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产业链体系的监管与挨骂的张献忠
肤施城,工业一区,星晨家具作坊里,到处都是“哒哒哒”的敲击声音,这个作坊不小,用的是竹筋水泥做支柱,高度超过了两丈,有半亩大小,里面有30余工匠在各自忙碌自己的事情。
“铛铛铛”的声音有节奏地响着。
孔晨是这作坊的东家,他身材壮实,双手满是老茧,此刻他抬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大声喊道:“好了,你们到下班的时间了,收拾好工具回家!”
工匠们纷纷回应:“知道了,东家!”声音里透着一天劳作后的疲惫,但又带着几分即将回家的轻松。
他们一个个手脚麻利地收拾好工具,陆陆续续走出工厂。与此同时,另外一班工人走进来,准备接手接下来的工作。
孔晨的师弟赵铁柱快步走过来,他憨厚老实,说话带着浓浓的乡音:“师哥,晚班就交给俺吧,您放心!”
孔晨拍了拍赵铁柱的肩膀,笑着说道:“有了煤油灯之后,咱这作坊就能一天开到晚。这可是个好东西,多亏了都督能弄出这样的好东西。”
不过他很快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师弟可得注意一点煤油灯的方向。咱这作坊里木屑多,要是木屑靠近了煤油灯,那可就危险了,说不定会引发大火,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呐!”
赵铁柱用力地点点头:“俺晓得,师哥。俺一定多留意着,保证不出岔子。”
星晨家具作坊他占七成股份,他三个师弟占三成股份,所以赵铁柱也是东家,对作坊的事情他自然也异常上心。
孔晨还是有些不放心,继续叮嘱道:“早班交接的时候更要注意了。交班时间一到,就绝不能让他们继续留在工厂。你还记得咱旁边老陈的木材作坊吧,就因为他儿子多上了一个时辰的差事,结果被上面罚了二十两银子。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咱可不能犯同样的错。”
赵铁柱再次重重地点头:“俺知道啦,师哥。俺回去之后,先仔细清点人头,到点了一定带着所有人一块儿走,一个都不落。”
说起这煤油灯,那可是徐晨带领大同社的一大功绩。自从徐晨建立石油产业,廉价的煤油灯就开始大量生产。
为了推广煤油灯,大同社在肤施县南北两条主干道上,建立了路灯系统。一到晚上,两条街道被照得亮堂堂的,这可是破天荒的事儿。即便是京城,也没有这般奢侈的照明。虽说一开始,很多人在背后暗骂大同社是暴发户,可这实实在在的便利,这两条街的店铺即便是到了夜间也生意火爆,甚至还开成夜市。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示范效应,煤油灯迅速在延安府大规模普及开来,现在已经全面取代了蜡烛和老式的油灯。
有了这更亮、更廉价的照明系统,肤施工业区实行三班倒就有了物资基础。但整个肤施城却没多少作坊敢随意加班。
其中的缘由也很简单,大同社不允许,徐晨当然不允许有加班这样的事情了,现在每个月都有3万流民涌进来,本来就业岗位就不够多了,还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你这是在找打。
所以大同都督府对于加班这是重点打击,哪怕是工匠想加班也不允许,你加班了,那其他人怎么生活?
现在大同府的政策就是极限增加就业岗位,同时以甲方的地位优势逼着这些作坊多招工匠。
在收缴了整个延安府大户的钱财之后,大同社已然成为肤施城最大的经济体。肤施城六七成的作坊都要和大同社打交道,既然要合作,就得听大同社的命令。
徐晨对产业链管理那是相当熟悉,毕竟后世的经验给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他依样画葫芦,只要作坊愿意和大同社做生意,就得接受大同社的产业管理。什么标准化生产、流水线作业,大同社都会派人来指导。
而且,大同社还有严格的规定,工人的俸禄最低不能少于三钱,每个班次工作时间不能超过四个时辰,一旦违反规定,就要接受处罚。
尽管大同社的限制条件不少,可肤施城的作坊主们还是争着抢着要和大同社做生意。
为啥呢?道理很简单,大同社推行的标准化管理和流水线作业,能大大提升作坊的生产效率。而且大同社的订单多,利润也高,和他们合作,实实在在能赚更多的钱。
就拿孔晨的星晨家具作坊来说,原本他和师弟4个人的小作坊,他们自己是老板,自然也不存在什么加不加班的事情。
