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人生赢家洪承畴与上课
刘南卿忍不住皱起了眉头,满脸忧虑地说道:“虽说徐晨那贼寇愿意放人,但咱们赎回这些军官和家丁,所需的粮草肯定不是个小数目啊。”
一旁的参政洪承畴微微点头,神色凝重道:“百户以上的军官总共得花10万石粮食去赎,家丁按3000人算,又需要15万石,这么算下来,一共得25万石粮食。虽说这25万石粮食,单看数目倒也不算多,可如今总督府养着十几万流民,府库的粮食本就入不敷出,维持现状都艰难,实在难以一下子拿出这么多粮食啊。”
兵备道主官张福臻听后,语气坚定地说道:“再难咱们也得把他们救出来。榆林镇与固原、宁夏镇唇齿相依,要是这些军官和家丁不救,固原和宁夏镇的士兵们会怎么想?军心一旦散了,咱们这西北防线可就真的岌岌可危了。”
刘南卿眉头皱得更紧了,他双手抱臂,缓缓说道:“救人自然是要救的,可关键问题是,这粮食从哪里来呢?总不能凭空变出来吧。”
三边总督府在去年打了一年的仗,后面又进行招抚,粮食早就消耗的差不多了。
重民社虽然在屯垦,但第一季的秋收还没有到,他们的粮食甚至都不能自给自足,现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在关中拿出25万石粮食,几乎做不到。
众人正为此事愁眉不展之时,岳和声道:“既然咱们在这儿难以做出抉择,倒不如把这难题交给陛下来做决定吧。”
刘南卿一脸诧异地看着岳和声,心中满是疑惑。在他的印象里,岳和声并非那种唯唯诺诺、遇事就把难题往上推的官员。
岳和声内心实则也是一阵无奈。这一年多来,与崇祯皇帝的接触让大明的官员们对这位年轻帝王的性格摸了个透。崇祯皇帝年轻气盛,做事常常急躁冒进,容易轻信他人,却又猜忌多疑,典型的青年帝王性格。
岳和声知道如果不在这里多磨蹭些时间,只怕用不了多久,圣旨就会要求他带领固原镇和宁夏镇的士兵去进攻大同贼寇。
可从大同贼寇一个月就吞并榆林镇所展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来看朝廷的军队不是大同贼寇的对手,他问过固原参将曹文诏能不能打的过大同贼寇,但曹文诏却说即便固原镇和宁夏镇联合起来,也未必是大同贼寇的对手。
用曹文诏的原话来说,大同贼寇的战斗力比老奴都要强大,老奴占据辽东,那也是一步一步来的,也做不到像大同贼寇这样鲸吞榆林镇。
当下,三边总督府最要紧的是加大火器的投入,提升自身的军事力量,但这样的话却不能和天子明说,因为天子不喜欢听这样的话,他喜欢听的是五年平辽这样的话。
他为了关中稳定,只能尽量拖延和大同贼寇交战的时间,如今这样来回交流讨论,再加上赎回俘虏的事情,拖个半年。
而后再以攘外必先安内的由头,把兵力对准不占泥这些贼寇,最起码能拖延一年时间。等明年士兵训练得更精锐,粮草囤积得更充足,再发动雷霆一击,朝廷获胜的把握才更大。
从总兵府出来之后,洪承畴叫住了刘南卿,说自己仰慕秀子营,想要参观一下秀子营是如何训练的。
刘南卿没有在意,就带着洪承畴去了秀子营营地。
现阶段洪承畴可谓是人生赢家,23岁考上举人,24岁考上进士,初授官就是江西清吏司主事,而后历任外郎,郎中,浙江提学佥事,浙江承宣布镇左参议,5年后又升任陕西都道参议,一路都有贵人提携,可谓是官运亨通,当然他本人能力也是极其强悍的,初次领兵就能斩杀敌寇,这一年来剿灭了上万叛逆。
所以洪承畴本人也是自视甚高,一般的人他根本看不上。
但对刘南卿和他的重民社他也是极其钦佩,同样是书生领兵,重民社领导的秀子营,攻必克,战必胜,去年斩杀俘虏的流寇超过五万,尤其是秀子营对叛逆下手也是毫不留情,这点比较符合他的政治理念。
不过刘南卿和重民社也遭受到整个陕西官场的排斥。
杨鹤因为有秀子营作为根基,对固原镇,宁夏镇将门监管的严格,以前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但在杨鹤手下就不能做了,连军饷都不让他们沾手,这可是关乎将门的生死线,没有军饷,他们怎么养家丁,所以固原镇,宁夏镇将门不满杨鹤的同时也痛恨重民社,不是刘南卿的人捣乱,总督也不敢随意破坏原有的制度。
