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去华贪华 殿试之议
日光照在贡院外的青石阶上,照亮了贡院外排起的长龙。
在长龙中,一部分是身穿锦绣的世家子弟,然更多的是身穿布衣的寒门子弟。
许多布衣身影,恍若初春破土的新苗,正拥挤地朝着贡院下方的报名处涌去。
开封府中的衙役早已在场,维持着贡院外的秩序。
在许多衙役眼中,今年的贡院与往年有很大不同。
许多衙役是第一次见到,在贡院外会出现众多衣衫简朴的学子。
记得印象中,过往的贡院好像大多只为冠带子弟所敞开。
更难得一见的是,冠带子弟竟会违和地与布衣子弟相聚在一处,同时进行着报名科考之事。
这便是科举新政带来的能量。
既是开设恩科,那便一视同仁。
无论出身如何,只要身份清白的在京者,朝廷都会给予他们一次省试的机会。
面对这一次难得的机会,莫说寒门子弟,就是哪位世家子弟会不动心?
而要想获得这一机会,有个前提是,不管是谁都得亲自来贡院外报名。
周渭来到贡院外的速度不算慢,但他还是晚了一步,无奈处在了长龙的中间。
从周渭的视角中望去,他身前站的便是一位衣着光鲜的世家子弟。
周渭不知道的是,他身前的这名世家子弟名张去华,颇有来头
张去华,字信臣,是大臣张谊之子。
张去华自幼读书刻苦,敏于诗赋,周朝时以父荫补太庙斋郎。
当年周世宗平淮南时,张去华献上《南征赋》与《治民论》,得到周世宗赏识,转命为御史台主簿,那一年他才十八岁。
但张去华认为,凭他的才能主簿一职太过委屈他,遂弃官不做,回到乡中闭门苦读。
苦读数年诗书后,张去华听闻宋朝建立,便重新入京凭手中文章出入达官贵人府邸,得到大臣李昉赏识,从而渐渐名扬京师。
本来张去华并不打算今年就入仕,他想在汴京中再养望一段时日。
昔年的“主簿”一职,让张去华一直耿耿于怀。
张去华养望,是想让朝廷主动征辟他,以证明自身的才能。
但今年朝廷的新田政,迫使张去华改变了主意。
张氏是京畿地区有名的地方豪族,在“清查田亩”的打击下,张氏损失颇重。
基于这原因,面对朝廷抛出的橄榄枝,张氏只能甘之如饴的咬下。
而作为家族中的重要人物,张去华自是不能再任性。
一比较周渭与张去华前半生的境遇差距,足以简单一窥当世寒门与世族子弟间的云泥之别。
在排队前行中,张去华忍不住用锦帕,捂住了鼻尖。
由于队伍中寒门子弟众多,生活条件不佳的寒门子弟,在个人卫生方面就有着疏忽。
身边传来的阵阵异味,让自小富贵的张去华,内心中的反感情绪越来越浓。
“这世道,当真是愈发荒谬。”
遍观历代史书,何曾见过尊贵的冠带子弟,与粗陋的寒门子弟同处的?
“真是世风日下,不知盛唐德政何日才能恢复。”
张去华的父亲张谊在世时,就常与诸多公卿进言朝廷,要朝廷尽快恢复“大唐德政”。
而这一群冠带子弟口中的德政,无关其他,在于“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
哪怕用精美的锦帕掩住鼻尖,但让张去华反感的气味,还是时不时传来。
这阵阵异味,让张去华望着身前身后诸多布衣的眼神中,多了好几分厌恶。
就在张去华将要忍不住时,他终于排到了报名处。
张去华如蒙大赦般,从袍袖中拿出户贴,交到登记的礼部官员手中。
户贴是当世的户籍身份证明,凡居于开封城内的人,皆需携带官府发布的户贴。
由于张去华出身京畿豪族,他的户贴信息颇为丰富,丰富到能让礼部官员一眼看出他的来历不凡。
而在得知张去华的姓名后,这名礼部官员先是思索,后是惊讶。
“你就是近来在城中,颇有才名的张信臣?”
