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八旗铁骑?朕用机枪应对很合理吧 > 第178章 康熙大阔军

第178章 康熙大阔军


那献宝的官员在一片凄厉的哭喊求饶声中,被殿前侍卫拖拽了下去。

绝望的哀嚎声越来越小直至细不可闻,但金銮殿上,那只方盒子却依旧执着地播报着。

轻语那甜美而富有穿透力的嗓音,仍旧清晰地回荡在每一个角落。

死寂之中,终于有人回过神来,随即眼中凶光一闪,抬起脚,便要向收音机踹去!

“且慢动手!”

就在此时,大学士杜立德从队列中站了出来,阻止了那名官员的动作。

那官员动作一僵,扭头看向杜立德,似是不解为何要留下这“不祥之物”。

杜立德没搭理他,转身快步走到御阶下,“噗通”一声跪倒,叩首道:

“皇上息怒!此物虽为明贼奇技淫巧,然其所言,却能让我们及时了解明军动向。”

“皇上,留着它,于军国大事或许有益啊!”

虽然这收音机里播报的内容的确让他们难受,但这至少要比他们的八百里加急速度快得多。

湖南失陷,广州城破,三十万大军灰飞烟灭……这些要命的消息,若非此物,怕是还得些许时日才能传到京城。

而且随着长江的全面封锁,靠着旧有的方式传递消息,南方的战事消息要传递到北京那至少也是半个月以后的事情了。

有了这收音机他们至少能够更快的知道,明军打到哪里了……

御座之上,糠稀脸色铁青。他不断的做着深呼吸,极力平复着心情。

他在心中时刻告诫自己:冷静,一定要冷静!要想在这龙椅上多坐几年,就绝不能生气,不能动怒!每一次的暴怒,都是在消耗自己本就不多的寿元。

良久,糠稀重重地吸了几口气,又缓缓吐出,那股几乎要冲破天灵盖的暴戾之气才稍稍平复。

他疲惫地挥了挥手:“准卿所奏。”

可一想到收音机里那些让他心胆俱裂的消息,心中的焦虑又如潮水般涌了上来。

“戴爱卿,戴爱卿何在?”

“微臣在。”

一道沉稳的声音响起,新任工部尚书戴梓连忙出列,躬身应道。

“工部……如今,造了多少枪炮了?”糠稀有些急切地问道。

戴梓定了定神,朗声汇报:

“回皇上,自皇上督促以来,工部日夜赶工,新式火枪迄今已打造出一万两千三百余杆,佛郎机炮铸有八十门,威远将军炮四十门(迫击炮或榴弹炮),神威无敌大将军炮亦铸有二十四门!”

说实话,仅仅数个月的时间就打造出如此数量的枪炮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惊人的,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大清国力强盛、科技昌明的错觉。

但事实上,为了催逼出这些枪炮,糠稀早已不顾一切。

他下令将整个直隶地区各大牢狱中的囚犯,无论罪行轻重,尽数划拨给戴梓充当劳力。

不仅如此,还从民间强行征调了大量的铁匠、铜匠、木匠及其学徒,源源不断地送入工部下辖的各个军械局。

时至今日,征调仍在继续,甚至有向周边省份蔓延的趋势。

如今,整个直隶乃至邻近州府的百姓,想要打一口新锅,修一副农具,都已成了奢望,市面上的铁器价格飞涨,民间怨声载道,却没人敢公然违抗圣意。

如此不遗余力的投入下,工部下辖的枪炮局,在册的匠人总数已然突破了十万之众!

这个数字,几乎与直隶地区拱卫京师的驻军人数相当。

十多万人几个月时间才造出这点枪炮来。

这产量,真的多吗?

果不其然,龙椅上的糠稀大弟听完戴梓的汇报后,脸上的不耐与失望溢于言表。

“不够!远远不够!”

“明匪势大凶猛,如今已鲸吞我大清半壁江山!现唯凭火器之利方能对其形成遏制。“

”戴爱卿,工部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你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给朕造出足够的枪炮来!朕要用这些枪炮,武装我大清百万天兵!将那些该死的明匪,统统赶出我大清江山!”

糠稀大弟咬牙切齿道。

“……微臣,遵旨!”

装备百万大军,你倒是真敢想!

戴梓心里叫苦不迭,却依旧硬着头皮应了下来。

他心里很清楚,枪炮制造,尤其是新式枪炮,最需要的是经验丰富的熟练技术工人,并非简单的人多就能解决问题。

如今京畿周边的匠户几乎已被搜刮殆尽,即便再强征大量的民夫壮丁,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进行培训才能真正派上用场。

更何况,制造枪炮所需的铜铁、木炭、硝石、硫磺等原材料,也已开始捉襟见肘。

不过现在这个节骨眼儿他也不敢多说什么,一切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糠稀大弟在枪炮制造问题上发泄了一通后,他又将目光转向了兵部尚书。

刚刚收音机里播报说自己三十万大军在明军的屠刀之下灰飞烟灭!如此惊人的消息让他感到阵阵心悸。

直隶地区拱卫京师的驻军,满打满算也不过十几万人。若是明军主力挥师北上,这京城岂不是旦夕可破?

