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公开宣传公天下与相互不信任的困
艾志鸿面色涨红,被沈荣一番言辞说得无言以对,几次想要出声,终是没能再吐出半个字来。
其他的举人秀才见状,更是噤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出一口,生怕这如芒在背的话题一个不慎就落到自家头上,惹来无端麻烦。
朱治道见状,微微拱手,和颜悦色道:“方才沈兄所言,实乃一时气话,当下大明所延习的这套弱肉强食之制度,已然弊病丛生,难以适应当今的天下。而我大同社一心向往的,乃是建立一个公天下。诸位可知,何为公天下?简而言之,便是土地归天下百姓所共有,这也正是我等推行均田之缘由啊。”
朱治的这番话,如同一阵舒缓的微风,让在场众人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了些,大同社似乎不再像之前那般气势汹汹、咄咄逼人。
举人郝杰轻咳一声,整了整衣衫,神色凝重道:“朱兄,且不说这公天下不过是流传于三代传说之中的美好愿景,难以企及。就说贵社,总不能仅凭一己理念,便随意掠夺我等的土地吧?这于情于理,恐都说不过去。”
朱志听闻,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霸气却又不失温和的笑容,朗声道:“郝兄此言差矣。在我大同社的理念里,这世间的山川、河流、田地,本就属于全天下人。如今我大同社推行均田,让天下百姓都能有田可耕,又有何过错?而且,我社从未禁止诸位耕作。郝兄若有意体验农耕之乐,大可前往县衙报备,表明自己愿为农夫,如此便可申请得五十亩田地。我大同社秉持的是‘耕者有其田,不耕者无其田’之原则,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言罢,朱治又是微微一笑,环顾四周,目光坚定而平和:“我大同社所反对的,只是那些肆意盘剥百姓之人。如今天下动荡不安,究其根源,便是这类盘剥百姓的人太多,致使百姓不堪重负,苦不堪言。我等所做之事,不过是正本清源,为天下百姓谋一条生路罢了。”
此言一出,四周的读书人顿时一片哗然。朱志虽说语气平和,面带微笑,可话语表达的是他们大同社的规矩取代了大明的规矩,并且还要他们遵守这个规矩,那股隐隐的傲慢与霸气,竟比沈荣更甚几分,仿佛全然没将在场众人放在眼里。
人群中有人忍不住高声道:“你们这般行事,已然得罪天下,如此大逆不道,大业必定难以成功!”
朱治却不以为意,从容笑道:“我大同社所走之路,的确是一条前人未踏之新路,能否成功,我们亦不敢断言。但有一点我们十分清楚,大明现行的这套制度,已然病入膏肓,难以为继,家天下也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的天下了,是到了终结这一制度的时候。走新路虽充满未知,成功与否尚未可知,但却是探索走出这治乱轮回的必由之路。即便前路荆棘密布,我等亦当勇往直前。”
打赢榆林卫主力之后,大同社员个个对自己走的这条路信心大增,他们不过占据了米脂就已经可以战胜榆林卫了,等他们占据了整个延安府,整个关中,横推天下也不是难事。
所以现在大同社员信心十足,开始对外传宣传以公天下取代家天下。
这场人才招募大会举行的非常顺利,虽然大同社狂妄,但他们手中的银子是实实在在,这些都快要饿死的童生哪里会在意大同社是不是在造反,先想办法活下来再说。
徐晨在绥德州稳定局势后,留下一营人马驻守,而后亲率大军,沿着当年那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的秦直道,浩浩荡荡南下。
大军一路势如破竹,顺利攻占了清涧县,紧接着乘胜追击,又拿下了延川、延长两县。
天启七年(公元 1627年)11月 21日,徐晨率领着三千护卫队战士,威风凛凛地杀到了延安府肤施城下。抵达城下后,徐晨并未急于下令攻城,而是吩咐手下人立刻着手赈济灾民。
此时的陕北,气温已然降到了零度左右。受小冰河期干旱气候的影响,天空虽还未飘下雪花,但随处可见水坑已经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在这寒冷刺骨的天气里,那条有着 1800年历史的秦直道上,却涌动着无数零零落落的大小队伍。
这些灾民身着单薄破旧的衣衫,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们扶老携幼,步伐艰难地向前挪动着。每走一步,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不时有人体力不支,倒在路旁,大多再也没能站起来。他们的眼泪早已哭干,却连为自己亲人挖个土坑埋葬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用一些杂草枯枝盖住亲人的身体,而后继续前进。
