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丢脸的李承乾!
殿中酒过三巡,气氛愈发热络。
不过,歌舞表演暂停之后,单纯饮酒显得有些单调。
于是,李世民放下酒杯,环视群臣,笑着说道:
“枯坐饮酒未免无趣,不如以酒令助兴?”
酒令是华夏传统宴会中助酒兴的游戏形式,其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
到了隋唐时期,酒令文化达到了高峰期,形成雅令与通令两类主要形式。
雅令通常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才智,以引经据典、即席应对为特征,比如常见的有诗词联句、即兴创作诗词等等。
而通令比较简单通俗,包含拇战(划拳)、射覆、藏钩、投壶、掷骰、击鼓传花等通俗形式。
此刻在殿中参加盛宴的人,绝对是大唐的上层阶级,对于酒令自然都不陌生,于是纷纷开口响应了李世民的提议。
不过,在具体选择哪一种酒令上,众人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有人提出玩投壶,有人建议玩掷骰。
但对此,有人却表示不赞同,认为如此盛宴,玩更能彰显才华的雅令更适宜。
大唐诗词之风盛行,这样的提议,顿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众人开始商议选择哪一种雅令。
“陛下,臣提议行四书令。”
“不妥不妥,还是诗令更好。”
“……”
听着群臣的争论,李逸随口说了一句:
“何不行飞花令?”
在他的印象中,这貌似是华夏古代那些酒令中最有名的,连后世国家电视台搞诗词大会的时候,都使用了这一形式进行比赛。
“二皇子殿下,敢问何为飞花令?”
房玄龄开口问道。
闻言,李逸愣了一下,反问道:
“房相不知道飞花令?”
“不知,从未听过。”
房玄龄摇头回道。
对于房玄龄的这个回答,李逸很意外。
他再扫视了一圈殿中众人,就更意外了。
因为他看到众人脸上的表情,好像都对飞花令一无所知。
“什么情况?我记得飞花令是唐朝时候出现的啊。难道我记错了?”
李逸赶紧打开脑中AI查了一下,发现他确实记得不太准确。
飞花令确实是唐朝时期才出现的没有错,但不是唐太宗时期,而是唐玄宗时期。
得知这一点之后,李逸便开口向殿中众人介绍道:
“所谓飞花令,乃是选定一字为令,众人按诗句中该字的位置依次接龙。”
“比如以‘花’为令,首句需‘花’在第一字,次句‘花’在第二字,以此类推到第七字为一轮,接不上者便要罚酒。”
他此时介绍的规则,其实只是飞花令规则中的一种。
除此以外,飞花令还有很多种玩法,不过种类太多,他此时懒得一个个介绍,就介绍了一个最普遍的玩法。
听完李逸的介绍之后,李世民第一个开口发表了意见:
“不错,这个飞花令有意思!”
皇帝都这么说了,其中其余人自然不会不识趣表示反对。
并且,这个飞花令相对于他们常玩的那些雅令来说,确实是比较新颖。
“陛下,是按座位顺序行飞花令吗?”
魏徵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李世民略一思索,摇头道:
“不,用击鼓传花来决定下一个行飞花令的人。”
按顺序行令,会给后面的人留下一定的时间思考,用击鼓传花随机决定人选,他觉得更刺激,更有意思。
定好规矩之后,飞花令正式开始。
李世民举杯邀月笑道:
“今夜月色正好,便以‘月’为令行飞花令助兴。”
“朕先起个头:月照九州归帝统,风清四海仰龙章!”
李逸听到李世民这句话之后,心中嘀咕了一句:
“到底是天可汗陛下,写个诗都要体现显君临天下的恢宏气魄与至尊地位。”
在李世民起头之后,击鼓传花开始。
鼓声停下,花落入了李泰手中,他略一思索,开口道:
“朗月悬天舒壮志,孤星坠野起宏图。”
殿中不少文臣在听到李泰的这一句诗之后,心头微震。
四皇子殿下的夺嫡之心,稍微有点明显了啊!
李承乾的脸色微沉,心中冷哼一声:“好一个舒壮志!起宏图!真是孤的好四弟啊!”
自从他腿瘸之后,这个老四就仗着父皇的偏爱,不满足只当一个皇子了。
现在更是装都不装了!