不行!必须立刻招兵!扩军!

而且,有了南方绿营兵望风而降、甚至倒戈相向的惨痛教训摆在眼前,糠稀对于汉军的不信任感已经达到了顶峰。

虽然他已经下令在各级绿营中增设“执行旗官”,以满人监视汉将汉兵,试图加强控制,但在糠稀眼中,无论是忠诚度还是作战能力,汉军都远远无法与他大清的八旗子弟兵相提并论。

危急存亡之秋,能依靠的,终究还是自家的“根本”!

于是乎,一道新的征兵令,迅速传遍了紫禁城内外。

征兵内容简单粗暴:凡我大清八旗子弟,年满十五周岁至四十五周岁,身体无残疾者,一律编入军中,为国效力!

当糠稀的这条命令通过布告粘贴满京城各大街巷、八旗驻防衙门口时,整个京城的八旗“老爷”们,瞬间沸腾了!

“皇上圣明啊!皇上这是念着咱们的好,要让咱们所有人都端上铁饭碗,吃皇粮啊!”

无数平日里游手好闲、提笼遛鸟的八旗子弟,看着布告上的内容,激动得热泪盈眶。

当兵吃皇粮,对于这些除了“祖上荣光”便一无所有的旗人来说,无疑是天底下最好的出路!

这可是铁杆庄稼,一旦端上,就能吃一辈子!

蛮清入关数十年来,承平日久,战事渐稀,旗人的人口如同雨后春笋般疯狂滋长。

到目前为止,作为全国旗人最为集中的区域,北京城内及直隶各州府的旗人总数,早已突破百万大关。

旗人这么多,但八旗兵编制是固定的,额定兵员就那么多。

僧多粥少之下,自然有大批的旗人成不了“战兵”,只能每月眼巴巴地领着一两银子的“余丁饷银”度日。

这一两银子,若是放在寻常汉家百姓家中,倒也勉强够一家数口过活。

但对于那些自视甚高、极好颜面、整日游手好闲却又无半分进项的八旗“老爷”们来说,又怎么可能够花?

他们既要维持表面的体面,又要满足遛鸟斗蛐蛐、下馆子听戏的雅好。

这点钱,塞牙缝都不够。

如今,糠稀大弟突然下令大规模扩充军队,而且征兵年龄放宽至从十五岁到四十五岁!

这几乎是将所有成年男性旗人都囊括了进去!

如此“恩泽浩荡”的壮举,让这些久困于贫的八旗老爷们,无不喜极而泣。

还以为是糠稀大弟终于想起了他们祖辈为大清开疆拓土立下的汗马功劳,要大发慈悲,荫封他们这些不成器的后人了。

由于消息的层层封锁和刻意隐瞒,此刻,这些对糠稀感恩戴德、痛哭流涕的八旗老爷们,并不知道明军已经势如破竹,几乎攻占了大清的半壁江山。

他们也不知道,已经有数以万计的同族或死于明军的杀猪刀之下,或在逃亡途中被愤怒的百姓撕成碎片。

他们更不知道,高高在上的糠稀大弟,乃至满朝文武,此刻都是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这些生活在京城安乐窝中的底层旗人,他们所知道的,依旧是官方宣传中那套陈词滥调:不过是南方又冒出来了一股打着“朱三太子”旗号造反的乱匪而已。

可这又有什么好稀奇的?

自大清入关以来,打着“朱三太子”旗号造反的,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了。

结果呢?不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转眼就被大清天兵给灭了?

再说了,就算南方真有乱匪,跟他们这些京旗大爷又有什么关系?

他们只需要安安稳稳地吃着皇粮,继续提笼架鸟,享受人生便好。

剿匪平叛这种苦差事,怎么也轮不到他们这些“天子脚下”的贵胄亲军头上!

一时间,上至胡子花白、颤颤巍巍的老者,下至还没长枪高的半大孩子,在糠稀那道充满“皇恩”的征兵令下达之后,都一窝蜂涌向了京城各处的征兵衙门。

为了得到这份梦寐以求的“铁杆庄稼”,旗人们无所不用其极。

年方十岁的顽童,也敢挺着胸脯自报十五;而那些早已过了知天命年纪的老头子,只要还没入土,那就一律声称自己“正当壮年”,刚刚四十五!

半个月后,当兵部尚书将新征募的八旗子弟兵总数35万的消息上报时,我们的糠麻子大弟总算是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三十五万!好!好!好啊!“

”朕的三十五万八旗勇士!我大清的天下,终究还是要靠我满洲巴图鲁来保啊!”

而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南京紫禁城中,当朱大皇帝从锦衣卫呈上的密报中得知此事后,差点就控制不住笑出了声。

他摩挲着下巴,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弧度:

“啧啧,怎么才三十五万呢?这糠稀还是不够狠啊!“

”要是能把那些旗人的男女老少,有一个算一个,全都给招进军营,那该多好啊!”

“毕竟……”

朱和埸眼中闪过一丝寒芒。

“拿起了枪,胆敢反抗的敌人,宰起来,就没有负罪感了嘛!”

……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926/2363087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