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钢铁厂的发展与屯垦
天启六年(公元 1626年)二月二十日。
阳光洒在米脂这片黄土地上。徐晨阔别几个月再次来到这里的钢铁作坊,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
只见原本规模不算大的钢铁作坊,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矗立的烟囱,比往昔更高更粗壮,好似一个个巨人直插云霄,正源源不断地向天空吞吐着浓烟,仿佛在诉说着这里蓬勃发展的生机。
作坊区的面积大幅扩张,成倍增长的空间里,增添了好几个以钢铁为原材料的加工铺子。
这些铺子分工明确,以铁为原材料,打造简单的农具工具,然后再贩卖出去,是钢铁厂下游发展出来的产业链之一。
砖窑厂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七八个,那一座座砖窑整齐排列,窑火熊熊燃烧,将黏土烧制成一块块坚实的砖头,为这片土地的建设添砖加瓦。
在连接各个区域的黄土路上,两道深深的车辙清晰可见,这是无数次运输煤炭、矿石、黏土等原材料留下的痕迹,每一道车辙都见证着这个钢铁作坊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独特的味道,那是煤炭粉尘混合着钢铁炽热的气息。在这里劳作的工匠们从事的都是重体力活,徐晨深知他们的辛苦,给予了丰厚的收入。
正因如此,围绕着这个钢铁作坊,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型市集应运而生。这里借鉴了大同工业区的模式,各类店铺一应俱全。街道两旁,飘着阵阵香气的吃食铺子琳琅满目,从热气腾腾的面食到喷香四溢的卤肉,满足着工匠们的味蕾。
还有一个搭建的简易戏台,草台班子在上面唱念做打,演绎着人间百态,引得不少工匠在闲暇时围坐观看,不时传出阵阵喝彩声。
而那座和大同工业区一样的大澡堂子,更是成了工匠们每日下班后的必去之地。忙碌一天后,他们走进澡堂,在氤氲的热气中洗去满身的疲惫与尘埃,放松身心,随后便开启吃喝玩乐的惬意时光。
一个功能逐渐完善的小型重工业城镇正缓缓成型。
钢铁厂内,戴着藤帽的大铁锤地走到徐晨面前,唠唠叨叨地说道:“东家,您即便要给工匠们涨工钱,可哪有像您这样一涨就涨两钱的呀!人心不足蛇吞象,您这般做法,怕是会把工匠们的心给惯坏喽,以后可就难管啦。”
新的一年开始之后,大同社就开始对自己下属作坊的工匠涨工钱,这其中钢铁厂涨的是最多的,即便是刚进来的学徒也有五百文钱。
这让大铁锤的内心有点不满,毕竟他也占着一成的股份,在他看来,徐晨发的钱有自己的一份。
徐晨面带微笑,不慌不忙地让身旁的小五拿出一张订单递给大铁锤,说道:“去年咱们钢铁厂可是赚了上万两银子!给工匠们涨点工钱,那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干的可都是技术活、力气活,没有他们的辛苦付出,哪有咱们钢铁厂的今天?多赚点钱也是他们应得的,知不知道在江南哪怕是学徒少二两银子的工钱人家都不干,现在才500文一个月,已经很少,这点钱还不够工匠购买一石粮食的。”
今年又是欠收年,即便是现在粮价最低的时候,米脂新麦的价格还是突破了600文钱,再不涨工钱,工匠两个月的收入都买不起一石麦子,这点钱根本不够他们养家。
“我们不提工钱,钢铁厂的工匠就会自谋出路,又或者是被其他人高价收买。”
钢铁厂四周那一圈小的打铁铺子,就是因为养不起家,只能逼着自己自主创业了。
自谋出路,大铁锤还不忌惮,但他却非常警惕其他人收买这些经验丰富的铁匠,这是想抢自己的生意?
