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岳和声的极限施压
三边总督岳和声正坐在总督府的大堂之上,眉头紧锁,眼神忧虑地看着摆在案几上各县送来的灾情文书。大堂内气氛压抑,只听得见窗外偶尔吹过的风声和文书纸张被吹动的沙沙声。
这时候,一个文吏匆匆走进大堂,单膝跪地,拱手道:“督堂大人,刘参政回来了。”
岳和声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期待,连忙说道:“快请!”
不一会儿,刘南卿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大堂。只见他衣衫略显凌乱,脸上满是疲惫与风尘,双眼布满血丝,显然是一路奔波,未曾好好休息。
岳和声赶忙起身相迎,关切地问道:“西安各县灾情如何?”
刘南卿苦着脸,叹了口气,说道:“督堂大人,此次灾情极为严重。狂风骤起,那成片的麦子被吹得东倒西歪,大片麦田倒伏在地。紧接着又是一场暴雨,麦田被雨水浸泡许久。今年的小麦,减产一半以上已成定局。”
岳和声的脸色瞬间变得十分难看,他握紧拳头,焦急地问道:“那土豆、红薯这些作物呢?”
刘南卿无奈地摇了摇头,继续说道:“虽说土豆、红薯这些作物不怕狂风,可在后续的雨水浸泡当中,也有很多烂根的情况。为了不让这些粮食腐败,西安各地的磨房已经日以继夜地在研磨粮食,即便如此,能保住一半的粮食产能已经是万幸了。”
岳和声听完,满脸苦涩,他缓缓坐回椅子上,喃喃自语道:“粮食减产一半,这意味着关中又会有上百万百姓沦为流民,饿肚子啊。如此一来,关中叛逆的势力又会得到增长,这可如何是好……”
沉默片刻后,岳和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绝,说道:“本官打算秋收之后和大同贼寇决战,景明以为如何?”
刘南卿一听,大惊失色,连忙上前一步,拱手道:“都堂,万万不可!关中的军事力量仍不如大同贼寇,贸然出战,恐招致大败。”
刘南卿着急道:“都堂,大同贼寇的战斗力在将门家丁之上。而总督府训练的士兵,虽说有军饷,武器装备也稍微好一点,战斗力在普通的军户之上,但依旧不如家丁。
大同贼寇的战斗力在我军的3 - 4倍之上。现在大同贼寇有6旅士兵近五万人,我军要有20万士兵才能勉强打成平手。”
岳和声微微点头,其实这些情况他也有所了解。他曾询问过那些被赎回来的军官,这些人个个都说要和大同贼寇对战,没有五倍以上的兵力,是万万难以战胜的,显然他们已经被大同贼寇的凶猛吓破了胆,已经不敢和大同贼寇野战了。
岳和声面露难色,说道:“今年以来,天子已经下了三道圣旨,询问某何时与大同贼寇决战,虽然都被本官以交换战俘为由搪塞过去了。但8月开始,西南的胜利和山西的胜利,给了陛下巨大的信心,8月中旬开始,陛下又给某连下了三道圣旨询问,天子已经没有多少耐心了。”
岳和声说着,重重地叹了口气,他这个三边总督如今压力巨大。大同贼寇的实力增长得越来越快,时间拖延得越久,好像对大同贼寇越有利。
偏偏关中这里天灾人祸不断,朝廷还有一个没有多少耐心的少年天子在催促他。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他心里甚至想博一把,如果胜了,关中吞并了大同社的那些资产,那什么事情都解决了。
刘南卿看出了岳和声的心思,连忙说道:“都堂,大同贼寇的实力已经不是三镇能镇压的了,最起码要加上太原镇、大同镇的兵力,朝廷用五镇力量才有可能击败大同贼寇。”
岳和声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五镇总督,景明你真敢想。朝廷大半的军事力量集中在一个人手中,这在大明200多年的历史当中还是从未有过的事情,恐怕难以实现啊。”
刘南卿也觉得自己的提议有些不切实际,于是略微思索了一下,说道:“兵力不能增加,那就要想办法增加武器装备。现在关中的局势就是大炮胜小炮,火枪胜刀剑,要是有10万火枪兵或许能和大同贼寇一战。”
听到这话,岳和声只能露出一个难看的笑容,长安城也有一个制造火枪、火炮的火器作坊被重民社接管,秀子营手中的火枪火炮大部分都是这个作坊生产的。但这个作坊生产效率太低了,一年也不过生产了3000多支火枪,十几门虎尊小炮。
