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宋秀 > 第121章 心若猛虎 亦嗅蔷薇

第121章 心若猛虎 亦嗅蔷薇


第二日潘美拿下江陵的喜讯,就传至赵德秀手中。

    当孙光宪及高保寅得知这一消息后,知道南平大势已去的他们,便一起劝降了荆门守军。

    荆门、江陵二城的相继收复,让南平国的军队,几乎全部处于宋军的控制下。

    这意味着宋军全取南平三州国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并且不会再遇到大的阻扰。

    赵德秀在十月初,率领宋军从襄州南下,今宋军进入南平尚未半月。

    短短时间,赵德秀便巧使计谋,为大宋几乎兵不血刃全取南平国土。

    待这一成就传回汴京后,不知赵匡胤会如何高兴。

    日后之事暂不知晓,现在对赵德秀来说,重要的是安抚住南平国内士民人心。

    两日后,赵德秀率军抵达江陵城外。

    推测出赵德秀莅临的大概时间后,潘美早早等在城门外迎接。

    待赵德秀刚驾马来到江陵城下,潘美就带着几位将领来到马下:

    “末将拜见王上!”

    当潘美行过礼后,赵德秀就从马上跃下。

    赵德秀亲手扶起潘美,口中带着赞许说道:

    “向天下人昭示吾之信义的,是仲询你呀!”

    赵德秀之所以会有这番赞许,在于自宋军控制全城后,潘美严守他的军令。

    宋军在江陵城中,一不扰民,二不劫库,军纪严明,当的起王师之称。

    赵德秀想尽快稳定住南平人心,而宋军在江陵城内的所作所为,为他后续的一系列举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赵德秀的赞许,潘美面露谦虚愧不敢当。

    而后潘美向赵德秀汇报了一件事:

    “高氏及党羽全族,暂被关押在王府中,等着王上的发落。”

    见潘美提起这事,赵德秀身后的高保寅身躯一颤。

    赵德秀是许诺过不杀他,但从未说过会放过他的族人。

    亲情所系,让高保寅很想开口求情。

    可一想到诸多前例,高保寅就明智的闭上了嘴。

    甚至为保自身性命,高保寅还想改姓,彻底与高氏一族脱离干系。

    潘美禀报后,就小心地观察着赵德秀的神色。

    在潘美心里,他是希望赵德秀能对高氏一族及其党羽网开一面的。

    观察后,潘美并未探察到赵德秀的心思。

    赵德秀不置可否,或许在他心中,那数百人早已经是死人。

    “带吾去王府。”

    说完这句话后,赵德秀翻身上马,在潘美的引路下,缓缓朝着南平王府踏去。

    在路途中,赵德秀想起了先前的一件事。

    率军屯驻襄州时,赵德秀曾上书问过赵匡胤,若能顺利灭国,那亡国之君及其宗族该如何处置。

    这等大事,赵德秀自是不能单独决断。

    本以为赵匡胤在回书中,会明确说出他的决定,没想到的是:

    “身为三军统帅,常须临机决断。若事事奏问,于国何益?

    你且为之,朕自观之。”

    想起赵匡胤的回话,赵德秀淡淡一笑。

    现在老爹的考察,是半分掩饰都不想给。

    不过既然老爹肯放权,那他就按自身想法施为一番。

    想着想着,赵德秀就驱马来到了王府外。

    下马刚进入王府未多久,赵德秀就见到了狼狈不堪的众多俘虏。

    躺倒在地的众多俘虏,被一串串锁链束缚着,宛若一块块摆在砧板上的肉。

    赵德秀刚来到场中,周围看守的宋军,就纷纷向赵德秀行礼。

    宋军的这一举动,让高保勖知道了赵德秀的身份,这让他脸露激动。

    他拖着沉重的锁链,一步步在地上艰难的移动身体,然还未移出多远,一柄利刃就架在了他的头上。

    这柄利刃止住了高保勖的前行,亦让高保勖颤声哭喊起来:

    “太原王,草民知罪,草民知罪呀!”

