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凡事就怕对比
齐绍光听闻朝廷派遣了军队,激动得声音都不自觉拔高:“朝廷派遣了军队,好好好!这下可算是有救了!”
他平日里虽羡慕海瑞那般清正廉洁所带来的名望,可真在这米脂县过了半年如海瑞般清苦的日子后,才深深明白,海瑞青天,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这时,师爷凑到他身边,小声说道:“县尊,有不少人联系了属下。他们听闻朝廷大军将至,想联合县尊您,在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引兵入城,为朝廷大军助力。”
齐绍光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这些人都是些乌合之众罢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师爷,以后切莫再和他们有任何联系了。”
“啊!”师爷满脸惊讶之色,瞪大了眼睛看着齐绍光,心中满是疑惑,忍不住问道:“县尊,这半年来您天天咒骂大同社,如今有这等机会,为何……”
齐绍光轻轻摆了摆手,示意师爷靠近些,这才小声说道:“这一年来,大同社一直在暗中练兵,你可知道他们砸了十几万两银子进去!虽说大同社士兵的实际战斗力如何我们并不清楚,但这白花花的银子可是实实在在花出去了。
再看看榆林卫的军户,军饷都拖欠了好几年,士兵们人心惶惶。这双方要是真打起来,谁胜谁负实在难料啊!边军要是胜了,那自然是万事大吉;可要是败了,一旦让徐晨那伙人知道了我们和这些人暗中勾结的事情,那我等的小命可就难保!当下还是静观局势变化为妙。”
师爷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县尊所言极是,是属下考虑不周了。”
齐绍光叹了口气,继续说道:“朝廷对于丢失城池的县令、知府,处罚那可是相当严厉的。这半年来,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徐晨没有关押齐绍光,没有限制他获取外界的消息,甚至他想逃也可以轻易逃离米脂,所以张三在澄县造反的消息,齐绍光也从抵报上看到了。
面对张三的攻势,同州府有三个县的地方官员,吓得直接弃城而逃,这些人后面被抓住,直接革职被关押起来了,而他们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运气差,因为天启病逝,整个大明朝廷乱成一团,所以没人关心他们这些小官。
但新皇帝是崇祯,这些失地的县官,等崇祯理顺朝廷之后,只怕是九死一生了。
当然齐绍光不知道这些人的下场,但被罢官关押也足够吓人了,但每次看到他们就会想起自己,每次做噩梦他都是冷汗直流。
师爷面露担忧之色:“那县尊您打算怎么办?如今这局势……”
齐绍光无奈地苦笑一声:“现在这情况,某就在这里煎熬吧,本官不逃,大同社也没造反,那本官就不存在失地的情况。
可只要本官逃了,就算大同社放过我,朝廷也绝对不会轻饶我。”
大明朝对失地官员的处罚一向是从严从重,如果有势力担保的话还好一点,偏偏齐绍光在大明朝廷只是一个小虾米,既不是东林党的人,也不是阉党的人,根本不会有人庇佑他。
这就是齐绍光穷得只能自己种菜度日,也不敢离开这米脂县的原因,他现在一门心思就等着任期结束,赶紧逃离这个鬼地方。
天启七年(公元 1627年)十月十八日。
前往河鱼堡的大路上,一片尘土飞扬之景。几百骑兵雄赳赳地走在队伍最前列,他们装备精良,身上的铠甲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手中的兵器更是擦拭得锃亮。队列整齐划一,每一匹战马都昂首挺胸,马蹄踏地,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尽显精锐之气。
然而,跟在骑兵后方的步兵状况却不怎么好。这些明军士兵身着破烂不堪的战袄,布料上补丁摞补丁,在风中瑟瑟作响。
他们面黄肌瘦,脸颊深陷,眼神中透着疲惫与无奈。每个人背着一杆长枪,枪杆上的红缨早已褪色,走起路来脚步虚浮,精神不振,仿佛一阵风就能将他们吹倒,要不是他们身上还有一身明军的军服,说他们是流民也不为过。
队伍的最后是上百辆马车,无数的军户在拖拽这些沉重的辎重车,车轮滚滚,扬起一路尘土。马车上满载着粮草和各种武器物资,其中还有三门样式陈旧的虎尊炮,炮身锈迹斑斑,一看便是古董级别的老物件。
走在队伍中间的归德堡守备尤世辛面色阴沉,忍不住骂道:“该死的张献忠,让他给逃走了!现在那些军户全成了他们的耳目,这些军户的心都黑了,居然也敢和叛贼搭上关系。”说罢,他狠狠地啐了一口。
李国奇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放心,只要我们兄弟这一次把大同社给灭了,张献忠就如同没了根的浮萍,他也就嚣张不起来了。”
在他们眼中,张献忠就像一只令人厌恶的蚊子,总是趁他们不备,狠狠地叮上一口,吸他们的血,却又难以将其拍死。但实际上,两人心中最仇恨的还是大同社。
起初,他们并未把大同社放在眼里,还曾嘲笑赵宝国空有银枪蜡头,连一群乱民都对付不了。
然而,很快他们就为自己的轻视付出了代价。张献忠频繁来到他们的地盘,四处招揽军户,还真有不少有本事的军户被招揽了。
这些可是自家的免费兵,平时让他们自己养活自己,战时把他们征召起来,他们战斗力比不上家丁,但比一般的军户要强,是明军军队战斗力的保证之一,就这样损失了,让他们心痛不已。
与此同时,河鱼堡推行的均田举措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不少军户纷纷逃离。
尤世辛和李国奇惊愕地发现,自己地盘上的军户数量越来越少,原本热闹的军户村落变得冷冷清清。
这种情况是他们不允许的,在他们看来,军户就如同自己羊圈里的羊,是他们的财产和资源。大同社和张献忠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明目张胆地窃取他们的财富。
而且这些军户不仅是不花钱的士兵,虽然战斗力不强,但在战场上摇旗呐喊、维持后勤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土地上最重要的劳动力。少了这些军户,自己吞并的大片土地谁来耕种?
