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这名字谁给你取的 这不是为难人吗
朱瑞璋打着哈欠从屋子里走了出来,
昨夜,他做了一个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梦,还在梦里打了个哆嗦
大清早的又被尿给憋醒,掀开被子一看,只能在心里叹息,脸上带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苦涩笑容
单身三十年的身体里,就如同那些青春期的少年一样,有着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
来到后院之中的演武场,跑了几圈,耍了两刻钟的大刀,举了一阵石锁,感觉不那么躁动了才去洗漱
吃完早餐后他就悠哉悠哉的去了皇宫,昨天敲定了八千万的合同,今天得告诉老朱这个大明集团的董事长
也该他干点活了,总不能逮着他一个人使唤吧,生产队的驴也要歇一歇
来到乾清宫,没看到老朱,朱瑞璋心里暗道不应该呀
今天不上朝,但按照老朱那个工作狂魔的德行,这个点不至于还在睡觉
他直接坐在御书房门口的台阶上“陛下怎么这个点还没来?”他一手掏着耳屎,一边开口
朴半城低眉顺眼的开口:“回王爷,皇爷昨天晚上留宿坤宁宫,在皇后娘娘那儿歇下了,今儿还没来”
朱瑞璋闻言一愣,随即恍然大悟的笑道:“嘿,四哥这,精力可以嘞,这是准备再给我弄个侄儿出来的节奏啊”
对于这话,朴半城可是半个字都不敢接
“老朴,过来坐”朱瑞璋看着站在一旁的朴半城,这可是老朱最信任的大太监
“殿下,老奴站着就好”,朴半城笑着拒绝
“叫你来你就来,快点,别啰嗦,来陪我聊聊天”朱瑞璋再次开口
这次朴半城没有拒绝,直接就来到朱瑞璋右边的台阶上坐了下来,只不过比朱瑞璋低了一级台阶
他们这些太监对朱瑞璋还是很有好感的,朱瑞璋把他们当人,不像那些文人,在那些文人眼里,他们就是腌臜货色
这也不怪那些文人,因为在他们的眼中,从古至今,太监就是祸乱的源头
秦朝的赵高,东汉的张让等十常侍,唐朝的高力士,鱼朝恩,仇士良,这些都是历史上祸国殃民的大太监
就连老朱对这些宦官都没什么好脸色,鉴于历史上太监干政导致朝政混乱的教训,为防止此类情况在大明朝重演
他明令禁止太监读书识字,若有太监私下学习识字,一旦被发现,直接杖毙
朱瑞璋作为一个后世之人,对这些有残缺的人倒是不那么排斥,虽然有些人因为身体残缺导致心理扭曲,但也不妨碍有些忠肝义胆的
大明就有七下西洋的郑和,还有陪葬皇陵的王承恩,这可是大明最后的脊梁
说起郑和,现在好像还没出生吧
“老朴,你为啥叫这个名啊,朴半城,这名字谁给你取的,这不是为难人吗”朱瑞璋笑着调侃道
对于他的调侃,老朴也不生气,他跟随在老朱身边时间不短了,自然知道这位爷是个什么性子
“殿下,老奴这名字是元至正二十五年,陛下还是吴王的时候赐下的”,朴半城一脸自豪的开口
“哈哈哈,没想到他还有这个恶趣味呢”朱瑞璋属实没想到,老朱还有这腹黑的一面
二人正交谈着呢,就看到老朱龙行虎步的走了过来,脸色红润,显然心情极好
老朴赶紧起身低首,他能和朱瑞璋相谈甚欢,但在老朱面前他可没有一点勇气
朱瑞璋故意笑着开口打趣道,“哟,陛下,您今儿个气色倒是挺好”
朱元璋没来由的老脸一红,“废话,咱哪天气色不好”
朱瑞璋憋着笑,你老朱不愧是天选之子,这精力在历史上的皇帝中也是排得上号的
六七十岁了都还能造人,关键还不像其他皇帝那样短命,这难道就是位面之子的恐怖之处吗?
“哈哈,对对对,你哪天气色都好,说不定过段时间嫂子又得给我生个侄儿侄女啥的”
“哼,那咋啦?有本事你自己生一个去”,老朱闻言瞪了一眼一旁的朴半城,没好气的对朱瑞璋说道
话都说到这儿了,他能不知道朱瑞璋啥意思吗,要是在其他妃子那里留宿,朱瑞璋还不会说是他嫂子
自始至终,朱瑞璋叫嫂子的就只有马皇后一个
老朱这副傲娇的模样倒是噎了他一下,单身狗不配
“吃过早膳了?”老朱一边朝着御书房走一边开口
“吃过了,这都什么时辰了,咱又没个媳妇儿,只能自己一个人吃了”,朱瑞璋酸溜溜的说道
对此老朱置若罔闻,又不是咱叫你不娶媳妇儿的,这些年赐给你的宫女女官也不少,也没见你用过几个
“昨儿个去了沈万三家?”
“去了,他答应借咱八千万两白银,分三期给付,不要利息,就是想让你给提个匾”说到正事,朱瑞璋也郑重了几分
随后将和沈阳三协商的事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哼,他倒是聪明,也不怕聪明反被聪明误,咱能给他也能收回来,”老朱眯着眼睛语气森森的说道
他的出身决定了他对商人没有什么好感
“这些黑心商贾不知忠义不事生产,为了钱财四处游走流窜,就是一群唯利是图的小人,咱允许他们做生意养家糊口已经算是天大的恩德了,他还想要咱给他提匾”
这话一出,朱瑞璋也气笑了,但他没有怼老朱,这是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他有这样的想法,历史上的皇帝对待商贾态度都差不多一样,并不奇怪
“管子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国家想要兴旺,社会想要繁荣,就要工,农,商协同发展,缺一不可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句话无论什么时候都适用,你就别纠结那么多了
他要真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死活还不是你一句话的事吗”,朱瑞璋引经据典的道
老朱也不是真的容不下这些商人,只是不喜欢人家跟他提条件,这让他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衅
“重九,这段时间你说的事儿太多了,又是官绅一体纳粮,又是土地税收改革,又是开海的,咱顾不过来那么多
咱打算先从开海开始,北元还在北方残存,时有骚扰,但苦于国库空虚,暂时无力北伐,等见到开海的回头钱咱就北伐,等北伐结束了再做土地上的改革”
老朱虽然为人偏执,但是真的在为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奋斗,重塑华夏可不是四个字这么简单
这些年,随着他的年龄增长,也越发觉得历史上老朱的不容易,这些事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能一步一步的来
只有先深入了解这个庞大帝国的内政外患和缺点,才能在以后做出相应的改革
不论任何朝代,任何的改革都是建立在以前的制度之上的,以史为鉴,必须要贴合实际
要是一上来就放大招,完全不考虑这个时代的承载能力,那结果可能就是和王莽一个样,不但于国无益,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越是深入这个时代,这种感触就越深,很多事,不能想一出是一出,你认为的好东西,却不一定能适应这个时代
只有真正能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的,才是好东西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08/2368501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