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穿越六八年:我在东北有空间 > 第32章 陌路归途(上)

第32章 陌路归途(上)


棚子里的柴禾越垒越高,玉米杆在墙边堆得越发瓷实,初冬的太阳一天比一天斜得更低,光也显得稀薄无力。刚觉得眼下的麻雀飞得沉甸甸,日历就悄无声息地撕到了十月下旬。

十月底的风裹挟着刀片似的寒意,小荔在炕上翻了个身,鼻尖蹭到冰凉的被沿,猛地一个激灵,彻底醒了。窗外天色刚透出蟹壳青,伸手一摸炕,那点残存的温热也快散尽了。

“嘶……这东北的冬天可真不是盖的,”她嘟囔着把被子裹得更紧,“才十月底就冻得骨头缝都发酸。”  忽然,她眯着的眼睛捕捉到窗外有什么细碎的东西悠悠飘落。小荔一个骨碌爬起来,脸几乎贴到冰凉的窗户纸上——下雪了!是今年冬天的头一场雪!

她心头一热,什么寒冷都顾不上了,手忙脚乱地套上厚棉袄,蹬上棉靰鞡鞋就往外冲。屋门一开,凛冽的寒风像无数小冰针迎面扎来,割得脸皮生疼,她下意识缩紧了脖子。可那漫天飞舞的雪花,如同被无形的手从苍穹深处筛落,轻盈、密集、无声无息地覆盖着目之所及的一切。小荔忍不住伸出冻得微红的手去接,雪花瓣一触到温热的掌心,瞬间便化作一滴晶莹的水珠,沁凉的触感直钻心底。

院子里很快铺上了薄薄一层银白,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脆响。小荔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仰起头,天空是混沌的灰白,雪片无穷无尽地落下。远处的山峦轮廓变得柔和,披上了蓬松的绒毯;平日里熟悉的田野、篱笆、柴垛,此刻都被雪温柔地包裹,显出一种陌生而圣洁的静谧。

“下雪啦!下雪啦!”小荔兴奋地在院子里转着圈儿喊,声音在清冷的空气中格外响亮。屋里立刻传来小荔妈带着睡意的斥责:“死丫头!作死呢!大冷天的不赶紧进屋,在外头瞎折腾啥?冻出毛病来有你受的!”

小荔咯咯笑着回喊:“妈!你快出来看啊!可好看啦!”小荔妈的声音透着无奈:“年年都下,有啥稀罕?等会儿冻成冰棍儿,我看你还乐!”

金宝听见动静也穿戴整齐跑了出来,一大一小两人像撒了欢的小狗,在越来越厚的雪地里追逐打滚,笑声惊飞了枝头觅食的麻雀。直到鞋袜都湿透冰凉,两人才被各自的娘吼回了屋。小荔钻进被窝,冻得牙齿打颤,小荔妈端来一碗热气腾腾、姜味浓郁的姜丝红糖水,逼着她灌下去驱寒,又板着脸训斥:“姑娘家家的,身子骨金贵,再敢这么疯,看我不收拾你!”

这头一场雪,像一道无声的宣告,整个屯子正式进入了“猫冬”时节。忙碌了一年的筋骨终于可以松弛下来,在热炕头上慢慢熨帖春种秋收积攒下的疲惫。

而千里之外的南方杭市,此刻只需一件夹衣便足以御寒。英子和徐知青在哐当作响的绿皮火车上辗转了五天多,终于拖着沉重的脚步,踏上了杭市火车站湿漉漉的水泥月台。两人都长长吁了一口气,旅途的疲惫刻在脸上,蓬头垢面,衣裳皱巴,真跟逃难归来的难民没什么两样。徐知青熟门熟路地带着英子挤上公交车,车身在狭窄的街道上晃晃悠悠。阔别一年半,望着车窗外熟悉的街景,梧桐树荫下的洋楼,穿城而过的运河,徐知青心头涌起一阵近乡情怯的激动。

抵达家属院时,正是上班时间,院里静悄悄的。徐知青掏出钥匙,打开三楼那扇略显陈旧的木门。房子不大,原本两室一厅的格局被硬生生隔成了三间小屋。这里住着他的父母、大哥一家五口、二哥一家四口。五个侄女挤在父母身边,没有一间真正属于孩子的房间。在住房极度紧张的城里,这已算是不错的境况,远比那些十几口人蜷缩在三十平米鸽子笼的家庭强得多。

两人打水简单洗漱一番,掸去满身风尘,又吃了点家里留的温热饭菜,才感觉魂儿慢慢归了位,身上那股混合着汗味和车厢气息的馊味似乎也淡了些。傍晚时分,楼道里响起杂沓的脚步声和钥匙开门声,下班的人们回来了。推开门看到屋里多出的两个人,徐家人都是一愣。

“阿阳?你啥时候回来了?”徐母最先反应过来,惊喜地拉住儿子的手,上下打量,见他只是晒黑了些,精神尚可,悬着的心才放下大半,眼圈却有些红了。徐父站在一旁,脸上也露出难得的笑意,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徐知青连忙把局促地站在身后的英子往前让了让:“爸,妈,大哥大嫂,二哥二嫂,这是英子,我媳妇。”