当然关中也有其他的铁器作坊也能打造火枪,小型的火炮。但造价却极其昂贵,一支火枪要30两银,虎尊要350两,一门300斤重的小炮要1200两纹银。如果按照这个价格来装备大军,光10万支火枪就要300万两文银,三边总督府根本装备不起。
三边将门即便已经被大同贼寇的火枪火炮教训了一顿,但面对如此高昂的价格,他们也只是购买了少量的火枪装备自己的家丁。
当然使用火枪的成本高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火药铅弹,这些成本就不低。最重要的是火枪的枪管还是一件消耗品,在保养得好的情况下,打个三五百发就会报废,而如果是在激烈的战场上使用,可能一场战争就能报废一支火枪,打一场战争损失30多两银子,他们情愿拿人命去拼,最起码在大明人命不值这30两银子。
铠甲一样昂贵,但这玩意儿能做传家宝啊,一甲传三代那都是可以的,大家还能承受这个价格。
刀枪剑戟虽然也有可能在一场大战中断裂,但这玩意儿你加点钱,让铁匠回收锻造一下可以继续使用的,不像火枪报废了,那就真报废了,火枪这种价格昂贵的消耗品实在不适合大明这些叫花子一样的军队使用,所以即便是现在,关中也只有秀子营这一支纯火器的军队。
岳和声思索了片刻,然后说道:“景明,带某去看看火器作坊,本官也正好想看看火枪是如何打造的。”
刘南卿拱手道:“正好,贺兄也想要某运输3000支枪管去山西行省,太原镇火枪的质量太差了,也就是火药勉强能用。”
于是岳和声和刘南卿带着几名随从,朝着火器作坊走去。
长安城内,火器作坊。
里面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当当当当”,无数铁匠手中的铁锤有节奏地敲打着,火星四溅,铁花飞舞。
岳和声身着一袭青衫,头戴方巾,背着手在作坊内缓缓踱步。他眉头紧锁,神情凝重,拿起一支刚刚成型的枪管,放在手中仔细掂量,又凑近仔细端详,口中喃喃道:“比我大明鸟铳要厚很多。”
站在一旁的刘南卿他微微点头道:“都堂,火枪想要威力大,能在五十步内破重甲,弹丸就必须要重,这样就要填装更多的火药,枪管自然就要更厚。咱们大明的鸟枪,说是枪,实则只能打打鸟罢了。在战场上,莫说是铁甲,就连皮甲都很难打穿。”
岳和声长叹一口气,心中满是无奈。他深知刘南卿这还是往好听了说,大明的鸟枪何止不能用于战斗,简直就是个“祸害”。全大明就没有一个将军愿意装备这种武器。
按照兵部制定的鸟枪购买价格,二两银子一支,这价格,纯算铁料费,不算任何一点工本费。那工匠为了为了减少自己的损失,对于鸟枪的枪管自然是能打多薄就打多薄,能用差的铁料就不用好的精料。
结果鸟枪一只只看上去又长又唬人,但只要一开枪,就直接炸膛,不知道伤了多少士兵。而兵部的那些老爷们,才不会管这些,反正武器是发下去了,士兵们用不好,那就是他们的问题。
下面的士兵们吃了几次亏后,很快就逐步放弃了鸟枪。所以大明的军队逐渐从半火器的部队退化成了冷兵器时代的模样。
甚至于到了现在,好的火枪、火炮都需要从外界进口。大明最好的火枪是密鲁统,从西域传过来的,一支要35两银子;最好的大炮是葡萄牙人卖过来的红衣大炮,一门要五千两银子(具体数字我也不太记得,好像看到一本书上说过是5000两一门)。
此时,作坊里的铁匠们正熟练地打造着火枪。他们先取一块铁条,放在巨大的铁砧上,抡起铁锤,一下又一下地用力敲打,铁条在锤击下逐渐变成薄片。接着,他们把这些薄片卷在一根圆柱上,动作娴熟而精准。随后,再取一条锤成细长条的铁片,两边都专门锤薄,小心翼翼地把这条铁片缠绕在最初制成的圆管上,让捶薄的两边互相重叠,最后把这边缘再用熔炼法融合在一起。
岳和声饶有兴致地看着这一系列工序,刘南卿在一旁解释道:“岳都堂,您看,因为一支枪管是内外两层,内壁的焊缝是纵向的,而外层的焊接则是横向的,所以这种枪管非常结实。”
岳和声微微点头,但随即又皱起了眉头:“如此结实倒是好事,可这工序如此繁杂,耗费的时间必然不少吧?”
刘南卿苦笑着说:“都堂说得没错。敲出一根这样的枪管极其费工时,差不多需要一个铁匠两天的时间。而且这还没完,想要火枪的精度更高,还要在火枪内部刻膛线,这几乎只有经验最丰富的铁匠才能做到这道工序,花费的时间也是极其多。”
岳和声看着作坊里几百工匠忙碌的身影,心中愈发忧虑。看了半天,几百工匠才组装出5支火枪。他忍不住疑惑地问道:“长安城是整个关中铁匠最多,技术最好的地区,但就目前这制造速度,制造的火枪、火炮能不能满足军队的需求?延安府虽然是朝廷的军事作坊,但大同贼寇为什么能武装出几万全火器军队?”