在距离李承乾座位不远的地方,李逸呵呵一笑:
“我这便宜四弟,真有点意思!”
“朗月悬天,表明自己志向光明磊落。舒壮志,表明将雄心置于天地之间,尽显格局之阔。孤星坠野,暗合潜龙在渊、伺机而起的态势。起宏图,则直抒问鼎天下的抱负。”
“可惜,太急躁了!”
李逸脸上笑嘻嘻,看向李泰的眼神之中闪过一抹讥讽。
在原本历史上,为什么李承乾被废黜之后,李泰还是没能成功上位?
虽说致命失误是他假惺惺地说要“杀子传弟”,但跟他的野心一直太明显,引起很多朝臣不满也有关系。
要知道,李世民最开始听到李泰这么说的时候,可是很感动的,直夸青雀是个好孩子。
只不过,最后被很多大臣一提醒,才清醒过来。
再加上李泰最后又急功近利跑去威胁李治,让李世民很是不满,彻底把自己的太子之位弄没了。
所以啊,野心不能太早暴露了。
大殿正前方主位上,李世民脸色平静,但却看了李逸一眼,发现李逸带着笑意,一副很开心的样子,不禁有些疑惑。
以李逸的才华,他不觉得李逸听不出李泰的诗中之意,那此时如此反应是什么意思呢?
在李世民的思索中,鼓声停止,花落入了房玄龄手中。
“疏窗月透千行策,瘦烛心燃一寸丹。”
房玄龄缓缓开口说道。
听到这句诗,李世民不禁感慨了一句:
“房卿家为国操劳,确实辛苦了!”
李逸也被房玄龄这句诗震惊到了。
诗写得好不好,这另说。
关键是房玄龄很会来事啊。
“疏窗月透”,以月光穿窗的清幽之景,暗写彻夜批阅文书的辛劳;
“千行策”藏为国谋划的细密心思,不言忠而忠在案牍间;
“瘦烛心燃”喻赤诚之心如烛火不熄;
“一寸丹”直点丹心本质,于月色烛影中藏尽臣子默默报国的赤诚。
好家伙,简单一句,把自己的能臣、忠臣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啧啧,房谋杜断!果然是精于谋算啊!”
李逸在心中啧啧两声。
便在这时,花突然传到了他手中,鼓声也刚好停下了。
“月在第四个字啊!这不巧了么!”
李逸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自己的这句诗: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句诗一出,殿中许多文臣便点头赞许,这绝对是一句可以流传后世的佳句!
二皇子殿下果然是才华横溢!
便在此时,上官仪突然开口道:
“二皇子殿下,您的这句诗,自然是极好的,不过前面都是七律,而您是五言,是不是有些不协调?”
虽然上官仪两次在诗会中输给了李逸,但他此时绝对没有趁机找茬的意思。
毕竟李逸现在已然是二皇子,他可得罪不起。
他就是单纯地发表了一下意见。
李逸也自然不会跟他计较,直接点头回道:
“你言之有理,那就换一个吧。”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他又随口说出了一句诗。
此句一出,不少文臣又是一阵赞叹,这又是一句佳句!
击鼓传花继续,鼓声停止之时,花落在了魏徵手中。
魏徵诗才不凡,只是稍加思索,便念出了自己的诗:
“霜凝阶砌月初斜,万户炊烟接晚霞。”
在魏徵之后,再一次击鼓传花选出了要写月在第六个字的诗句的人:上官仪。
“独倚虚窗窥月冷,闲敲棋子候月明。”
作为长安城有名的诗人,上官仪很顺利的写出了这句诗。
并且,他不仅在上半句的第六个字带“月”字,而且在下半句的第六个字,也是“月”字。
“果然是开创上官体这一新诗体的才子,确实有才。”
李逸暗自夸奖了上官仪一句。
虽然之前在两次写诗对决中,他都赢了上官仪。
不过,他是靠AI这个黑科技抄诗取胜的,而上官仪写诗,是实打实凭借自己的本事。
击鼓传花继续,这一轮的飞花令,到了最后关头。
鼓声中,鲜花不停传递,谁将成为这一轮最后一个写诗的人呢?
