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宋秀 > 第124章 转攻吴越 行省初议

第124章 转攻吴越 行省初议


大宋建隆元年十月下旬。

    在唐军的护卫下,李从嘉踏上了南昌府的土地。

    一踏上南昌府地界,李从嘉就见到了早早等候的韩熙载等人。

    自九月初离开金陵,仔细一算,李从嘉离国已近两个月。

    两个月的时间听起来不长,然在这两个月中,李从嘉经历的事却一点都不少。

    见李从嘉平安归来,韩熙载等大臣喜不自胜。

    韩熙载连忙率领着众臣上前行礼:

    “臣等拜见殿下。”

    面对众臣的行礼,李从嘉淡淡的点头示意:

    “陛下呢?”

    听到李从嘉的询问后,韩熙载面上笑道:

    “陛下正在宫中的长春殿等着殿下。”

    自有迁都之意,李璟就在南昌府中大兴土木,营造宫殿。

    长春殿,是李璟的寝殿。

    意识到李璟在等着自己后,李从嘉就在周围内侍的拱卫下,登上了前往宫城的车驾。

    于车驾中,李从嘉的脸色并不好看。

    自回到南唐国境中后,李从嘉便观察到许多异常。

    沿江途中,唐军多立烽火台。

    除此之外,自进入南昌府地界后,李从嘉更是见到许多军队、辎重调动现象。

    以上种种,皆能透露出唐军的备战姿态。

    联想到归国前,赵德秀告知他的事,李从嘉忧心忡忡。

    父皇不知受何人蛊惑,竟真的要与宋军开战。

    忧心思绪萦绕间,李从嘉的车驾已进入宫门,并朝着长春殿进发。

    不久之后,李从嘉来到了长春殿外。

    当李从嘉走下车辇,要踏入长春殿前,一直随行的韩熙载先上前一步止住道:

    “近来,陛下久病未愈。”

    韩熙载说的很小声,保证他的话,唯有李从嘉能听到。

    韩熙载的话,让李从嘉的脸色更显几分凝重。

    李从嘉知道,自淮南一战后,李璟的身体就一直不好。

    这也是当初,李璟急于为他扫清障碍的原因。

    越过韩熙载后,李从嘉进入了长春殿中,一入内,李从嘉鼻间就闻到了若有若无的药味。

    可能是知道李从嘉即将到来,李璟早将殿内的闲杂人等屏退。

    李从嘉继续前行,很快就来到内殿门外。

    “父皇,儿臣回来了!”

    说这句话时,李从嘉语间有些哽咽。

    再如何乐不思唐,家乡亲人总是引人思念的。

    李从嘉话音刚落,内殿顿时传来一阵欢喜的声音:

    “快入内!”

    李璟的声音中带着沧桑。

    得到李璟的准许后,李从嘉推门进入,直至李璟榻前。

    来到榻前后,李从嘉发现李璟面色苍白,想来是卧榻多时。

    见李从嘉面露担忧,李璟开解道:

    “一些身体上的老毛病,无须担忧。”

    说完这话后,李璟认真打量起李从嘉。

    见李从嘉身形未曾消瘦,他遂语带轻松:

    “想来赵德秀并未为难你。”

    听李璟提起赵德秀,李从嘉连将他在赵德秀身边的一些事,都大致说了出来。

    听完李从嘉的讲述后,李璟的神色有所变化。

    奇怪.

    李璟感觉,赵德秀对李从嘉说的有些话,与当年周世宗与他说的颇为相似。

    然千言不比一行,赵德秀能信守承诺,让李璟颇为感激。

    “朕见你无事便也放心了。

    舟车劳顿,汝退下早些歇息吧。”

    李璟话语中,已带上些许倦意。

    而李璟的话,并未让李从嘉有所动作,李从嘉与榻下顿首拜道:

    “儿臣以为,我国现今需以休养生息为要,不可轻启战端。”

    李从嘉的建言,并未马上取得李璟的回应。

    沉默了一会后,李璟开口说道:

    “武平富庶,吞之有利于壮大我国。”

    李璟说出了他的真实目的。

    李从嘉并未推断错,周行逢的使者先他一步来到南昌府,并向李璟求援。

    在得到武平国的求援后,一直垂涎湖湘之地的李璟,态度变得摇摆起来。

    诚然李璟忌惮于宋军战力,但武平国不是淮南,武平国内水域纵横,利于南唐水军作战。

    再加上林仁肇的申明利害,让态度摇摆的李璟有了出兵的想法。

    先帮助周行逢击退宋军,再趁机吞并武平国。

    只是先前李从嘉尚未归国,加上李璟对宋军的忌惮未消,才让唐军尚未正式出兵。

    换作往常,当李璟有所倾向后,李从嘉很少会有其他意见。

    但这一次不同。

    “北狩”之行,让李从嘉有了些成长。

    李从嘉再拜道:

    “在儿臣归国之前,太赵德秀已对我军有所防备。

    我军入武平,难以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我国国境与宋朝大面接壤,若赵德秀恼于我国背信弃义,转而率军攻伐我国,那我国当如何自处?”