支撑着他们继续前行的,是一个不知真假的消息——在米脂,有一个大同教,教主姓徐,是个菩萨心肠,在米脂赈济灾民、分田分地。
这个消息,就像黑暗中的一丝曙光,成为了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所以他们不顾严寒,毅然踏上了这条通往米脂的艰难之路。
徐晨在行军路上,看到这凄惨的景象,心中大为不忍,立刻询问详情。得知缘由后,他先是留下一部分粮食分发给这些灾民,安慰道:“乡亲们,绥德州如今正在推行均田,只要到了那里,便有活下去的希望。”
同时,他即刻下令让刘永在秦直道沿岸各处设立救济点,准备好热气腾腾的米粥和保暖的羊毛衣裤,全力救济这些流离失所的灾民。
然而,随着徐晨的军队逐渐远离绥德州,那些原本被救济的灾民却改变了方向。他们紧紧跟在护卫队后面,虽然徐晨说了绥德州有救济,但这些流民却不敢放弃眼前抓住的救命稻草。就这样,当护卫队抵达肤施县时,身后已经跟随着上万流民。
徐晨略作思索,当机立断,将这上万灾民组织起来,分成两营,安排他们充当后勤人员,发挥各自的作用。
与灾民把徐晨视为救命恩人截然不同,这一路的士绅们,却将徐晨及其带领的大同社视为恶魔一般。毕竟,他们消息更为灵通,早已得知大同社在榆林击败总兵杜文焕的消息。如今在整个陕北地区,大同社已然成为一股无人能敌的强大势力。
原本,若是仅仅如此,地主土豪们虽会心生忧虑,却也不至于恐慌到这般地步。关键在于,徐晨在绥德州推行均田制,这一举措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
延安各县的大户之间大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姻关系,彼此沾亲带故。如今绥德州的大户们纷纷外逃,通过这些外逃亲戚的口口相传,这一路上的大户们对绥德州那“无法无天、宛如王朝末日”的景象有了详细的了解。一时间,大同社在他们心中成为了最为恐怖的敌人,甚至比朝廷的军队都要可怕几分。
所以,当这些大户得知大同社的军队逐渐靠近自己的土地时,顿时慌了手脚。他们毫不吝啬钱财,急忙打开自家的钱库,搬出一箱箱的铜钱,四处招募家丁、长工和短工。同时,不惜重金购买弓箭、大刀等武器,让这些人日夜守在墙头,如临大敌般防备着大同社的进攻。
虽说他们心里也明白,这般做法或许起不了太大作用,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平复他们那惶恐不安的内心。
为了鼓舞士气,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大户们,连绫罗绸缎都不穿了,纷纷换上不知从何处找来的皮甲,装模作样地在众人面前表现出身先士卒的模样。
不仅如此,他们还故意恐吓村里的百姓:“大家听好了!那大同贼寇一旦来了,你们的妻子女儿都会被他们抓走肆意侮辱,家中粮食也会被抢夺一空,到时候咱们所有人都得家破人亡!”
这明明是毫无根据的谎言,可这些饱受战乱之苦、早已人心惶惶的村民们却深信不疑。因为近来已有不少小村子被流民攻破,那些惨遭厄运的村庄里,青壮男子被杀光,粮食被洗劫殆尽。如今延安府乡间的秩序几乎全面崩溃,类似的惨事屡见不鲜。如此一来,剩下的村落人人自危,自然而然地把徐晨的护卫队看成了另一股更为强大的土匪,拼了命也要将他们挡在村子之外。
当然,这些大户心里清楚,光是恐吓村民远远不够,毕竟他们自己才是损失最大的一方。为了尽可能减少损失,不少大户咬了咬牙,不仅减免了佃户们的高利贷,而且在守城的这段时间里,还时不时地给壮丁们提供猪肉、白面等食物,让他们着实吃了几顿好饭。
话分两头,延安知府张辇这段日子可谓是苦不堪言。每日里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满心的忧虑简直要将他淹没。
前些日子,榆林卫的那些丘八过境,可把地方上的大族给折腾坏了,他们一个个怨气冲天。张辇为了安抚这些地头蛇,整日忙得焦头烂额,累得几乎脱力。
好不容易等杜文焕的人马离开了施肤县,张辇满心以为这下终于能松口气,安稳地过个年了。可谁能想到,没几天,一个如晴天霹雳般的消息就传了过来。杜文焕带着两万大军,竟然在米脂县和大同社干了一仗,而且败得极惨,两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杜文焕最后就带着几个家丁灰溜溜地逃回榆林卫。
这消息可把张辇给气坏了,他在县衙里不停地大骂杜文焕,骂那些榆林的将门都是些酒囊饭袋。小小一个大同社的贼寇都平定不了,还被打得落花流水,杜文焕怎么败的!
