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两条路(24)
九十年代上学的时候,初中的时候,中午要自己带饭,煎饼卷鸡蛋辣椒。
他这还是好的,小镇青年,基本生活能保障。
有些农村同学上学要带一大包煎饼,每周靠咸菜或者臭鸡蛋下饭。
有时到了周末,煎饼都长毛了,撕了接着吃。
最难受的还是补充不了蔬菜纤维,拉屎就成了很痛苦的事。
物质贫乏,从小家到国家,家贫百事哀。
八九十年代还算好,再往前,沈善登爸爸妈妈成长的五六十年代,物质更缺乏。
当然,物质是逐步改善的。
他爷爷、奶奶别说吃饭,那个时候还打仗,活命都难。
到了他爸爸妈妈,会饿肚子,但是孩子都能活下来。
再到他这代人,更是见识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沈善登感谢上一代人,上上代人吃得苦,但是要是让他选,他是不想回去的,太苦了。
就说娱乐行业。
最早是电影厂的大院子弟,然后其他大院。
到了今天,才轮到王忠军、冯小刚等边缘大院子弟做主角。
虽然都是京圈,但是圈子也在变化。
反而姜文有些边缘化。
总体来说,从大院子第玩什么,大家看什么,变成了京圈玩什么大家看什么。
而且京圈,越来越变成一个地理概念。
电影放映到了尾声。
周韵扮演的疯妈,站在火车上,抱着孩子对太阳喊。
“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来的,他一笑,天就亮了。”
是啊!
天越来越亮了!
后世,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短视频大发展,北上广这些超一线城市在文化舆论上的份量降低,越来越多的地方特色涌现。
社会变得越来越公平,大量的中小圈子、山头被铲平了,能做到这一点,全世界独一份。
那个时候,变成了老百姓看什么,什么才火。
而不是某个圈子玩什么大家干看着。
只是有些人还想回到过去的年代!
既然姜文键政了,沈善登也要鉴一下。
他自己身上的标签,是山河四省的小城市的小镇青年。
要不是自己造了风口,指明了古装大片转型的迫切需要。
他拿着钱,提着猪头都找不到庙,拜不了神。
要先游一游海外冲奖的粪坑。
因为国内学院派没有路给他。
然后再尝试中小成本,只有依靠外部力量,院线资本、互联网资本进入,破开圈子,才有出头机会。
这还是社会不断进步的结果。
再往前,像张艺谋,只能靠海外这些电影节,实在是没有其他资源。
相比于本土既得利益者的密不透风,海外电影节相对来说公平点。
当然,这个“相对”是二三十年前。
随着国内产业发展,物质跟上了,欧洲三大这些在五代、六代中挑选了自己代言人之后,也形成了利益群体。
此消彼长之下,海外没什么进步性了。
沈善登会为上个时代的波澜壮阔而心潮澎湃,但他知道那是因为什么。
所以,共情不了姜文的《太阳》。
不过沈善登也清楚,在当下的电影圈,姜文很不错了。
是“自我”视角的故事,不是别人的故事。
是有坚守的,也是圈子里的少数派。
电影放完。
灯亮了。
于东抱着一丝期待,又蕴含着许多忐忑:“是不是很好?”
沈善登想了想。
“说实话?”
沈善登这样说了,说明不看好,于东心咯噔一下,他命太苦了,脸顿时煞白:“你,你,说。”
见他这副模样,沈善登道:“要不算了。”
于东坚持道:“我没事,我心脏很好。”
沈善登整理了措辞:“《太阳》电影的受众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观众不是一批。”
“观众喜欢的不是姜文的青春,而是青春的悸动,宁静的胸脯和大腿,那种禁忌感。”
“这些《太阳》都没有。”
“吘~~~”于东当场瘫在了小放映厅的座椅上。
他,命太苦了!
