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糊名制和殿试
“魏征,你莫不是以为陛下真不会杀你?”
“陛下让你直言进谏,不是让你辱骂陛下。”
“陛下从来洁身自好?”
别说李世民,长孙无忌都忍不了了,举起笏板指向魏征。
“那齐王杨妃是怎么回事?”
“与弟媳苟且,纲常败坏,人伦失序,皇帝如此,百姓效仿,古来纲常皆毁。”
魏征声音骤然拔高,就差指着鼻子骂李世民道德败坏。
一时间,朝堂鸦雀无声,所有人震惊地看向魏征,这是能说的?
连叶尘都一脸震撼,这火力有点太猛了,这是能拿到朝堂上说的?
李世民脸色迅速阴沉下来,杀意涌动地盯着魏征:“杨妃于朕有救命之恩,朕将杨妃接入宫中照顾有何不可?”
“陛下那是照顾?”魏征继续硬刚。
“混账,你敢质疑陛下。”长孙无忌起身就要去揍魏征。
叶尘赶忙拉住长孙无忌,示意长孙无忌别管。
“皇帝公德最重要,但私德同样重要,我身为谏议大夫,皇帝做错,我当然要指出。”
“陛下难道认为败坏纲常是对的?”
“今日若无人劝谏,来日陛下定然更加放纵,又会做出怎样离谱的事?”
“昔日隋炀帝霸占父妃,难道陛下也要效仿?”
魏征梗着脖子发出灵魂三问。
李世民脸色青白一阵,快气炸了,这混账天天拿他和隋炀帝比,一次次地挑战他的底线。
朝堂气氛压抑到了极点,百官大气不敢出,这货太用了。
叶尘怼百官,魏征专门怼皇帝,好像还是魏征更胜一筹啊。
“魏征,你别太放肆,陛下只是报答杨妃相救之恩,把杨妃养在延恩殿。”
“你安敢危言耸听污蔑陛下?”
房玄龄赶忙站出来给李世民台阶下。
李世民这事干得确实不道德。
“我只是提醒陛下,为君者可以没有上限,但一定要有底线。”
魏征也没有死磕到底,话说到这份上,足够李世民长教训。
真死磕到底让皇帝下不来台,他肯定得死。
“啊,魏征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童试和乡试已经快要开始,我们还是说说科举的事吧。”
“为了保证科举的公平性,臣谏议采取糊名制。”
叶尘开口转移话题。
再继续下去,李二真要下不来台了。
李渊搞政治是一把好手,科举制度已经相对完善。
童试相当于中考,考过者为童生,童生才能参加乡试,乡试相当于高考,考过者为秀才。
秀才才能参加京试,也就是入京赶考,相当于考研。
过了的称之为贡士,再按照成绩分为进士和举人。
相对完善,但还不够完善。
科举在明年,童试和乡试提前一年,筛选出能赴京赶考者。
“喔?何为糊名制?”
杜如晦立马附和叶尘唱双簧转移话题。
“就是把名字糊上,谁都看不见,再设立举查官入各州监督批阅试卷,最后把所有试卷送至国子监审查。”
“确保没问题后,由门下省监督发榜传回各州。”
“科举为朝堂选拔官员,乃国之根本,必须确保公平公正。”
叶尘解释道。
“臣附议,糊名制能很大程度上杜绝弄虚作假和裙带关系。”
“陛下选择贞观为年号,自当做到公平公正,采用糊名制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一来能让百姓明白贞观的意义;二来表明陛下真的在用心为民;三来能激励读书人。”
魏征立马会意。
糊名制能大大打破士族垄断,这是冲着士族去的,但不好说出来。
也能极大地杜绝有关系的人走后门,也是在打破垄断。
不愧是叶尘啊,提出来的谏议无一不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国之良策。
“嗯,好,这糊名制非常不错,科举必须公平公正。”
“诸卿以为如何?”
李世民不停点头,目光锐利地扫过百官。
能入朝堂的哪个不是人精,当然不会在此刻公然反驳,抵制公平和公正,这罪名担待不起啊。
传到民间能被骂死。
而其实真正不爽的不是士族,而是那些家世一般的官员。
人家士族底蕴摆在那里,哪怕不走关系,中举率依旧很高。
“既然诸卿没意见,那么糊名制从今年便开始施行,由门下省负责,国子监、礼部、吏部配合。”
李世民直接定下。
“此外,科举还需增加一试确保公平,也更好地筛选人才,京试之上增加一个殿试。”
“由陛下亲自领衔官员拟定试卷,亲自监考,通过京试者为举人,举人参加殿试,通过殿试者为进士。”
叶尘再次提议。
“臣附议,如此更好区分举人和进士,皇帝亲自监考,说明对科举的重视,也能激励读书人。”
“皇帝亲自带领百官出题,也能证明进士的含金量。”
魏征再一次附议。
“附议。”
“附议。”
“……”
百官纷纷附议,糊名制都定下了,增加一个殿试又有什么呢?
主要无从反驳叶尘啊。
叶尘非常满意,就说李二镇得住百官吧。
主要李世民杀兄弑弟囚父,又把颉利可汗活捉了,杀威赫赫啊。
现在没人敢想着造反,打不过李二啊。
造反必输,各方势力自然底气不足。
殿试是后来武则天发明的,糊名制到宋朝才开始出现,现在提前用上,打破垄断,扩大寒门学子上升通道。
如此,大唐必定更加繁华昌盛,削弱士族的垄断。
“好,楚国公真能大唐柱石也,所提无一不是国之良策,诸卿该多向楚国公学习,为国谋,积极提议。”
李世民大赞,他果然没看错叶尘,国士无双,大唐盛世离不开叶尘。
说着特意看了一眼魏征,仿佛在说别学魏征一天到晚就盯着朕不放。
这厮实在可恶,他都得被这厮气得少活几年。
现在他非常怀疑叶尘给他推荐魏征,就是让魏征来气他的。
“陛下,童试在前,国子祭酒恐怕短时间满意康复处理政事,臣举荐孙伏伽和孔颖达负责此事。”
“孙伏伽是大唐第一位状元郎,孔颖达是孔圣人之孙,由二位负责,更具有说服力,也能起到激励作用,同时为学子们讨一个好彩头。”
魏征才不管李世民暗讽他。
“附议。”
“附议。”
“……”
百官纷纷附议,李纲都吐血了,不休养几个月肯定好不了。
用孙伏伽和孔颖达总比用别人好,至少孙伏伽是站在文官这边的,而孔家本就是山东士族的一分子。
(https://www.24kkxs.cc/book/4241/4241381/2341503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