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收复广州,血色迁徙
当守城的清军士兵得知石琳和陆崇耀竟然带着那些八旗兵弃城跑路了时,所有人都知道,这广州城守不下去了,也没有任何意义守下去了。
“总督大人跑了!将军也跑了!”
“那些旗人老爷们自个儿逃命去了!”
“还守个屁啊!给谁卖命?”
绝望的呼喊与咒骂声在城墙上此起彼伏。
吃皇粮的满洲大爷们都拍拍屁股溜了,他们这些被驱赶上阵的汉兵,凭什么还要在这里毫无意义地送死?
为了那早已不属于汉人的江山?
还为了那群视他们如猪狗的鞑子?
凭什么!
于是,在明军两轮炮火覆盖刚刚结束,地面还在微微颤抖之际,广州城高耸的城墙上,先是一面白色的破布被一只颤抖的手挑起。
紧接着,越来越多的白色旗帜,甚至有不少是直接撕下的白色中衣,凌乱地出现在各个城楼和垛口。
城门方向也传来一阵骚动,沉重的铁锁被卸下,巨大的门栓被缓缓抽离。
……
明军阵地上,李振华放下手中的望远镜,嘴角勾起一丝笑意。
这时,一名军官快步上前,利落敬礼
“长官,锦衣卫急报,两广总督石琳与广州将军卢崇耀已率城内残余的数千鞑子骑兵,从西门夺路而逃。我军是否即刻发兵追击?”
李振华闻言,轻轻摆了摆手。
“跑了就跑了吧,一群失了胆气的土鸡瓦狗,已是苟延残喘之辈,且让他们多活几日。”
“眼下最要紧的,是妥善处置降卒,清点府库。“
“先前那些州府,府库空得能跑马。我倒要看看,这广州城,还能是个空壳子不成!”
穷寇莫追。
一来,逃窜的鞑子皆是骑兵,而明军在此地的部队以步兵为主,硬追未必能讨到好。
二来,整个江南已是大明治下,这些丧家之犬又能逃到哪里去?无非是广西、云南那几个旮旯。
地方就这么点大,是死是活,不过是早几天晚几天的问题。
更何况,锦衣卫早有密报,近来已有不少南逃的满清官员富商,正想方设法地逃往安南。若是这支鞑子兵也一头扎进去,那安南乃至整个中南半岛,怕是会变得相当热闹。
以他对那位皇帝陛下的了解,陛下最喜下一盘大棋,最乐意见到的,就是这种可供操弄的混乱局面。
将这些残兵败将一股脑儿地撵进中南半岛那口大染缸里去,让他们去跟土著势力狗咬狗,岂不比现在费力追杀更有价值?
届时,这些穷途末路的鞑子与中南半岛的土著势力,又会碰撞出怎样激烈的“火花”?
李振华对此,竟也生出了几分莫名的期待。
……
广州城破,明军迎来了开战以来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次俘虏潮。
城内城外,降兵降卒黑压压跪满一片,粗略估计,不下十六万之众!
战斗结束后,在明军士兵的严密看管下,手脚仍止不住哆嗦的俘虏们,开始了清理战场。
焚烧堆积如山的尸体,回填被炮火犁过一遍又一遍的战壕弹坑。
空气中焦臭与泥土翻新的气息混杂在一起,令人作呕。
至于那些被俘的鞑子军官,则被悉数从降兵中甄别出来,验明正身之后,便被拉到一旁,进行了“无公害化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城的府库,终于不再像其他州府那般库藏空空,老鼠都饿得打转。
这广州城内的银子,不仅有,而且还多得有些惊人!
当厚重的库门在士兵们的合力推动下缓缓开启,内里堆积如山的银锭,在火把照耀下反射出的炫目光芒,几乎要闪瞎了李振华的双眼。
“好家伙!这些狗鞑子,果真是将银子都囤积到广州了!”
李振华看着眼前这座名副其实的“银山”,声音都带着一丝颤抖。
之前攻下的那些州府城池,银库无一例外皆是空空如也,让他一度以为清廷已将财富尽数北运。
如今看来,是都汇聚于此了!
这一仗,打得太值了!
李振华当即下令,调集亲兵严密封锁府库,并派专人仔细清点。
最终的结果,更是让所有在场之人倒吸一口凉气。
府库库存,加上从那些被抄没的官僚富商家中搜刮出的金银细软,林林总总加起来,竟有足足一千五百万两白银之巨!
