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世间再无诸葛亮
绵竹,成都北面最后门户!不仅富庶,而且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因其地滨绵水且两岸多竹,于是官府便将其命名为绵竹。
此刻已经夜幕降临,绵竹县衙大堂内,一群蜀汉官员正在商议军务,气氛十分紧张。
火光照耀下,这些人面容焦虑,正在商议着什么。
为首的那人坐在主位上,三十多岁将近四十的年纪,眉头紧锁,满脸愁容。
他叫诸葛瞻,诸葛亮之子。虽然算是老来得子,但他却是年少成名。
诸葛亮去世后,诸葛瞻被蜀地军民寄予厚望,大家都希望他成为下一个诸葛亮,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能成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是幸运的,却又是不幸的。从懂事开始,诸葛瞻便一直活在父亲的阴影里。
无论他做什么事情,都会被人拿来跟诸葛亮比较一下。
不比较还好,一比较就坏事了。
如果一件事诸葛瞻做出了成绩,旁人会认为:诸葛丞相一根指头都能办到的事情,即便是做到了又有什么稀奇呢?
如果一件事诸葛瞻办砸了,旁人便只有四字评价:虎父犬子!
作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获得了别人艳羡的一切:衣食无忧和良好的教育,坐等升官和娶公主,受到皇帝宠信。
但他背地里付出的代价,则不被外人所知,所有的压力和辛苦,只有诸葛瞻自己知道。
他终究不是诸葛亮,也承担不起蜀地军民的“期待”。
世上哪里去找第二个诸葛亮?别说蜀地没有,就是魏国与东吴也没有啊!
县衙大堂内除了中都护诸葛瞻外,还有尚书张遵、尚书郎黄崇、羽林右部督李球、诸葛瞻之子诸葛尚等人,他们正在商议出兵之事。
“武乡侯,邓艾贼军已经占据江油,应该已经攻克涪城了。我们到底是救还是不救?”
黄崇开口询问道,对诸葛瞻以爵位敬称,姿态放得很低。
“之前已经派出一军前往涪城救援,但不敌邓艾,现在贸然出击,若是胜了还好,若是战败的话……只怕成都亦是不保。”
诸葛瞻摇摇头,显然是不同意出兵救援。上次败了,涪城又无重兵,只怕城池已经陷落。
得知邓艾偷袭江油关得手以后,诸葛瞻就以最快的速度,从成都出兵,一路北上,但还是晚了一步。
当他带着麾下数万蜀军抵达绵竹,在此地布防后,又派轻骑前往涪城救援,那时候邓艾正带着魏军攻打涪城。
按说这救援的时机正好。
可两军交战,蜀军先锋却是一触即溃!根本不是邓艾麾下精兵的对手!不得已之下,诸葛瞻只好在绵竹这里防守,再也不提出兵之事。
“蜀地精兵皆在姜维麾下,绵竹之兵虽多,然已经很久不习战阵,真打起来。
只怕是凶多吉少。”
张遵摇头叹息说道。
显然,他不赞同出兵涪城,已经失了先机,现在主动出击,就是送人头。
“但是不出兵的话,姜维在剑阁腹背受敌。若失剑阁,蜀地危矣!
剑阁正面可是有十多万贼军!”
李球痛心疾首说道,觉得这么龟缩着也不是办法。
听到李球的话诸葛瞻微微皱眉,他和姜维有些不对付,虽说不会看着邓艾去攻剑阁,但要积极救援姜维,心里也有一道坎过不去。
现在已经到了蜀国生死存亡的时刻,任何一点错误,都会导致国家灭亡。
进,还是原地不动,甚至是……退回成都再做计较?
诸葛瞻心中纠结,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正在这时,一个亲兵匆匆忙忙而来,在诸葛瞻耳边低声禀告了几句。
诸葛瞻面色微变,对这个亲兵吩咐了一番,很快,亲兵便将一个穿着魏军军服的人引到了县衙大堂。
“邓艾派你来的?他有什么话说?”