    数日的关押,让高保勖早将过往抛到脑后。

    什么南平王,现在他只是一个祈求活命的“卑贱之民”。

    而在赵德秀的威仪面前,高保勖竟都不敢直接喊出“饶命”二字。

    他口中一味认罪,奢求着能唤起赵德秀的些许善心。

    高保勖一哭喊,场间数百人都意识到,能决定他们命运的人已到来。

    于是乎片刻后,数百声响亮的求饶声齐齐响起,震得崔翰、李汉琼等将不厌其烦。

    下一刻场间宋军除却潘美等少数几人外,大多都抽出腰间兵刃指向俘虏们以示震慑。

    在诸多明晃晃刀刃的震慑下,场间哭声渐止,只剩下抑制不住的细微抽泣声。

    望着场间的男女老少,赵德秀目光流转间,最后将注意力放在了一位孩童身上。

    所有人都在关注着赵德秀,他们见赵德秀的目光,被一位细皮嫩肉的孩童吸引,许多人的心中出现了一种猜想:

    “听说有的达官贵人,就偏好玩弄稚童.”

    这一猜想一出现,抱着那位孩童的母亲,顿时面露绝望。

    众人不知道的是,吸引赵德秀的是那位孩童手中的拨浪鼓。

    想来由于宋军突袭太快,在这位孩童被抓的上一刻,他还在无忧无虑的玩耍着。

    拨浪鼓除去是玩具外,还是太平时常见的宫廷乐器。

    赵德秀想杀这数百人很简单,单凭“高保勖僭越称王”这一条罪名,高氏一族以及他们的拥护者,就得被杀得干干净净。

    赵德秀一个眼神示意,呼延赞就上前将那位孩童抱起。

    见心中的猜想似在逐步成真,那位孩童的母亲,不敢阻拦,只能悲痛的瘫软在地。

    至于其他人,面上更满布死灰之色,尽皆惊惧的垂下了头。

    赵德秀连孩童都不放过,怎会放过他们?

    当孩童被呼延赞抱至身前后,赵德秀伸出手,从那孩童手中拿走了拨浪鼓。

    很快拨浪鼓撞击的清脆声,就在众人耳中响起。

    在赵德秀玩弄着手中拨浪鼓时,赵德秀轻声对那位孩童说道:

    “你的拨浪鼓,我收走了,但我不白要。

    你的命,我还给你。”

    听到这句话后,孩童瞪大了双眼,他口中的抽泣声渐渐停止。

    让呼延赞将孩童放下后,在象征安宁的鼓声中,一道询问声骤然响起:

    “高继冲何在?”

    在赵德秀的询问下,早有准备的李汉琼直接上前将一位年轻人给拖了出来。

    这人就是高继冲,是高保融长子。

    他便是赵德秀口中,南平国正统的传承者。

    看着吓得满面苍白的高继冲,赵德秀高声说道:

    “高氏一族,守土有功。

    孤会上表陛下,让你承袭荆南节度使一职。”

    南平王,是一定要消失的。

    然高氏一族世袭的荆南节度使,倒不妨给高继冲。

    当众多俘虏都以为自身必死时,他们却听到了这么一番话,这直接让他们惊喜的抬起头。

    在身上重新汇聚起数百道求生的目光后,赵德秀朗声道:

    “除却高保勖外,汝等皆无罪。

    高氏一族,迁往襄州。

    非高氏一族者,全都放归家中!”

    这一道话音刚落下,场间先是有着一瞬间的寂静。

    众俘虏似是不可置信。

    然片刻后,一阵阵强烈的感恩戴德声,就瞬间打破了这片寂静。

    “多谢太原王!”

    “王上恩德,此生不忘!”.

    场间的每一位,都止不住的对赵德秀躬拜叩头致谢。

    本以为必死,却突然获得生机,甚至连半分罪责都没有,这怎么能不让一众俘虏,对赵德秀感恩万分?

    放生大恩,用什么样的大礼都不为过。

    赵德秀的决定让一众俘虏喜极而泣,却让部分宋将面露疑惑。

    灭国不等于平乱,若不将南平王室及拥护者杀绝,难保将来不会死灰复燃。

    伏牛山一战时,太原王心若猛虎,无半分手软,今日怎么变了?

    见一些将领面露不解,赵德秀将目光看向了他们。

    下一刻:

    “王上英明!”

    那部分宋将直接躬身,并称赞起赵德秀的决定。

    而李汉琼更是手按兵刃,目光巡视场间,看谁敢质疑我太原王的决定。

    听着耳边传来的称赞声及感恩声,赵德秀手持拨浪鼓转身离去。

    一众属官及潘美紧跟其后。

    走着走着,潘美还是难抑心中敬服,由衷的在赵德秀身后赞道:

    “今日之后,天下之中,何人会不赞太原王仁德?

    太平之世,今日始矣!”

