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金圣叹服气与重民社再建根基
大同八年(公元 1632年)7月 12日晚,雅轩客栈。
张溥等人丧气而归,初战既败,让所有人都有一股颓废之感。
扬州第一评论家金圣叹道:“天如兄,你们这次论战就出错了题目了,要论证大同社死板僵硬,做事极端,与民争利还有胜利之机。”
“但偏偏要为士绅正名,这就以卵击石了,大同社对地主士绅的清洗是全方位的,他们不但杀人还诛心。
在扬州城有专门的地主博物馆,馆内有大量地主放高利贷的的契约,奴仆契约,还有大量地主私刑刑具,难以计数的地主犯下的案件,尤为觉得是大同社独创一种素描画技,能够写实的还原当时的场景,素描画内容是残暴让人不能直视。”
张采叹息道:“却是我等大意了。”
金圣叹,原名金采,字若采,他自幼聪明好学,极具天赋,展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卓越才华,即便是在江南也是少年天才。
但少年成名让其桀骜不驯,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常因行为不羁、答卷怪异而未能顺遂,他有时会在试卷上嬉笑怒骂,故意违背常规的考试要求。
少年成名本就是一重罪,考官最喜欢压这种人,科举这样重大的事情还敢如此怪异,不罢黜你罢谁,所以他在科举道路上颇为坎坷,今年26岁依旧是个秀才。
但即便如此他依旧是我行我素,嬉笑怒骂,经常写文章评议时事。尤其是大同社掀起来办报社的风潮之后,快速的传到了江南,金圣叹当即就成立了明镜报。
他在明镜报上评点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水浒传》《西厢记》《史记》等,他的评点突破了传统的文学批评模式,不仅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还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提出了许多新颖而深刻的见解,受到读书人的欢迎。
当然他桀骜的性格自然不会满足评论文学作品,朝堂时事才是他重点评论对象。
北方的半壁江山都被大同社夺取了,先帝也被大同社俘虏了。
结果朝廷的资政会议,开了半年多还是吵吵闹闹,各省的资政不肯放弃一丝利益。被他讽刺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迟早会和先帝在五国城相会。
乡勇造成金陵动乱的时,他一篇寇不像寇,官不像官的评论文章,用一江之隔的大同军和明军做对比,最终得出结论,朝廷的军队土匪还要土匪,反而被称之为贼寇的大同军,军纪严明,堪称王者之师。
这篇文章轰动了整个江南,但也彻底惹怒了南明朝廷,直接派人把金圣叹抓起来,把他的报馆也给封了,多亏了他哥哥金昌上下打底,加上金圣叹在江南也有点影响力,南明朝廷不可能真把他杀了,把他关了半个月之后就放了他。
但这次被关押并没有让金圣叹蛰伏下来,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他直接跑到扬州城,再一次办起了明镜报。
这次他骂南明朝廷骂的更加激烈了,侯恂被骂屠夫首辅,祖大寿被骂逃跑将军,郑芝龙被骂海盗将军,南明朝廷的上下都被他骂成了衣冠禽兽,算是很很发泄了一番,因为骂的太过瘾了,他的明镜报在扬州自然极其受欢迎。
当然只骂大明朝廷,那就愧对他桀骜不驯的名声,他骂大明朝廷之后出了恶气,又看不惯大同社的政策,开始骂大同社了,最开始骂的就是大同社的食盐官营和各种官营作坊,说大同社如同饕餮一般,不可放过一丝利益,大同社不如改名叫大宋社。
但大同社根本不在意金圣叹的说法,大同社这本就是学习大宋的策略,只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可。
金圣叹眼看着这样骂大同社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他就干脆换了一个做法,深入扬州的作坊和农村,一连报道出十几个管事压榨工匠,官吏借抽水机欺压农户之事。
而大同社看到他的报道之后,没有警告他,也没有把他抓起来,而是调查了这些管事和官吏,确定罪责后,直接把他们抓起来。
金圣叹这才服气,大同社虽然不完美,也有贪官污吏,而且管的也非常严,管天,管地,管吃喝,让他感觉到非常不自由。
大同社喜欢开作坊与民争利,尤其是他看不惯大同社的,他们喜欢把躺着收地租的称之为食利者,但整个扬州城只要是能躺着赚钱的行业,必定会被大同社垄断,这样的双标让他鄙视。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大同社大气,能干实事,他们来到扬州城不到一年时间,扬州的流民乞丐没了,帮派恶霸也没了,农户有田种,工匠有差事,说现在的扬州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点也不为过,比起南明朝堂的那些禽兽之辈好上太多了。
雷士俊跟着说道:“昨日我等应该和天如公说明此事的,要不然天如公也不至于有今日之败。”
四周的读书人也为张溥他们惋惜。留在江北的这些读书人对大同社的感官也是极其复杂的,他们既看不惯南明朝堂贪腐成风,无能之辈占据高位,贤士流落市井,军官和土匪一般。
但不代表他们喜欢大同社,光他们清洗地主自身的行为就让他们不喜,同时扬州这里管的也严,扬州的妓院被关了,花船全部被取代了,就让他们不满,甚至他们每日的食物都要被限制,现在整个扬州不限制的食物只有咸鱼干了。
尤其是让他们失望的是大同社虽然号称尊重读书人,但要投靠大同社的读书人却先要下三个月的地,又或者是去作坊做三个月的工,去海上打三个月的鱼,总之是要他们做一些下等人做的事情才会接纳他们。