诸葛瞻冷声问道。
“邓公有信在此,请武乡侯过目。”
邓艾的信使很是恭敬,从袖口掏出一封书信递给一旁等候的亲兵,后者将其递给诸葛瞻。
哪知道诸葛瞻看都懒得看,直接放在面前的桌案上。
他看向使者询问道:“你直接说明来意吧,邓艾的信我是不会看的!有什么事情,就这样说给我们听,没有什么不能说的!”
诸葛瞻这番话,听得一旁的黄崇、李球等人侧目。这份光明磊落,很有几分当年丞相的影子。
当然了,有没有那份才华另说。
“邓公十分敬佩诸葛丞相,对您也是很尊敬。只要您愿意投降,邓公以性命担保,将来一定促成您当上琅琊王,光宗耀祖。”
使者小心翼翼说道。
琅琊王?邓艾还真踏马敢说啊!
连司马昭都只是被封晋公,都没有封王呢!邓艾自己现在什么都不是!
这厮居然敢保证给诸葛瞻封王,他凭什么呀!
他以为他是谁!
在场众人不是觉得邓艾派人来劝降很奇怪,而是不敢相信邓艾居然已经狂妄到这个地步了!
“来人啊,将他拖出去斩了!”
诸葛瞻指着邓艾派来的使者说道,两名亲兵上前架住使者的胳膊就往外面拖。
“武乡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啊!”
那位使者吓得连声高呼,心中大骂诸葛瞻不是东西!
“我斩使以示宁死不降,头可断,血可流,不可做亡国之臣!
琅琊王留着给邓艾吧,我诸葛瞻不稀罕!”
诸葛瞻拔出佩剑,一剑斩在桌角,怒发冲冠!
“诸葛瞻,你不得好死!你绝对不得好死啊!”
使者叫骂的声音越来越远,在场众人都是心有戚戚。
看得出来,诸葛瞻已经被激怒了!特别是那个“琅琊王”,让诸葛瞻感觉万分屈辱!
诸葛亮在蜀地,那是神一般的存在。且不说能力如何,起码政治道德这方面,已经天下独一份了。
这是光环,也是一份沉重的负担。
子不教,父之过。诸葛瞻如果降了,那就是在打诸葛亮的脸,说明诸葛亮没有好好教导儿子怎么做人。
这是非常大的污点。
而被封琅琊王,则是在污点上撒尿。琅琊诸葛氏都要连带着臭不可闻。
诸葛瞻若是当了司马家册封的“琅琊王”,那就不是光宗耀祖,而是在诸葛亮坟头蹦迪了!
即便是封王,要封也得刘禅去封啊!司马家算哪门子皇帝?
一个丑陋的反贼!也敢给别人封王?
一旁的黄崇、李球等人都看明白了,心中忍不住为诸葛瞻惋惜。
有些人,连投降的资格都没有,他们被架在道德的高山上,经历风吹雨打。
可以粉身碎骨,但绝对不能苟活,否则就是破功,前面的奋斗会被污点掩盖。
这就是政治,这就是宿命。
“诸位,明日点兵前往涪城,和邓艾决战!”
诸葛瞻环顾众人说道。
“慢!”
黄崇连忙开口阻止。
“武乡侯,莫要中邓艾激将法,大军新败不宜远征。
不如就在绵竹城下,以逸待劳等着邓艾来。派人去把使者的人头送到涪城!也激一激邓艾!”
黄崇劝阻诸葛瞻说道。
他心里明白,诸葛瞻是不想出击的。可是他不出击,别人就会怀疑他有投降的心思,所以不得不出击对外表明心迹!
