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大婚


皇帝大婚,乃国之重典,万民瞻仰。

天允元年四月二十七,黄道吉日。

整个南京城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之中,街头巷尾,彩绸飞舞,宫灯高悬,家家户户自发张贴了喜联,百姓们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

自打应天府光复,这还是头一回有这般举国同庆的盛事。

朱和埸起初的意思,依旧是崇尚简朴,觉得大婚仪式不必铺张,一切从简即可。

然而,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起了波澜。

王琛不同意,六部官员也不同意,一个个言辞恳切,摆事实讲道理,力证大婚从简万万不妥。

就连一向不问政事的禁卫军司令苏取义,也难得地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认为陛下大婚,关乎国体与民心,不宜草率。(后面说明六部)

可以说,除了那些绝对服从命令的系统士兵,几乎满朝文武都一个心思:这婚,必须大办!

理由也是一套一套的。

有礼部官员引经据典,当庭奏曰:

“启奏陛下,南京非昔日偏安一隅之新京,今日之大明亦非草创之时之大明。我朝光复故都,龙兴南京,正当昭示天下,宣扬国威。陛下大婚,乃天作之合,万民之幸,理应大操大办,使四海咸知我大明中兴之盛况,令万民共享此太平喜乐!”

更有熟悉祖制的翰林学士补充道:

“太祖高皇帝早有明训:凡皇帝登基前已娶妻者,登基后不再补办婚礼,仅行册立皇后之大典。若登基时尚未大婚,则需依古礼举行‘大婚’之仪,并同时册立皇后及妃嫔。此乃祖宗定制,不可轻废。陛下龙潜之时未行大婚,如今正位九五,当依制行事,方显皇家威仪,亦使天下臣民有所依循。”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话里话外就一个意思:皇帝大婚,百年难遇,连皇上您自个儿这辈子也就这么一回。好不容易赶上了,哪能草草了事?这丢的是皇家的脸面,寒的是万民的心!

朱和埸听着臣子们的滔滔宏论,看着他们一个个梗着脖子、自己要是坚持从简就是千古罪人的架势,最后也只能点头应下:

“诸卿所言甚是,便依古礼,隆重操办吧。”

按照传统,皇帝大婚,通常只迎娶皇后一人入宫,其余妃嫔则需错开时日,择吉再行册封迎娶。此举既是为了彰显皇后中宫之尊,也是为了礼仪程序的周全。

但朱和埸却觉得这般分批迎娶太过麻烦,耗时费力。

于是他大手一挥,直接拍板:“既是同日册封,便同日迎娶!朕要一次迎娶四位!”

若是放在前朝,哪怕是再英明神武的君主,提出这等“违背祖制”、“有失体统”的要求,也定会被满朝文武的唾沫星子淹没,,御史言官们更是会前仆后继地去撞柱子。

然而,如今的大明朝堂,没人出来喷朱大皇帝“荒唐”,更没人指责他“好色”。

恰恰相反,不少官员一听这话,非但没觉得不妥,反倒一个个松了口气,眉开眼笑起来。

这些被王琛那句“陛下至今无嗣,乃国之忧也”给带跑偏了的官员们,此刻最忧心的便是皇室子嗣单薄的问题。

在他们看来,皇帝陛下春秋鼎盛,广纳后宫,开枝散叶,乃是天经地义、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别说是一次娶四个,便是十个八个也没问题啊!

唯一感到焦头烂额、脑壳隐隐作痛的,便是刚刚组建不久、尚在摸索阶段的礼部了。

他们倒不是要反对。

他们脑壳痛的原因纯粹是因为……这事儿,它没有先例啊!

一次迎娶四位新娘,其中一位还是正宫皇后,这大婚的流程究竟该如何安排?

皇后的仪仗与妃嫔的仪仗如何区分又如何协调?

入宫的先后顺序如何定夺?

各项礼仪细节如何才能既不失皇家威严,又不显得厚此薄彼,还能让四位娘娘都满意?

别看这些礼部官员先前在劝谏皇帝隆重大办婚礼时,一个个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闹得最欢,吵着不能简化流程的也正是他们。

可事实上,即便是按照最传统的、不简化的流程来办,这些新上任的礼部官员们也大多是两眼一抹黑,需要连夜翻阅典籍资料,对照着前朝旧例,小心翼翼地摸着石头过河。

现在皇帝要一次娶四个,这下好了,连“石头”都没得摸了!

