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神武重甲 南北联盟
这一发展战略,在史书上被誉为“先南后北”。
从赵匡胤的想法可知,他内心中一直是将消灭契丹,当作人生中的战略目标,这也符合历代英明开国之君的想法:
华夏政权要想长治久安,最重要的外部保障便是北方无强势的游牧政权。
而要想战胜强盛的游牧政权,名将是不可缺少的,但相比于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将,富庶稳定的国力才是根本。
或许由于人心莫测,谁都无法保证先南后北的战略能够一直稳步推进下去,但无论会出现何变数,优先发展积蓄国力是最重要的。
“父皇远见,儿臣晓得。
西征后儿臣会相机行事,请父皇放心!”
赵德秀的话,让赵匡胤脸上露出笑意。
爱子不日就要出征,他事先提点一番,乃是出于习惯使然。
事到如今,遍观赵德秀此前种种应对,他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看完城外荒田开垦详情后,赵匡胤领着赵德秀登上车驾,朝着汴京城返回。
在车驾中,赵匡胤主动提起一事:
“日前你曾上书,有意让神武军全军装备重甲,你是想凭借步兵重甲优势,来抵抗北方骑军?”
作为当世名将,要不是被帝王身份所困,领兵平定天下一事,赵匡胤不是不能为之。
他自能一眼看出,赵德秀想要组建重甲步兵的目的。
神武军脱始于澶州军,一开始时澶州军人数不过两百。
南征一战后,赵匡胤为奖励赵德秀,将澶州军升为神武军。
这一变化,对赵德秀是有着诸多好处的。
最大的好处在于,赵德秀能直接掌控的军事力量,将会得到一个质量和数量上的大大提升。
神武军将不会再局限于地域,而是有资格成为能和捧日军,控鹤军等禁军精锐力量有着同等地位的存在。
“正是!”
赵德秀回答的相当果断。
于当下这一时期,宋朝禁军中是有着骑军建制的,例如领兵驻防潞州边境的昭义军,就大多是骑兵。
这得益于宋朝的禁军脱始于后梁、后唐精兵。
但再好的基本盘,都抵不过数十年征战的消耗,另外优良战马是有黄金期的。
据赵德秀的观察,他发现宋军骑兵的战斗力与数量正在日益下降与减少。
这一趋势在后周时期就有出现,及至今朝,愈发引起赵德秀的重视。
为以备不虞,赵德秀认为尽早组建一支重甲步兵是明智的。
赵德秀口中的重甲指的是“步人甲”。
步人甲在唐朝时就有前身出现,及至五代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步人甲得到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世一系列锻铁技术的进步。
步人甲整体构造主要分为五部分:
头盔、顿项、身甲、披膊、膝裙,这五部分合起来甲片总数近两千枚,总重量约在六十斤。
步人甲全身从头到膝的绝大部分面积,被坚硬的铁甲包裹,寻常箭矢除非射中面部、腋部等区域,不然难伤分毫。
而赵德秀曾听赵弘殷说过,李存勖亲军穿戴的步人甲,甚至都有着面甲的存在。
先进的锻造工艺配合上优秀的制造理念,让步人甲在当世拥有着超强的防御力。
步人甲在保持超强防御力的同时,并不会影响到军队的作战能力,穿戴步人甲的士兵交战起来,做出一系列攻击及防御行为都不会受到阻碍。
甚至士兵身穿步人甲行军时,因步人甲重心分布合理,并不会让士兵成为无法移动的花瓶。
步军作战,最重要的就是阵型。
而当世骑兵攻击步军,无非是两个作战方式。
一个是凭借超强机动力,在步军阵型周围左右奔驰,箭雨袭扰,让步军阵型大乱,最后再进行战术穿插,彻底消灭敌军。
另一个是发挥骑军的冲击力,让骑兵手持大刀,长槊等杀伤力大的武器,借助着战马的冲击力正面硬撞步军阵型。
以点破面,累及全军,最后展开屠杀。
