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八旗铁骑?朕用机枪应对很合理吧 > 第135章 怨气极大的清军绿营兵

第135章 怨气极大的清军绿营兵


事实上,秘银推出到现在也才不过才二十多天的时间。

但就这短短的二十几天,朱和埸最初为其设定的十倍于等重黄金的价格,便已被市场的狂热浪潮掀翻了数个跟头,打着滚地往上涨。

他赋予“秘银”的每一个光环——“皇室专供”、“美容养颜”、“延年益寿”,都精准地引爆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神秘、对尊贵、乃永生的原始渴望。

在这场精心策划的舆论风暴中,锦衣卫们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

他们不再是那些只会打打杀杀的粗人,而是摇身一变,化作了技艺高超的说书先生、走南闯北的行脚商人。

在南洋各地的茶馆酒肆里,他们口若悬河,将秘银的来历编织得神乎其神,什么天外陨铁,什么上古遗珍,什么始皇寻仙所得……故事一个比一个离奇,一个比一个能吹。

在人声鼎沸的码头市集上,他们又装作不经意地与人闲聊,悄悄泄露出某个富商因佩戴秘银饰品而顽疾自愈,或是某位贵妇因使用秘银面霜而容光焕发的“内部消息”。

那些嗅觉灵敏的奸商们,在察觉到这股涌动的暗流后,立刻嗅到了其中蕴藏的、足以令人疯狂的巨大利润。

他们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不惜血本,囤积居奇,用真金白银将这股热潮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一时间,拥有“秘银”制品,成了南洋地区衡量身份与财富的全新标准。

即便是在尚未有实物流入的巴达维亚,那些经过锦衣卫精心“播种”的传说,也已在民间生根发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神秘谈资。

当然,由于锦衣卫的力量有限,这秘银的故事目前还只流传于南洋地区。

而托马斯伯爵,恰好就是这第一批被神话“感召”的信徒。

并且,他还是一位行动力极强的信徒,已经花费了百倍于等重黄金的天价,为自己的信仰充值——购入了那么一只精巧的秘银茶杯。

此刻,听闻大明皇帝愿意以半枚秘银币的高价收购一名土著,托马斯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答应下来,甚至没有丝毫的犹豫。

至于打仗?

同那些茹毛饮血的土著打仗,那也配叫打仗?

那叫狩猎!

再说了,他们西班牙帝国的先辈们,不正是靠着“狩猎”这些新大陆的“野人”而发家致富,建立起横跨大洋的日不落帝国的吗?

在这方面,他们才是真正的行家!是祖师爷!

朱和埸拿出的那种铝币,每枚重量约七克有余。若按照他最初设定的十倍等重黄金的价格换算,一枚铝币便相当于近二两黄金。半枚,便是一两黄金,折合白银十两。

十两白银一个成年土著,若真是这个价格,托马斯伯爵或许还要掂量掂量。

毕竟,即便在这个黑奴贸易尚未疯狂膨胀的年代,一个成年黑奴在非洲的离岸价也要三四英镑,运抵美洲后,价格更是能翻上数倍,达到二三十英镑。(也有说离岸价格二三十英镑的,然后卖一百四十英镑,不管他按我这个来)

好在幸运的是,“秘银”的价格早已今非昔比,涨势完全失控。

如今,半枚秘银币换一个土著的买卖,在托马斯伯爵眼中,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利润丰厚得让他心花怒放。

更妙的是,中部群岛那些零星散布的小岛,距离吕宋本岛极近,几乎可以说是抬脚便到。他完全不必担心长途运输可能带来的额外损耗和风险。

抓了人,扭头就能送到定天府换钱!

得到了大明皇帝的亲口承诺,托马斯心满意足地告退离去。

离开时,他脸上那灿烂的笑容,几乎要将整座大殿都照亮几分。

他现在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立刻返回新加坡,整顿麾下的军队,然后浩浩荡荡地开赴那些“金光闪闪”的小岛,开始他伟大的“抓钱”大业。

只要能抓个十万八万的土著回来……

不,哪怕只是几万!

他不仅能有足够的钱财回国向太后和国王交差,甚至还能从中大捞一笔,下半辈子衣食无忧!

只是……他猛地想起一件事,眉头微微一皱。

在他离开新加坡时,好像有些军官正在倒卖军火来着?

“岂有此理!”托马斯伯爵暗骂一声,“必须把那些军火都给我买回来!谁卖出去的,就让谁给老子买回来!少一杆枪,老子扒了他的皮!”

……

大明天允元年,正月初二。

黄历上书:宜拆卸、略猎、修墓,忌出火,纳财。

福建,福州府。

四万余明军主力,甲胄鲜明,旌旗如林,齐聚于此,肃杀之气弥漫。

高台之上,李振华身披甲胄,缓缓扫过台下整装待发的将士,脸上没有一丝多余的表情。

没有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也没有鼓舞人心的长篇大论。

他只是缓缓伸出两根手指。

“我们还有两个半月的时间!”

话音落下。

台下数万将士先是一怔,随即,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

每一个人的眼中都燃烧起熊熊的战意,血液在血管中奔腾咆哮!

两个半月时间!