这里便不得不提一下大明朝廷如今焕然一新的六部构架了。

不同于吕宋的那个草台班子,朱和埸迁都南京后在王琛的建议下对朝廷中枢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重组。

六部衙门重新设立,各司其职。

六部官员除了兵部以外,其余吏、户、礼、工、刑五部的官员,大多是通过在福建、浙江等光复地区紧急举行的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青年才俊。

当然,这些刚刚金榜题名、踏入仕途的年轻官员们,不可能一步登天,直接坐上尚书、侍郎这样的高位。

目前各部官员除兵部以外,其他各部官员的最高官职,暂定为“代主事”,乃是从六品官职。

多了一个“代”字,便意味着考察期。在任上勤勉能干,政绩出众,考察期满了就能转正升官;要是碌碌无为,敷衍了事,不仅转不了正,还可能降级甚至直接罢官。

由于各部尚书、侍郎、郎中等高阶官位目前几乎全部空缺,因此,别看这些“代主事”们仅仅是从六品的小官,但他们手中掌握的实际权力却远超品级。

在各自负责的司、科之内,他们拥有着极高的自主决策权,几乎等同于一部之内的“小诸侯”。

权力大了,责任自然也重了。这些年轻的代主事们非但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懈怠公务,反而一个个如履薄冰,越发地谨慎小心起来。

原因无他,上面的官职全部都空着,谁都憋着一股劲儿,想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好在下一次官员考核中脱颖而出,再进一步。

在这种人人奋勇争先的氛围下,谁也不敢在关键时刻出任何差错,以免被同僚抓住把柄,占了先机,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

在礼部官员们熬秃了头发的艰苦努力下,一套融合了传统与创新、兼顾了各方需求的“史无前例”的皇帝大婚流程,总算是勉强拼凑了出来。

随着吉日的临近,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大婚庆典的各项仪程,也终于走到了万众瞩目的“迎亲”这一重要环节。

迎亲之礼,自然无需朱和埸这位九五之尊亲自前往。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便交由了朝中的文武百官以及特许的藩属国使臣共同承担。

官员们组成了四支仪仗鼎盛的迎亲队伍。这四队人马,分别负责前往四位新娘的“娘家”府邸,奉诏迎请。

其中,朝鲜国王李焞、琉球国王尚贞以及萨摩藩藩主岛津彩香,也被朱和埸编入了迎亲的队伍之中,分别参与迎娶一位新娘的仪式。

这一安排,让朝鲜国王李焞和琉球国王尚贞激动得老泪纵横,几乎当场跪地叩谢皇恩。

在他们看来,能够参与大明皇帝的迎亲队伍,这不仅仅是一份无上的荣耀,更是大明皇帝将他们真正视为“自家人”的明确信号!

这份信任与亲近,远比任何赏赐都来得珍贵!

他们心中暗下决心,日后定要更加尽心竭力地侍奉大明,以报答天朝的厚爱。

唯有萨摩藩的女藩主岛津彩香,接旨时虽也恭敬谢恩,神色却异常平静,只是那薄纱后的眸子里,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光。

至于其他的藩属国使臣,诸如广南、南掌、暹罗、柬埔寨等国的代表,以及那些欧洲“暴发户”们,他们虽然也获准观礼,但想要加入迎亲这等核心队伍,显然还够不上资格。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前来应天府观礼的藩属国,几乎囊括了当初大明朝贡体系中的所有主要成员。

