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移民问题,快速发展
定天府,新建一号码头。
南洋的太阳毒辣,毫无遮拦地泼洒下来,将码头上新铺设的水泥地面烤得滚烫,空气中混杂着海水的咸腥、木材的潮气,以及……人群的汗酸味。
船老大站在沙船高高的船头上,手里攥着个铁皮喇叭,洪亮的嗓门盖过了码头的嘈杂。
“脚下留神!都站稳了!”
“下了船,就地等着,别瞎跑!饿不着你们,都有地方住,有东西吃!”
“看好自家娃儿!拉紧自己婆娘的手!莫拉错了,莫走散了!”
厚重的跳板“哐当”一声巨响,重重砸在码头上,激起一片尘土,人群随即开始顺着跳板蠕动起来。
他们身上的衣服,早已看不出本来的颜色,只剩下一层叠着一层的补丁。
长期的营养不良让他们脸色呈现出一种不健康的蜡黄,眼神是空洞的,既有对未知的恐惧,也有一丝长途跋涉后的麻木。
人潮下,他们紧紧抱着怀里那点可怜的家当,一步三晃地下了船。
码头上,一队队穿着统一蓝色号服的工作人员迎了上来。
“这边走!按家庭分队,不要乱!”
“有老人的,有孩子的,到这边来,先登记!”
他们的口音五花八门,但动作却一样的麻利,熟练地将这股茫然的人流切割、分流,引向不同的区域
这些人,便是朱和埸从东南沿海弄来的新鲜血液。
吕宋岛地广人稀,想要发展,最缺的就是人,特别是吃苦耐劳的汉人。
至于如何“弄”来……
黄白之物开路,向来无往不利。
……
事实上,一开始锦衣卫们想从蛮清买人时,那真的是处处碰壁,举步维艰。
他们打着“吕宋商会”的招牌,贴出告示高薪招工,许诺包吃包住,工钱优渥。
可结果呢?
当地百姓远远地围观,指指点点,就是没一个敢上来报名。去找那些专做人口买卖的人牙子,对方一听是要送到海外的吕宋,脑袋摇得拨浪鼓似的,连连摆手,生怕沾上麻烦。
几次三番下来,人没招到几个,反而引来了衙役前来盘查。
没办法,现在可不是鸦片战争之后,蛮清对人口流失,尤其是流向海外,控制得相当严格。
人贩子一旦被抓到,不管得手与否,主犯直接上绞架,从犯最轻的也是杖责八十,流放三千里。
锦衣卫们这种明目张胆的招工行为,在官府看来,跟在脑门上刻着“我是人贩”没什么区别。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次官府的盘查,让负责移民工作的锦衣卫打开了新的思路。
官府?
对啊!
既然民间这条路走不通,那为什么不直接走官面?
于是乎,揣着厚厚一叠银票,负责此事的锦衣卫百户层层打点,终于在一个雅致的茶楼包厢里,见到了一位管事的知县大老爷。
“吕宋商会,想要招募一批工匠农户,前往南洋开垦……”
锦衣卫百户言辞恳切,将早已备好的说辞娓娓道来。
那知县老爷呷了口茶,眼皮都没抬一下,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
百户见状,心领神会,挥了挥手,一名校尉随即抱上一木匣,轻轻推到桌子对面。
“小小意思,不成敬意。”
知县老爷这才放下茶杯,将木匣掀开了一条细缝,金灿灿的颜色晃了一下他的眼。他脸上的表情这才缓和下来。
“这个……朝廷法度森严,本官也不好办呐……”
“价钱好说。”
百户立刻接话,伸出一根手指。
“一个人头,十两雪花银!”
“嘶——”
知县老爷倒吸一口凉气,眼睛瞬间瞪圆了。
十两!
一个七品芝麻官,朝廷发的俸禄一年下来也不过四十五两!虽说没人指望那点死工资过活,但这足以说明十两白银的分量。
送出去的,还不过是些泥腿子“贱民”。
大清国别的不多,人,那可是遍地都是!
这买卖……做得!
双方一拍即合。
更妙的是,眼下蛮清尚未实行“摊丁入亩”,人头税依旧是压在百姓头上的大山。为了逃税,民间瞒报、漏报人口的现象极为普遍,地方官府的户籍册子本就是一本糊涂账。
官册上是一个数,实际又是另一个数。
卖掉一批,只要册子上的人数对得上,神不知鬼不觉,谁又能发现?
如此一来,一些官员在经过最初几次小心翼翼的试探交易,尝到了甜头,赚到了大把白花花的银子后,胆子便彻底肥了起来,手段也愈发简单粗暴。
甚至,有那心黑手狠的,直接让捕快衙役们拿着在册人口的黄册,按图索骥,下乡抓人。
每保在册户籍多少,多出来的便以“隐匿人丁,逃避赋税”,论罪,流放(卖掉)三千里!