面对大量流失的军户,他们的田地第一次出现缺少租种的军户了。有地居然会撂荒,这直接震碎了两人的三观,平常巴不得这些军户多死一些的两人,第一次发现了劳动力的可贵性。他们才发现军户才是最重要的财产,没有这些军户种地他们吞并了再多土地也没有用。
大同社这是想绝了他们的根基,明白大同社的恶毒之后,尤世辛和李国奇对大同社充满愤怒与不甘,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他们和大同社不共戴天。
为了减少军户的逃离,两人无奈之下,只好削减了两成租子,如今只收取四成。他们本以为这样做能换来军户的感激和忠诚,可现实却让他们大失所望。
不少军户不仅没有领情,反而抱怨他们太过小气、抠门,连分地的事情都只字不提,田租哪怕降到三成也不愿意,高利贷也只是减少了一些,都不愿意学习大同社放一把火烧了。
这年头什么事情都怕对比,尤世辛,李国奇他们是大明将门,他们把军户看成农奴,战场需要的炮灰,明朝的人口越多,他们的价值越低。
而徐晨是现代人,他把军户看成是人,给他们分土地,组织他们搞生产,这就是双方天差地别的差距了。
有这样强烈的对比之后,尤世辛,李国奇虽然吐出了一部分利润,但两地的军户并不满意,人家大同社分了地就不说了,还想办法帮他们购买低价的耕牛镰刀等农具帮助他们耕作,廉价的布匹,食盐照顾他们的生活。
还组织他们建水坝,挖沟渠提升粮食的产能,今年夏收秋收之后,三地收入发生了明显的差距。
在河鱼堡,粮食丰收,税收又低,家家户户不说步入小康,但吃饱饭确实没有问题了。
而在归德堡,响水堡,大家起早贪黑辛苦一年,秋收之后,各种地租高利贷一交,留在家里的又只剩下三瓜两枣了,吃顿饱饭都艰难,还要挖野菜熬过这个冬天。
三堡地域相连,军户之间相互联姻非常普遍,现在河鱼堡的闺女回娘家,要带着大包小包的粮食,成品的布匹,富裕的人家甚至连腊肉都带过来。
而他们娘家连找个适合回礼的东西都没有,全家人的脸都给丢干净了。归德堡,响水堡军户在自责的同时,也开始埋怨尤世兴,李国奇二人了,人家大同社能把一个军堡治理的红红火火。
尤世辛,李国奇二人还是将门出身,却把军堡治理的一年不如一年,让他们吃个饱饭都做不到。与大同社相比,他们既无能又贪婪,简直就是一个无能的吝啬鬼。
当尤世辛和李国奇得知这些消息时,气得怒发冲冠,大骂这些军户是不知感恩的刁民。
然而,这些“刁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的态度。尤世辛和李国奇地盘上的各个军户村,竟然都开始加入抗旱社。这使得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逐渐成为了聋子和瞎子,对周围的情况一无所知。
这种局面让两人不寒而栗,若是再这样下去,大同社的势力恐怕很快就会扩张到他们的城堡之下。到那时,大同社一旦发动突然袭击,只怕赵宝国的下场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
尤其是大同社天天在河鱼堡练兵,喊杀声震天,几乎都要传到他们的耳朵里了。
面对这种实实在在的军事威胁,为了自身的安全,为了避免沦落到像赵宝国那样生死不明的境地,尤世辛和李国奇不得不扩充自己的家丁队伍。家丁人数从 100人扩充到 200人,可这一决定却让他们心疼不已。
要知道,明军将门的家丁可不是那些连粮饷都拿不到的军户能比的。要想家丁有战斗力,就必须让他们吃饱喝足,时不时还要给他们吃肉补充营养。而且,家丁的俸禄每人每月二两银子,钱给不够,他们的忠心和战斗力就无法保证。再加上战马、铠甲、战刀以及日常训练的各项开销,养一个家丁一年的花费高达 50两银子。100个家丁一年就是五千两,如今家丁数量翻番,这对尤世辛和李国奇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尤世辛和李国奇虽是五品守备,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多搜刮钱财的途径。上头对士兵军饷的克扣已经到了极致,他们每年能从士兵身上搜刮到的钱财也就几百两,勉强够维持几个家丁的开销。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土地租金、草原商队的孝敬以及一部分商队的过路费,每年的总收入大约在上万两左右。如今,家丁开销翻倍,地租又减少了两成,两人顿时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困境。
让他们为老朱家效力还亏钱,这是他们绝对不能接受的。于是,两人决定找上书榆林总兵,巡抚和镇守太监,请求剿灭大同社。
他们详细说明了大同社对他们造成的威胁以及自己面临的困境,言辞恳切地希望能够得到支持,出兵剿灭大同社。
然而,总兵杜文焕却不同意他们出兵,要求两人继续忍耐,等他剿灭了张三之后,再两面夹击大同社。
巡抚朱蒙童和镇守太监魏翔却不不可置之,他们话也没有说死,只是表示如果两人真想剿灭叛逆,他们也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且承诺,若是真的剿灭了大同社,他们会向上为两人请功。
尤世辛和李国奇思索了许久,权衡利弊之后,他们实在无法承受如今日益增长的军事开销以及大同社带来的潜在威胁。
最终,两人咬咬牙,决定擒贼先擒王,直接灭掉大同社,抓住其首领徐晨,彻底消除这个隐患。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102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