但孔晨通过原本在大同工业区的关系,弄到了都督府的订单。那是一万张课桌的大订单,他只能多招60人,三班倒的赶订单,同时也要开始遵守都督府的规矩。
而像这样的大订单,大同社手里有十几份,得到这些订单的作坊一个个都赚了钱,他们清楚知道自己赚的钱是从哪里来的,自然要听从都督府的命令。
而那些没有加入大同社产业链的作坊,生产效率比不上人家,订单也少得可怜,最后不是破产就是倒闭,根本没法在这行里继续混下去。
孔晨从作坊出来后,径直去市集买了些卤菜,随后朝着幸福小区走去。幸福小区可是整个肤施城第一批改造完工的小区。
这段时间,大同都督府在整个延安府大力开展基建工程,肤施城作为重点区域,徐晨有意将其打造成近现代化城市的样板工程。而且当下人力充足,于是在城中大规模地进行拆建工作。挖下水道、在核心街道修建水泥马路,等水泥的原材料充足之后再扩张,在道路两旁设置后世常见的绿化设施,还建起了类似后世小区的建筑。虽说这些建筑比起后世的小区要简陋许多,都是三层楼的筒子楼样式,以竹筋水泥为支柱、砖石为结构,但在这个时代,那绝对称得上是高品质住宅。
幸福小区作为首批竣工的住房,大部分都分给了上次与杜文焕大战中立功受奖的战士们,因此也成了大同社的军官小区之一。
孔晨提着买好的吃食走进了田建秀的家。
此时,田建秀的老婆莲娘正抱着小儿子,满脸严肃地训斥着自己的小弟二狗。
莲娘一看到孔晨,立刻换上笑脸:“孔大哥来了,二狗,还不叫人。”
二狗赶忙打招呼:“孔大哥,好。”
这时,坐在大厅里看《大同报》的宋老汉听到声音,放下报纸,笑着说道:“小孔又来啦,正好留下来吃个饭。”
可别小看宋老汉,他以前也是读过书、学过字的,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启蒙读物他都能通读。只可惜他读书天赋有限,后来世道越来越艰难,也就断了读书这条路。
不过自从成了纺织厂的看门大爷,整天守着亭子没什么事,就渐渐养成了看报纸的习惯,即便现在在家,每天也都要看上一看。
宋母正带着田见秀的大娃,眼前这温馨的场景,让孔晨心里不禁生出几分羡慕,田大哥如今这日子,一家人团团圆圆的。
田建秀分到的这套房子挺大,两厅四室。他干脆把老丈人家也接过来住,彼此也好有个照应。现在,他给老丈人在纺织厂安排了个看门的活儿,虽说每个月只能挣三百文钱,但活儿轻松还包。
宋建军(大狗)被安排到钢铁厂当学徒,活儿虽然辛苦,不过收入不错,正式工就有一两银子,而且上升空间大,要是能成为技术工匠,每个月挣十两银子那都不是难事。
宋建华(二狗)因为年纪小,被安排到戏曲团做帮工,每天主要负责帮下乡的剧团搬运各种物品。
宋建华干了半年后,发现戏曲团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可他跟着姐夫来就是想留在城里的,于是就想让姐夫帮忙换个差事。
莲娘知道这事儿后,立刻把宋建华狠狠训斥了一顿,当初为了把全家人弄到府城,自己的夫君不知道托了多少关系。现在二狗居然还矫情上了,看不上戏曲团的工作,自然引起莲娘的口诛笔伐。
正好孔晨来了,莲娘才停下,可眼神还是恶狠狠地盯着宋建华,把他看得心里直发毛。毕竟长姐如母,宋建华从小就是姐姐带大的,自然对姐姐怕得很。
孔晨笑着问道:“今日是老田轮休吧,他在家不?”
莲娘点点头:“在呢,在书房看书呢。”
孔晨便自己朝着书房走去。书房里有一个大大的书架,能装不少书,还有一张大书桌,这些可都是孔晨亲手打造的。
这种书房的样式和现在大明读书人的书房截然不同,这是徐晨按照自己记忆中后世书房的样子弄的。之后大同社的人纷纷效仿,这种样式的书房便在整个延安流行开来。
孔晨走进书房,看到田建秀正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在看,封面上写着“纪效新书”四个大字。
孔晨打趣道:“当年咱可是斗大字不识一个,如今老田你都成读书人啦?”
田见秀认真地说:“不学习不行啊,都督抓的紧,经常要考我们,俺可不想让都督失望。而且现在大同社发展的这么快,跟不上可不行。俺现在要指挥上千号兄弟打仗,得为他们的生命负责啊。”
这段时间,护卫队难得迎来一段和平时期,但训练任务依旧十分繁重。新兵要接受基础训练,老兵要学习新的战术技能,军官更是得上速成班,从文化教育到各种军事教育通通都得上。被俘虏的赵宝国,也被拉来当教官,教大家如何成为能指挥大军的将领。
孔晨深有同感地说:“俺跟你情况也差不多,现在俺管着几十号人的生计,可俺想学点东西都不知道去哪儿学。”说完,他压低声音问道:“听说都督要把纺织机器开放给大家,这事儿是真的不?”