于是某些话,就不能由诸葛瞻来说。
果然,听到黄崇所说,诸葛瞻长叹一声,将佩剑入鞘,轻轻点头。没有怎么犹豫就接受了黄崇的建议。
诸葛瞻已经通过“斩来使”的方式表明了心迹。此刻既然有人递了梯子,那就不必像个傻子一样不下来了。
“都去准备一下吧,邓艾很快就会来绵竹了。”
诸葛瞻环顾众人吩咐道。
……
很多时候,办大事就是要胆大心细。
这天夜里,石守信将刘钦、马隆等人叫到城楼的签押房,然后将一副绘制不久的地图铺开,放在桌案上。
“斥候去汉中探查了一番,汉中大户,多半都在故城(南郑)附近。
多番打探后,我选中了两家,都是本地有私兵的土豪,你们参详一下。”
石守信环顾众人说道。
对于抢劫汉中本地的大户,他们心中没有任何阻碍。这些人说好听点是土豪,说得不好听的,就是横行乡里的土霸王。
比如说鲁肃,就是“家资颇丰”,仆僮无数。
那些钱粮,那些打手,难道都是长江水打来的?没这资本,鲁肃能成为江东孙家的座上宾?
鲁家的原始积累,难道真就靠抡锄头种地种出来的?
很多问题,其实只要稍稍细想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些本地土豪的手脚绝对不干净,他们粮仓里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带着血腥味的。
成了就是王,败了就是寇!除了成败以外,这些人没有本质的区别。
汉中本地大户,如果混得好,就能成为官宦之家,在朝堂上呼风唤雨。
混不好就是贼寇!
“有杨氏和袭氏两家,地盘大,家宅如营垒,有库房有粮仓,只是因为我军占据汉中,而暂时蛰伏。
朝廷顾不上他们,他们也在想心思,跟朝廷搭上线。错过这个时间,再过个一两年,这两家里面搞不好要出郡守一类的官员。”
石守信沉声说道。
他没有选择那些稍有积蓄的自耕农,虽然这些人更好抢一些。
杨氏和袭氏这种土豪,才是石守信盯上的目标。这些人,完全不必给他们面子,直接抢完事了。
马隆和刘钦都是点头,感觉石守信的安排很妥当。
“不要穿军服,尽量不要杀人,拿轻便的,好携带的。
抢了东西就走,莫要节外生枝!有奸淫妇人的直接斩立决。
安排五百兵马在阳安关附近接应,出事了也好应对。
切记尽量不要杀人,要杀就全杀光不留活口!
杀了人就结下死仇了,事情闹大了朝廷会彻查,苦主以后也会想办法报复我们。
如果只是抢东西,杨氏和袭氏的人都会装聋作哑不会声张,朝廷也不会管这种小事。
我们此举是为了笼络军心,不是为了杀人取乐。”
石守信继续说道,指了指地图上的行军路线。他当然还有别的打算,只是现在没必要说给孟观和马隆他们听罢了。这也是一种御下的手段。
“石将军,其他事情都好说,只是我们如何通过阳安关呢?兵马离开防区,可是要军令的呀!”
马隆开口询问道。
“我自有办法。”
石守信嘿嘿笑道,这是整个计划里面最关键的一环,他怎么可能没有准备呢?
石守信从袖口里面摸出一封信,这是阳安关守将许仪写的。
他将这封信摊开放在桌案上,只见上面写着:后勤运力不足,粮秣堆集在汉中无法按时按量的送到汉寿,请大将军派遣一部兵马,帮忙协助运粮。
没错,许仪已经被钟会一脚踢到阳安关去了。
这封信,是石守信跟许仪要求的,因为前线粮道确实缺乏人手,许仪在阳安关就是干转运粮草这活的!然后对方立马就写信过来了。
石守信提出此事,许仪大喜过望,怎么可能拒绝!
许仪这封信送到钟会那边,就可以交差了。事后追究下来,就找借口说事态紧急,前线军粮不能耽误,只能先把粮秣运了再说。
钟会怎么可能追究白水关派兵协助运粮这种小事!
等回程的时候,运劫掠来的货物也是运,运军粮也是运,直接把屁股擦干净了!
马隆和刘钦二人都是一脸震惊!没想到这些时日石守信表面上不显山露水的,背地里居然把这些事情都办好了!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836/1111104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