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华娱唯一太阳 > 第59章 黄金时代(24)

第59章 黄金时代(24)


在这个圈子,有个知根知底又纯的女朋友,是件快乐事。

    因此,大蜜蜜的陆青鸾,沈善登下了一份力气。

    经过他多番指导,狠狠教育,持续PUA。

    再加上大蜜蜜不断反思,感恩戴德,以最佳状态完成了角色。

    不过沈善登深知自己和黄力是不同的。

    他的批评是有让对方进步的,是有理有据的。

    剧组运转得越来越顺利,几乎不见突发问题。

    样片审看,更是保持一周零瑕疵。

    胶片电影拍摄的特点,每天都要进行样片审看。

    不管是无锡还是横店,剧组当天拍摄结束后,由场务和制片组司机将拍摄完的胶片,用暗盒小心打包,避光防震,连夜驱车送往上影厂。

    光靠监视器和设备无法保证不出问题,只有洗出来,检查演员表演、曝光、色彩、穿帮等等,才能决定是否需要补拍。

    开始进入陈坤的集中戏份,也是这部戏的戏眼。

    《督公》最初是海外冲奖剧本,纯架空,转为商业剧本后,沈善登锚定了真实历史。

    商业剧本,也是经过几次改动。

    最初是从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驾崩开始,到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陈默成为督公结束,共21年。

    然后陈默的每次关键升迁,都与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

    武宗驾崩、大礼议、火灾、宫变.为陈默提供机遇,也带来考验。

    职位历任小火者,长随、奉御、御马监监丞、少监、掌印,司礼监随堂太监、秉笔太监、掌印太监。

    明代宦官典型的晋升路径,符合明代太监从入宫到顶尖职位掌印太监,通常需要二三十年的现实。

    最初版本“武宗之死”贯穿始终,这桩悬案成为陈默理解宫廷黑暗、皇权脆弱性的第一课,

    后期陈默窥见同样南巡遇险,被大火追着跑的嘉靖,心生震荡,开始调查相关的疑点。

    对于皇权,什么是皇帝的理解,陈默不断发生变化。

    权力的认知也在变,最后的答案,是过程。

    过程才是真正的权力。

    皇帝看似高高在上,但是只要在关键时刻,安排疏忽职守的官员,再让太医馆多几个医术不行的太医。

    不需要谁去主动做什么,只要被动、消极。

    稍微遇到意外,皇帝死亡概率大大提升。

    第一版,展现了明代中后期皇权、宦官、文官三者之间复杂的制衡关系,以及个体在庞大体制中的挣扎与宿命感。

    沈善登没采用这版的原因,是因为失焦。

    历史厚重感过于沉重,而且视角太高,淡化了陈默“不断升级”核心主线爽点。

    过于偏向宫廷政治的黑暗。

    尝试过冲奖之路的沈善登,还嗅到了臭味。

    哎,制度,哎,人性,哎,体制

    虽然没有原罪化,但也有点油腻,有一种“我在探讨很严肃的事情,观众应该支持我的感觉。”

    简单来说,醋有点多,饺子少了。

    最重要,不是正餐!

    沈善登前世是观众,从观众来说,看电影是消费娱乐的,不是去上课的。

    而且看电影,是要花钱的。

    五十块一个人,要出门,要约上朋友,带着家人,还有其他消费。

    绝大部分的观众,是想要享受生活的,娱乐的,不是受教育,也不是去战斗的。

    一些女性题材的电影,为什么开始票房还可以?

    因为国内观众很单纯,不知道什么叫做狗哨,没有体会到其中的恶意。

    慢慢的,大家感受到恶意了。

    这不是在展示个性,是在宣誓,甚至是要把所有人,不管男人还是女人的生活,全部一把干掉。

    明白这一点,观众就绕着走,甚至形成反向指标。

    某个群体不骂,就不看。

    沈善登从冲奖视角出发,把臭味去掉。

    再从观众视角出发,提升娱乐性和爽感,就有了商业拍摄版的《督公》。

    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十六年,生活化,以陈默升级、升职为主线,淡化了宫廷阴谋还有制度思考。

    这样,很吃演员演技。

    好在陈坤演技足够,甚至有点过了。

    “坤,收着点。”

    沈善登提醒陈坤:“正常演就行。”

    陈坤过于适合太监,而且他危机感又强,铆着一股劲。

    有点沉浸角色。

    走路尽可能无声,不走在路中间,靠边。

    不过这不符合沈善登的要求,明朝太监不同于清朝,只是没了蛋蛋,并没有割鸡。

    太监制度是什么?

    是为了服务于皇帝制度,为了稳定。

    不是某个皇帝性情如何残暴,不是某个地方的人如何奴性,一定要把人割了,要害人。

    而是现实发展决定的。

    好比藩王继统之后,其他藩王也姓朱,凭什么没有资格?

