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痕语者 > 第66章 南风不过境

第66章 南风不过境


清晨五点五十五分,技术支援车停靠在城南数据中继站外,引擎低鸣,像是在压抑某种即将爆发的躁动。

车内,董岚盯着屏幕上跳动的信号波形,眉头紧锁。

那串微弱却持续不断的加密数据包,正从缅北边境一座废弃庙宇发出——坐标与许照山早年修行地完全重合。

“信号源稳定,频率特殊。”她手指快速敲击键盘,调出频谱分析图,“这不是普通通讯,更像是某种周期性唤醒机制……像在‘召唤’什么。”

苏晚坐在副驾,膝上摊开一本泛黄的《江城民俗志》复印件,指尖轻轻摩挲着其中一页插图。

她将卫星地图叠加在古籍图像上,瞳孔骤然一缩。

“不对……”她低声说,“那庙前的广场,最近被人改过。”

画面放大。

原本荒芜的空地,此刻被划出九圈同心圆,每圈间隔七步,外围插着十二根残破木桩,顶端悬挂褪色红绸。

布局诡异而规整。

“这是‘渡魂图’。”苏晚声音压得极低,仿佛怕惊动什么,“《灯语口诀》里记载的最高仪式阵法,只在‘灯奴’交接夜启用。他们……要重启仪式了。”

董岚猛地抬头:“什么时候?”

“按口诀推算,”苏晚翻动笔记,“需月缺、风止、血祭——最近一次,就是今晚子时。”

车里陷入死寂。只有仪器滴答作响,像倒计时的钟摆。

与此同时,三百公里外的边境小镇,晨雾尚未散尽。

上午十一点零八分,一辆破旧中巴驶入镇口。

车门打开,宋昭戴着黑框眼镜,背着相机包,胸前挂着民俗研究所的临时证件。

他扶了扶帽檐,目光扫过街角蹲守的闲汉、巷口张贴的缉私公告,以及那些看似寻常却眼神警觉的“货代”身影。

苏晚紧跟其后,一袭素色长裙,提着装满古籍资料的帆布包,神情恬静如寻常学者。

但她的右手始终藏在袖中,握着一枚微型录音笔——那是她从图书馆报废设备里拆解重装的监听装置。

“记住,”宋昭低声,“我们是来采风的,不是办案的。一旦暴露身份,阿强就完了。”

苏晚点头,眼神却未动摇。她知道,这一步踏出,再无退路。

镇子西侧,货运集散点。

阿强骑着电动车驶入院内,脸上堆笑,手里拎着两瓶白酒。

“老规矩,给‘黑蛇’哥带的。”他熟络地拍上一个纹身大汉的肩,“这周货准备好了吧?冷链车走哪条道?”

对方眯眼打量他片刻,才嗤笑一声:“新人胆子不小。敢问这么多?”

“我只负责对接人。”阿强咧嘴,露出一口黄牙,“再说了,上次夹层藏的那个娃,不也平安送到了?”

空气微微一滞。

片刻后,大汉递来一张皱巴巴的手绘图:一条蜿蜒山道,标记着“三岔沟”“断龙崖”“哑泉口”,最终指向国境线外一处代号“红莲庙”的地点。

“周五晚十点出发。”大汉低声道,“记住,车底有暗格,温度恒定四度。人进去,别出声,别动,否则……冻死都算轻的。”

阿强收下图纸,强忍心头震颤。

他知道,那些“货物”,是被拐卖的少年,是“灯奴”计划的新祭品。

中午十二点四十九分,村中老茶馆。

阳光斜照进斑驳的窗棂,茶香混着陈年木腐味弥漫。

宋昭正翻阅一本手抄《渔灯会源流考》,苏晚在一旁记录口述资料。

忽然,门帘被人缓缓掀开。

一位佝偻老妇拄着竹杖走入,灰白发髻用红绳缠紧,脖颈挂着一枚铜铃,铃身刻满细密符文。

林素娥。

宋昭抬眼,心跳微顿。

他在档案照片中见过这张脸——二十年前渔灯会最后一批舞者之一,许照山的同门师妹。

老人径直走到他面前,浑浊的眼珠盯着他看了许久,忽然伸手,将一枚铜铃塞进他掌心。

冰凉的金属触感让他指尖一颤。

“许照山师承已断。”她声音沙哑如风刮枯叶,“但铃声未绝。若闻三响不灭,便是新灯头立。”

宋昭握紧铜铃,低问:“灯头是谁?”

