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华娱唯一太阳 > 第16章 从字研开始

第16章 从字研开始


韩三平秘书廖云也来过问。

    项目立项了,但也只是中影立项,还要进行备案,然后专家论证,再是进行财务审批。

    而广电备案需要沈善登的版权授权。

    相比于这个时代粗放的版权意识,作为重生者的沈善登,更清楚版权价值。

    《督公》已经注册了全链条版权,电影、电视剧、音乐,甚至包括服装,设计的道具图飞鱼服,只要能进行注册的,都注册了。

    “电影拍不好,我自己受损是小事,就是怕厂长被非议。厂长为我做的太多了,我已经受宠若惊。请廖秘告诉厂长,我沈善登先把自己的钱用起来,把一个框架搭起来,然后中影再进来。”

    沈善登的回答不动声色。

    “这样一来,韩总在中影内部非议会小很多。”韩三平秘书对沈善登刮目相看。

    除非用公家的钱,会很大方,自己的钱,少有大方的。

    如此看来,沈善登不只是嘴皮子功夫厉害,也确实能抗事,

    闻言,沈善登知道对方有所误会,但没有点破,默认了。

    “田秘,我要邀请一些专家作为顾问,需要借用中影的名义。”

    获得许可之后。

    沈善登让周奇峰去中影一趟,走一下手续。

    在团队架子搭建之前,他尽量不在北影厂出没。

    他从俞剑红那里,听到了一些风声。

    沈善登前世在央企干过,狗屁倒灶的事见过不少。

    不过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把团队搭起来,到时候迎刃而解。

    外联工作,还有其他方面的跑腿,沈善登交给了周奇峰,让这个师弟处理。

    沈善登投入内容创作上。

    在韩三平那里,他做了一定艺术化处理,《督公》这部戏,并不是创作《绣春刀》灵感中诞生。

    一开始,沈善登想写个本子,拿去海外冲奖的。

    但是他又不愿意碰现实题材,因为这样会导致他可能得了奖,但没有了未来。

    所以编了一个太监皇帝的本子。

    一个遭了灾的少年,进宫做了太监,因为机缘巧合最终成为皇帝的故事。

    古代中国的文明瑰宝,大一统制度,至刚至阳至尊的皇帝,由至柔至阴的太监担任。

    绝对的猎奇,绝对的污名化。

    不是现实题材难以获奖?

    不用担心,奥运会开幕式会出手。

    奥运开幕式是一场文化盛事,西方肯定会想办法阻击。

    而欧洲三大电影节都是意识形态机器,成立在冷战。

    时至今日,依然带着浓郁的冷战色彩。

    在事事都要讲政治的西方,题材问题只是小问题了。

    而且西方掌握赢学。

    没给现实题材,正说明了电影节不拘一格降人才,此为一赢;

    说明了人家在既有框架之下,也能够随时应变,体现了制度的灵活性,此为二赢;

    在艺术面前,冰冷的制度也要让步,此为三.

    总之,赢麻了。

    沈善登随便想一想就能想到三点。

    同样的,有赢就有输。

    《督公》进行的批判,说明东方文化存在严重问题,此为一输;《督公》被艺术殿堂给予这样的认证,应该感恩,这是二输.

    如果运气好一点,西方为了把东方的传统形象和太监挂钩,说不定沈善登还能上各种西方大报的盘点测评。

    这个想法是不是很大胆?

