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李世民:李逸,不如你来当太子吧!
“从前隋文帝开皇三年开始,朝廷就废除了盐铁官卖政策,开始允许百姓经营盐铁。”
“不论是冶铁,还是制盐,都是以民间为主。”
“而这个民间,并不是民间的普通百姓,而是门阀世家!”
“也就是说,盐铁这两个暴利行业,早就已经被门阀世家控制了。”
“朝廷想要实行盐铁专营,那就是要从门阀世家手里强行抢钱,必然会遭到门阀世家的疯狂反对。”
“以大唐目前的情况,为了朝堂稳定,还不能推出盐铁专营。”
李逸换了一个稍微委婉的说法。
但归根结底,还就是李世民没办法在保持朝堂稳定的情况下,摆平所有的门阀世家。
如果盐铁生意只是涉及一两家门阀世家,那李世民自然不会有所顾虑。
但问题是,因为盐铁生意,尤其是制盐的生意,太暴利了,所以许多门阀世家都涉足其中。
俗话说,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如果朝廷要实行盐铁专营,要面对的,就是等众多门阀世家的联手反对。
其中,就包括关陇门阀与山东士族这两股最大的朝堂势力。
虽然这两者是对头,但面对盐铁这两种关乎两者利益的暴利生意,他们一定会拿出共同的态度。
甚至,就连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无忌,都得跳出来反对。
因为长孙氏是大唐的冶铁行业巨头之一,冶铁生意是长孙氏的重要收入来源。
说得直白一点,李世民要是在朝堂上提出这事,估计绝大多数官员都会反对。
没办法,朝堂之上,出身庶族或者平民家庭的官员,还是太少了。
总之,大唐朝廷如今不实行盐铁专营,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什么不与民争利,都是借口而已。
都是门阀士族用来赚大钱的生意,哪来的民?门阀士族也能叫民?
听完李逸这一番话,李世民确认了,李逸确实很清楚其中的内情。
然后,一股恼意涌上心头。
“你既然知道得这么清楚,为什么还让我实行盐铁专营?”
“难不成,是故意用这件事来消遣我?嗯?”
李世民眯着眼睛盯着李逸,语气不善地说道。
要是接下来李逸不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他就会让李逸知道什么叫棍棒底下出孝子!
看李世民有发毛的趋势,李逸赶紧开口摆手道:
“阿耶,我哪敢消遣你。”
“我提盐铁专营的事,是有原因的。”
“朝廷虽然不能强行推行盐铁专营的事,但是可以用正规的商业手段把生意从门阀世家手中抢过来。”
“如此一来,朝廷既可打压门阀世家,又可增加收入,岂不是一举两得?”
“此事哪有你说得这么简单?”
李世民摇了摇头,然后解释道:
“门阀世家从事制盐生意多年,许多盐场都在门阀世家手中,并且最好的制盐方法也在他们手中,想要从他们手中抢生意,太难了。”
说完,李世民叹了一口气。
以前他也想过兴办官盐,但是确实竞争不过门阀世家们的私盐。
看着叫难的李世民,李逸笑了笑,开口道:
“阿耶,如果我有办法制造出更好的盐,并且成本连门阀世家制盐的一半都不到。”
“你还会觉得此事难吗?”
“此事当真?”
李世民激动地一下站了起来。
“当然当真!”
李逸没有半点犹豫,斩钉截铁地回道。
得到肯定的答案之后,李世民更激动了:
“好!”
他不怀疑李逸在说大话。
因为李逸之前已经发明了诸如活字印刷术、曲辕犁等很多东西,他相信李逸有这个能力。
便在这时,李世民听见李逸问他道:
“所以,阿耶你要不要与我合作做这门盐生意?”
闻言,李世民愣了一下:
“你不是要把制盐方法贡献给朝廷,而是要跟朝廷合伙做盐生意?”
以前活字印刷术、曲辕犁等,都是李逸无偿奉献给朝廷的,他还以为这一次也一样。
没想到,李逸居然是要跟朝廷合伙做这门生意。
李逸装出一副很是惊讶的模样,反问道:
“阿耶,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这可是赚大钱的生意,我怎么可能白送给朝廷?”
