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大唐考勤王:打卡变强,陛下别耽误我干饭! > 第三百八十一章 李世民大刀阔斧改革

第三百八十一章 李世民大刀阔斧改革


回到楚国公府,叶尘便钻入书房研究怎么对付山东士族。

曾经雄心壮志,研究武器,谏议各种强国之策,想着征服世界。

如今却活成自己最讨厌的人,正事不干,一天早就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一晃来到六月中旬,大军犒赏完毕,众将带领大军离开,前往各地驻守。

李世民完成了军队改革,把众将的官职都进行了调整。

总而言之就是收拢兵权。

南衙和北衙军基本独立于兵部外,兵部只有管理权,而无调动权等实际权力。

而南衙和北衙也只是起到枢纽权,没有具体权力。

设南衙和北衙府司,南衙府司长孙顺德,北衙府司刘弘基。

李靖依旧是兵部尚书兼任左卫大将军,左卫正将军长孙操,长孙无忌叔父,不用想也知道是用长孙操制衡李靖。

右卫大将军薛万钧,带兵前往朔州驻守雁门关,加封朔州大都督。

张亮被召回,任右骁卫大将军,带兵驻守定襄,加封定襄道大都督。

李大亮任右武卫大将军,带兵驻守幽州,加封幽州大都督。

反正十六卫中的右卫,都派去驻守军事重地,边塞重地派去的都是具有统领才能的帅才。

李艺改封左威卫大将军,留守长安,负责在军事学院教授军事,三个儿子也都留下,跟着李艺在军事学院任教。

北衙那边,禁军、皇城军、御林军、左右屯卫,基本都是李唐宗亲担任,如李神通儿子李道彦,李孝恭兄长李孝基。

对于李唐宗亲,李世民采取拉拢一批,打压一批的分化政策,拉拢的如李神通、李孝恭、李道宗等。

陌刀军归南衙,横刀军归北衙。

然后侯君集统领军机处,军机处主要管神机军。

而兵部主要管地方十二军和突厥突骑卫。

李绩、张士贵、苏定方等为十二军大将军。

张士贵带两军去河套那边养马,训练骑兵。

李孝恭带两军在青海道那边,安修仁兄弟带一军在河西走廊那边,也都在训练骑兵。

大唐现在战马多啊,二十多万匹,大部分都是从东凸厥和吐谷浑搞来的。

然后李绩和苏定方带两军镇守辽东。

李世民在辽东设立安东都护府,李绩任大都护。

在北方设安北都护府,突利为大都护。

历史上,有勇气,有能力大刀阔斧改革的皇帝少之又少,李世民无疑是其中佼佼者。

哪怕叶尘有未来视角,随着李世民越来越成熟,能引导李世民的也不多了,顶多只能探讨。

像改革这种事情,叶尘根本不需要多管,李世民自己就能做得相当好。

毕竟是唐太宗啊,而且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也不是吃素的。

尤其房玄龄,那智慧就吓人。

朝堂上没多大改变,唯一的改变就是高士廉、萧璟、段志玄被调去治理辽东三道。

还有一大批地方官员被调过去。

贞观元年科举入仕的那边人,本来在地方实习,出任县丞、主簿等等,这下空出来大量官位,大量被拔正。

然后王珪升任侍中,虞世南任秘书监,卢赤松升任吏部侍郎。

还是那句话,山东士族官员私心重,但能力是有的。

而且李世民也没人用了,不得不用。

忙完一系列变革和调整,李世民终于能歇一口气。

但紧接着就要为接下来的科举忙碌,已经开始有各地考生抵达长安。

叶尘还是老样子,在军事学院教那些小屁孩。

如程咬金、尉迟敬德、秦琼等人都留在长安,也不能闲着了,一边管理军队,一边到军事学院授课。

那些武子立了功,膨胀了。

然后李艺组织和横刀军来场对冲。

武子们没组织,没配合,虽然不少武功不差的,但愣是没冲过横刀军。

横刀军都是军中好手,又练了横刀刀法,在张公瑾指挥下,进退有度。

还是在没用横刀的情况下。

身穿明光铠重甲,你打嘛。

武子们穿上铠甲,敏力大减,再加上没配合,拿头跟横刀军打。

事实证明,江湖武夫在正规军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个人武勇也就那样。

就是叶尘,面对十名横刀军也只能跑路,绝对不会试图去对抗。

毕竟他参与训练的,有多厉害他很清楚。

在古代,铠甲远比武器重要。

比如唐朝,武德充沛,带兵器招摇过市,根本没人管。

但藏甲三副,直接定为造反。

知道李世民在忙,所以这段时间叶尘也没找山东士族麻烦。

山东士族则是没空,李世民派不良人怂恿那些僧人跟山东士族敌对。

佛教基本在大唐废了,之前流放僧人令一出,大量僧人赶紧还俗。

但最终还是有七八万僧人被抓捕流放河北。

全国寺庙全空,东西都被当地百姓搬空。

在不良人怂恿下,那些僧人没少在河北闹事,士族之人都被整死不少。

山东士族只能告官,抓捕了不少。

李世民根本不在乎,全部弄死都无所谓。

不愿意还俗的,说明都是被佛教教义毒害得很彻底,对大唐来说也没多大价值了。

弄去祸害山东士族,算是废物利用。

这天朝会,叶尘难得去上朝。

李世民有空了,该搞事了。

叶尘到的时候,正在讨论科举的事。

按照规定,国子监、吏部、礼部轮流主考。

上次国子监主考的,李纲被叶尘气倒,孔颖达主考的。

今年轮到礼部或吏部主考。

山东士族极力推荐礼部主考,因为礼部尚书崔敦礼、侍郎王谏客都是他们的人。

“武德五年那届科举礼部主考的,按规矩轮到吏部主考了,还是按照太上皇定的规矩来吧。”

李世民一言定下。

山东士族脸那个黑啊,这个时候你按照规矩来了。

偏偏李世民搬出李渊做挡箭牌,他们反对就是逼李世民不孝,罪名可就大了。

今年大量官员派遣往青海、辽东、云南等地,今年高中的,提正概率很高。

明年连着开科举,高中的就没那么好运了。

“还是说说出试卷的事吧。”

“按规矩,殿试试卷朕亲自出,会试试卷三省各出一套,弘文馆负责印刷、保存。”

李世民把话题转移开。

都被你说完了,还说个屁啊。

虽然王珪升任门下侍中,但你会选门下省出的试卷吗?

而尚书省、中书省、弘文馆全是你的人。

就是要在科举方面把他们压死呗。

不过,他们也有办法。

“陛下,古来丰功伟绩之帝王,如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皆会前往泰山封禅。”

“如今陛下文治武功,已不比这三位差,应当前往泰山封禅。”

王裕举起笏板谏议。


  (https://www.24kkxs.cc/book/4241/4241381/2304674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