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重生之助父成龙,我成了煤二代 > 第216章 为国铸剑

第216章 为国铸剑


谁也没料到,这段臭水沟边的插曲,会在多年后成为某个少年记忆里的最难忘的回忆。

若干年后,电影院里正放着《五亿探长雷洛传》。

当跛豪拄着拐杖,在一群西装革履的手下簇拥下走出码头时,赵磊猛地从座位上弹起来,手指着大银幕,激动道:“快看!豪哥!这不是我高中时的豪哥吗?”

他媳妇正看得入迷,被他吓了一跳,用胳膊肘怼了他一下:“什么豪哥野哥的,电影院呢,小声点!”

赵磊却没听,眼睛死死盯着银幕上那个气场全开的跛豪。

昏暗的光线下,他眼角却不知怎么红了。

跛豪出场时那份不动声色的威慑,那群簇拥着他的手下,甚至连走路时微跛的姿态,都像极了高一那天放学,张伟豪站在校门口,被黑西装和五班男生簇拥的模样。

而那里面有他。

那时候的他,还只是个跟着起哄的矿区少年,手里攥着从家里偷拿的扳手,觉得打架赢了就是英雄。

直到看见张伟豪用一沟泥鳅摆平了一场恶战,才慢慢明白:真正的厉害,不是挥拳头时的凶狠,而是笑着就能让对手服软的底气。

电影里的枪声响起,赵磊媳妇又在催他:“发什么呆呢?”

他抹了把脸,躺在沙发上,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

高一那年的阳光、臭水沟的腥味、刘雄白咋咋呼呼的嗓门、张伟豪云淡风轻的笑……

那些热血又莽撞的日子,早就随着时间淡了,却在跛豪出场的瞬间,突然在自己脑海里活泛了起来。

县一中的风似乎都带着点不一样的味道了。

自从周六校门口那声震耳欲聋的  “豪哥好”  后,张伟豪走在走廊里,总有人偷偷往他身上瞅,连隔壁班最横的几个男生遇见了,都会不自然地低下头。

“咱豪哥现在可是全校的传说。”  刘雄白天天跟在他身后,比自己成了扛把子还得意,“昨天我去厕所,听见三班的人说,‘别惹五班那个张伟豪,他后面有人’。”

张伟豪翻着数学卷子,头也没抬:“再胡说,下次让你去水沟里捞泥鳅。”

“别别别!”  刘雄白立马怂了,却又忍不住凑过来,“说真的,你书框里那几封情书,真不打算看?”

张伟豪瞥了眼书框里那几封粉色信封,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爱心,只觉得头疼。

他把期中成绩单往刘雄白面前一推:“看见没?全班第三。我是好学生,懂?”

这成绩单确实能说明问题。

李倩坐上了全班第一的宝座,只是最近班里的男生看她的眼神变了。

再没人敢拿她和张伟豪起哄,反而多了几分小心翼翼的尊重。

擦黑板时,总有人抢在她前面拿起板擦;值日时,男生们会主动把最重的水桶扛走。连女生们找她问作业,话题也总绕到张伟豪身上:“你说张伟豪周末会去打篮球吗?”

李倩每次都红着脸把话题扯回习题,心里却像揣了颗话梅糖,酸溜溜又带着点甜。

她知道这一切都源于那场冲突,却没想到张伟豪的影响力会这么大。

十一月的冷风裹着雪粒子砸在窗上,张伟豪裹紧了厚厚的羽绒服。

里面只穿了件黑色长  T,这是上一世在工地上,一个工头给他教的。

羽绒服里穿得薄,反而更能锁住热气。

他对着镜子拽了拽衣领,突然想起周海涛昨天在电话里说的:“豪哥,你爸带着电铲组装起来了,那家伙,跟个能动的铁山一样!”

周末一早,张伟豪就跟着父亲往黑虎山矿区赶。

车刚拐过山口,就看见车队正在往煤棚运煤。

“提前投产了,先挖着表层的煤,能早点回点本。”  张父指着远处的矿坑,语气里带着点兴奋。

张伟豪的目光却被矿坑中央那个庞然大物攫住了。

明黄色的机身在雪地里格外扎眼,高度足有二十米,铲斗张开时像巨兽的獠牙,从铲斗到机尾的配重块透着沉甸甸的压迫感。

它静静地趴在那里,引擎没启动,却像一头沉睡的钢铁猛兽,光是看着就让人感到满满的压迫感。

“这就是电铲?”  张伟豪忍不住往前走了几步,手心都有些发烫。

虽说然上一世见惯了各种工程机械,却从没见过这么震撼的家伙,难怪值这会的一千多万,这体量,这精密的钢铁结构,说是这个年代的  “机甲”  也不为过。

“米国进口的,这玩意确实好用。”  张国庆一脸得意,“有了它,咱们的开采效率能提五六倍。”

站在电铲脚下仰头望去,张伟豪觉得自己像只误入钢铁森林的蚂蚁。

这庞然大物的履带比他整个人还高,铲斗张开时能轻松吞下一辆三轮车,裸露在外的液压管像巨兽的血管,每根都比他的胳膊粗。

发动机启动时的轰鸣震得脚下的冻土都在微微发麻,  很难想象,在国内街头还跑着大量二八大杠、桑塔纳都算稀罕物的年代,这样的工业巨物会带来怎样的冲击。

指尖触到冰冷的钢铁外壳,能摸到焊接处细密的纹路,规整得像用尺子量过。

张伟豪知道,这台进口电铲的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都代表着这个年代最顶尖的工业水准。

而国内的大多矿场,还在用小挖机抛、推土机铲,光是这台设备的效率,就能抵得上上百个矿工没日没夜地干。

“这玩意儿,米国多少年前就普及了。”  旁边的经销商检查着每一个零件接口,浑浊的眼睛望着电铲,语气里有羡慕也有无奈,“我们就挣个辛苦钱,大钱全让厂家挣了。”

张伟豪没说话,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

他突然有些理解了,为什么那些年总有知识分子背井离乡往国外跑。

不是不爱国,而是当一个人亲眼见过米国工厂里流水线般的自动化设备、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汽车、实验室里精密的仪器。

再回头看国内的土坯房、泥泞路、靠人力硬扛的生产方式,那种巨大的落差足以压垮很多人的坚持。

就像井底之蛙,看到井外的世界后,很难再甘心困在方寸之地。

张伟豪又想起上一世看过的纪录片:戈壁滩上,科研人员用算盘计算导弹轨迹;

深山里,工程师们徒手攀爬山崖架起输电塔;

实验室里,穿着旧棉袄的学者啃着干馒头,在简陋的设备前攻克技术难关……

他们或许没见过米国的繁华,甚至知道彼此的差距有多大,却从没停下过脚步。

这些人,才是国家真正的脊梁。

他们像这台电铲下的地基,沉默、坚硬,把所有的落差和屈辱都扛在肩上,用凡人的血肉之躯,一点点缩短着与世界的距离。

没有聚光灯,没有鲜花,甚至连名字都可能被遗忘,却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里,为国家铸起最锋利的剑。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40/2366868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