应该就是他的亲儿子李逸没跑了。
他记得上次去李逸家的时候,程家派人邀请李逸上门做客。
所以,应该就是李逸去程家做客的时候,对程知节说了这些内容。
“这孩子,还真是给人惊喜不断!不愧是我皇家的麒麟子!”
李世民这个老父亲在心中骄傲地感慨了一句。
便在此时,他听见魏徵开口问程知节道:
“宿国公,这位十五岁的民间少年,叫什么名字,家住何处?”
“这位少年名为李逸,土生土长的长安人,家住长安长兴坊。”
程知节开口回道。
“果然是这孩子。”
李世民得到了他预料之中的答案。
“陛下,如此大才,如果身家清白,臣以为,朝廷应早日招揽才是。”
魏徵朝着李世民拱手行礼,认真无比地说道。
他觉得,这个名为李逸的民间少年,虽然才十五岁,但就凭程知节今日转述的内容,就足以证明,这个少年绝非池中之物。
只要进入朝堂好好培养一下,未来必定是国之栋梁。
魏徵也是起了爱才之心。
上一个让他动了这样心思的,还是自己陛下结识的那一位提出科举改革之策以及发明瘦金体的少年。
“咦,都是民间少年,同为十五岁,不会是同一个人吧?”
魏徵心中突然冒出了这个想法。
如此才华横溢的天才少年,能出一个就极为难得了。
同一时间出现两个,魏徵感觉有点难。
此时的朝堂之上,与魏徵有着同样的大臣不在少数,他们都看向李世民,想看看李世民会怎么说。
这些大臣之中,并不包括程知节。
因为他现在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顾不上考虑这事。
“陛下,李逸乃是土生土长的长安人,父母双亡,身世来历没有任何问题。”
“臣赞同魏相的说法,这样的英才,应当为国效力才是,故而臣愿举荐李逸入朝为官。”
程知节郑重无比地对李世民说道。
听到“父母双亡”两个字,李世民眉头一跳,他后悔当初给李逸编造身世的时候太草率了。
“魏相与宿国公有为国举才之心,朕深感欣慰。”
“不过,这少年才十五岁,朕以为年龄尚小,再等几年入朝为官更为合适。”
李世民找了一个借口,拒绝了魏徵与程知节的请求。
没办法,时机未到,李逸的身份还不能暴露。
然而。
对于这样的理由,许多大臣并不认同。
“陛下,甘罗十二岁便可拜相,李逸十五岁入朝为官有何不可?”
“陛下,本朝唯才是举,李逸有如此出色的才华,朝廷怎能因为其年龄不大,便将其拒之门外呢?”
“臣附议,十五岁已然不小了,足以为国效力了!”
“……”
群臣纷纷进言,希望李世民同意召李逸这个民间少年入朝为官。
看着这一幕,李世民心中很是无奈。
他不是不想,是不能啊!
听着这诸多大臣迫不及待想让李逸进入朝堂的声音,李世民突然想起了李逸之前对他说过的一句话。
“莫非这孩子真有大帝之姿?”
李世民心中呢喃了一句,心情突然变得复杂起来。
虽然最近这一年,太子的表现令他并不满意,但他并没有更换储君的想法。
因为太子李承乾才是嫡长子,当储君是名正言顺。
可如今,李逸这个变数出现了。
论个人能力,如今的李逸,可以把太子李承乾遥遥甩在身后。
提出改革科举之策、创造了瘦金体这一新字体、写出了一首足以流传后世的诗、揭露吐蕃这个巨大威胁……
李逸的皇子身份还未曝光,便已经给文武百官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推崇。
更别说,李逸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他还没有对外透露。
李世民都已经可以预料得到,等到他正式对外推出活字印刷术的时候,李逸这个发明者肯定能收获诸多赞誉。
最关键的是,李逸可是得到了高人传授屠龙……哦不,是养龙术,这代表着李逸还有更多本事。
可以预见,等到李逸以皇子身份回宫之后,肯定会做出更多功绩。
到那时,李逸会甘心老老实实当一个皇子吗?会对皇位没有想法吗?
李世民没法回答这个问题。
尽管李逸可以算是他亲自抚养长大的,所以他对李逸的品性很了解,知道李逸品性纯良,没有野心。
但,面对皇位的巨大诱惑,谁能保证李逸能一直保持初心不变?
没人能保证。
再说,就算李逸对皇位没兴趣,也一定会有其他人去蛊惑李逸。
李世民很担心,未来会再现当初玄武门之变发生前的局势。
即是一个皇子的个人能力与功绩,远远超过了太子。
到时候怎么办?
李世民坚决不能容许大唐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
不过,这些问题,李世民现在也没什么好的处理办法。
“算了,等李逸回宫之后再看吧。”
李世民觉得自己现在就想这些事,有点太早了。
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等到李逸回宫之后,再根据具体情况来具体处理。
眼前最紧急的事,还是不让群臣再纠缠要李逸入朝为官的事。
“诸位卿家所言,不无道理,但朕以为,此事不宜操之过急,朝廷用人需谨慎,得多方考察才行。”
“如果此人确实有大才,再过三个月,朕再召其入朝为官不迟。”
李世民施展出了“拖”字诀。
只要拖过三个月时间,李逸的身份就不用保密了。
听到李世民这么说,房玄龄、魏徵等人也觉得也可以。
“陛下,敢问一句,发明瘦金体的那位民间少年,与宿国公今日举荐的李逸,是同一人吗?”
房玄龄见李世民一直没提此事,便忍不住好奇问道。
“不是。”
李世民毫不犹豫地回道。
这必然不能承认啊,一旦承认,回头程知节在李逸面前说漏了嘴怎么办?