“老哥你别吓我。”
沈善登怕了,赶紧去叫于东的司机和助理。
于东连忙阻止:“我没事,我没事。”
忽而,惨笑一声,沈善登头皮发麻。
“真砸了,砸手里了。”
沈善登劝道:“电影除了剧情,画面还是可以的。客观的说,姜文要是拍个《寻枪》的故事,加上点美女、大腿,我觉得票房破亿不难。”
姜文和张艺谋、陈凯歌一样的毛病,作者心态。
他们三个,要是弄个好本子,老老实实按照剧本来拍,审美、画面是真的没问题,世界一流。
偏偏人菜又爱玩,不懂得扬长避短。
陆川的《寻枪》,是姜文禁导期间,手把手给陆川拍出来的,反而不错。
于东不想说什么了,他以后都不想碰姜文的电影。
“沈导,你帮我想想,有没有法子救一救。”
沈善登想了想:“法子是有,就怕来不及,”
于东瞬间涌起希望:“你快说,老哥求你了。”
沈善登道:“这部戏是姜文对上个时代的一种解读,以他视角来说受众太小。”
“最多再加一些文艺片爱好者,类似于《三峡好人》那种。”
于东要真抽过去了。
“《三峡好人》几十万票房啊.”
命太苦了!
沈善登安慰道:“姜文毕竟是姜文,不是贾章科能比的,卖个一两千万还是可以的。”
“吘~~~”于东不用装了,差点闭过气。
两千万,作为发行方也就分个两百万,而他发行《太阳》是当做上亿票房发行的。
广告、拷贝、各种活动,光威尼斯、BJ两场盛大首映礼就花了两百万。
于东投了重金,是千金买马骨,没想过赚钱,就是复刻张伟平、王忠军绑定一位大导演,让博纳具有顶级制片能力。
终于明白最初投资姜文的太合,还有王忠军为何不搭理对方了,太坑了!
沈善登想跑,于东也太吓人了。
不知道是不是装的。
“还是有机会的,我觉得至少有两条路,如果双管齐下,收回成本可能很难,但不会亏的太惨。”
于东急迫问:“快,快说。”
沈善登道:“第一条路,就是复刻《大话西游》的成功经验。”
“大话西游?”于东疑惑。
“这部电影一点不好看,当年票房也扑死了,但是北大学生一通吹,大家都吹,一下子成了情怀。《情癫大圣》打着《大话》的名头,狠狠捞了一笔。”
沈善登解释:“《太阳》云里雾里,非常意识流,就要走这条路。姜文想讲上个时代的故事,那就大大方方的讲就是了。”
“不能从他的视角去讲,要从学生视角切入,很多学生,特别是顶级学校的学生,是有精英主义的,屁股不由自主的站在了精英立场。”
“不要强调姜文视角,而是主打对上个时代的不同解读。”
“舆论不是贬吗,你们片方就从另一个视角出发,讲上个时代不是废铜烂铁,是激情的岁月,让学生代入。”
沈善登给了方案:“时间有点紧,你必须马上找北大学生,写一篇带着怀旧又文青,又小资范的文章,然后撒币,再找纸媒,公共知识分子鼓吹。”
“已经开学了,最好你们能进入排名高的学校交流,你们的票仓就是学生。”
以后某B这么多喜欢姜文的,就是一种视角错位,把没有参与社会劳动,脱产的自己视为精英。
足以说明,国家发展的水平高,让很多人都上了大学。
而且普通的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否则不会这么乐观。
现在的话,要从顶级大学入手。
如今产业链没有升级,像汽车工业,只有打螺丝和销售岗位,研发岗位非常少,普通大学生很难乐观。
于东倒吸一口凉气:“这不好做,这个角度,一些媒体不会喜欢。”
于东有点明白了,怪不得那么多媒体说看不懂。
估计也和电影视角有关。
时间还紧,找人不好找,北大恐怕要找工科,学文的不一定喜欢。
特别是公共知识分子,恐怕是反对,只有拿钱买,再加上砸媒体的钱,又是急活,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于东还有其他担心:“用这个方向进校园,有风险。”
沈善登也知道于东来做很难,但姜文是有资质和牌照的,说道:“姜文行。”
于东脸色一苦,太难了。
“另一个路子,我看看能走吗?”
沈善登简单粗暴道:“打华奸。”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83/1111105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