而在面对重甲步军时,这两个作战方式的效用,就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削弱。
从而让“以步克骑”变得更有机会。
但步人甲有个弊端:制作成本昂贵
这一弊端,让步人甲无法在军中普及。
哪怕是当年“天下莫敢争锋”的后唐,都没能让步人甲在军中普及起来。
唯有帝王或重要将领的亲军,才能装备上步人甲。
以大宋目前的国力,想让禁军大范围穿戴步人甲,那也是不可能的。
步人甲零散的分布在禁军诸军中。
零散分布,根本无法发挥出步人甲的最大效用。
赵德秀认为既然当下无法普及,那不如走精兵路线。
一方面积蓄国力,稳步提升步人甲的产量。
另一方面将现有的步人甲,都优先装备在神武军上,组建出一支战力强悍的重甲步兵军团。
日后与敌人骑军野战时,让神武军担任中坚力量,或拱卫,或攻坚,再让其他禁军协同作战,将全军的战斗力发挥到极致。
在赵匡胤思索时,赵德秀又接着说道:
“党项异族,其心必异。关中情势,复杂万分。”
“就算我朝暂无攻灭定难军之心,也要防备李彝兴反戈一击。”
赵德秀的顾虑,让赵匡胤赞同的点了点头。
李彝兴的示弱能瞒得住别人,却瞒不住赵匡胤。
赵匡胤甚至还知道,李彝兴暗地里与契丹不清不楚的事,是得防上他一手。
“这件事,就按你的意思办。”
赵匡胤又接着说道:
“朕会设立一个军器监,专门负责禁军武器装备一事。
你多看着点。”
说完后,赵匡胤面露笑意的看向年轻储君:
多多磨练,日后为父才有机会亲征。
正所谓父子连心。
赵匡胤的笑容,让赵德秀心中隐有猜测。
父子二人商议着要事,不多时就回到了万岁殿外。
当进入万岁殿中后,在殿内等候的沈义伦捧着一封上书迎了上来。
沈义伦先是向赵匡胤汇报了东面的军情。
郭从义坐镇徐州,在听闻朝中消息后,比李洪信先反一步。
得知此事后,赵匡胤派王全斌领两万禁军前去平叛。
郭从义是宿将,然大宋刚平定淮南之乱不久,军威犹存。
军心动荡的徐州军,根本不是禁军的对手。
据王全斌回报,他初战告捷已包围徐州城,想来用不了多久,就能平定徐州之乱。
汇报完东面军情后,沈义伦呈上一封上书道:
“陛下,这是李彝兴的上书。”
听是李彝兴上书,赵匡胤饶有兴致的展开看了起来。
当看完上书中的内容后,赵匡胤轻笑一声将上书交到赵德秀手中:
“他还真将自己当司马懿了。”
隐忍善藏,富有军威,的确很像。
能将李彝兴比作司马懿,可见赵匡胤内心对他的忌惮。
评判完后,赵匡胤将目光看向赵德秀:
“纵算他是又如何?”
“朕有晋王,足可镇之。”
…
八月的上京,已经出现寒意。
韩匡嗣拢了拢暖和的皮裘,在一名契丹武士的带领下,穿过重重暗哨,才踏入耶律贤那间堆满汉人典籍的书房中。
见是韩匡嗣到来,身形瘦弱的耶律贤连忙起身,从温暖的火炉旁来到他身前:
“韩卿为国奔波,一路辛苦了。”
说罢耶律贤亲手领着韩匡嗣,来到火炉旁坐下。
耶律贤礼贤下士,脸上并无半分骄矜之色。
而大部分契丹皇室成员则凶悍粗猛,与耶律贤截然不同。
可就是这一不同,让韩匡嗣受用至极。
韩匡嗣坐下后发现,火炉旁正放着一本《史记》,想来在他来之前,耶律贤正读着关于汉高祖的事迹。
耶律阿保机在世时,对汉高祖极为推崇,甚至还认为耶律一族就是汉高祖后代。
待两人都坐下后,炉火倒映在耶律贤的脸上,似乎为他带来了几分焦灼的神色。
能不焦灼吗?
随着他的日益长大,耶律璟对他的忌惮越来越重。
就在前不久,他的一位亲信耶律贤适就劝谏他不要议论朝政,以免被耶律璟猜忌,招致祸端。
耶律贤适是耶律贤安排在皇宫内的人,他有此劝谏,定是察觉到一些危险的信号。
经过劝谏后,耶律贤便打算不再议论朝政,并在明面上减少了与大臣们相会的次数。
要不是此番有要事禀告,韩匡嗣是不会冒险前来的。
耶律贤也意识到这一点,他一坐下便问道:
“韩卿深夜前来,可有何教我?”