“啧啧,果然,做什么生意,都不如直接抢来钱快!只可惜,这等一本万利的买卖,终究只是一锤子而已。”
李振华摩挲着下巴,由衷地感叹道。
广州府库之所以如此充盈,皆因其中不仅包含了广东、广西两省去年全年的税赋,更有今年“上忙”时节刚刚征缴入库的税银。(上忙指农历2-4月,一般征收比例为全年50%)。
原本这些银子早就应该启运北上,送往京师。
但明军突然暴起进攻福建随后又一路打到南京,这直接就导致了税银北上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
走陆路不知道明军打到了哪里,走水路,则无异于直接给明军送钱。
两广总督石琳担心税银出现意外,所以便暂时将银子留了下来。
如今,这些本该充实蛮清国库的巨额财富,却悉数便宜了朱大皇帝。
当朱大皇帝收到李振华发来的广州大胜俘虏清军16万,缴获白银1500万的电报时,嘴角几乎都快咧到耳根了。
“好!好啊!十六万!整整十六万的建设兵团士兵!这可又是一大批宝贵的免费劳动力啊!”
朱和埸兴奋地一拍御案。
随着大明光复的疆域急速扩张,各地百废待兴,无论是修路、开矿、兴修水利,还是新建工厂、营造城池,都需要海量的人手。别说十六万,就是一百六十万,他也绝不会嫌多!
还有那一千五百万两白银,更是让他喜上眉梢。
虽然每攻下一座城池,城内的鞑虏官僚和富商们都会“慷慨”地为大明贡献出他们的家产,但谁会嫌自己手里的钱多呢?
如今大明的摊子越铺越大,用钱的地方也如流水一般。
新建工厂要钱,扩编军队要钱,研发新式武器装备要钱,修桥铺路同样要钱。
即便有系统提供的便利,使得许多设备的制造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原材料、工人的薪俸、各项工程的开支,哪一样都离不开真金白银。
手里若不攒下足够的家底,他这位大明皇帝,心里总是会有些不踏实。
……
广州城的收复,以及二十三万清军主力的灰飞烟灭,标志着盘踞于整个长江以南地区最大的一支清军武装力量彻底覆灭。
这一消息,在锦衣卫推波助澜之下,以远超以往任何一次战报的速度,迅速传遍了整个神州大地。
对于那些尚存幻想、企图负隅顽抗的各地鞑子官僚而言,这则消息不啻于一记晴天霹雳!
拥有雄兵二十三万,且城防坚固的广州城,在区区数万明军的攻势之下,竟然连一天时间都没能坚持住便土崩瓦解!
那么他们手中这点可怜的兵力,这些烂-番茄、臭鸟蛋,又拿什么去抵挡明军的攻势?
消息传开,长江以南残余清占区的鞑子们,无论官民,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一场规模浩大的逃亡潮,就此拉开序幕。
那些在蛮清朝廷中担任官职的,纷纷拖家带口,变卖家产,企图南逃安南、缅甸等地,以期避祸。
而那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八旗子弟和满人富户,则大多选择卷起金银细软,向北逃窜,妄图渡过长江,逃回他们的“龙兴之地”。
鞑子们如此大规模的狼狈逃窜,在饱受压迫的汉人百姓眼中,只有一个信号:
大清,要亡了!
于是,一些曾深受鞑虏欺凌、家破人亡的百姓,在看向那些仓皇出逃的鞑虏时,眼神渐渐变了。
有卫兵保护的南逃官宦他们不敢动,但是北逃的那些人呢?
至此,鞑子们的北逃之路,陡然变成了一条布满荆棘与陷阱的黄泉路。
被压抑了数十年的愤怒一旦爆发,便如燎原的野火。沿途的百姓纷纷自发组织起来,设置路障,挖掘陷阱;那些啸聚山林的土匪强人,更是嗅到了血腥与财富的气息,纷纷下山“打秋风”;
更有锦衣卫的缇骑校尉们,混迹其中,专门负责“点杀”那些罪大恶极的鞑子头目,顺便来一波“劫富济贫”。
当然,这“贫”,主要指的是大明国库。
愤怒的百姓、眼红钱财的土匪,以及执行“特殊任务”的锦衣卫,三方势力,共同为这些北逃的鞑子们,设置了一道又一道难以逾越的鬼门关。
无数曾经高高在上的鞑子,在绝望的哀嚎中,倒在了北逃的漫漫长路上。
他们的财富被洗劫一空,他们的妻女在眼前遭受凌辱,自己则被愤怒的民众用最原始、最解恨的方式处死。
后世史书记载,天允元年间,因北逃途中遭遇愤怒百姓和土匪强人袭击而死亡的鞑虏人数,据不完全统计,高达两万余人,被洗劫的财产更是不计其数。
这段充斥着血与泪的逃亡,因其过程之惨烈,死伤之众,亦被后人称之为——“血色迁徙”。
……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926/2363088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