    这个不取决于藩王想不想,藩王不想,也有人推着某个藩王走。

    藩王继统如果处理不好,尚且会动摇皇统,产生动乱,何况是后宫?

    如果皇帝的儿子不是皇帝的,那等同说谁都可以当皇帝。

    太监的出现,是现实需要,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结果。

    古代,人的再生产是很重要的,耕种技术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人祭就会渐渐消失,因为劳动力有产出。

    一粒种子产出十粒,十几粒,这比经商赚的多。

    太监制度出现,说明这个地方的生产力,能够担负一批不生产人的人。

    包括宫女也是如此,宫女嫁娶困难,不发展到一定程度,承担不起这种消耗。

    明朝相对来说,可以说古代中国最文明的一个时期,太监、宫女生活其实还算不错。

    不能从清朝,特别是清晚期去看明朝。

    和陈坤说了戏,沈善登又和李建义聊了会。

    就是《天下第一》的曹正淳,《人民的名义》季检察长,一级演员,国家话剧团演员。

    也是主角陈默的人生导师,老太监顾安的扮演者。

    本来想找倪大红,对方正好有一部戏。

    沈善登考虑《大明王朝》的演员不好太多,就向李建义发起了邀请。

    结果,又捡到宝了。

    这位比陈道明还好,没有劲劲的味道,有着上一辈老带新的风格。

    省了沈善登很多事。

    《督公》最开始用那么两三分钟的剧情,有少年陈默的戏份。

    2007年,陈坤已经31岁,骨骼结构、皮肤质感、眼神气场,不可能演十四五的少年。

    年龄存在不可跨越的差异。

    即使用顶级化妆术,也易产生违和感。

    《大秦赋》40岁张鲁一演13岁嬴政的灾难案例,沈善登不想犯这种错误。

    而如《本杰明·巴顿奇事》的数字减龄技术,成本极高且不成熟,国内更无能力实现。

    最终还是两人分饰,人选也是现成的,签约荣鑫达的杨洋。

    杨洋是军艺舞蹈系学生,贾宝玉扮演者,今年十六岁,扮演十三四岁的少年不违和。

    而且《红楼梦》剧组事情不断,拍摄要等明年,杨洋有的是时间。

    沈善登不追求“像陈坤”,而追求“像角色”。

    为此,沈善登让杨洋提前1个月进组,由陈坤亲自指导神态细节,如垂眸、抿唇,又让他跟组,培养两人默契,最后拍摄电影开头的戏份。

    李建义进组之后,手把手教起了杨洋,比陈坤教得还好,一份工资,相当于多请了演技老师。

    “沈导,是个了不得的导演。”

    沈善登走开后,李建义感慨。

    单纯从表演角度,沈善登不满口艺术调调,也不折腾演员,能用方法派,不提倡用体验派,很务实,也很好。

    6月30日。

    横店这边的戏份进入杀青阶段。

    拍摄少年陈默刚入宫学规矩和武功的戏份,李建义的表演把沈善登震住。

    “遇嫔妃、皇子需避道跪伏,接见六部尚书以上要跪迎,犯错受责,磕头用手可以垫一下,但是砸出声。”

    “膝盖套上棉膝少受罪,不要年轻不在意,老了你们就知道,有内气也受罪。”

    “跪下去起来之后,立刻去掉身上尘土,衣履有尘渍者杖二十。”

    “惹了大太监或者贵人,打自己,要喊小的该打,打要打出声,这个时候使劲一点,吃亏最小。”

    “练出了功夫,不要翘尾巴,皇宫之内,三流遍地走,二流多如狗,随便见个人,就可能是一流。”

    老太监结合功法《太阴宝典》,讲了步法。

    “前行先抬右脚,后脚反之,乃是阴退阳进。迈左脚呼气,迈右脚吸气,乃是阴阳转换之道。”

    “最高是静烛的功夫,能够手里捏着蜡烛,活动做事,烛火不摇不动不灭。”

    李建义演出了淡淡的扫地僧风格,知道蝇营狗苟但又选择安于平淡,甘为人师的老太监形象。

    完美符合沈善登心中主角的精神导师要求。

    这是最初塑造主角性格的人,奠定了陈默知足而不满足,追求而不奢求,内心强大的性格,这个表演才有说服力。

    这才是了不起的演员。

    “卡。”

    沈善登叫好:“李老师演的太好了,恭喜李老师戏份杀青。”

    这个时代,遍地有黄金。

    小生演技好,价格便宜,而上个时代培养的演员,还没彻底老去。

    李建义戏份杀青,杨洋戏份也杀青了。

    横店这边进入最后一场戏。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83/1111107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