在耶律贤的询问下,韩匡嗣拱手说道:
“宋朝晋王赵德秀,让臣转告一番话。”
怕耶律贤不了解赵德秀,韩匡嗣又对他的事迹与身份进行了一番简述。
得知赵德秀的储君身份后,耶律贤立即对他要传递的话非常感兴趣。
当耶律贤听到“愿助贤王,重振法统”八个字时,他的指节猛地捏紧,面色变得愈发红润。
可欣喜归信息,耶律贤还是有理智的。
“听起来他是一片拳拳之心,颇具贤明之风。”
耶律贤低笑一声,眼中笑意慢慢转变为戒备:
“但实则他是忧虑我朝国力强盛,想诱使我朝发生内乱。”
耶律贤直接戳破了赵德秀的用心。
而这一点,韩匡嗣又岂能不知道呢?
“他有他的计较。”
韩匡嗣将声音压得很低,继续说道:
“耶律璟御下不严,我朝时有部将南下袭扰宋朝边境。
河朔诸州,是汴京的屏障,赵德秀有所不满及担忧是正常的。
他有所求,王有所需,方能有联合之效。”
目前坐镇燕云十六州的是耶律屋质。
虽说燕云边境并未有大的战事,但耶律屋质为试探宋军战斗力,时常派出小股部队扰乱民生。
除此之外,耶律屋质还不断往燕云增兵。
韩匡嗣话音落下,耶律贤便开始沉思。
房内炉火烧的啪啪作响,让他的心变得越来越躁动。
“赵德秀凭什么信我?又凭什么觉得,我会有能力扳倒耶律璟?”
这是目前耶律贤唯一不解的地方。
按理来说他一向低调,是不容易引起赵德秀注意的。
面对耶律璟的这一疑惑,韩匡嗣试着解释道:
“耶律璟残酷暴虐,引得朝内人心惶惶。
而大王到底身份特殊,耶律璟对大王的防备,朝中上下知道的人不少。
朝中定有宋朝细作,赵德秀知道这一事并不奇怪。”
接着韩匡嗣身体往前凑了一点,声音里带了些笃定:
“南方诸国林立,已令宋朝自顾不暇,赵德秀不想贸然与我朝开战,这一诉求是喜怒无常的耶律璟不能保证的。”
从韩匡嗣的视角来说,他是很希望耶律贤与赵德秀联合的。
因他的政治未来全在耶律贤身上,唯有耶律贤拨乱反正,他未来才能得到更多政治利益。
韩匡嗣的解释,打消了耶律贤的顾虑。
顾虑消失后,他想起来前段时日发生的事。
那一次耶律璟喝醉后,拔出随身佩剑指向自己,他的言语中虽说的是欲舞剑助兴,但自己却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了些许杀意。
他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如履薄冰。
这些年他藏起所有锋芒,不是想坐以待毙,是一直在等待时机。
耶律贤沉默了良久,然后忽然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宫城的方向。
那里灯火稀疏,却有着对他恶意最深的人。
“韩卿,耶律璟猜忌成性,我随时有灭门之祸。”
“今我势单力薄,若要一击功成,是需要一强大外力。”
与赵德秀联合,会是与虎谋皮吗?
耶律贤转身看着韩匡嗣斑白的鬓发,看着他眼中毫不掩饰的赤诚与急切。
这么多年来,许多人对他的付出太多,他是时候给他们希望了。
心中那根犹豫的弦终于断了。
“好!”
耶律贤一字一顿,声音里带着压抑多年的决绝:
“便依你之计,传信给赵德秀,说我愿与他暂时联合。
联合细节,他需再派使者北上商谈。”
耶律贤的话,让韩匡嗣眼中迸出喜色,他叩首道:
“大王英明!此乃契丹之幸!”
在韩匡嗣正式行事前,耶律贤再度提醒道:
“一定切记!”
“此事绝不能走漏半点风声。我们赌的,是身家性命,更是契丹的将来。”
谨记提醒后,韩匡嗣借着夜色离开了房中。
韩匡嗣离开后,上京城中寒鸦掠过,在宫墙外留下了凄厉的啼鸣。
一场暗流涌动的联盟,已成功奏响序曲!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36/1111097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