想到这里他也就不反对增加工钱的事情了,因为比起涨工钱,他更害怕出现一个竞争对手,现在钢铁厂已经成为他手中的核心资产了,米脂的铁匠铺他也关了,他的儿子和余下的几个徒弟也来到了这里。
此时的钢铁厂,规模已然相当可观。正式的工匠人数超过了三百人,下辖 5个制造车间,分工精细且有序。这些车间犹如一个庞大机器的各个精密部件,协同运作,生产出种类繁多的产品。
一是利润高的压水井龙头,长的铸铁管。
二是镰刀、斧头、锄头、铁锹、犁等农具,这些基本上是平价出售,赚个辛苦钱。
三则是钢铁厂的明星产品打谷机,因为技术难度高,有大铁锤亲自负责。
原本,随着钢铁厂规模的不断扩张,管理难度也与日俱增,大铁锤渐渐感到力不从心,很多事务已经超出了他的管理范围。
好在徐晨凭借着对后世工厂管理规范的记忆,经过反复思索与删改,将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案传授给了大铁锤。同时,他还特意派遣了秀才魏青前来监督工匠们严格执行安全规范。
在这一系列规范化、正规化制度的保障下,再加上几分幸运,钢铁厂从建立至今,一直保持着相对平稳的运营状态,没有发生过什么重大事故。
实际上,这座钢铁厂在整个大同工业区里,可是相当耀眼的存在,是仅次于纺织厂的第二赚钱工厂。
徐晨不断将后世先进的技术引入这里,焦炭炼铁技术让炼铁效率大幅提高,预热室的设置有效节省了能源,新式的鼓风机为高炉提供了充足的氧气,石墨坩埚更是提升了钢铁的品质。
在这些先进技术的加持下,钢铁厂的高炉虽然在规模上并非这个世界最大,但技术却处于领先地位,炼出的铁品质极高,甚至已经能够实现钢材的批量化生产。
曾经大铁锤一直担心生产出来的产品会面临市场销售的难题,然而,抗旱会的出现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这片土地上,农户们对改善生产工具的需求十分迫切,可无奈手头拮据,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抗旱会从中牵线搭桥,为农户提供担保,让他们可以提前拿到镰刀、铁锹等各类生产工具。
等到秋收之后,农户们再用收获的各种粮食来偿还欠款。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农户的燃眉之急,也为钢铁厂打开了广阔的市场。仅去年一年,钢铁厂就卖出了几万件各类农具。
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打谷机。这个看似复杂的“高科技”产品,在农忙时节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农户们的劳作效率。
它价格不菲,却依然卖出了近 2000架,成为了钢铁厂的明星产品。毫不夸张地说,去年钢铁厂利润能够突破一万两,打谷机至少占了一半的功劳。
在这个过程中,大同社的粮票也跟着声名远扬。
起初,农户们对这小小的一张纸心存疑虑,但当他们发现凭借粮票真的能买到自己急需的各种物品时,便逐渐接受了这种新鲜事物。
粮票在整个米脂地区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了人们交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粮票,大同社已经整合出一个2万人的经济体,再通过工农业的剪刀差,把米脂农户手中的粮食吸纳到自己的粮仓当中。大铁锤紧盯着订单,上面清楚地写着:2000把铁锹、3000把锄头、两百架犁。这一连串的数字,让他原本憨厚的脸上,笑意如同涟漪般不断扩散,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了。
虽说农具订单的利润向来微薄,可架不住数量庞大,可以积少成多。更何况,徐晨帮忙制造的几台畜力冲压机,如今农具制作成本大幅降低,几乎就快和铁的价格持平了,这无疑让利润空间又拓宽了几分。
大铁锤心里盘算了一番,越想越激动。他小心翼翼地凑近徐晨,脸上带着几分讨好的神情,压低声音说道:“东家,您造鸟枪和棉甲这活儿,要不也留在钢铁厂吧?
俺在这方面可是有祖传手艺的,俺这儿造出来的东西,技术那叫一个精湛,质量更是没话说,绝对是一等一的!”