刘南卿沉思片刻,拱手说道:“都堂有所不知,大同贼寇据说有新式的器械,叫车床,能在很短的时间弄出一根合格的枪管。但这是他们的核心机密,外界难以知道他们的技术。”
岳和声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车床?从未听闻过此物,竟有如此神奇?”
刘南卿接着说:“还有就是大同贼寇有钱,他们有大量的渠道向外界购买火枪、火炮。现在肤施城据说有十几家打造火枪的作坊,日夜不停地赶工,据说光肤施一城每年能制造的火枪就超过了3万支。。”
岳和声听后,无言以对。其实长安城有几十上百家炼铁作坊,若真动员他们打造火枪,扩张几倍的产能也不是不可能。但还是那句话,他没钱。
三边总督看似位高权重,但责任也非常重,光山边的防线就有几千里,绵延的长城防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缮和驻守,无数的武器装备和粮草被源源不断地运往边关,三边每年光是这些必须的开支就是上百万两银子。
总督府麾下还养着十万军队,这十万将士是保卫三边的中坚力量,为了让让他们有足够的战斗力,就不能像那些形同虚设的军户一样,连基本的粮饷都不发。
这些士兵们的吃喝拉撒全由总督府负责,每个月每人一两的军饷看似不多,十万大军一年下来就是一百二十万两白银。
刘南卿道:“今年若不是西安府的厘金有一百万两,总督府连这十万大军都养不起啊。”
“都堂,如今朝廷有意与外敌决战,您就必须下定决心改革田赋了,否则连士兵都养不起,何谈打仗。”
因为秋收未到,税改还没开始,但舆论宣传已经开始了,岳和生也向朝廷上报了此事,但大明朝廷哪里敢做这样大的动作,这种改革太大了,哪怕崇祯天子也只给他回复了三个字,知道了。
至于怎么做,那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能收到税,你就是朝廷的功臣,收不到税,那朝廷只能卸磨杀驴。
但这对岳和声已经足够了,这两个多月来,重民社在整个关中地区。他们四处宣传大同社的摊丁入亩的政策,主张学习大同社收取三成的税负,而后其他的税负和徭役一律不收。消息一经传出,整个关中地区就像炸开了锅一样。
关中大部分的农户生活困苦,许多人根本没有自己的田地,只能佃种地主的土地。那租金本就高得离谱,高达五成,就算是西安府在重民社的支持下,租金降到了三到四成左右,但如果再收取三成的税,这些佃户们根本就活不下去。然而,这些佃户们地位低下,他们的声音根本传导不到上面去,只能在私下里唉声叹气,默默承受着生活的重压。
而那些地主士绅们同样不愿意交三成的税。在关中这片土地上,谁家士绅没有个几千上万亩的土地,秦王府更是拥有几十万亩土地,如果把他家诡寄的土地算上,上百万亩都不止。一旦收取三成的税,那就相当于要交三四十万石粮食。这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不能接受。
岳和声这是想把天刮得三尺高啊,他也配收这么多税!
岳和声什么玩意,客气点称呼他一声都堂,不客气的话,他也不过是个酷吏!
士绅们面对有枪有炮,已经反叛朝廷、心狠手辣的大同社无可奈何,可对于岳和声,他们却觉得自己有反抗的底气。
重民社传出这个消息之后,整个关中地区都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振兴社以佃户之名,在报纸上详细地算了一笔账。佃户们辛苦种一年的粮食,交完租金再交三成的税,最后将什么也得不到。重民社欺世盗名,名为重民社,实则残民害民。
这篇文章一经刊登,立刻引起了广大百姓的共鸣,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纷纷。
重民社自然不甘示弱,他们也开始在各种场合宣传收三成税的好处。他们计算得出,收三成税之后,陕西巡抚能得到上千万石粮食。“有了这些粮食,我们就可以赈济灾民,让那些在饥饿中挣扎的百姓有饭吃;可以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可以抗击旱灾,让土地不再干裂;还可以平定贼寇,让百姓们有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总之,只要大家苦个几年,就可以解决关中所有的苦难。”重民社的成员们声嘶力竭地宣传着。
然而,大部分关中的百姓并不认可重民社的说法。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困境,担心交了税之后自己的生活无法维持。
只有那些有几十亩到上百亩土地的小地主,他们平日里没办法逃避朝廷的各种税负和徭役,生活也并不轻松。如果只收三成税,对他们来说反而是减轻了负担,所以他们对这项政策表示支持。
当然所谓的摊丁入亩政策不过是岳和声和刘南卿的掩护,他们也知道在没有均田的基础上,这个政策根本实行不下去。他们不过就是想借着这个政策之名,想再从大户手中搜刮出两三百万石的粮食,满足扩张军事的需求。
先说一个上千万石根本不是现实的数字,再说两三百万石,这样大户的抵抗之心就会小很多。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95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