说这句话时,礼部官员的语气中,油然带上了几分奉承。
礼部官员的语气,让张去华很是受用。
张去华从礼部官员的奉承中,重新找回了倨傲的底气。
“正是不才。”
望着颇有气度的张去华,礼部官员好感更甚,他快速写好一份“准考证”交到张去华手中。
“以信臣之才名,今科高中不在话下。”
本来按照规定,礼部官员在给予“准考证”前,要适当做一些考教,证明来报名的学子,有着一定的文学基础。
但介于张去华的名声与身份,这一层考教竟被礼部官员直接免去了。
从礼部官员手中接过“准考证”后,张去华感觉到后方寒门子弟看他的目光中,充满着羡慕。
这让张去华骄傲更甚,他仰着头离开了贡院外。
待张去华离开后,周渭便走上前。
看到周渭的穿着后,礼部官员顷刻间收起笑脸。
“户贴。”
冷冰冰的语气,倾注在周渭身上。
然受惯歧视的周渭,并不以为意。
周渭珍贵的从怀中掏出户贴,交到礼部官员的手中。
当看到户贴上乏善可陈的信息后,礼部官员兴致缺缺,然就在他发放“准考证”时,户贴上的一道简短信息却引起了他的注意。
“你原是南汉人士?”
礼部官员的语气中,带上了怀疑。
今日报名的学子,原户籍绝大部分是中原的,毕竟向周渭这么能跑的人,的确很少见。
见礼部官员有所怀疑,周渭连忙解释道:
“曾经是,数年前来我就仰慕王化,迁入大宋境内。”
周渭的解释,并未打消礼部官员的猜疑。
就在场间气氛一时陷入凝滞时,旁边出现了一道声音:
“岭南,不是大宋国土吗?”
这道声音一出,礼部官员脸色顿时一变。
说这句话的是刚来至场中的薛居正。
因深知赵德秀对科举新政的看重,薛居正在忙完公务后,便想着来贡院外看一看。
薛居正一到,就见到部内官员正在为难周渭。
表面上这名礼部官员,是在担心科考会混入敌国奸细,但实则这一点担忧,纯属杞人忧天。
要想通过科考入仕,是需要真凭实学的。
若能在大宋入仕,何须屈尊当一朝不保夕的奸细?
况且哪有奸细,先在流民中混迹数年的。
见是薛居正到来,礼部官员连忙起身行礼。
“晋王有言:未必人间无英才,谁与宽些尺度?
看来这一上情,你并不能体会。”
说完后,薛居正便示意身后一名亲信上前代替这名官员。
见重新安排好后,薛居正便脸带庆幸的转身离去。
幸亏今日心绪不宁,来了这贡院外。
不然要是属下不公,引得有些学子前去敲登闻鼓,那他的仕途基本到头了。
薛居正虽远去,但他说的话却被许多学子所听到。
“未必人间无英才,谁与宽些尺度?”
细细琢磨着这句话,周渭对话中的“谁”,有了一个最为直观的体会。
大宋建隆二年六月。
自科举新政公布后,开封城内就出现了一股踊跃的报名热潮。
这一股热潮,在开封城中持续了近一个月之久。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中,礼部一应官员可是忙的不可开交。
既要审查报名士子身份,又要同时对报名士子进行学识上的基础考核。
幸亏在当世,一个人是否有文化,是很容易分辨出来的事。
否则一个月的时间,是怎么都没办法整理出一份初步名单的。
当薛居正将刚整理出的名单,呈报给赵德秀时,他的脸上又有着难色浮现。
“殿下,这一次参加省试的学子,将近三千之数。”
今年参加省试的学子,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原先拥有解状的人,两年累积之下,大约在千人左右。
全国境内近百州,两年时间中才向朝廷输送千人学子,听起来实在太少。
然这在乱世中是常见的。
乱世中盗匪横行,许多远离汴京的学子,哪怕有了解状,也会由于险恶的客观原因难以到达汴京。
可除去战乱因素外,“工商杂类”不得应试的标准,及地方州府偏袒境内大族的行为,亦让许多有才识的人,无法正常参与科举。
故而当朝廷放开参考标准后,京畿地带才会突然间涌出近两千人的合格学子。
而薛居正面露难色,主要原因是在于,这一次参与省试的学子太多,贡院容纳不下。
五代的帝王,几乎没有重视文治者。
开封城内的贡院规模并不大,一般情况下最多能容纳千人同时会试。
今应试学子人数激增三倍,可愁坏了薛居正。
面对薛居正的愁容,赵德秀问道:
“薛公掌管礼部,竟无应变之法乎?”