田见秀点点头:“是真的。怎么,你也打算开纺织厂?”
孔晨眼睛一亮,笑道:“纺织厂那可是个赚钱的好买卖,谁不想啊?”
田见秀却摇摇头,认真地说:“这事儿虽然是真的,但俺不建议你盲目往里闯。”
“为啥呀?”孔晨一脸疑惑。
“你瞧瞧现在,整个延安的那些大族听到风声后都蠢蠢欲动。人家有钱有势,资源又多。你才多少本钱啊,就这么挤进去,别说赚钱了,只怕你那点家底儿很快就亏光咯。”田见秀耐心地解释着:“俺觉得你还是把心思多放在提升家具制作技术上,把家具生意做好,也能有不错的收成。你看现在肤施县的人越来越多了,对家具的需求肯定也会越来越大,这市场足够你赚的啦。”
没过多久,厨房里便飘出阵阵饭菜的香气,宋母手脚麻利地将做好的饭菜一一端上桌。此时,宋建军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准时回到家中。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围坐在一起,气氛格外温馨。
宋建军看见和姐夫一起出来的孔晨,脸上立刻露出笑容,热情地招呼道:“孔大哥也来啦!”
孔晨笑着点点头,看向宋建军,关切地说道:“建军啊,我听说钢铁厂的活儿可苦了,要不你来我这儿做木匠吧。只要你肯用心把技术学好,过不了多久,我就提拔你做管事,以后日子肯定差不了。”
宋建军却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眼神坚定地说:“孔大哥,做木匠虽然也不错,但俺还是更喜欢留在钢铁厂。”
孔晨有些诧异,不禁笑道:“钢铁厂难道就有意思了?每天又累又脏的。”
宋建军眼睛亮晶晶的,兴奋地说道:“当然有意思啦!俺们师傅说了,要建造整个陕西行省最大的高炉。您可不知道,据说那高炉一次就能炼出三万斤的铁呢!还有那烟囱,可高啦,比肤施县城墙都要高好多。俺活这么大,还从来没见过这么高、这么大的烟囱呢!而且钢铁厂里可好了,有宽敞的大食堂,饭菜虽说算不上山珍海味,但管饱又好吃;还有澡堂,下班后能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一天的疲惫都没了。自从进了钢铁厂,俺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钢铁工匠。”
听到儿子的话,宋父也跟着笑了起来,脸上满是欣慰:“俺这两个儿子啊,性子老实,确实不太适合经商,就适合踏踏实实地做些实在事儿。钢铁厂这份差事,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孔晨理解地点点头,心中明白宋父的想法。虽说跟着自己做木匠,收入可能会高一些,但宋父更看重大同社工厂的稳定和优厚待遇。
在大同社的钢铁厂,正式铁匠的收入稳定在一两银子,技术好的铁匠每月能拿到五两银子的俸禄,而且各项待遇生老病死都安排好,让人心里踏实。
除了宋建军提到的大食堂和澡堂,厂里还专门为工匠们修建了宿舍。那些宿舍全都是宽敞明亮的砖房,比起普通的民居要好太多。不仅如此,钢铁厂还设有幼儿园,职工的孩子可以送到那里照看,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厂里还有养老金制度,这意味着宋父不用担心儿子老了以后没有田地,生活没有保障。
这样的福利待遇,在这个时代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也难怪宋父更倾向于让儿子留在大同社的钢铁厂,这份稳定和保障,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
翌日,阳光洒在热闹的肤施城,田见秀亲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对绣娘道:“今日俺和战友会聚,可能会晚点回来。”
连娘道:“少喝点酒!”
田见秀笑道:“半年前都督就下了禁酒令了,整个延安府都不允许用粮食酿酒了,延安府的酒馆都被迫研究果酒,这玩意喝不醉人。”
辞别的妻子,田见秀走在肤施县的街道上,只见街道两旁都是砰砰砰的敲击声音,无数的手脚架在街道两旁,大同都督府的城市改造虽然进行了半年多,但需要改造的地方就越来越多,整个城市都变成了一个大工地。
但眼前这种嘈杂的气氛不但没有让田建秀感到烦恼,反而让他异常享受。
金福酒楼内早已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酒楼大堂里,酒客们或高谈阔论,或轻声交谈,伙计们穿梭其中,吆喝声、谈笑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酒菜的香气和淡淡的烟火气。
在二楼的四季春包间里,张献忠等护卫队军官们围坐在一张大圆桌旁。包间布置得颇为雅致,墙上挂着几幅水墨山水,桌上摆放着精美的餐具,冒着热气的酒菜摆满了一桌,但众人的心思显然不在这上面。
杨秀头满脸笑意,眼神带着几分打趣,看向张献忠说:“听说老张你被都督给骂了?”