而且以李世民对程知节的了解,这种概率还不小。
所以,他得让群臣知道,他结识的十五岁民间少年,与程知节口中的李逸,不是同一人。
至于未来真相曝光了怎么办?
嗯,不怎么办,他是皇帝,他说了算。
随后,李世民与群臣又商议了一些国事之后,朝会宣告结束。
而李世民给卫国公李靖的密旨,也在朝会结束之后,第一时间八百里加急传了出去。
在这道旨意之中,李世民要求李靖暂缓撤军,并仔细调查吐蕃的情况。
……
时间转瞬即逝。
转眼间,就是数日过去。
在这段时间内,李逸与程家合作的珍珠糖生意初步走上了正轨。
制糖工坊已经建好,相应的人手,也全部配齐。
李逸把珍珠糖的制造过程,分解为了几个模块,采取流水化生产模式。
其中,最后那个核心步骤,李逸只教给了程家挑选出来的忠诚度最高的那些人。
有了大量的人手投入之后,珍珠糖的制造效率也变得极高。
很快,便生产出了大量的珍珠糖。
这些珍珠糖,除开给宝盛糖肆的那部分之外,其余都由李逸与程家合作开的糖肆售卖。
而珍珠糖一正式上市,便迅速引爆了整座长安城。
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无论是颜值卖相,还是口感,珍珠糖放在如今的大唐,都是妥妥的降维打击,全面碾压,自然不愁卖。
唯一能制约珍珠糖销量的,就是制糖工坊的产能了。
对此,李逸与程家商议后,果断扩大了制糖工坊的规模。
在销售不愁的情况下,更多的珍珠糖被生产出来,就代表着赚到了更多的钱。
李逸与程家,都充分体会到了日进斗金的快感。
有了利益上的关联,李逸与程家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与此同时。
在这段时间,长孙皇后经常去李逸家中探望李逸,两人也是越来越熟悉。
倒是李世民,这段时间因为国事繁忙,从未出现在李逸面前。
对此,李逸也询问了长孙皇后。
而长孙皇后给出的解释是李世民有事暂时离开长安了。
……
同一时间。
吐谷浑。
大唐大军驻地。
唐军主帅、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收到了从长安来的密旨。
看完密旨之后,李靖的眼中浮现出意外之色。
他以为会等来朝廷同意撤军的旨意,没想到却等来了让他暂缓撤军,调查吐蕃的旨意。
思索片刻,他令人叫来了李道宗与侯君集,这两位是他的副手。
在两人到来之后,李靖将手中的密旨递给了过去。
“两位,看看长安传来的旨意吧。”
两人传阅看完之后,同样感到很意外。
“对此事,你们怎么看?”
李靖开口问两人道。
李道宗回道:
“陛下有旨意,我等照做就是,安排人去查探清楚吐蕃的情况,然后回报给长安,让陛下做决定。”
“哪用这么麻烦,依我之见,直接攻灭了吐蕃便是。大总管,我愿领军前去!”
侯君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且主动请缨。
他正愁没有单独领军灭国的功劳。
既然朝廷如此重视吐蕃,那他要是率军将吐蕃攻灭,岂不是大功一件?
闻言,李道宗摇头道:
“吐蕃与我大唐此时并无争端,贸然出兵,师出无名,不是大国所为。”
“陛下的密旨中不是说了吗,吐蕃正在暗中蚕食吐谷浑的西部地区,我军可派人去查证,一旦坐实吐蕃有这样的行为,那便是对我大唐的挑衅,我军也就师出有名了!”
侯君集沉声说道。
接着,他站起身来,来到行军地图的前方,伸出手指画了一个圈,把吐蕃与吐谷浑圈在了一起。
“请看,一旦让吐蕃占据吐谷浑,我大唐自安西至河西至四川,整个西北、半个西南地区将完全和吐蕃接壤,到时候就是我朝的巨大威胁。”
“所以,我赞同陛下密旨中所言,吐蕃未来极有可能是我大唐的巨大威胁!”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趁其尚未崛起之时,一举将其攻灭,也算是为我大唐提前消灭了威胁。”
“并且,我们还可以让吐谷浑派兵一起去攻打吐蕃,让吐蕃与吐谷浑互相消耗。”
李道宗看着行军地图,沉吟片刻,觉得侯君集所言,确实不无道理。
如果能提前解决吐蕃这个未来的大敌,的确是好事。
如此一来,日后大唐就可以专心应对西突厥与高句丽了,不用担心西北地区出现问题。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
“可陛下密旨中还说了,吐蕃所在的地方,存在所谓的‘高原反应’,我军无法在那样的环境下与吐蕃交战,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
李道宗开口问道。
侯君集浑不在意地回道:
“陛下密旨中的说法是,有人说存在高原反应,并不一定真的存在。”
“吐谷浑与吐蕃相邻,要说吐蕃有高原反应,那吐谷浑应该也有才对,但我并无任何感觉。”
“所以,我觉得所谓高原反应一事,多半是以讹传讹罢了。”
“再说,我大唐将士英勇无敌,就算不能发挥百分百的战斗力,也足以击溃吐蕃!”
他这个人一向骄横自大,并没有将吐蕃放在眼里。
只能说,他对高原反应的恐怖之处,一无所知。
等侯君集这番话说完之后,李靖最终做出了决定。
先查清楚吐蕃是不是暗中在吞并吐谷浑西部区域,至于说要不要出兵攻打吐蕃,等查明了再说。
……
大唐。
长安。
李逸看着自己面前的摇椅,喜笑颜开。
终于有舒服的椅子坐了。
他迫不及待的坐了上去,开始体会久违的快感。
便在此时。
许久未出现的李世民,带着长孙皇后来了。
(https://www.24kkxs.cc/book/4241/4241384/2341662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