空气微妙地凝滞了一瞬。徐父“嗯”了一声,算是回应。徐母脸上的笑容淡了些,目光在英子身上快速扫过——那身厚实的、带着明显乡土气的棉袄,有些粗糙的皮肤,怯生生的眼神——她客气地点点头,用带着浓重吴语腔调的普通话说了句:“哦,英子啊,路上辛苦了。”  大哥大嫂、二哥二嫂也纷纷开口,招呼声透着疏离的客套:“来了啊。”“坐吧坐吧。”

英子听不懂那些快速流淌的方言,只能努力分辨着零星几个字眼,对着每一张投来的面孔挤出僵硬的笑容。她能清晰地感觉到,那些目光里的审视、好奇,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视。饭桌上的热闹更将她隔绝在外。徐母心疼小儿子,做了满满一桌子好菜,红烧肉、油焖笋、清蒸鱼……一家人用飞快的语速谈论着厂里的事、邻居的八卦、孩子的学业,笑声不断。英子坐在徐知青旁边,像个突兀的闯入者,插不上话,也听不懂那些家长里短。

她笨拙地用筷子夹着离自己最近的菜,努力跟上大家的速度,心里那份对大城市的憧憬和对婆家的幻想,如同被戳破的肥皂泡,无声地碎裂开来。一股强烈的思念毫无预兆地攫住了她——想爹娘,想小荔,想那虽然寒冷却无比自在的东北火炕。

晚上,狭小的空间里根本没有多余的床铺。等一家人吃完饭,收拾好碗筷,徐知青默默地在客厅中央腾出一块地方,铺上草席和被褥。英子和他就这样在全家人的目光注视下,在人来人往的客厅里打起了地铺。身下的地板坚硬冰冷,头顶是悬挂的灯泡和晾晒的衣物,四周弥漫着饭菜残留的味道和各种生活气息。徐知青望着天花板,从家人团聚的喜悦中彻底清醒——这个曾经的家,已经没有他容身的位置,他像个寄人篱下的过客。两人在令人窒息的沉默中蜷缩着,度过了在杭市的第一个夜晚。

接下来的几天,徐知青带着英子游览了西湖。断桥残雪、平湖秋月、武林广场和红太阳广场的喧嚣,确实让英子大开眼界,见识到了与北国截然不同的温婉与繁华。

在供销社里,琳琅满目的丝绸制品让她眼花缭乱,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上百元不等。英子牢记着小荔的嘱托,仔细挑选。她看中了一种素雅花色的丝绸裙子,十元一条,给小荔买了两条。又选了三件五元一件的有点瑕疵的丝绸衬衫。剩下的钱,精打细算买了两条裤子。徐知青也给她买了条裙子,英子挑了大红的,她觉得这颜色喜庆、鲜亮。她心里嘀咕着小荔的眼光,觉得妹妹喜欢的都太素净了,不够“带劲儿”。

然而,回到徐家那拥挤的三居室,短暂的轻松立刻被沉闷和压抑取代。语言成了英子最大的障碍。徐家人日常交流全用又快又急的本地话,像一堵无形的墙把她隔绝在外。婆婆让她递个东西,说几遍她才能懵懂地反应过来,有时拿错了,便招来大嫂一声意味不明的轻笑:“哎呀,乡下地方怕是没这些吧?”  吃饭时,大家谈笑风生,她只能埋头扒饭,像个隐形人。偶尔婆婆用生硬的普通话问她些东北的事,诸如“那边冷吧?”“都吃什么?”,英子磕磕巴巴地回答,往往换来一阵短暂的沉默,或是大嫂紧接着岔开话题,聊起城里新开的百货公司。

更让她难受的是徐家两个哥哥对子嗣的执念。大哥徐军有三个女儿,二哥徐磊有两个女儿,五个丫头片子,就是没有一个带把的。这成了徐家父母心头一根尖锐的刺。一边是对英子这个“乡下媳妇”掩饰不住的看轻——嫌她举止不够文雅,嫌她不懂城里规矩,嫌她带来的土特产“占地方”;另一边,却又把传宗接代的厚望,沉甸甸地压在了徐知青和英子身上。

饭桌上,大哥几杯黄酒下肚,话就多了起来,拍着徐知青的肩膀:“阿阳啊,回来就好!抓紧时间,赶紧给爸妈生个大胖孙子!咱们徐家,就指望你了!”  二哥也在一旁帮腔,眼神瞟向英子:“是啊,弟妹看着身子骨结实,是好生养的。早点开枝散叶,爸妈也高兴。”婆婆更是直接,私下里塞给徐知青一小包不知名的药材,压低声音:“找个老中医看看,调理调理。早点怀上,生儿子要紧!你看你两个哥哥……”语气里满是焦虑和对英子肚皮的期待。

这种分裂的态度让英子倍感屈辱。他们看她的眼神,仿佛她只是一个生育的工具,一个可能带来“希望”的载体,而非一个活生生的人。徐知青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一面要安抚英子的委屈,一面又无法反驳父母的期盼,只能沉默以对。家里的气氛愈发沉闷。

仅仅住了一周,英子就归心似箭。这逼仄的空间,这格格不入的氛围,这无声的排斥,都让她喘不过气。徐知青心中也五味杂陈。他看着英子强颜欢笑的脸,看着家中那早已没有他位置的空间,看着父母兄嫂那混合着期待与疏离的眼神,也萌生了去意。他知道这次回来不易,下一次归期更是渺茫,或许五年,或许更久,到那时,恐怕早已物是人非。然而,这个曾经魂牵梦萦的家,如今却像一个华丽的牢笼,困住了他,也困住了他的英子。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44/2366732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