后面杨鹤为了筹集军饷,在整个陕西行省,重新设立关卡收税,固原镇,宁夏镇的将门都兴奋了很一阵,能收税养兵,这可是天大的好事。但他们没有高兴多久,就发现最富裕的西安府,总督却交给了刘南卿。
这又让三边的将门妒忌不已,光西安府一地征收的税收就比他们所有人都多,刘南卿靠着西安府的税金,养了5000多家丁,3万的屯垦军,总督偏心都偏到天上去了。
洪承畴的部下贺人龙就经常向他抱怨,他要是能接管整个西安府的税金,也能养5000的家丁,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甚至敢打大同贼寇。
洪承畴却不这么看,所谓的家丁制度就是两汉曲部制度的翻版,用朝廷的钱粮来养这些将门的军队。
这套制度已经让大明的军队快速藩镇化,这对朝廷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反而是秀子营这种模式,却是在想办法恢复大明开国时期的军户制度,当然他也不看好这种制度,原因也很简单,朝廷已经没有田地分了,秀子营再想办法屯垦,也不可能像大明开国时期给一个军户50亩土地。
但从现阶段来说,秀子营的模式明显比家丁的战斗力更强,洪承畴政治抱负极大,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现在的大明,想要治国平天下就一定要领兵作战,所以他想要了解秀子营组建的模式。
两人走了没多久就来到秀子营房。
只见秀子营房,整齐森严,即便是他们想进入营房也被哨兵拦截,几个哨兵看住他们一个哨兵前去汇报。
洪承畴恭维笑道:“秀子营很有几分细柳营的风范。”
刘南卿淡然道:“我大明军队本就应该做到这一点,当年的戚家军就远胜过我秀子营,现在太多的军户连饭都吃不起了,哪里还有精力来维护军纪军规。”
没多久贺函来到营房前来迎接他们,他奇怪的看着洪承畴,他们重民社被整个陕西官场孤立,很少有外人来他们的营房。
刘南卿淡然道:“洪参政想看看我秀子营是如何练兵的,你带他参观一番。”
“遵命!”
而后洪承畴参观了秀子营的队列训练,果然是千人一面,其徐如林,这已经成为了秀子营的标志之一。
洪承畴问道:“你们为什么要如此练兵?”
贺函道:“火枪想要发挥最大的威,需要让敌人靠近到30步的位置,队列信念就是让士兵形成肌肉记忆,让他们能以最快的速度走到30步的射击位置。”
洪承畴感叹万千,这一点明军很难做到,明军大多数都是在百度草草射了几箭,察觉敌人弱小则一拥而上,敌人强大就望风而逃。打起仗来哪里还有什么战术队列。
“你们是如何做到让士兵忍住,在开30步内再开枪?”
贺函道:“足饷,足食,足信。只要参政做到了对士兵承诺的事情,士兵也可以汉不畏死。”
洪承畴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这明明是最基础的东西,但现在的朝廷却很难做到。
4月5日,岳和声的奏折呈到了崇祯皇帝的案头。崇祯皇帝看着奏折,脸色阴沉,心中满是不甘。
他虽然愤怒榆林镇的军官不争气,但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个镇的军官和主力就这样被弃之不顾。
岳和声在奏折中也详细说明了陕西的难处,并提出请天子出面,向秦王府、庆王府、瑞王府借三十万石粮食,他以陕西秋赋作为偿还。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如今朝廷财政吃紧,他当了这个皇帝才知道大明这个家是如何难当,现在他不要说大手大脚的过日子,就是抠抠搜搜的过日子都有点过不下去了。
他的内库跌破百万两,太仓不能过问,一问就是三空四秋要内库接济,大明就像一只四处漏水的船,他拼命的堵漏,但总是堵了这处,那处又出水,怎么堵也堵不死。
每每这个时候崇祯都愤怒无比,怎么自己手下竟是这样的无能之辈,真以为皇家内库有座金山银山。
这几个月崇祯甚至连自己关心的辽东战局都无心过问,只要开朝会就让大臣们拿出开源节流的方法。
结果商议几个月,给出来的开源方法就是加税,每亩田地增加10文钱的缴饷,这样朝廷就能增加400万两银子的税收,就可以填补朝廷的亏空。
这个提议让崇祯勃然大怒,崇祯也是有自己的政治抱负的,他想做一个流芳千古的明君,谁家的明君会刚登基就给农户加税?