    但是后来,沈善登放弃了。

    实在是牺牲太大。

    如果他重生九十年代,那没办法,国内电影产业凋敝,电影厂都活不下去,只能靠海外获得资源。

    八十年代,国内和欧美差距大,能赚外汇,也很有诱惑。

    被包养,那就别谈独立人格。

    也别谈艺术,老老实实拍人家喜欢的。

    如今07年,从02年院线改制到现在已经5年,国内市场逐步成熟,国内才是未来。

    而且海外评奖的不可控因素很多,沈善登没有这方面关系,导师也只是产业、政策研究上有些人脉关系,和导演系有海外关系的老师没有熟到让对方帮忙推荐的地步。

    所以要冲奖,选片人要自己联系,要奔波在电影节之间跑奖。

    准备工作到了这一步,他其实还有犹豫。

    因为他可以选择只用研究生这段时间,研二准备,研三跑奖,获奖就赚了,不获奖拉倒。

    只是随着了解深入,沈善登认知受到了一定损伤。

    毕竟,想要获奖,基本的人设不能少。

    要海外评奖,不管是拍的电影,还是主创要说的话,都要迎合西方叙事,让人家感觉自己赢麻了。

    沈善登尝试了一下,发现,牺牲太大了。

    他想赢!

    不能赢,和杀了他没有区别。

    万一被打上了什么标签,以后要被打入另册。

    他又不是大院子弟,走到这一步,基本上一辈子完了。

    因此,沈善登果断跑路。

    并得出结论,海外冲奖之路狗都不走。

    而想要在导演这个职业上入行,大概有三条路。

    一条是国内学院派道路,吃端碗骂娘,国内财政饭;

    一条是海外冲奖,吃骂娘饭,靠外国财政;

    第三条是面向市场,吃观众百家饭。

    国内学院派道路,属于最先被沈善登排除的。

    这条路在导演系手里。

    沈善登只能说半路出家,学的是电影管理,但不是嫡系。

    而这些老师、系主任,有自己的孩子,有朋友的孩子,有情儿,有弟子,可谓是僧多肉少。

    如宁浩算是一步步从短片拍到了长片,有两部还可以的故事片,《疯狂的石头》项目中影给他找钱,也走不了青年导演基金的路子,从港岛那边找的钱。

    这些财政基金,一个萝卜一个坑,连韩三平都没有好办法。

    《督公》也是走的正常投资渠道,青年导演基金之类的,今年的已经分完了,只能申请明年的,要走流程,在流程中,慢慢等吧。

    三条路,看似有三条,其实对于没有背景的沈善登来说,只有一条。

    那就是服务观众,面向市场。

    不过虽然放弃了走海外冲奖之路,但是这次浅尝辄止的尝试,宛若一场意外的粪坑潜泳,让沈善登有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逆练一下,某种意义上也是无比宝贵的财富。

    转向服务观众的道路后,沈善登重置了《督公》的剧情。

    从架空变成了立足于真实历史,放在嘉靖年间。

    但因为最初奔着海外获奖,不可避免,存在缺陷。

    《督公》内容主创第一次会议。

    就在北电找个一间空教室。

    “字研!”

    首先,沈善登在黑板上,写上了“字研”两个大字。

    “一个项目,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文本工作,这项工作,投入小,但是产出大。”

    “所以《督公》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字研,在文字上进行研究,在剧本上下功夫。”

    “让剧本回归应有的地位吧!回归一剧之本吧!编剧的才能和作用不应该被埋没!”

    “我们有两支团队,一个是线下团队,另外一支是线上团队,一些畅销网文的作家,会在情绪拉扯、爽感提升,以及武功设定上,给我们充当顾问。”

    “随后还有明史专家加入团队,充当我们的历史顾问。不管是文学剧本还是拍摄剧本,我只有一个要求,节奏流畅,剧情暴爽。”

    沈善登对三个跟组编辑提出要求。

    这三个编剧,都是中戏、北电在校生或者应届生,嫩的出水的年轻人。

    他不需要经验多么丰富,他需要聪明、渴望证明自己、愿意奉献、有一定服从性和团队精神。

    深圳。

    吴京正照着太阳灯养伤,他身上有大伤,在港岛工作一段时间,就要休息一下,特别受不了潮湿环境。

    不过今天,有一位从BJ来的客人,送来了一封信。

    吴京看着封皮,愣住。

    “想明白电影的意义吗,想真正的.在大银幕上顶天立地吗?”

    “YES  OR  NO?”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83/1111111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