    潘美语气激动,语中无半分谄媚。

    这句话,是潘美心中的真实想法。

    虽说赵匡胤称帝后,亦未迫害大周皇室及朝臣,可那情况与今日不同。

    因在官方口吻中,大周是通过禅让的方式,将法统传承给大宋。

    至少明面上是兵不血刃,和平演变。

    今赵德秀是以武力灭国,却还能对亡国贵族手下留情,几乎是天下第一例。

    既有初始,其无后乎?

    从赵德秀的身上,潘美真的看到了天下能重归太平的希望。

    听到潘美的称赞后,赵德秀转身看向他。

    随后赵德秀便将手中的拨浪鼓,当做信物送给了潘美:

    “希望有朝一日,天下孩童,皆能有此玩物。

    以慰童真,以庆太平。

    今将此物赠君,吾与君共勉之!”

    赵德秀的话让潘美热血沸腾。

    大宋的天下,难道不该由太原王继承吗?

    潘美慎重的接过赵德秀的馈赠:

    “臣领命。”

    拨浪鼓虽小,内中蕴含的志向却十分远大。

    潘美这一接,后世传唱一时的君臣佳话就此展开:

    “赠鼗相知!”

    武平国,潭州。

    潭州便是后世的长沙。

    在潭州城内的节度使府中,武平军中的李观象正命人将杨师璠召来。

    先前周行逢为避开潘美,以生病的缘由闭门不出。

    未曾想在潘美离开后,周行逢竟真的感染了风寒。

    本来周行逢的身体素来不佳,感染风寒算不上令人慌乱的事。

    可偏偏在这时候,李观象收到了来自北面的消息:

    “宋帝命太原王南征!”

    这一消息,让李观象大惊失色。

    周行逢养病期间,头脑时常糊涂,故将军政要事都委托给李观象处置。

    刚一得知这消息时,李观象便寻来杨师璠商议。

    在武平诸臣中,政事方面周行逢最信重李观象,军事方面则是杨师璠。

    杨师璠刚得知宋军意欲南征的消息时,一开始的反应比李观象好不到哪里去。

    然在最开始的惊慌后,杨师璠很快想出对策。

    “当急派使者前往江陵,与南平国相联合。”

    杨师璠知道,赵德秀并未在檄文中提及南平国,担忧的便是两国联合。

    敌人越担心什么,己方就越应该做什么。

    前后武平一共派出三波使者,时间跨度半个月有余。

    可南平国方面,一直未曾给出明确答复。

    今日李观象再度将杨师璠召至将军府,为的便是商讨这一件事。

    当杨师璠到来后,李观象忧心地说道:

    “南平国对我军所求,迟迟未有所回应。

    斥候来报,宋军已进入南平国境,现正驻扎在荆门城外。

    我很忧心,南平国会先被宋军攻灭。”

    听到李观象的担忧后,杨师璠出言宽慰道:

    “高保勖是荒淫,但不会置祖宗基业于不顾。

    宋军在荆门,一有图谋南平国之意,想来高保勖就会戒严江陵。

    江陵城高池厚,攻之不易,若宋军执意强攻,则反倒是我军的机会。”

    杨师璠的宽慰,让李观象的担忧减轻了不少。

    接着他又说道:

    “纵算宋军不图谋南平,若高保勖慑宋军威势,借道于宋军当如何?”

    见李观象担忧这一点,杨师璠更显露轻松。

    “若赵德秀真这般冒进,则宋军南征必败。

    届时只要我们遣使向高保勖申明利害,宋军粮道何安?”

    说完两点考虑后,杨师璠为彻底打消李观象顾虑,他继续说道:

    “再退一步讲,纵那赵德秀有何诡计,能出其不意攻灭南平国。

    要是南平王室、公卿死于宋军屠刀,南平三州人心势必浮动。

    三州不安,则粮道不稳,我国无忧矣。”

    说这番论断时,杨师璠自信满满。

    不过话虽这么说,但杨师璠并不认为,赵德秀真能出其不意攻灭南平国。

    见安抚住李观象后,杨师璠捧起桌上茶杯,将香甜的茶水吞入口中满满享受。

    恰在这时,来自北方的急报送到:

    “两日前,宋军已攻灭南平国。”

    这道急报如一声虎啸般,将李观象刚刚安定的心境又瞬间击碎。

    至于杨师璠

    “噗嗤”一声,一道茶雨径直从杨师璠口中喷出。

    坚城江陵,数日便下?

    第三章24点前~

    

    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36/1111101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