提议加税的官员被崇祯斥责一顿之后,朝堂上的官员知道了崇祯的想法了,天子既想要增加朝廷的税收,又不想背黑锅,大明的官员只能在内心高呼臣做不到。
那么大明的阁老尚书只能用帝王心术来对付崇祯,不表态,不发言每天就像一个泥胎木塑一样站在朝堂上。
崇祯被忽悠几次之后,也很快反应过来了,不能再玩什么帝王心术了,他老祖宗的那一套已经用老了,大臣们已经想到了破解的招式了。崇祯直接逼迫他们要拿出主意。
那还有什么办法?大明的臣子只能拿出一些无关紧要的主意,什么在奏折上把字写小,节约纸张,公里节省一点开支等等。
而这其中给事中刘懋也拿出了他那个名垂千古的主意,提议裁剪驿站,说是能节省40万两银子的开支,崇祯已经在思考这个策略的可能性了。
可榆林镇的军官和家丁又不能不救。思索良久,他咬了咬牙,心想:如今也只能苦一苦自己家的亲戚了,先把榆林镇的军官赎回来再说。于是,崇祯皇帝答应了岳和声的请求,同时严厉警告他,完成交易之后,必须马上剿灭大同贼寇。
岳和声接到圣旨后,表面上唯唯诺诺,实则开始了他的拖延之计。他先是以各种繁琐的手续和谈判为由,将这场交易拖到了七月才完成。
崇祯皇帝见交易完成,立刻下旨要求岳和声进攻大同贼寇。岳和声早有准备,他赶紧上奏折,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借口,请求先剿灭不占泥等贼寇,最后再集中力量剿灭大同贼寇。
崇祯皇帝看到奏折后,又陷入了沉思。他明白岳和声所说的也有一定道理,先稳定内部,再对付外部的大同贼寇,或许胜算更大。犹豫再三,他最终还是同意了岳和声的策略。
就这样,这场围绕榆林镇俘虏赎回和剿灭大同贼寇的事情,在岳和声的巧妙周旋下,一拖就是一年时间,当然现在岳和声还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会成为无用功。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4月20日。
肤施城的政务学院内气氛热烈。徐晨站在讲台上,目光坚定而自信,正对着大同社的核心成员们,深入浅出地讲解着唯物历史观以及生产力的关键作用。
“诸位,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至关重要。想要让天下更加接近大同世界,就必须踏上工业化的道路。”
徐晨的声音洪亮而清晰,在教室里回荡。他微微停顿了一下,扫视了一圈台下的众人,接着严肃地说道:“工业化绝非简单的几个工厂、几种机械的运营,它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生产转变,涉及技术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组织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的全方位革新。”
台下的刘永和李文兵等人,脸上露出了茫然的神情。对于他们这些长期生活在农业时代的人来说,徐晨所描述的工业化,就像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梦境,难以想象,更难以理解。
徐晨察觉到了众人的困惑,他略作思索,决定用华夏历史的发展脉络来为大家阐释工业化的必然性。“以我们华夏历史为例,三皇五帝时代,可称之为原始时代。那个时候,青铜器尚未大规模普及,整个社会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刀耕火种就是那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在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下,能生产的财富极其有限。所以,那个时代的政治制度是以部落为主的共天下时代。当时,一个部落几百人,却需要一个县那么大的面积来养活他们。整个华夏也仅仅占据中原的少量地盘,人口不过几十万。由于人口过于分散,只能采用原始的部落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
徐晨一边说着,一边在讲台上踱步,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着远古时代的景象。“而当青铜器越来越多,生产力取得了进步,开始出现犁、锄头、耙等农具。这些先进农具的出现,让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于是,井田制度应运而生,政治上也进入了分封建国的时代,出现了夏商周分封贵族的制度。”
“到了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时期,铁器出现了。铁器比青铜更加容易获得,也更加坚固耐用。有了铁器之后,一户农户能够耕作百亩田地。大家阅读秦汉时期的文章就会发现,当时的学者常说‘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铁器的广泛使用,在经济上造就了自耕农和地主阶层,政治上则催生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也成就了始皇帝统一六国的霸业。”
徐晨顿了顿,目光炯炯地看着台下的众人,继续说道:“如今,上千年过去了,生产力再次到达了极限。而这一次,我们需要以工业化来取代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社会。”
李文兵听到这里,忍不住举手提问:“都督,有什么证据能说明工业社会一定能取代农业社会呢?”