鼓声停止,这个人出现了!
他便是: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看着手中的花,有点懵,写诗这事,他会是会,但是才华没那么横溢啊。
要在极短时间内想出一句合适的诗,对他来说,还挺难的。
他眉头微蹙,指尖无意识敲击案几,努力思考着,但却一无所获。
没办法,他只能承认写不出认罚了。
看见李承乾开始喝罚酒,李泰嘴角勾起不易察觉的弧度,他二哥李逸想出来的飞花令,真好!
所有人都写出来了,就太子没写出来,这足以让太子颜面扫地了!
对于太子的威望,这绝对是一个打击!
对此,他自然喜闻乐见。
李逸此时也在心中同情了李承乾三秒钟。
今天这件事,肯定会损害李承乾的威信,影响他在李世民以及朝臣心中的地位。
他也没想到,这一轮的最后一个幸运儿会是李承乾。
至于李承乾没能写出来诗,他倒是不意外。
毕竟李泰、李治、李恪等人,都有诗作流传到后世,而唯独李承乾没有。
这足以证明,李承乾在诗词方面,确实是没什么才华。
在李承乾喝下第一杯罚酒之后,长孙无忌为李承乾挽尊道:
“太子殿下并非写不出,只是平日政务繁忙,忙于协助陛下处理国事,没有太多时间研究诗词,所以不擅长在短时间之内写诗。”
“没错,这月字在第七个字的诗句,确实不好写,我现在都没想出来!”
褚遂良也开口为李承乾说话。
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虽然不是李承乾的铁杆心腹,但却是李承乾在朝中的支持者,所以这时候会站出来替李承乾说话挽尊。
“两位卿家言之有理,太子重任在身,无暇考虑诗词,很正常!”
李世民也开口为李承乾说话了。
毕竟,太子的威望还是需要维护的。
不过,在心中,他对李承乾今日的表现是有些失望的。
重任在身,忙于国事等说辞,不过是托词而已,看看李逸,做了那么多事,精通那么多本领,不也是很擅长诗词吗?
说白了,还是能力不够。
但,能力再不够,也是嫡长子啊!
李世民内心其实有点苦恼,尤其是在李逸正式回归之后,就更加苦恼了。
在李世民这位皇帝出言为李承乾辩解之后,明面上自然再无人敢再议论此事。
接下来,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又开始了新的飞花令游戏。
几轮游戏玩下来,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敲鼓的人故意控制,总之没有再轮到李承乾。
并且,在这几轮飞花令中,有不少人都也如同李承乾一样,因为写不出符合要求的诗而被罚酒。
如此一来,李承乾就没有那么尴尬了。
结束飞花令游戏之后,房玄龄突然开口问了李逸一件事:
“二皇子殿下,臣有一事请教。”
“房相请说。”
李逸回道。
“臣想请问,您今日在鸿胪寺出给吐蕃人的那一道题,正确答案究竟是哪一个?”
房玄龄始终想不到答案,就一直惦记着这个问题的事。
在房玄龄问出这个问题之后,那些白天没有去鸿胪寺的人感到很好奇,便向去过鸿胪寺的人请教起来。
然后,这些人得知李逸出的那个问题之后,跟当时的禄东赞一样,直接懵了。
他们也完全搞不懂,题干的内容,与问题及答案有什么关系?
于是,他们也好奇地看着李逸,等待着李逸说出答案。
谁料,李逸却摇头道:
“房相,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现在还不能说,得等到三日之后,吐蕃人认输了才能说。”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开玩笑,现在大殿之中这么多人,万一把答案泄露出去让吐蕃人知道了怎么办?
虽然说殿中都是大唐的精英人群,应当没有人会主动泄露答案给吐蕃,但人多嘴杂,不能完全避免有被动泄露的可能。
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李逸只能拒绝房玄龄的要求。
对此,房玄龄表示理解,便也不再追问。
接下来,盛宴又继续一段时间之后便结束了。
众人散去,而李逸则直接留宿在了宫中。
对李逸来说,他作为皇子在大唐的新生活从此正式开始了。
李逸坚信:大唐,会因为他而更加伟大!
(https://www.24kkxs.cc/book/4241/4241384/2341657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