除了那个不识时务的安南黎朝,以及已经彻底并入大明版图的苏禄和勃泥之外,其余的故旧藩邦,都派出了使团前来道贺。

不过,广南(阮主)、南掌(澜沧)、暹罗(阿瑜陀耶王朝)、柬埔寨(乌栋王朝)这几个国家,虽然名义上依旧是大明的藩属,但实际上与大明的关系,早已不如前明那般亲近。

他们各自国内纷争不断,自顾不暇,此次听闻大明复国并于南京行皇帝大婚庆典,便一个个屁颠儿屁颠儿地派遣使者,带着礼物赶来朝贺。

其主要目的,与其说是真心庆贺大明中兴,不如说是更想借此机会重启朝贡贸易,从中捞取实际的经济利益。

毕竟,在前明鼎盛时期,他们依靠着向大明“朝贡方物,换取赏赐”的贸易模式,可是实实在在地赚了个盆满钵满。

如今大明再兴,他们自然不想错过这块送到嘴边的肥肉。

这也是为什么这几个国家,虽然名义上是“藩属”,却只能在观礼台上远远看着,而没能像朝鲜、琉球那般,被安排进迎亲队伍,参与到这场盛典的核心环节之中的根本原因。

朱大皇帝对于这些“心怀鬼胎”的藩属,向来是区别对待的。

……

为了不让雪纹在礼数上落了下风,显得寒酸,王琛不久前特意上奏,恳请陛下恩准,收雪纹为义女。

朱和埸自然应允。

于是,王琛便以义父的身份,在皇城外的御道街旁,购置了一处三进宅院,修葺一新,挂上了“王府”的匾额。

这处宅邸,便算作雪纹出嫁前的“娘家”了。

对此,朱和埸心中也是颇为感念。王琛与他的关系,早已超越君臣,更似师友长辈。

而且整个大明对他最忠心的除了系统士兵外,便是王琛这老头子了,他如此为雪纹着想,也是一片舐犊情深。

吉时已到。

负责迎娶皇后雪纹的迎亲队伍,在礼部代主事李文远的亲自率领下,一路鼓乐齐鸣,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御道街的王府门前。

此刻,王琛早已身着簇新的锦袍,以雪纹“娘家长辈”的身份,领着府中一众仆婢,在府门前恭敬跪迎。

迎亲官员不敢拖沓,验过吉时,鸿胪寺官员便上前取出册封诏书,高声宣读。

诏书辞藻华美,历数雪纹贤德淑惠,堪为中宫之主,母仪天下。

宣诏完毕,在一片礼乐声中,数十名锦衣卫校尉,抬着象征皇后尊荣的十六抬金顶凤舆,以及盛放着皇后金册、金宝的龙亭,缓缓步入王府正堂。

随后,早已梳妆完毕、身着繁复华丽的九翟凤冠、大红霞帔的雪纹,在两名女官搀扶下,莲步轻移,来到香案前。她神态端庄,容光焕发,对着北面皇宫方向行三跪九叩大礼,恭敬地接受了象征皇后身份的金册与金宝。

礼成,启程回宫。

迎亲队伍来时已是声势浩大,回时更是气势惊人。

十六名健壮的锦衣卫抬着沉重的金顶凤舆,稳步行在队伍中央。凤舆彩绣辉煌,珠帘低垂,隐约可见其中端坐的皇后剪影。

街道两旁,早已挤满了闻讯赶来看热闹的南京百姓。他们一个个伸长了脖子,涨红了脸颊,翘首以盼,想要一睹这百年难遇的皇家盛典。

南京城刚刚重回大明怀抱不久,便迎来了这般普天同庆的盛况,这让这些普通百姓如何不激动?

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更是抚今追昔,口中喃喃念叨着:

“天佑大明!天佑大明啊!”

应朱大皇帝的要求,四位新娘子均由承天门抬入宫中。

此举,更是打破了历朝历代的祖制。

按照规矩,只有册立中宫皇后,其凤舆才能从皇城正门堂堂正正地抬入。

其余妃嫔,即便是贵为皇贵妃,也只能从皇城的北门玄武门,或是东西两侧的掖门入宫。

要知道,即便是权倾朝野、影响了晚清数十年国运的前世慈禧,当年以贵妃身份入宫时,也没能享受到从大清门(等同于明朝的承天门)抬入紫禁城的殊荣。

因此朱大皇帝这一要求简直比同时娶四个还要过分,这要是放在以前,指不定就有言官一头撞死在大殿龙柱上了。

然而,如今的大明朝堂,满朝文武,要么是对朱大皇帝忠诚到了骨子里、将皇帝的旨意奉为金科玉律的系统官员和军中将领。

要么就是深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之道、早已将朱大皇帝视为再生父母的“舔狗型”新晋文官。

在这种皇帝拍板决定下来的事情,他们即使有意见也依旧会按照皇帝的指令办事。

不就是让三位贵妃也从承天门入宫吗?

又不是要同时册封四个皇后。

问题不大。

……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926/2363089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