整个米脂的青壮加起来都不知道有没有两万人,他这两万大军到底是怎么输的?”张辇实在是想不明白。
其实,张辇对大同社架空米脂县令齐绍光的事情早有耳闻。但这个大同社的头领徐晨倒是个懂得审时度势的人,这两年米脂的税负足额缴纳,年年评定都是上佳。比起其他县拖拖拉拉,上缴不足七成,米脂县可算是给他省心不少。更重要的是,徐晨在米脂安置流民、开垦屯田,为整个延安府解决了不少流民问题。
最开始,张辇觉得这个徐晨虽然行事有些跋扈,但对朝廷总归还是忠心的,地方上跋扈的人又不止徐晨一人,只要徐晨能帮助他征税,那么他就是大明的忠臣,只有跋扈这小小的缺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可后来,大同社的护卫队竟然连河鱼堡的赵宝国都给击败了,还霸占了军堡。到这时候,张辇才惊愕地发现,这个大同社根本就不是表面上那么忠诚,他们分明是在图谋不轨,想要造朝廷的反。这两年的蛰伏,不过是学太祖皇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策略罢了。
但张辇即便知道了徐晨有反心,也只能装作一无所知。他心里清楚,要是上报朝廷说延安出了个大同社蛊惑百姓、为祸一方,且不说这知府的位子能不能保住,万一朝廷里有小人趁机诬陷他与大同社有勾结,那他可真是有口难辩,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毕竟这两年大同社缴纳的税赋可是实实在在的足额,哪怕是他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看,也觉得自己和大同社有勾结。
然而,更让张辇绝望的是,杜文焕这一败,似乎彻底激怒了徐晨。大同社在战胜榆林卫之后,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做派,先是派兵攻占了延安府的几个县城,如今更是带着上万大军直逼施肤县而来。
张辇见此情形,当机立断,关闭城门,招募青壮守城。同时派自己的师爷去请延安府的官绅士绅们来府衙议事,商议如何应对大同社这股贼寇。
而施肤县(以后出现的都是这个名,毕竟前面那个太逆天了,容易禁)的大族们此时也都陷入了惶恐不安之中。米脂、绥德州的大族们,有条件的都逃到了省城,没条件的就跑到了施肤县。
经过这些人的一番渲染,徐晨在大家口中已经变成了一个残暴不仁、欺压士绅、肆意抢占土地的混世魔王。而且,大家都知道他手上的护卫队战斗力极强,连榆林卫的正规军队都败在他们手里。
如今,徐成带着上万人马将施肤城围得水泄不通,显然是要攻城。一旦城池被攻破,他们这些大族的家产肯定会被霸占,土地也会被吞并,后果不堪设想。
会议上,当地刘氏族长一脸焦急地问道:“府君,如今大敌当前,您可有退敌的良策啊?”
张辇神色凝重说道:“诸位,如今已到十一月末,天气严寒,本就不是出兵的好时节。大同贼寇却逆时而动,这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我们只要在晚上往城墙上浇水,城墙就会结冰,到时候大同社的贼寇就没办法攻城了。再坚守个十天半个月,等落雪之后,城墙更是坚如冰墙,他们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发挥不出来。反倒是他们这些贼寇,在这严寒之中,必定会冻死冻伤不少。”
延安府毕竟地处边镇,这些大户们多多少少都懂一些军事常识。张辇刚刚所说的办法,听起来确实符合常理。就当下这天气,晚上往城墙上浇水,城墙确实会结冰。也就是说,只要能守到天降大雪,局势就会对大同社极为不利,到时候他们必定伤亡惨重。
就在所有大户们都稍微松了口气的时候,张辇又面色沉重地说道:“不过,现在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延安府虽然驻扎着一个卫所的兵力,但由于军户逃亡严重,如今兵力已经不足一千人了。而且就这一千士兵,已经四年没有领到粮饷了,他们心中怨气极大。让这样的士兵去守城,很容易出问题。所以,若要防御施肤城,一是要招募些粮饷,先把拖欠士兵的粮饷发放下去,二是要招募一些青壮来协助守城。”
“只是,如今延安府府库的钱粮都已经转移到省城了,府库空虚,本官实在是无能为力,只能恳请各位父老乡绅伸出援手了。”
延安卫指挥使艾穆喜这时也接口道:“各位,虽然现在天气寒冷,但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会下雪。我按三个月来计算,若要招募五千青壮守城,每人每日两升粮,一日就要消耗一百石粮食,三个月下来就是一万石。延安卫士兵四年军饷大致是万两,招募青壮每人每月二两银子,按三个月算,就得三万两银子。此外,还得留够两万两银子作为抚恤之用。所以,想要守住城池,至少需要一万石粮食和六万两银子啊。”
这也是大明官员的专业技能了,一遇到缺钱就想找皇帝拨内帑,毕竟这天下是他老朱家的,他不出钱谁出钱,难道还想叫他们这些打工仔出钱做事,商品经济繁荣就这点好处,大家对于我的,你的,天子的分的很清楚,守天下当然要用天子的钱了。
