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重生七零:从山村少年到国之栋梁 > 第75章 槐影胡同

第75章 槐影胡同


话未说完。

林长山如同被踩了尾巴的野兽,暴怒而起!他将照片死死攥在手心,坚硬的边角刺入掌心也浑然不觉。双目赤红,对着林卫国,用压抑了数十年的、近乎嘶吼的声音低吼:

“你从哪里弄来的这东西?!”

“扔了!立刻给我扔了!忘了它!”

“我们家跟这些事,没有任何关系!我警告你,林卫国,从今往后,不准再问!一个字都不准再问!”

这是林长山第一次对儿子发这么大的火。那不是普通的愤怒,而是受到极致刺激后的应激反应,仿佛那张薄薄的照片,是能将他拖入地狱的魔鬼!

父亲这剧烈到失常的反应,让林卫国的心彻底沉入谷底。他意识到,这背后隐藏的,绝非值得夸耀的荣耀,而是一段沉重到足以压垮父亲坚韧脊梁的血色过去。

他追查真相的决心,在这一刻,从好奇瞬间升华为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他要为父亲揭开那无形的枷锁,寻求一个公道!

……

深夜,林卫国辗转难眠。

房门被轻轻推开。母亲孙秀娥端着一碗热牛奶,悄无声息地走进来。她的眼圈泛红。

“卫国,你爹……睡下了。”孙秀娥把牛奶放在桌上,坐在床边,声音充满担忧,“别怪你爹,他不是冲你发火。”

她叹了口气:“自从上次在山上被黑瞎子伤过,身体好了以后,你爹就常半夜被噩梦惊醒。嘴里喊着些听不懂的名字,像是在跟人拼命,一身冷汗……”

“我不知道他到底经历过什么。他不说,我也不敢问。我知道,那是一道不能碰的、血淋淋的伤疤。”

她拉住林卫国的手,那双粗糙的手冰凉。

“卫国,算娘求你了,”她看着儿子,近乎哀求,“别再逼你爹了,好吗?”

“娘怕他……会撑不住。”

母亲的话像座山压在林卫国心上。他陷入两难:一边是颠覆一切的秘密和父亲的枷锁;另一边是家人可能因此受到的伤害。

就在他准备将此事暂时压下时,一个瘦小的身影像小猫一样溜了进来。

是妹妹林招娣。看到母亲也在,她有些害怕,但还是鼓起勇气,将一个红布包严实的小东西飞快塞进林卫国手里。

“哥,”她压低声音,“这是我小时候,在你从部队寄回来的旧衣服夹层里偷偷翻到的。爹和娘都不知道。”

说完,她像受惊的小兔子,飞快跑了出去。

林卫国疑惑地打开红布。

里面没有惊天秘密,只有一枚静静躺在他掌心的银质奖章。样式奇特,非方非圆,边缘已被摩挲得无比光滑,显然曾被主人无数次在深夜里反复抚摸。

奖章正面空白。

林卫国将它翻过来。

背面,用一种古朴、铁画银钩的工艺,刻着一个他两世都未曾见过的神秘徽章。

图案很简单:

一个篆体书写的、充满锋锐之气的数字——“九”。

以及一把,贯穿了整个数字的、染血的利剑!

这是来自父亲那段血色过去的,唯一的,也是可以追查的……

线索。

父母的激烈反应和恳求让林卫国明白,从他们口中探听那段血色往事已无可能。答案,只能去京城找。

好在安平县已步入正轨,有赵胜利、王建民这批骨干坐镇,暂时离开不成问题。他以“赴京落实国家特批的最后一批指标”和“向中央保健局专家组汇报‘通脉丹’研发进展”为由,向单位和家里告了假。贴身收好那张神秘照片和奇特银质奖章,他再次登上了北上的火车。

……

1979年的安平火车站,一如既往的人潮汹涌,嘈杂混乱。

售票窗前,队伍排成长龙,望不到头。一张张面孔写满焦灼、期盼和迷茫。林卫国看着,心中涌起感慨。这年头,想买张出远门的车票,尤其是去首都的卧铺票,难如登天。多数人只能站上几十小时,在拥挤污浊、气味混杂的绿皮车厢里咬牙苦熬。

林卫国没去人堆里挤。他径直走向一个挂着“军干专窗”牌子的窗口。

里头的售票员平日对普通旅客爱搭不理,此刻看到林卫国递进来的、盖着安平县政府鲜红公章的“公务出差介绍信”,倨傲的脸瞬间堆满春阳般和煦的笑容。

“同志稍等。”

话音未落,一张多少人托关系也求不到的京城软卧车票,已恭恭敬敬递到他手中。

……

绿皮火车轰鸣着,在“况且况且”的节奏里,承载着天南地北的乘客,缓缓驶向共和国的心脏。

林卫国的软卧包厢里还有三人。

靠窗是个戴厚厚眼镜的年轻人,刚考上京城大学,怀里紧抱着卷了边的《高能物理》,眼神满是未来的光亮。他是追梦的学子。

对面是位东北钢铁厂的劳动模范,黝黑脸庞,布满老茧的大手,嗓门洪亮,三句不离厂里又超额完成多少吨指标。他是建设的脊梁。

还有位南方大嫂,去京城探亲,拎着个巨大网兜,塞满自家做的腊肉笋干,热情地给每个人分发分享。她是人间烟火的暖意。

林卫国用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缸泡了碗安平带来的稀罕货——方便面。四人天南地北地聊着,带着乡音的普通话交织成那个时代独特的背景音。谈新政策,谈好日子,也谈物质的紧巴和生活的艰难。

每个人都像一本活着的、浸满时代印痕的书。思想如此淳朴,目光如此真诚。

这,就是他两世为人都深爱的那片土地,和土地上那些最可爱的人。

……

两天后,京城。

按照照片背面信件所写的地址,林卫国独自寻到京城最著名的古文化街——琉璃厂。

这里与他想象的大相径庭。没有宽阔大道与宏伟建筑,只有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两旁古旧店铺挨挨挤挤,沧桑扑面。

他穿过熙攘主街,在七拐八绕的胡同深处,找到了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名叫“槐影胡同”。此行最终的目的地就在巷内:

“无名书斋”。

门面极其狭小,甚至有些破败。一块黑木匾饱经风雨,字迹早已模糊不清。

推开吱呀作响、虚掩着的木门,一股浓烈的霉味混着尘埃气息扑面而来。


  (https://www.24kkxs.cc/book/4241/4241243/1111105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