赵德秀理解薛居正的难处,但薛居正身为朝廷要员,若一遇到难题就束手无策,那是时候回家养老了。
在赵德秀的询问下,薛居正拱手说道:
“臣倒有一法,可为权宜。”
赵德秀刚问,薛居正就说有办法,不免让赵德秀有些哑然。
但随即赵德秀就反应过来,想来这老薛头心中早有应对之策,是故意要先来自己这哭一哭困难的。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一道理并不适用于政治。
明白了薛居正的用意后,赵德秀不免有些好笑——他是个会做官的。
然臣下有表现心思,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总比摆烂好。
“有何对策,但言无妨。
若处理的妥当,孤会记你一功。”
听到赵德秀的话后,薛居正脸上愁绪顿时消散。
“臣翻阅史料,盛唐时曾有于殿中设考场,让近万考生会试的故事。
我朝殿宇虽不如盛唐广阔,但合理安排下,容纳三千士子并非难事。”
薛居正的建议,让赵德秀点了点头。
这办法的确不错。
礼部的贡院规模是小,但开封皇城的面积是有不小规模的。
赵德秀还记得,由于赵匡胤的后宫并不繁盛,皇城内有不少殿宇常年空着。
反正都空着,不如拿出来做一件对国家有益的事。
就是牵扯到皇城,这一件事是需要赵匡胤允准的。
“薛公可上书一封,请陛下圣断。”
本来这才是常规流程。
薛居正故意来赵德秀面前提及这事,无非是在表明他可用之心。
薛居正的官声一向不错,既然他识时务,那赵德秀便愿意亲近他。
引着薛居正坐下后,赵德秀开口问道:
“孤对今次主考官张公,知之甚少,还望薛公解惑。”
赵德秀口中的张公,指的是张昭。
张昭少承家学,专注经学,年少便通晓九经大义。
张昭最早出仕于后唐庄宗,后任翰林学士、迁都官员外郎、曾负责编修后唐史书。
后在一系列的朝代变迁中,自周朝时,张昭升迁为兵部尚书,封舒国公。
尽管大宋建立后,张昭的舒国公封爵被取消,但面对这位五代活化石,赵匡胤很是敬重。
赵匡胤一继位,就拜张昭为吏部尚书。
要知道赵匡胤称帝后,对尚书一职从不轻授,今六部中多是以侍郎职领尚书事。
唯有张昭是吏部堂堂正正的主官。
而在日前赵匡胤的诏令中,张昭便是大宋第一次科举的主考官。
主考官直接关系到,大宋第一次科举的取才优劣,这让赵德秀想多了解下张昭为人。
在官场中,张昭的形象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
但官场形象,是可以营造、包装的。
赵德秀的询问,让薛居正沉吟了一会。
思索一番后,薛居正便知道不能拿“官声”搪塞。
因此薛居正开口说道:
“当城内寒门学子得知是张公主考后,皆雀跃不已,言“高中之日不远矣”。”
身为礼部的执掌者,薛居正想知道学子中的事轻而易举。
说完寒门学子的想法后,薛居正才说道:
“臣曾与张公共事过,张公性情刚正不阿,絶非是不公之人。”
薛居正的话,让赵德秀有些意外。
要知道薛居正当下说的每句话,都攸关着自己日后对他的印象,明知这一点,薛居正还敢于近乎出言作保。
看来张昭的品德,的确无可指摘。
既如此,那赵德秀便放下心。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36/1111098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