徐晨微微一笑,耐心地解释道:“一切都要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当作坊生产出来的财富超过了田地种植粮食所创造的财富时,整个天下就不可避免地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在农业社会,天下主要的财富是粮食,以及能够生产粮食的田地。然而,在天下土地面积不会扩大的情况下,上千年来,整个天下的财富增长极其缓慢,甚至可以说是停滞不前。”
“但现在,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工业的萌芽。那里有大量的作坊专门生产丝绸、棉布,以至于有了‘松江棉布衣被天下’的说法。正是因为江南创造了大量的增量财富,才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就拿我们延安府来说,羊毛纺织业正在飞速发展。今年,我们生产出来的羊毛布超过了500万匹。按照现在外界一匹羊毛布值一两五钱来计算,我们大同社就为整个天下新创造了650万两银子的财富。如果这些财富要靠田地来创造,需要几百万亩田地。而我们的五个纺织工业区,占地还不到万亩,生产的财富却相当于几百倍田地所创造的财富。从创造财富的效率来看,农业远远比不上工业。”
“这还仅仅是纺织一个行业。在我们延安府,钢铁行业、砖窑、水泥行业、机械产业都在不断增加整个天下的财富。这些飞速发展的行业,正带动着我们向着工业化世界迈进。当这个新世界来临之后,生产、组织、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都将发生改变。能够适应工业化的制度将会留存下来,而不能适应的则会被淘汰,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这也是为什么大明建立之后,南方和大明天子的矛盾最为突出。因为皇权这种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天下了。江南地区的生产力开始反抗皇权,渴望建立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生产关系,于是双方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徐晨的一番讲解,让台下的众人有了一部分理解,但仍有许多人眼中还带着疑惑。
刘永因为曾经管理过大同工业区,对徐晨所说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工业区里,那完全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与大明原本的体系截然不同。大明的三纲五常根本无法适应工业区的情况。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进入工业区的工匠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工钱交给父母保管。在大明农村常见的大家族,在工业区几乎看不到。这固然有大同社打压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工匠们不喜欢除了自己的父母之外,还有族长、族老来管束他们,侵占他们的利益。
随着工匠们观念的转变,原本大明的法令制度也无法适应工业区的情况了。刘永曾和李文兵多次找徐晨商议,才确立了“财富归生产者”这一法律制定的原则,随后为工业区制定了新的法令制度。
此时,刘永陷入了沉思,他越想越觉得这正契合徐晨所说的工业社会。于是,他举手问道:“全新的工业社会什么时候会出现呢?”
徐晨看着刘永回答道:“如果简单来说,我们的几个工业区已经可以算是步入了工业世界。但如果要让我们现在占据的整个地盘都进入工业社会,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社会分工,提升生产力,让整个社会的生产都卷入工业化的浪潮中,甚至让农业也成为工业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商品市场。”
徐晨的话,在众人心中种下了一颗关于工业化未来的种子,大家虽然还有许多疑问,但都对那个即将到来的全新世界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这点我们已经在做了,在我们大同社的组织下,农业生产的粮食成为了工匠的口粮,棉花,麻,各种经济作物也成为作坊的原材料,同时我们大同社的作坊生产出铁制农家提升农业的效率,生产水泥,砖头成为水渠,水库的建筑材料,这就是农业成为了工业的商品生产,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以提升生产力的方式瓦解那些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可以说我们大同社这几年就是以工业化在瓦解小农经济,我等还要努力5-10年才能看到一个由工业主导的世界,那将会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96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