而即便是完成考核,接纳他们,也是给他们一些小吏的差事,根本不管他们是秀才举人,乃至于进士。以至于想投靠大同社的读书人都很不服气,不说让他们一上来当县令知府,但也不至于当没有品级的吏。
但偏偏大同社振振有词,我们官吏不分,你们真有才能,自然可以一步步晋升上来,如果你们自认为竞争不过那些童生秀才,那就不要过来丢人现眼。
大同社其实更加欢迎那些和地主士绅牵连少的童生秀才。更关键的是到了江南之地之后真不缺读书人,更不缺人才,江南尤其是扬州这样的富裕之地,当地的青壮都或多或少识文认字。
大同社又不需要什么经天纬地之才,只要能读懂他们的文书,按照条例行事,能组织起百姓修水利,耕作就可以。
大同社需要的是几十万能做事情的吏员,而不是几千高高在上的老爷,所以扬州被大同社雇佣的管事,官吏淘汰率非常高,基本上要淘汰9个才能留下一个。江南的读书人功名越高,越不肯俯首做事,他们自然也很难融入大同社当中。
现在扬州的官吏,有七成多是童身出生,两成多是秀才出身,而这些人大部分也是穷苦出身,非常务实。知道功名不能让他们填饱肚子,但差事可以,所以他们在乎俸禄工钱,至于读书人的体面,人家大同社的人都能做这些事情,他们有什么不能干。
于是在扬州城出现了读书人看来是倒反天罡之事,大量的童生秀才成为了大同社之人,而举人进士大同社不屑一顾。
他们只能开作坊办报纸,写评论,写小说,到处抨击大同社的政策,努力抓那些童生,秀才出身的官吏错误,半年时间就被他们挖出了几百贪官污吏,也算是狠狠的为他们出了一口恶气。
当然他们的到来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江南发达的小说产业反而转移到扬州了,养活了这些逃到扬州来的读书人,扬州的报纸行业更是蓬勃发展,大大小小有几十家报刊,虽然大部分的报刊都处于垂死挣扎的阶段,但是还是有很多读书人挤进这个行业当中。
张采叹息道:“早知道大同社有准备,某就和论他们惩戒圣人家族之事了。”
金圣叹吃惊道:“万万不可,圣人家族之事臭不可闻,你不论战还好,如果闹得天下皆知,我等读书人这脸面无光。”
说完金圣叹让客栈的伙计,找来6月份的大同报合集,而后翻开给张溥他们看,上面头版头条就有几个大字,打倒孔家庙,救护孔夫子,评论了孔家背离圣人的各种行径不说,还暗戳戳的讽刺现在的圣人家族可能并不是当年孔子的血脉,当然这种学术上的批评,并不能让张溥动容,几千年来孔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但最关键的是接下来几天的报纸,上面刊登满了孔家在曲阜做的恶事,一桩桩,一件件全部记录在大同报送,加起来有数以百计,说孔家人恶贯满盈一点都不为过。
虽然大明其他的士绅做了和孔家差不多的事情,但有些事情是不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
孔家是读书人的脸面,面子是不能沾灰的,而现在孔家做的事情哪里算是沾灰,这简直是被大同社丢在臭水沟中洗脸,臭不可闻。
张采看到这些大同报上的事迹颤颤巍巍道:“他们怎么敢!”
也不知道他是在说孔家人敢做出这种十恶不赦之事,还是说大同社怎么敢曝光这件事情。
现场一片沉默,这些读书人也经历了像刚才一样的冲击,道心都差点破碎了,花了好几个月时间才恢复过来,他们不得不承认圣人家族和普通的地主士绅没有区别。
张溥道暗叹,又失去了一个制衡大同社的筹码,而后他对众人行礼道:“我等会总结得失,等去中原见到徐晨定不会像今日这般。”
金圣叹道:“某愿意跟着天如兄去中原,看看中原洪灾是不是像大同报宣传的那样已经开始在恢复生产,同时也想看看徐晨到底是何等的英雄豪杰,一介读书人几年时间造反就能夺取半壁天下,说他是当世第一豪杰也不为过,不看看这样的豪杰平生枉然。”
话分两头,在扬州城一个小茶馆内,罗伟和高登再次相见,两人都极其激动,尤其是高登,他都以为罗伟已经被关中士绅杀害了。
罗伟道:“凌云,不要再待在那腐朽的江南,回来吧,北方才是天下的未来,北方的广大天地大,才是有作为之地。”
高登苦笑道:“我们重民社的根基是士绅,但他们烂泥扶不上墙,杀害了景明,害死了明睿,他们不能依靠,我重民社又能依靠谁,农户吗,我们能比的过抗旱会吗?
现在他们光会员就有几百万,有钱有人,几百两银子的抽水机,他们一次就弄几千台,你说农户会相信我们还是相信他们,根基都没有了,重民社如何立足,被大同社吸纳都是最好的事,更有可能的是我重民社逐渐消亡。”
罗伟笑道:“经历了关中之事,我自然知道士绅不可靠,而且现在的北方已经没有地主士绅了。但这却不代表北方只有农户和工匠,北方还有大量的作坊主。”
“去年光关中商税就有2000多万两,那些作坊主的产值一年就有一个多亿,整个北方作坊生产的财富应该超过四五亿两,如果按照太平时节的粮价,这已经是接近天下所有的地租了,而且在大同社的支持下,整个北方的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他们生产的财富也越来越多,他们取代当初的地主士绅是必然之事。但他们却没有会社来维护他们的利益,以后他们的利益由我们重民社来维护,如此我重民社的根基不就再次建立了。”
但高登皱着眉头道:“作坊主也非善类。”
他在延安府见过关中的作坊主,在大同社的压制下,他们还能老老实实的做个人。
但他也看过江南的作坊主,那是真不把人当人看,他们不但把人当成工具看,更加当成奴隶看,甚至不愿意付工钱,就他在江南看到的情况,作坊主的恶毒甚至超越了地主士绅。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81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