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摊丁入亩与技术支援
对于齐绍光在米脂为县令艰难陈子龙是能理解的,现在的大明不比开国时期,地方大族的影响力极其巨大,尤其是经历了万历20年无政府时期,他以为自己不任命官员就可以让文官妥协,却不知道这是在自食恶果,他不知道权利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万历后期不管朝堂上的官员还是地方官大量空缺,万历不给填补,这就导致了大明失去了地方的管控,大族占据这些权利,虽然现在大明又经历了三位帝王,但让出去的权利容易,想要重新收回来就难了。
“在大明为官难,尤其是做这小小的县令,实在是难如登天呐!地方上那些大族的势力盘根错节,犹如一张巨大而又错综复杂的网,将整个米脂牢牢笼罩。
任何想要做出改变的举措,都会不可避免地触及他们的利益,而他们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加以阻止。
米脂干旱连年,百姓们生活艰难,食不果腹,某一心想着为百姓减轻税负,联名上书朝廷。可当时朝廷在辽东战场的消耗与日俱增,财政紧张,某的建议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反而遭到了斥责。到了第二年,米脂的税负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还增加了。
我亲眼目睹普通百姓为了缴税,不得不卖掉赖以生存的土地,甚至卖儿卖女的悲惨景象也随处可见。朝廷法令森严,我虽有心改变这一切,却终究是无能为力啊!”
“那时,我满心以为这世道便是如此,只能随波逐流,与这黑暗的现实同流合污,渐渐放弃了心中最初的理想。”
“然而,徐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他组建大同社,建立抗旱会,亲自带领百姓打井、铸水坝、修水渠。在整个关中地区干旱肆虐、流民遍野的艰难时刻,唯有米脂在大同社的带领下,成功抵御了旱灾,粮食产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长。这两年间,更是吸纳了足足5万灾民,并将他们妥善安置,让他们摆脱了贫困饿死的悲惨命运。”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我任职期间,米脂上缴的税负不足2万石粮食。而徐晨带领大同社的人,在给普通百姓减低一半税负的情况下,竟能把税负总额增加到9万石。”
“这怎么可能?增长四倍多,米脂的百姓怎么可能承受得住如此高的税负?”陈子龙满脸震惊,忍不住脱口而出。
在他的认知里,这个税负已然比大部分江南的县都要高了,江南地区经济相对发达都难以承受,更何况米脂这样一个贫困的小县。
齐绍光微微苦笑,无奈地说道:“但现实就实实在在地摆在你面前。徐晨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可在大明的其他地方却根本无法施行。”
“为什么?”陈子龙好奇问道。
“他把各种税负全部合理地分摊到田地里,大同社把这称之为摊丁入亩,一亩地就收取三成的税负,没有土地的人则不收税。
米脂原本在籍的田地只有10万亩,但徐晨大力清理土地出了三十万亩。那些以往享受免税特权的大族,如今通通不再享有免税资格。三十万亩土地,每亩收取三成税负,如此一来,一年的税收自然就是9万石,计算起来简单明了。”
齐绍光说完之后,忍不住自嘲地摇了摇头。
是啊,看似一个简单的筹算就能算出的税负方案,可在大明的官场现实中,却根本无法实现。
他身为县令,既不敢到那些王爷的土地上去征税,也征不到那些兵痞丘八的税,而那些大族更是会想尽办法将税负转移到普通百姓身上。
陈子龙果然被这番话深深地震住了。他万万没有想到,徐晨做事的手段居然如此简单直接,甚至有些粗暴,即便是当年的张阁的一条鞭法也不敢如此简单粗暴的对付地方的大族。
但他不得不承认,米脂如今呈现出的繁荣景象来看,这样的做法似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征税也非常简单,有多少土地收缴多少税。
他心中满是疑惑,忍不住问道:“那些大族难道就没有反抗吗?”
如此简单有效的方法,上千年以来为什么没有人做,就是因为做不到,历朝历代都要靠地方大族统治,这样损害大族利益的政策自然是难以推广开的。
齐绍光神色中带着几分同情,缓缓说道:“反抗!他们哪里有力量反抗啊。徐晨的手段巧妙且强硬,在大族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就把他们的打手全给灭了。后面即便他们买通榆林卫军官都不是他的对手。
大族只能乖乖缴税,还多征收了5年的税负。为了上缴这些沉重的税负,他们不得不低价出卖土地。而大同社则顺势将这些土地收购,再分给米脂那些无地的百姓。不然,你以为那5万多流民是如何被顺利安置下来的呢?”
而后他内心有一股畅快道:“朝廷让他们每亩地上交几斤粮食,他们都不愿意,现在徐晨一下子收他们上百年的税负,逼着他们卖田卖地,好哇,好的很呐。”
陈子龙听闻此言,心中五味杂陈,一时竟不知该如何评价这个政策。毕竟,他家本就是大地主出身,在华庭还有几千亩的土地。徐晨这种大力打击大族的政策,从情感上来说,他本来是不太喜欢的。
但他又是一个道德感极高的士大夫,他也不满意大明现在的情况,想要改变,只是他找不到改变的方法,眼前米脂这片繁华热闹、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又在无声地告诉他,或许这样看似激进的政策,才能彻底改变天下。
这一日,阳光洒在大同报社略显简陋的办公场所,陈子龙带着自己三位传教士师兄匆匆赶来。
此时,主簿黄松年正在这里有条不紊地处理着政务。陈子龙与黄松年此前虽未谋面,但通过昨日与齐绍光的深入交流,陈子龙已经对大同社的一些情况有所了解,知道在这尚未完全取代大明旧制的局势下,一县的主管便是主簿。陈子龙等人见到黄松年说明来意。
他眼中闪过激动的光芒,笑着说道:“陈兄,这些农书,不知某能否有幸先睹为快?”