    李从嘉说出了他最担心的情况。

    李璟本就无甚远见,加之性格优柔寡断,否则在他统治时期,南唐国力怎会每况愈下。

    李从嘉的担忧,让李璟的态度再度变得摇摆起来。

    见有所说动,李从嘉接着说道:

    “若我国真想壮大实力,有一两全其美之策。

    吴越居我国腹心,时常袭扰我国。

    今年年初,宋帝册封钱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然至今钱俶未曾遣使上贡。

    我国不如以此为由,讨伐吴越。

    吴越富庶,不在武平之下,讨伐吴越既能壮大我国,又能维持与宋关系,当是上策。”

    在其位,谋其事。

    或许成为南唐储君一事,并非李从嘉所求,然既为储君,就当为国家考虑。

    在赵德秀的影响下,李从嘉渐渐形成了自身的政治战略:

    “事大攻弱!”

    李从嘉的话,让李璟颇感意外。

    同时在李从嘉的劝说下,李璟的态度已发生转变。

    “汝是监国太子,若有决断,便去做吧。”

    想到日渐衰弱的身体,李璟意识到是时候给李从嘉更大的权力了。

    见李璟赞同自身方案,李从嘉大喜。

    南唐国运,就由他来拯救吧!

    怀抱进击理想的李从嘉,在从长春殿离开后,便在含元殿中召集起一众大臣。

    坐在御座下的李从嘉,直接公布了他的决定:

    “西征一事就此作罢,我军主力转向东境。”

    李从嘉话音刚落,众臣中的林仁肇就焦急出拜道:

    “万万不可!”

    之前李璟收到林仁肇上书后,因感林仁肇言辞恳切,便将林仁肇召来南昌府面谈。

    于李璟面前,林仁肇费了好一番唇舌,才说动李璟同意出兵。

    今国势复兴在望,怎可半途而废?

    林仁肇的当众反对,让李从嘉的神色顿时沉下。

    李从嘉在赵德秀身上学到了许多,有一点便是:

    威严不容冒犯!

    情急之下,林仁肇开口道:

    “宋军连连获胜,定然轻敌,加之千里奔波,士卒劳累,这正是可乘之机。

    殿下只要给臣数万兵马,臣就能为国家开疆拓土。

    殿下可以对外宣称臣起兵反叛,那么臣若成功,武平归国家所有。

    臣若兵败,殿下便灭我满门,以此表示殿下并不知情。”

    林仁肇这话,本出于一片丹心说出,岂料却直接惹怒李从嘉。

    李从嘉起身又惊又怒道:

    “无妄言,宗社斩矣!”

    呵斥完后,李从嘉便让侍卫将林仁肇给撵出殿外。

    当被撵出殿外后,林仁肇已满目热泪:

    “宗社若斩,罪在何人乎!”

    悲苦的长叹声,久久的激荡在殿外。

    开封城,万岁殿。

    刘温叟在册封完李从嘉后,便从江陵城中回返。

    然刘温叟一回到开封城,屁股在官署中还没坐热乎,便被赵匡胤召来万岁殿中。

    当刘温叟到来后,见到许多大臣都在。

    刘温叟刚行完礼,赵匡胤就放下手中奏本,看向他道:

    “册封李从嘉一事,办的如何?”

    见赵匡胤问起这事,刘温叟心有好奇。

    册封礼仪,按典行事,还能出什么差错不成。

    然天子有问,刘温叟自不敢怠慢:

    “一切顺利。”

    说罢后,刘温叟就不再言语,

    刘温叟的沉默,让赵匡胤有些无奈。

    刘温叟虽精通礼制,有时脑筋实在不太灵活。

    察觉到赵匡胤的不满后,赵普出言提醒道:

    “册封典礼时,太原王可在场?”

    刘兄,吾只能提点到这。

    在赵普的提醒下,刘温叟转动几番脑筋,终于想到赵匡胤用意。

    赵匡胤明面上是在问册封典礼,实际是想旁敲侧击出赵德秀在江陵城的近况。

    至于赵匡胤为何不直接写信关心?