“要不是为了替阿耶你分忧,这生意我自己就可以做,连跟你合作都没必要。”
李逸这一番回答,很是义正词严。
开玩笑,制盐在古代,可是绝对的暴利生意!
他记得,在唐朝后期,朝廷每年的榷盐收入达到了600万贯。
在最巅峰的时候,号称“天下财赋,盐利居半”,也就是说朝廷一半的财政收入来自于榷盐。
这足可见制盐生意的暴利程度。
他要不是当朝二皇子,未来的楚王,制盐这事他肯定自己不干,大概率会在合适的时机把制盐方法献给朝廷,以便谋取更好前程。
原因很简单,惹不起那么多的门阀世家。
但现在不一样了,他可是堂堂皇子,没必要通过献宝的方式给自己刷前程了,也不用担心门阀世家跟他耍一些阴暗的手段。
所以,像制盐这么暴利的生意,他肯定不愿意白白送给朝廷。
难得在华夏古代王朝遇上一个没有盐铁专营的朝代,他不赚这份钱,说得过去?
听李逸这么说,李世民冷哼一声:
“哼!你好歹是皇子,怎么跟个唯利是图的商人一样,就只惦记着赚钱?”
“皇子也得赚钱啊,不赚足够的钱,我连未来的王府侍卫都养不起。”
李逸丝毫不觉得希望赚钱有什么不对。
接着,他又对李世民说道:
“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那就钱不够!”
“不管对个人,还是对朝廷,经济问题始终都是最重要的问题。”
“阿耶,你要是会赚钱,朝廷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李世民一听,不得不承认李逸说得有道理。
朝廷要是有足够的钱,确实做什么事都会顺畅很多。
而且李逸回宫出阁之后,以后确实用钱的地方很多。
而朝廷给皇子的钱粮,是有定数的,不能违背规矩。
所以,李逸想要多赚钱,也分合理。
并且也没有硬逼着李逸把制盐法白给朝廷的道理。
再说,跟李逸合作,朝廷也能赚到很多钱,也是大好事。
想到这里,李世民开口问李逸道:
“那你说说,你想怎么跟朝廷合作?”
李逸摇摇头:
“阿耶,你说错了,不是跟朝廷合作,是你合作。”
“跟朝廷合作,赚的钱得进国库,但跟你合作,赚的钱就进的是内库。”
“这其中的区别,就不用我多说了。”
李世民当然懂这个区别。
国库是国家的钱,按照规矩来说,国家的钱财只能用于办修缮、军粮、国战等国家的事上面。
就算是皇帝,理论上,也不能随便把国库的钱取出来办自己的私事。
并且就算用来办国家的事,也不是皇帝说了算。
按照规定,动用国库的钱,需要经过户部审核,皇帝无权直接调拨私用。
而内库就不一样了!
内库属于皇帝私人财产,也就是皇帝的小金库,皇帝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朝廷是无权干涉的。
所以,按照李逸的说法,等于是李逸给李世民送钱,而不是给朝廷送钱。
“你倒是有心了。”
听到李逸是要给自己送钱,李世民的心情一下变好了。
李逸嘿嘿一笑:
“嘿嘿,钱是男人的胆!手中有钱,心里不慌!”
“我这不是想着阿耶你的内库要是充裕了,办起事来就方便了,不用受门阀世家在朝堂上的掣肘了!”
“以后你花自己的钱,办朝廷的事,谁还能说个不字?”
要是李世民是个贪图自己享受的昏君,李逸还真不会直接跟李世民合作,让赚的钱进内库。
因为那样的话,那些钱大概率就用在皇帝的吃喝玩乐上了。
但李世民是个节俭的皇帝,是个勤政爱民的皇帝,所以进入内库的钱不用担心会浪费。
李世民对李逸的态度很满意,也同意与李逸合作制盐生意。
随后,两人一番讨价还价,达成了一致,利润六四开,李世民六,李逸四。
没办法,李世民不仅是皇帝,还是李逸现在的老子,李逸只能同意李世民拿大头。
谈完制盐生意的事,李世民又开口问李逸道:
“除了制盐生意,你还有别的办法,能增加朝廷收入吗?”
“有。”
李逸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是什么?”