打回应天府,庆贺陛下大婚!

“威武!”

“万胜!”

震天的呼喝声中,大军开拔,如同滚滚洪流,势不可挡!

……

与此同时,远在浙江衡州府集结的清军大营,却是一片死气沉沉。

绝大多数清兵,对于明军的动向还一无所知。他们此刻正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抱怨着这个没有赏银、没有假期,甚至连伙食都难以下咽的鬼年。

由于糠稀大弟催促进军的命令下得太急,各路清军几乎都是轻装简从,并未携带多少粮草。

糠稀想当然地认为,大军集结地的官府理应有足够的库粮,足以支撑大军短时间的消耗。于是他大笔一挥,一道圣旨便飞向了衡州府。

然而,他哪里知道,衡州府的官仓,早就被那些蛀虫贪墨得只剩下一个空壳子。

粮仓里,除了表面上铺着一层用来应付突击检查的真粮食外,麻袋下面,装的全是沙石、稻草之类的垃圾。

面对这突然从天而降的十多万张嘴,衡州府衙门上下,顿时乱成一锅粥,急得团团转。

上报朝廷,说没有粮食?

借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啊!

如今明军势如破竹,糠稀心情本就极差,若是此时得知他们监守自盗、贪墨库粮,就糠稀那暴脾气,他们十有八九要落个诛九族的下场!

你说还有一成?

还有一成,是诛十族……

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让糠稀知道衡州府没粮的真相!

既然官仓指望不上,他们只能自己想办法。花钱从民间采购?这倒不失为一个办法。

但让这些刮地三尺的贪官往外掏钱,那简直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平日里捞钱的时候一个个比猴都精,如今要他们出血,却都成了锯嘴的葫芦。

一众官员你推我我推你,磨蹭了半天,东拼西凑,结果加在一起也不过区区几千两银子。

这么点银子,能买到的粮食,还不够十几万大军塞牙缝的,即便只买最粗劣的糙米杂粮,也撑不了几天。

没人愿意自掏腰包,于是,便有“大聪明”立刻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从民间强行征粮!

“明匪来袭,朝廷大军远道而来,是为了保护尔等身家性命!如今征收些许粮食,以供军需,乃是天经地义之事!尔等岂敢推诿?”

冠冕堂皇的理由一出,大批如狼似虎的官差衙役便敲开了百姓的家门。

他们不顾百姓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哀求,强行将一袋袋救命的粮食从米缸中、床底下拖拽出来,扛在肩上扬长而去。

可即便如此横征暴敛,搜刮来的粮食也仅仅是勉强缓解了燃眉之急。

而且,这些好不容易弄来的粮食,自然是优先供给那些八旗的“老爷兵”们享用。

至于那些绿营兵,能给口稀粥,赏个红薯,饿不死便算是皇恩浩荡了。

“妈了个巴子的!”

一个满脸横肉的绿营兵一屁股坐在冰冷的地上,将手中那只盛着清汤寡水的破陶碗狠狠摔在地上。

“又是红薯咸菜配米汤!这他娘的喂狗,狗都不吃啊!”

“可不是嘛!”

旁边一个面黄肌瘦的士兵有气无力地附和道。

“往年这个时候,早就揣着赏钱,各回各家,搂着婆娘热炕头了!今年倒好,别说回家了,连口热乎的都吃不上,还得在这里喝西北风!

又有一名士兵压低了声音,眼中却闪烁着不甘的怒火:

“你们瞧瞧那些八旗老爷兵!”

“顿顿酒肉飘香,吃得满嘴流油!再看看咱们,他奶奶的,这根本就没把咱们当人看!还指望咱们替他们卖命打仗?做他娘的春秋大梦!”

“嘘!小声点!”一个年长些的兵卒连忙制止他,紧张地向四周望了望,“这话要是让上头的那些顺风耳听了去,你小子不死也得脱层皮!”

营帐内,一群绿营官兵围坐在一起,怨气冲天。

自打集结以来,他们每日吃的都是米汤兑红薯,连点油星子都见不着。就算是过年这几天,伙食也未见半分改善。

反观那些八旗的“老爷兵”们,却依旧是锦衣玉食,大鱼大肉从未断过,酒香隔着老远都能闻到。

天壤之别的待遇,让绿营士兵们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几乎已经积攒到了爆发的边缘。

“艹他姥姥的!”

先前那个摔碗的壮汉越想越气,猛地从地上一跃而起,蒲扇般的大手狠狠一拍大腿,震得尘土飞扬。

“老子不吃了!死就死吧!老子现在就去找参将大人讨个说法!老子就不信,那些当官的还能不分青红皂白,把咱们都给砍了不成!”

“对!走!找当官的讨个说法去!”

有人带头,立刻便有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士兵红着脖子站了起来,高声附和。

“天天他娘的吃红薯,吃得肚子里尽是屁,放出来都能把蚊子熏死!”

其余的士兵们,被他们这么一吆喝,心中积攒已久的怒气也被彻底点燃。他们纷纷扔掉手中的碗筷,呼啦啦地站起身来,群情激愤。

一时间,营帐内陶碗破裂声、桌椅碰撞声此起彼伏。

……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926/2363091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