其他人也都忍不住露出笑意,满脸好奇地将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张献忠。
原来,张献忠剿匪回来后,前去拜见都督,没多久就被都督骂了出来,这事儿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在军营里传开了。
张献忠一脸晦气,皱着眉头,无奈地说:“俺老张这纯粹是自己找骂。”
高天磊一脸疑惑,眼睛睁得大大的,凑近张献忠问道:“姐夫,都督为啥骂你呀?”
张献忠深深地叹了口气,神色有些懊恼地说道:“现在不是有大量流民像潮水一般涌进延安府嘛,都督为了安置这些流民,就琢磨着给他们找份差事,甚至打算把咱大同社的纺织技术传播出去。俺当时一听,就觉得这不行。安置不了流民怕啥,整个大明有十三个行省呢,咱们把榆林卫打下来,不就有土地安置流民了嘛。要是土地还不够,那就再把西安府也打下来。毕竟纺织厂可是咱们大同社的聚宝盆,哪能轻易让出去啊!”
田见秀接口道:“我觉得张老哥这建议挺好的啊,那些明军,好多都饿得面黄肌瘦,跟叫花子没啥两样,打下他们的地盘应该没多大难度。”说着,他还轻轻拍了下桌子,似乎对自己的观点很有信心。
张献忠无奈地摆摆手,脸上满是苦笑:“可都督却把俺狠狠骂了一顿。他目光犀利地问我指挥过几场战斗,还质问给俺一个团,俺能不能指挥得如臂使指。他还严肃地说,护卫队现在扩张到三万人了,需要十八个旅级军官、三百多个团级军官,上千个营级军官,这上哪儿去找这么多能胜任的军官?”
田见秀等人听了,一时间都无言以对。都督这话可不只是说给张献忠听的,也是在提醒他们所有人。护卫队虽然建立有四年了,但年前规模还只有上千人,这短短时间就猛涨到上万人。要是继续扩张到三五万,那管理和指挥的难度简直不敢想象。
他们这些人,几乎都是打一仗升一级,稀里糊涂地就当上了团长、营长。平日里打仗冲在前头,但对于军事指挥和管理的系统性知识,其实了解并不多。
徐晨深知他们军事才能有所欠缺,甚至他自己都没有军事经验,所以这段时间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
白天,烈日高悬,操场上尘土飞扬,他们要带领士兵们进行艰苦的训练,从基本的队列动作到实战演练,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松懈。
晚上,当士兵早已进入梦乡,他们却还在昏暗的烛光下,研读兵法韬略。每日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从如何行军布阵,如何根据地形制定战术,到如何安营扎寨,保障军队的安全与补给,再到观察地势地貌、进行兵种训练以及军事总指挥等各个方面,他们都得认真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大同都督府现在有三大学习机构,讲习所,军官培训班,政务培训班,它们都是挤满的学员,只有半年时间让他们学习再上任。
张献忠接着说道:“都督还说,现在大同社占据了延安府十六个县,每个县需要一个县令来主持大局,还得三四百个曹吏负责具体事务、上百个夫子传授知识,还有上百个抗旱会的管事,算下来一个县就得四五百人,整个延安府就得七八千人。就这么一个延安府,都已经让咱们大同社人才短缺了。要是把整个关中都占了,到哪儿去找那么多人才来管理上百个县啊?”
这一番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禁挠起头来。他们之前只想着明军不堪一击,护卫队凭借勇猛完全有能力在关中纵横驰骋。可经都督这么一详细分析,他们才如梦初醒,意识到就算战胜了敌人,占领了大片土地,这也只是个开始,后续的管理和发展才是更大的难题。
这么一想,大家都觉得护卫队目前确实不适合盲目扩张,需要稳扎稳打,先把内部的管理和人才培养做好。
这算是解释一下,主角不扩张主要是人才不够,他的模式是根据地模式。需要的人才本就多。再加上主角弄的又是近现代的工业化体系,人才需求的数量更是成倍增加了。
大同社从米脂扩展到16个县,这已经吃撑了,主角是想消化个半年一年时间,稳固地盘在扩张。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99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