陈子龙见黄松年对老师的书籍如此重视,心中好感顿生,微笑着回应:“自然可以。”
黄松年迫不及待地说道:“我一直对水利工程极为关注,想先看看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陈子龙听闻,立刻在农书中仔细翻找起来,不一会儿,便找到了有关农田水利的部分,恭敬地递给了黄松年。
黄松年接过农书,迅速沉浸其中。书中那些他从未见过的修水利方法,以及各式各样新奇的水利机械,让他连连惊叹,口中不断喊着“妙啊,妙啊”。
他越看越入神,心中不禁感慨万千,终于明白社长为何对这些书籍如此看重。在当下的米脂,这些农书所蕴含的知识,对于指导农业生产简直如同及时雨,完全可以当作教科书来使用。
大同社对农书重视有加并非偶然,陕北连年干旱,想要保住粮食就必须兴修水利。黄松年能成为一县主簿,靠的正是对各种农田水利技术的精通。
在大同社,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晋升体系,社员们都清楚努力的方向。如今,看到这些农书所展现出的实用价值,大家纷纷舍弃以往奉为圭臬的四书五经,转而学习农田水利技术。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很多社员以徐晨为榜样,亲自带领农夫们垦荒、修建水坝和水渠,整个米脂呈现出一片积极向上的生产景象。
过了许久,黄松年才从农书中回过神来,他对陈子龙说道:“陈兄,这些书籍意义重大,留在米脂刊印,必定能造福更多百姓。不过,若你想见徐先生,那恐怕只能前往肤施县了。”
陈子龙道:“此乃老师几十年积累的心血手稿,某必须亲手交给徐先生,还望黄主簿理解。”
黄松年深表理解地点点头,说道:“理解,理解。明日正好有一支技术支援的队伍要前往肤施县,陈兄不妨跟着队伍一同前行。”
第二日清晨,阳光刚刚洒在米脂县西城门口,一支庞大的队伍早已在此集结完毕。
这支队伍人数众多,足有上千人,男女老幼皆有,涵盖了士农工商各个阶层。几百辆马车和牛车排列整齐,上面满载着各种物资,场面颇为壮观。不仅如此,还有 500名训练有素的士兵负责保护这支队伍,如此阵仗让陈子龙着实诧异不已。
在这支队伍中,已经成为家具厂小老板的孔晨也在忙碌着。他购置了 5辆马车,车上除了装载着他视为珍宝的重要机械,还搭载着田见秀岳父一家人。
宋老汉望着自家方向,眼中满是不舍,喃喃自语道:“好不容易分了地,就这样交给别人了,俺实在不放心,俺还是想留在宋家沟。”
孔晨无奈地叹了口气,耐心劝说道:“大伯,您听我说,兄长已经帮您在府城找好了差事,两位小弟也都有了好去处,而且这都是社里有编制的工作,您以后生老病死都由大同社负责,这样的好机会打着灯笼都难找啊。您就别再纠结这几亩田地了。”
自从大同社的治所搬迁到府城之后,大同社的社员、士兵、军官以及他们的家属自然也要跟随前往。
但他们原本在米脂分到的土地却无法一同带走。徐晨巧妙地利用这个机会,对米脂的宗族土地进行了大范围的拆分调整。士兵们在肤施重新分得了土地,那么原本的土地就要收回,转而分给那些流离失所的流民,以稳定民生。
同时,大同社计划在府城建立新的工业区,这需要数以万计的工匠。而一旦成为有工匠籍的工人,就要收回他们原本分得的土地,改为是城市粮。
田见秀身为护卫队团长,在之前的行动中立下了功劳,因此获得了两个可以去工业区当差的名额。他想都没想,便将这两个珍贵的名额给了自己的两个小舅子。
更为可喜的是,田见秀的媳妇莲娘再次怀孕,需要有人照顾。田见秀当即通过战友的关系,又争取到了一个名额,干脆让老丈人全家都搬到肤施,成为吃“皇粮”的工匠。
莲娘再次怀孕以及女婿帮忙弄到三个好差事的消息,让宋老汉一家欣喜若狂。他的小儿子二狗,去年去过一次大同工业区后,便对那里赞不绝口,逢人就说工业区的繁华景象,有热闹的市集,宽敞的大澡堂子,还有充满知识的书店和能让人尽情娱乐的戏院。
宋家沟的年轻人们听了,对城市生活充满了向往。如今宋老汉一家得到如此好的差事,让全村人都羡慕不已。大狗和二狗两兄弟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前往府城开启新生活。然而只有宋老汉依旧对自家的土地恋恋不舍。
宋母看到丈夫这般犹豫不决,忍不住怒喝道:“女婿带你去城里享福,你还在这里矫情!要是耽搁了大狗、二狗的前程,额跟你没完!”
孔晨也赶忙附和道:“老伯,土地固然珍贵,但和城里的稳定差事相比,可就差远了。在城里工作有固定的收入,就算退休了,社里也会给您养老,农村哪有这样的好条件啊。”
孔晨这次打算把自己的作坊厂开到府城,这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在米脂的小作坊厂已经发展到了瓶颈,同行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而且米脂本地的市场规模有限,难以支撑作坊进一步发展。
知府城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正好田见秀如今在肤施城担任军官,有他的照应,自己的作坊在府城定能有更好的发展。所以他才热心地帮忙照顾田见秀的家人。
此时,领队军官孙磊大声喊道:“各队伍清点人数,来齐了,我们就要出发了。”
不一会儿,各支队伍纷纷完成了人数清点。孙磊一声令下,这支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着肤施城进发。
今天下乡祭祖,只能少一些了,还有感谢水煮肉好吃读者的1000起点币打赏。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100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