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银耳莲子羹
众主宾围聚一处,全身心沉溺于松鼠鳜鱼奇特的形貌和奇妙的滋味中,对藏在廊柱后的两道交织着怨念和垂涎的灼灼目光浑然不觉。
老大和老四扒着廊柱探头窥视,目光死死锁住桌上那条本该属于自己的鱼!
欧阳发咬着后槽牙,恨恨道:“瞧瞧!堂堂士大夫、国之栋梁,竟作市井小民争食状,成何体统!”
“就是就是!太不像话!”
欧阳辩小脑袋点得如捣蒜舂米,目光却胶着在父亲与诸位叔伯大快朵颐的筷箸上,喉头连连滚动,舌尖津唾泉涌,心中呐喊:给我留一点罢!便只一条尾巴尖也好!
这念头方起,猛见王叔叔毫不顾形象地夹起被浓酱包裹的金黄鱼尾,一口咬下!
“咔嚓!”
隔着十余丈距离,那脆生生的咀嚼声却仿若惊雷般生生劈入耳鼓!
“啊!!”
欧阳辩心头最后一丝期望瞬间碎成齑粉,悲愤之念直冲头顶。
连条鱼尾都不给我!!
王安石蘸着酸甜酱汁,三两口便将鱼尾吞咽下肚,虽不及鱼肉鲜美,却酥脆爽口,令人唇齿一新!
嗟乎!席间箸影竞逐鱼肉,及至肉尽盘空,这鱼尾仍孤悬盘角,无人问津。盘肴际遇之殊异、舌齿冷暖之悬殊,怎能不教人心生感慨!
又想起自己胸怀变革之志,却无人可与论说,亦不得今上赏识,与这鱼尾何其相似!
若非适才做了两首小诗吟咏车螯,已借螯肉鲜美和螯壳被弃的差异,表达了自己对世事功用价值的思考,他真想再以此为题赋诗一首。
千言万语涌到嘴边化作一句喟叹:“快哉快哉!”
……
“松鼠鳜鱼被老爷拿去吃了,烦请吴掌柜将第九盏下酒匀一道菜给夫人。”
秋月将欧阳修的话如实转达,吴铭不禁哑然失笑。
松鼠鳜鱼的确是正儿八经的宴席菜,考虑到不适合分餐,因此没有给醉翁上这道菜,岂料这个老馋鬼,竟连小孩子的菜都抢!
鳜鱼他只备了一条,想另做一份已不可能,便依欧阳修所言,将第九盏下酒匀一道菜给家宴。
……
“第十一盏:蒜烧肚条、茼蒿豆腐羹——”
报菜声伴着咚咚鼓声传来,转眼已至戌时,寿宴也已临近尾声。
最后两盏下酒,吴铭准备的是相对清淡的菜肴和解腻的羹汤,茼蒿豆腐羹是现做的,而第十二盏的银耳莲子羹则已提前熬好晾凉。
银耳莲子羹正是那日列菜单时最终定下的第二十四道菜,亦是本场宴席档次最高的一道菜,当然,档次高低是按宋人的标准而定。
木耳早在秦汉时期便有入菜的记载,至隋唐时,因唐中宗李显喜食黑木耳,自上而下引发风潮,民间大量伐木种植,曾一度出现“百姓皆种耳,官商皆收耳”的繁荣景象。
至宋时,黑木耳的价格已经被杀下来许多,但银耳尤其是品相上佳的银耳仍是千金难求的珍贵食材,到了清代,还被列为“草八珍”之一,慈禧太后每天起床后的第一道敬献便是雷打不动的一碗银耳羹。
当吴铭揭开锅盖,灶房里的众人立刻翘首探看,见锅中奇物熬煮得晶莹剔透,无不疑惑——似银耳这等稀罕物,寻常百姓别说吃了,连见都没见过。
唯独孙兴眼睛瞪得浑圆,说话都结巴起来:“这、这莫不是通江银耳?!”
四川通江被誉为“中国银耳之乡”,早在盛唐时期就开始栽培银耳,以品质出众而声名远扬。
吴铭微微颔首:“正是。”
这是实话,只不过是一千年后的通江银耳。
孙兴惊得下巴快掉地上。
虽说吴掌柜是川饭铛头,以蜀地的特产入菜很合理,但这锅里的分量……怕不是用了整整一朵银耳!
说好的一切从简哩?!单这一锅银耳莲子羹,便已极尽奢华!