李世民很着急地追问道。
他本来只是随口一问,没想到李逸还真有办法。
“海贸。”
李逸缓缓说出了两个字。
李世民愣了一下:“海贸?什么意思?”
“就是对外海上贸易的意思,打造船队出海去海外国家做生意,吸引别的国家商人从海上来大唐做生意。”
李逸解释了一句。
海上贸易对李世民来说,还是件很新鲜的事,因为这一时期的大唐对外贸易,主要走的路上丝绸之路。
对于这时期的大唐来说,海上贸易并不发达。
要等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唐的海上贸易才迎来了巅峰。
可以说,开元盛世的出现,繁华的海上贸易有着重要功劳。
但,此时的李世民不知道啊。
于是,他颇为疑惑地问李逸道:
“海上贸易很赚钱?”
“何止是赚钱,简直就是一座金山!”
李逸感慨了一句。
他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个数据,唐玄宗开元年间,只是广州港的市舶司关税收,就一度占国库的十分之一。
要知道,这是开元盛世之时的大唐!
另外还有一个数据,同样是广州港的市舶司,某一年仅通过“舶脚税”,就征收了50万贯。
想到这些数据,李逸开口对李世民说道:
“阿耶,这么说吧,如果海上贸易发展起来,起码每年能为大唐增加至少100万贯以上的收入!”
“100万贯?!”
听到这个数据,李世民激动了。
这个数字,真不小了!
大唐现在每年的财政总收入,大概在1000万贯左右,其中铜钱部分在200万贯左右,其余的都是粮、绢、布等实物。
也就是说,如果李逸所说为真,那么海上贸易每年能为朝廷直接额外增加一成的财政收入!
那确实是一座金山!
“你快说说,发展海外贸易该怎么做?”
李世民迫不及待地追问道。
李逸缓缓回道:
“首先,朝廷要建立一个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嗯,就叫市舶司吧。”
“这个机构要负责征收关税、采购进口商品、监管进贡物品及其它海外贸易活动,总之,凡是海上贸易的事,就统统归这个市舶司管。”
“具体市舶司要做哪些事,一两句也说不清楚,我这里就不一一说了。”
原本历史上,大唐要等到唐玄宗开元二年的时候,才设立市舶使这么一个官职专门管理海外贸易。
但与后世宋朝的市舶司体系相比,大唐的市舶使体系显得粗糙一点。
当然,这是因为时代在发展的原因,毕竟宋朝的市舶司体系,也是在大唐的市舶使体系之上发展起来的。
而李逸作为一个穿越者,自然不会这么一点点完善,而是会把后世完善好的制度直接拿来用。
对于建立市舶司的要求,李世民觉得如果要发展海外贸易,那确实是必须要做的事。
“然后呢?”
李世民追问道。
“然后就是要组织咱们大唐的船队走出去贸易。”
“咱们大唐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在海外可是极其受欢迎的,能卖出极高的价格。”
“而国外的货物,诸如香料,在国外很便宜,在大唐能卖出高价。”
“就说香料吧,现在的西域胡商可没少从中赚大钱。”
“可如果发展海外贸易,直接从南洋进货,比从西域转运,成本能降低三成,利润能翻一倍。”
“发展海外贸易,除了收税之外,另外一个重要收入渠道就是出海直接做生意!”
“可大海茫茫,恐怕商人们不敢出海。”
李世民提出了一个问题。
李逸点头道:
“没错,确实有这个问题。”
“不过,商人逐利,只要有人海上贸易赚到了大钱,商人们就会争先效仿。”
李世民沉吟片刻,说道:
“此事,我之后会与重臣们商议一下。”
虽然李逸描述得很好,但此事不是小事,李世民也不能草率做出决定。
随后,两人又交流了一会。
通过这一番交流,李世民愈发觉得李逸是真的有能力,比其余所有皇子都强太多了。
想到这里,李世民盯着李逸,表情古怪的上下打量了一下。
“阿耶你干嘛?”
李逸被李世民看得直发麻,不知道他要干什么。
“你想当太子吗?要不然,我让你当太子吧?”
李世民突然冒出这么一句。
(https://www.24kkxs.cc/book/4241/4241384/2331172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