林素娥却不答,只缓缓后退一步,眼神空茫望向远方:“南风不过境,北火不回头……你若去,便别想全身而退。”

话音落,她转身离去,铃声渐远,竟与屋外风声形成奇异共振,仿佛某种古老咒语正在苏醒。

茶馆内,寂静如渊。

苏晚轻轻握住宋昭的手腕,感受到他脉搏的加速。

“她是在警告我们。”苏晚低语,“也是在提醒——仪式已经开始倒计时。”

宋昭低头看着掌中铜铃,铃身纹路竟与《灯语口诀》残页上的“引魂符”惊人相似。

他忽然想起父亲遗物中那张烧焦的照片——背景里,也有这样一尊铃。

“他们不只是在运送人。”他缓缓起身,目光沉冷,“他们在传递某种‘信标’。而这铃……是钥匙。”

远处,山风骤起,吹动庙宇残檐上的红绸。

一场跨越生死的仪式,正悄然拉开序幕。

下午四点二十三分,城南数据中继站的改装实验室里,空气凝滞如铅。

董岚的指尖在示波器与信号发生器间飞速穿梭,耳机中反复播放着从缅北传来的那段诡异音频——低沉、断续,像是某种经文诵念,又夹杂着金属摩擦的尖鸣。

她已将其频谱拆解至毫秒级,最终锁定在432.7Hz这个非标准频率上,它不属于任何已知通信波段,却能穿透边境山脉的地质层,形成稳定的共振传导。

“这不是为了传递信息。”她猛然摘下耳机,声音沙哑,“这是在激活什么。”

她调出《渔灯会源流考》的电子扫描件,对照古籍中“灯门经”的记载:“以声引魂,以火通冥……三响开灯门,九转渡灯奴。”瞳孔骤缩:“他们用特定频率的声波作为‘钥匙’,开启仪式节点——就像生物识别的声纹验证。”

她迅速组装出一枚微型装置:银灰色圆片,直径不足三厘米,内置反向谐振芯片与脉冲干扰模块。

通电后,表面泛起幽蓝微光,像是一枚沉睡的符咒。

“反制***。”她将它轻轻嵌入宋昭带来的铜铃内部。

铃壁被悄然掏空一层,恰好容纳设备,外观看不出丝毫破绽。

“启动后可发射反向波,短暂阻断‘灯门经’的共振效应,持续时间约90秒。但只能用一次。”

宋昭凝视着那枚被改造的铜铃,指尖抚过铃身刻痕。

那纹路与父亲遗物照片中的残影完全吻合——他忽然意识到,这不仅是信物,更是认证凭证。

唯有持有真铃者,才能接近主灯座,才能被系统识别为“仪式参与者”。

“阿强能送进去吗?”他问,声音低得几乎被仪器噪音吞没。

“今晚六点,庙会筹备组会接收供品。”董岚递过密封袋,“铃铛已做防水防震处理,触发机制由你远程控制。一旦发现异常声波升高,立刻启动。”

与此同时,镇西货运点。

阿强蹲在电动车旁擦拭车胎,手心全是冷汗。

他刚把一箱“祭品香烛”交给庙会执事,其中就藏着那枚伪装成法器的铜铃。

对方接过时,目光在他脸上停留了两秒,嘴角扯出一丝意味不明的笑。

“你师父许照山,”那人忽然说,“当年也是从送供开始的。”

阿强心头一震,强作镇定地点头:“我……听前辈们讲过。”

“可惜啊。”那人轻叹,“他不该听那三声铃。”

话音落,转身离去,留下阿强僵在原地,背后冷汗浸透衣衫。

他终于明白——自己不是第一个被拉入这链条的“替身”。

夜幕降临,山风渐紧。

晚上八点零七分,红外无人机传回实时画面:废弃庙宇内灯火通明,地面九圈同心圆被红烛勾勒得宛如血环。

数十名孩童被蒙眼带入阵心,身穿统一赤色短袍,颈挂铜片,静默如偶。

他们脚踝皆有陈旧伤痕——是长期束缚的印记。

宋昭站在山脊高处,望远镜压在眼眶,指节因握力过猛而发白。

苏晚站在他身后,手中紧攥着一份从民国档案中复原的《灯语破译表》,纸上赫然写着:“灯头立,则旧魂灭;新火燃,则旧名消。”

“他们在抹除他们的身份。”她声音微颤,“不是贩卖,是……献祭。”

宋昭没有回答。

他只觉颅内隐隐刺痛——那是“真相之眼”在躁动,仿佛有无数画面在脑中冲撞,却始终无法聚焦。

他闭上眼,父亲倒在血泊中的最后一瞥,与此刻庙中摇曳的烛火,在意识深处重叠。

而是一道百年未闭的地狱之门。

山风呼啸,吹不散庙顶残檐上飘荡的红绸。

那铃,已在供案之上。

那火,将燃未燃。

那门,正待开启。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484/5044957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