去年大铁锤分了上千两银子,这一大笔钱,对他的冲击简直如同山崩海啸一般,直接把他以往的观念都给彻底重塑了。
以前守着自家那小小的祖传铁匠铺,没日没夜地辛苦劳作,他也从未想过这辈子能赚到这么多钱。
如今,在大铁锤心里,徐晨究竟有没有造反的心思,似乎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他现在一门心思只想着,怎么能把更多赚钱的买卖留在钢铁厂,让自己的腰包越来越鼓。
徐晨微微颔首,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不紧不慢地说道:“大铁锤,你的手艺我自然是信得过的。这样吧,你可以在这儿开一个新的车间。只要你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我们的标准,质量过硬,我们肯定会照单全收。”
“好嘞!那俺们就这么说定了!”大铁锤兴奋得两眼放光,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因为激动都微微有些发颤。
天启六年(公元 1626年)三月初七,冬日的严寒才刚刚褪去,大地还带着一丝残冬的清冷。地面上的冰雪渐渐消融,化作一汪汪清澈的雪水,渗透进泥土之中。就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时节,
一支规模庞大的队伍缓缓来到了一处荒郊野岭。这些人穿着一身满是补丁的衣服,扛着铁锹,锄头等农具,他们的神情有点忐忑,这队伍正是由徐晨带领的、由流民们组成的屯垦军。
众人抵达目的地后,徐晨立刻有条不紊地指挥起来,他大声喊道:“大家听好了,一中队,二中队修建仓库和粮仓,余下的以小队为单位搭自己的窝棚,动作都麻溜儿的!”
流民们虽然一路奔波,但此刻听到命令,还是纷纷打起精神,以中队小队为单位,各自开展行动。
对于组织流民,大同社已经非常有经验了,共2100余人,被分成了三个大队,然后十人一小队,百人一中队,组织体系搭建之后,他们还在贺老六的指挥下进行了一个月的军事训练,已经能做到懂命令,听指挥,单以组织而言,他们甚至超过了第一批的流民。
徐晨则带着屯垦军的几位核心高层,一同朝着附近的一个山坡攀登而上。
登上坡顶,徐晨举目远眺,一幅广袤的景象尽收眼底。远处,山峦连绵起伏,像是大地隆起的脊梁。
山丘上,那些历经寒冬的冰川开始融化,雪水汇聚成一条条清澈的溪流,如同大地的脉络,它们相互交织、汇聚,最终形成一条娟娟细流,蜿蜒曲折地从这片土地上流过,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形成了一片沼泽低洼地,而这里,正是他们此次屯垦的地点。
徐晨望着眼前的一切,不禁感慨万千,他微微摇头,长叹一声说道:“在米脂这样干旱少雨的地方,想要寻得一处水源,实在是难如登天。
可你们瞧瞧这儿,地势如此平坦开阔,土地肥沃得很,又有充足的水源,若能用心开垦,上万亩的耕地不在话下。这么好的地方,却一直荒废着,实在是太可惜了!米脂那些所谓的大族,太目光短浅。”
站在一旁的吴亚军鄙夷道:“那些大族平日里只想着用各种手段兼并土地,有力气在这上面使,哪里肯下苦功夫来开荒垦田。
而普通农户呢,每日为了一家人的温饱奔波劳累,光是应付一日三餐,就已经耗尽了所有的精力,又哪里有能力和心思跑到这荒郊野外来开荒呢。”
徐晨轻轻点头,古今相通,能压榨劳动力卷价格,为什么要冒险花钱去搞技术研发?
“确实如此啊,能不费吹灰之力强取豪夺,谁还愿意去干这又苦又累的开荒活儿。不过也好,这块宝地如今倒是便宜咱们了。”
说着,他目光坚定地望向那片沼泽低洼地,大声说道:“从今天起,咱们就在这儿扎根,努力垦荒种地,修建水坝,挖掘沟渠。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要在这儿开出万亩良田,让这片荒地变成米脂的大粮仓!”他握紧拳头,眼神中透露出无比的决心,“让那些鼠目寸光的大族好好看看,这世上想要过上富足日子,可不只有巧取豪夺这一条歪路,靠自己的双手发展生产,才是真正的正道!”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104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