    华夏父爱,向来深沉而隐晦。

    同样的,在赵德秀给赵匡胤的上书中,基本都在提公事。

    明白了赵匡胤的用意后,刘温叟开口说道:

    “臣见过太原王几面,太原王略有消瘦。”

    一听这话,赵匡胤的眉宇顿时皱了起来。

    赵匡胤身体壮硕,他觉得这才是健康的体格。

    听闻南方多瘴气,莫非留哥儿近来身体不爽?

    得大补。

    推断出这一点后,赵匡胤暗将这一事记在心中。

    为满足赵匡胤,刘温叟将他与赵德秀见面后的所有细节都说了出来。

    “太原王,多次询问政事堂、枢密院改制一事。”

    在刘温叟看来,渐为储君的赵德秀关心政事,实属正常。

    而赵匡胤在听到这点后,手中把玩着玉斧,不知在想着什么。

    不久后,刘温叟就叙说完毕。

    感到满足的赵匡胤,挥斧让刘温叟赶紧退下。

    等刘温叟离开后,赵匡胤看向赵普等近臣言道:

    “太原王征战在外,劳碌不已,还能关心政事,实在难能可贵。”

    看起来,赵匡胤就是在简单的夸赞赵德秀。

    但能成为赵匡胤近臣,赵普、沈义伦可不会如刘温叟那般思绪迟缓。

    一位父亲认为自家孩子好学,那父亲该做些什么呢?

    自然是,为孩子创造出优良的学习条件。

    领会到赵匡胤的用意后,沈义伦连拱手答道:

    “臣近来读史书,发觉隋唐时期,多有皇子任地方行台长官。”

    沈义伦话音一落,赵匡胤神色顿时多云转晴。

    何谓行台?

    行台的全称,是行尚书台,尚书台便是尚书省的前身。

    行台顾名思义,是公卿重臣或宗室皇子出征时,随他流转各地的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

    行台属官与中央无异,若有人担任行台主官一职,即可代中央插手地方政务。

    同时中央若有政令,通常亦需与在外的行台商议。

    遥想隋末唐初,行台时常设立,主官基本由皇子兼任。

    在那些皇子中,最出名的便是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李世民。

    沈义伦话音一落,赵普不甘示弱,接着说道:

    “太原王有平叛淮南,攻灭南平两件大功。

    他又对新政一事颇为上心,陛下不如仿照隋唐旧例,允许太原王在地方始设行咨议省。

    这样日后太原王既能为国征战,又能于地方研习政务,可谓一举两得。”

    自唐玄宗以来,尚书省的职权已渐渐废弃。

    若赵匡胤一味遵循先制,让赵德秀于地方设立行台,那反倒不美。

    不过托古改今,成熟政治家基操。

    今朝廷新政陆续开展,咨议省的地位及含权量正不断上升。

    行尚书台(省)设不了,行咨议省总可以。

    想来赵德秀对这一封赏,会相当满意。

    赵普这话一出,简直说到了赵匡胤心坎中。

    然赵匡胤并未立刻做出决定。

    赵匡胤对赵德秀的封赏,一直遵循一个原则——稳步推进。

    “稳”的根本在于军功。

    赵匡胤看向赵普说道:

    “卿所言有理,然地方大行省设立事关重大,待太原王攻灭武平后再定不迟。”

    大行省?

    在座的其他大臣,面露惊色。

    古代政治中,凡带有“大”字的政治字眼,皆不同寻常。

    例如李世民的陕东道大行台。

    若无“大”字,李世民对地方政务的掌管,或只限于陕东道。

    有了“大”字后,李世民实际上是将关东的军政要务全面主持起来。

    虽说咨议省刚设立,目前职权尚局限在“新政”一事上。

    但日后呢?

    就在众臣感到震惊时,又想到赵匡胤的前置条件,便都无人有异议。

    若能顺利攻灭武平,日后就有可能平定其他诸国。

    诸多灭国之功加身,什么封赏赵德秀都担得起。

    望着众臣都无异议,赵匡胤的脸上露出笑意。

    随着赵德秀愈发像秦王,夜色深沉时,赵匡胤时常一人观看《唐书》。

    他看《唐书》,是想学习下当年唐高祖怎么封赏的。

    看了多遍后,赵匡胤心情愈发欣喜。

    李渊没他命好,他的“秦王”是嫡长子!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36/1111100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