谢清欢将孙铛头的惊骇看在眼里,忍不住掩嘴窃笑。她早上见师父从袋子里掏出一朵银耳时,亦是同样的震撼。
即便是她,迄今吃过银耳羹的次数亦屈指可数。师父却在熬好后径直盛了一碗给她,称此物有滋阴补肾、润肤养颜之效,最宜女子服用,以后可以经常熬制。
她当下便红了眼眶,更坚定了随师父修仙,啊不,学艺之心。
这时,差役进来传话,可以备第十二盏下酒了。
银耳莲子羹是现成的,另一道炒豆芽菜尖亦是快手菜,此外,还要为醉翁做一碗长寿面。
寿辰当天吃长寿面的习俗自古有之,只不过宋人多称之为长命面。
面条已经提前做好、盘好了,大概一米多长,铅笔粗细。吴铭并非白案师傅,没敢弄得太细,以免断了弄巧成拙。
“第十二盏:炒豆芽菜、银耳莲子羹——”
一众女使端着最后两道菜和长寿面款款而去。
灶房里,吴铭三人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撤退。
待吃完第十二盏下酒,看完最后一场演出,主宾免不了要惜惜依别一阵,天知道要聊到什么时候。
三人等不到散宴,一会儿还要去澡堂里泡澡呢!
收拾妥当,向孙铛头等人拱手告别。
“我送你们!”
孙兴叫上徒弟火旺,五人抱着一应器具自偏门而出,门口已有太平车等候。
临走前,孙兴忽然叉手长揖,正色道:“多谢吴掌柜指点!孙某今日获益匪浅!”
吴铭笑着回礼:“孙铛头客气!谈不上指点,交流心得罢了。”
随后坐上车头,嘱咐道:“去朱雀门外麦秸巷。”
车夫持缰的手微微发力,口里叱喝几声,太平车便吱吱呀呀地朝状元坊驶去。
与此同时,宴席上,满座鸦雀无声,只瞠目瞪着面前的银耳莲子羹。
但见清澈微稠的羹汤中,炖至透明的银耳舒展如冰绡碎玉,絮状胶质晶莹浮沉。象牙白的莲子圆润饱满,百合如雪片点缀其间,暗红的鲜枣和鲜艳的枸杞相映成趣。
尽管早已知晓菜品,欧阳修仍不免心头一震!
他原以为此羹是以莲子为主,银耳只放少许,用作点缀,岂料吴掌柜下料如此生猛!这满满一碗胶质,竟全是银耳!
这一刹那,心里不禁咯噔一响,自我怀疑起来:莫非……老夫不慎错定成百贯钱的席面了?
“老爷,”秋月捧上一只海碗,“这是吴掌柜特地煮的长命面,祝老爷福寿绵长。”
“吴掌柜有心了,代我问问他,这银耳莲子羹……价值几何?”
“吴掌柜托奴婢带话:银耳乃他家乡特产,这碗银耳莲子羹既是消暑解腻的宴席菜,亦是为老爷添福祝寿之礼,不入席面账目。”
“哦……”
欧阳修搅动着碗中的银耳莲子羹,心底蓦然涌起丝丝暖意。
前有赠琉璃杯之情,眼下又以此等珍品祝寿,吴掌柜当真深谙送礼之道,既不着痕迹,又恰如其分!
众人不明就里,见欧公神色欣然,只道是主人豪阔,斥重金以飨宾客。
难得吃一回银耳莲子羹,纷纷举匙尝鲜。
入口清凉甘甜,却不齁腻,羹汤柔滑,轻若无物地漫过舌尖。
银耳胶质软糯带着菌类独有的草木气息,莲子粉糯细腻,百合绵软清香,红枣的甜香夹杂着丝丝缕缕的枸杞果香,诸般滋味和谐交融,羹汤入喉,五脏六腑俱感清爽熨帖,醉意和暑气顿消,温润之意缓缓生发。
“啊!”
众人喉间尽皆溢出满足的喟叹。
梅尧臣捋须而笑:“妙哉!这上菜次序亦有巧思,以此作为最后一盏,解腻醒酒两相宜!”
王珪亦颔首称赞:“夏日伏暑,得此一味,燥热顿解,真乃祛暑安神之佳品!”
苏颂尤为激动,拍案道:“以银耳、莲子、百合、红枣、枸杞等药材制羹,可见吴掌柜不仅善于调和五味,更深谙药食同源之理,委实令人惊叹!”
他自幼便对医学药草感兴趣,难得遇到一个会烹制药膳的庖厨,这吴记川饭,他说什么也要亲自走一遭!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46/1111097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