好在,这些被钱财迷了心的官员,还残存着最后一丝“理智”。
他们晓得兔子急了也咬人,为了防止汉民闹事,抓人时往往是整家整户地抓。爹娘、夫妻、孩童,一锅端。
官员们知道这些平头百姓只要是不被逼上绝路,只要还有口饭吃,他们就不会反抗。
事实也正是如此,只要一家人还在一起,只要不是拉去砍头,只是换个地方讨生活,这些百姓大多也就认了命,反抗寥寥。
流放嘛,总比死了强。
……
在锦衣卫从东南沿海买来大量移民的同时,一船一船的马匹也同时被运了回来。
然而,当朱和埸看到那些运来的马时,眉头却不由自主地皱了起来。
矮小,瘦弱,毛色杂乱无光。
跑起来也似有气无力。
这就是所谓的南方土马?
他伸手拍了拍一匹马的脖颈,那马瑟缩了一下。
“这都是从广西弄来的?”
朱和埸向身旁锦衣卫问道。
“回陛下,正是。每匹要价二十两白银。上号口马仅四百余匹。”
锦衣卫小心翼翼地回答。
朱和埸嘴角抽动了一下。
二十两?就这?
这价钱,快赶上上好的口马了。
可这质量,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
奈何,口外的好马,那是清军的宝贝疙瘩,自己都缺,哪里轮得到他来买。
“罢了。”朱和埸摆摆手,心中轻叹。
充作龙骑兵的坐骑,倒也勉强够用。
总不能让骑兵用两条腿跑路吧,而且他也没打算让自己的骑兵和清军骑兵大规模对冲。
先凑合着用吧。
……
“陛下。”
王琛拿着一份电报,快步走进御书房。
“定海造船厂的章大人来电,新式兵船已经完工,询问陛下是否亲自前往验收?”
“哦?”朱和埸放下手中的文件,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这么快?”
这才几个月工夫?
他站起身,脸上露出期待。
“去!当然要去!”
“传话给章弘方,朕明日一早便过去!”
“遵旨!”王琛躬身领命退下。
待王琛离开,朱和埸心念一动,眼前仿佛浮现出那熟悉的系统界面。
【帝国崛起系统】
【帝国名称:大明帝国】
【帝国皇帝:朱和埸】
【年龄:18岁】
【百姓:328565人】
【陆军部队:32061人,海军部队:8145人,外籍军团:3000人】
【装备:……】
【国库:61230000两白银】
……
自《明荷巴达维亚条约》签订,已近一月。
这段时日,定天府乃至整个吕宋,变化日新月异。
靠着荷兰人的“赔款”,大明的国库再次充盈。
金钱的驱动下,新的工厂拔地而起,烟囱林立。
连接各主要城镇的道路网已初具雏形,那数座新式学堂也已落成开学,琅琅书声为这座新兴的城市增添了几分文气。
与此同时大明的军事力量也在急速膨胀。
如今,大明皇家陆军、禁卫军部队已经拥有了两个标准步兵师,一个独立骑兵旅和一个独立炮兵旅。
海军方面,算上缴获荷兰人的那十五艘,再加上原有舰船,总数已达二十二艘,官兵愈八千。
就连外籍军团也被朱和埸扩充到了一个步兵旅的规模。
可惜的是这段时间以来 ,奇迹市场再也没有给他带来过大惊喜了。
之前出现了两次的钢铁战舰,在他钱袋子鼓起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就挺让人无语的,他甚至怀疑系统是不是在担心他一步到位,直接打穿这个世界。
在装备方面,除独立骑兵旅装备锯短枪管的卡宾型米尼步枪外,其余部队的标准枪械依旧以标准型米尼步枪为主。
虽然他之前扔给兵工厂进行仿造的毛瑟G98已经仿制成功,并被命名为90式步枪,
但枪是造出来了,子弹供应却成了难题。
朱大皇帝承认自己有些想当然了,造这定装子弹的难度比他想象中可高出太多了。
虽然7.92毫米子弹已经开始生产,但其产量每个月才5万发……
这点子弹能干嘛?
若是哪天运气爆棚,从奇迹市场里再兑换出几挺MG42那样的“撕布机”,这点存货怕是几十分钟就得打光!
所以,目前为止,朱和埸没办法为全军进行换装,仅有部分侦察兵和少量精锐部队装备了这款新式步枪,并且每人也只配发四十发子弹。
至于之前打光了子弹的那六挺加特林机枪,至今还趴在仓库里吃灰,成了摆设。
火炮方面的情况要比步枪稍好些。
虽然新型身管火炮的研制进度同样受阻,但迫击炮的仿制还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迫击炮炮弹的生产也比子弹更加简单。
目前虽然生产速度也不快,却也不至于出现像步枪那样出现子弹严重不足的窘迫局面。
另外,为了补充身管火炮的不足,兵工厂以现有大小拿破仑炮为蓝本,以钢制炮身代替原始版本的青铜炮身,造出了一批新式火炮。
额,姑且,称他为新式火炮吧。
毕竟,与原版相比,这钢制火炮的重量减轻了三分之一,
机动性大大提高,而且射程也得到了少量的提升。
这新式迫击炮被命名为“90式82毫米迫击炮”。
新式身管火炮则被命名为“90式6磅野战炮”和“90式12磅野战炮”。
……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926/2363097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