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尘中觅仙踪 > 第二十五章:市井烟火炼道心

第二十五章:市井烟火炼道心


咸阳城的清晨,总是被巷口的吆喝声唤醒。

卖豆腐的张叔推着独轮车,“豆腐脑,热乎的”喊得中气十足,车把上挂着个五彩荷包——是绣坊老板娘给的,说能保生意兴隆。王砚站在字画铺门口,看着张叔的车辙碾过湿漉漉的青石板,留下两道浅痕,像极了他昨日画的渭水波纹。

“王掌柜,早啊!”张叔笑着递过一碗豆腐脑,“刚熬好的,加了点虾皮,尝尝?”

王砚接过碗,指尖触到温热的瓷碗,一股平和的气顺着指尖传来——是张叔的烟火气,混着豆浆的醇厚,比任何灵气都让人踏实。“谢张叔,昨日您说磨盘卡了,我去看看?”

“哎,不用不用!”张叔摆摆手,“鹤鸣老汉昨晚路过,用他那糖葫芦签子捅了捅,就好使了,说是什么‘通窍气’,神得很!”

王砚笑了笑,低头喝豆腐脑。脑浆滑嫩,带着淡淡的咸香,里面果然卧着只完整的虾皮,是张叔的细心。他忽然想起青溪先生的话:“道在一饮一啄里,你能品出豆腐脑里的心意,就比打坐三日有用。”

回到铺子里,小三正对着幅《秋江独钓图》发愁:“东家,这鱼总觉得差点劲,怎么看都不像活的。”

王砚走过去,指尖在鱼眼处轻轻一点,渡过去一丝灵泉灵气。画上的鱼鳍竟微微颤动,水面仿佛泛起涟漪。小三惊得张大嘴:“活了!真活了!”

“不是活了,是有了‘意’。”王砚拿起狼毫,“画鱼要想着鱼在水里游的自在,画山要念着山的沉稳,你心里有,笔底才能有。”他说着,在画角添了只水鸟,鸟翅带起的风,竟让水面的涟漪更明显了。

这时,绣坊老板娘抱着捆丝线走进来,脸上带着笑意:“王掌柜,看看我这新染的‘天水蓝’,是不是有你画里渭水的意思?”

王砚接过丝线,只见那蓝色温润通透,像揉碎了的天光,里面竟隐约有细闪——是老板娘加了点灵泉水,用锁灵绣的法子染的。“好颜色,做出来的帕子定受欢迎。”

“可不是嘛!”老板娘笑得眉眼弯弯,“昨日县太爷家的夫人来订了十条,说要给京里的亲戚带,还问能不能绣上您画的水纹,说戴着安神。”

正说着,瞎眼老乞丐拄着拐杖进来,怀里的土狗叼着个布包。“后生,帮我看看这包东西。”老乞丐把布包递过来,“是从渭水边捡的,土狗总对着它吠,怕是不干净。”

王砚打开布包,里面是块巴掌大的黑木,木头上刻着扭曲的纹路,隐约能认出是阴水派的符号,却已没了邪气,只剩木头的沉郁。“是阴水派的旧物,邪气化了,留着烧火吧。”

“哎,好。”老乞丐摸索着把布包收起来,“对了,今早去桃林,见那棵老桃树开花了,往年要等三月呢,怕是沾了灵泉的气。”

王砚心里一动,想起终南山的灵泉,想起城隍庙的桃林,想起满城街坊的笑脸。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事,像串起来的珠子,都系在“守护”两个字上。他忽然明白,自己的道,既不在终南山的溶洞里,也不在广成子的典籍中,就在这每日的迎来送往、笔墨针线里。

傍晚关店时,渭水方向传来几声渔歌,是摆渡人老张在收网。王砚站在门口,望着夕阳把河水染成金红,远处的终南山隐在暮色里,像道沉默的屏障。青溪先生不知何时站在他身边,手里转着竹鱼竿,竿头的水珠滴落,在地上晕开个小圈。

“今日卜了一卦,”青溪先生忽然说,“下月有场雨,比上次的还大,但不伤龙脉。”

“是好事?”

“是考验。”青溪先生望着满城灯火,“能让百姓更信自己——他们会知道,就算没有符咒,只要一起筑堤、一起守夜,就能挡住洪水。这才是真正的‘龙脉’,是人心聚成的墙。”

王砚想起柳长风临走时的话:“钦天监的卷宗里,记着广成子最后说的话——‘守土者,不必皆仙,凡心即道心’。”

夜风渐起,带着渭水的潮气,吹得灯笼轻轻摇晃。王砚关上门,门轴“吱呀”一声,像在回应着什么。他知道,往后的日子,或许还会有风雨,还会有波折,但只要这满城的烟火气还在,只要街坊们的心意还在,他的笔,就能一直画下去,画这人间的安稳,画这红尘的道。

铺子里的《秋江独钓图》还挂在墙上,月光透过窗棂,照在画上的水面,竟真的像有波光在动。王砚笑了笑,吹熄了油灯——明日还要早起,看张叔的豆腐脑,看鹤鸣老汉的糖葫芦,看这寻常又珍贵的日子,在笔墨里,在心里,慢慢铺展。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808/5046997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