而现在施肤城自然是没有皇帝,甚至连王爷都没有,但徐晨对付的是本地大族,着急的是他们,要出钱的自然也应该是他们了。
所以张辇等着他们出钱救自己。
大族们的族长们听了这话,相互对视一眼,脸上都露出了迟疑的神色。
他们心里其实都明白,现在局势危急,如果真等徐成打进城来,他们别说钱粮,恐怕连土地都保不住。一万石粮食、六万两银子,对他们十几家大族来说是小数,哪怕是一家单独拿出来,也并非难事。现在捐献些钱粮,保住城池,实际上就是保住了自己的财产和土地,这道理他们都懂。
可问题在于,他们心里实在是没底,怀疑这些钱粮能不能真正起到作用。或者更进一步说,他们很担心这些钱能不能切实到守城青壮的手中。毕竟他们自己在地方上就惯于欺上瞒下,上面要收一两银子,他们就能收到十两。
以他们对卫所军官的了解,这些粮食能有三成到青壮口中,都算是艾穆他们尽心尽力关心城防了。这六万两银子,真正能到青壮手里的,他们估计连六千两都悬。他们现在最担心的就是,钱花出去了,最后却一点效果都没有,那可就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说到底,就是因为他们彼此之间太了解了,所以对张辇和艾穆喜的操守,实在是难以信任啊。
众人沉默,现场的气氛就压抑起来了,几位大族族长坐在那儿,半天都没有发出一点声响。屋内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只有墙上摇曳的烛火,时不时发出“噼啪”的微响,像是在为这紧张的氛围添柴加薪。
张辇心急按捺不住说道:“各位乡老,如今时间紧迫,容不得咱们再犹豫了!大同的贼寇随时都可能兵临城下,一旦城破,后果不堪设想啊!
城中那些欠饷的士兵,还有那些没拿到赏钱的青壮,在生死关头,难保不会为了自保,直接把这延安城拱手献给那徐晨!到时候,咱们都得跟着遭殃啊!”
然而,尽管张辇说得口干舌燥,这些大族族长们的脸色虽然变得十分难看,眼神中也透露出想出钱的意思,可身体却像是被钉在了椅子上,一动不动。
张辇见状,咬了咬牙,决定使出杀手锏。他猛地一拍桌子,震得桌上的茶杯都晃动起来,目光冷冷地扫视着众人,一字一顿地说道:“既然各位乡老如此不愿意出钱粮,那我张辇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干脆,咱们就把这城池献给徐晨算了!反正那反贼徐晨对朝廷的官员倒是异常恭敬,到现在都没听说他杀过哪个朝廷命官。我大不了以后就在府衙当个傀儡,混口饭吃罢了。”
说到这儿,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嘲讽,冷哼一声道:“但各位乡老可得认真掂量掂量,你们觉得自家的权势,比得上绥德的姜家吗?那姜家一门三杰,在咱们延安府那可是响当当的大户人家。可结果呢?他家足足6万亩的土地,不也全部被徐晨给吞并了吗?各位好好想想,要是城破,你们的下场又会如何?”
这番话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众人心中激起了千层浪。不少人听后,脸上露出了慌张的神色,因为张辇所言句句属实。徐晨虽然行事跋扈,目无法纪,简直无法无天,但确实到现在都没有对朝廷官员下过狠手。
就拿米脂县令齐绍光来说,他虽然被架空了,但在米脂城可以随意进出,大同社根本没有限制他的行动,就算逃离大同社的势力范围都可以。
但齐绍光不愿意离开米脂,留在米脂他还能说自己为朝廷尽忠尽职,自己逃出米脂,等待他的必将是朝廷的严惩,罢官可能都算是轻的了。
也正因为如此,张辇才有恃无恐,反正自己的安全暂时有保障,可这些大族的财产和土地,在徐晨面前,却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化为乌有。
这时,一直沉默的艾穆也忍不住开口了,他站起身来,双手抱拳,对着众人诚恳地说道:“各位,都到了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了,难道你们还舍不得这点钱财吗?一旦城池沦陷,咱们所付出的代价,那可远远不止这些啊,几十倍、上百倍都有可能!大家一定要想清楚啊!”
在艾穆苦口婆心的劝说下,终于,一位刘姓族长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缓缓站起身来,咬了咬牙道:“我刘家捐1000石粮食,5000两银子!”
“我王家也不能坐视不管,我捐八百石粮食,四千两银子!”另一位族长也紧接着表态。
一时间,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响应。不一会儿,一万石粮食和六万两银子的数额,就在这紧张的气氛中凑齐了。
有读者说大顺太祖这个名字听着就让人没有订阅的兴趣,有读者能想一个好名字吗?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100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