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杨米尔斯方程
第366章 杨-米尔斯方程
微型磁笼诞生的欢呼声仍在回荡,但一股更凝重的气氛却在洛珞和李卫国之间弥漫开来。
嗯~主要是洛珞。
其实按李卫国的意思,这个时候可以适当庆祝一下了,毕竟摆在他们面前的两道大山,已经成功挪走了一座。
不过对洛珞来说,他面前的可不止这两座,而是四座……甚至更多来着。
至于磁场的微型化极限的挑战,对他来说更是连一道完整的难题都算不上。
如果这是在拍戏的剧组也就算了,他也不会吝啬经费和那么点时间,拂了大家的兴致,开个庆功宴也没什么关系,毕竟也是个阶段性的胜利。
奈何这是国家级的科研项目……磁场的的囚笼不过是其中一环,即便整个磁场问题都解决了,他还得抓紧赶赴合肥,去碰撞那难度最大的激光点火问题呢。
要知道,距离他的任务发布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距离夸父工程立项也过去了大半年了,但他们现在还远没有完成前期的验证工作。
于公于私,时间都有些紧张了。
所以庆祝的香槟甚至都还没开启,核心问题便如约而至,冰冷地横亘在他们面前——那个精巧、强大的磁场在释放其伟力的同时,也在无情地干扰着周围的一切。
对于一个项目来说,将帅的气质会干扰下面的主管,甚至连来着影响那些新工作的科研人员。
而洛珞的搞研究的特点就是雷厉风行的实干派,连带着现在整个沪上基地,也都是如此。
“洛总,多物理场集成测试的数据……很糟糕。”
李卫国盯着全息大屏上新加载的数据瀑布,声音干涩。
屏幕上,原本代表激光束流路径的莹白光线,在接近微型磁体区域时,出现了肉眼可见的、细密如蛛网般的扭曲。
旁边代表局部温度的曲线则在不起眼的角落悄然爬升。
“边缘磁漏超预期27%,杂散场扭曲了周边激光通道至少0.7毫弧,耦合区域温度监测点……超标了。”
仅仅一个模拟磁压缩启动信号,就造成了如此显著的干扰。
这如同在一个精密的交响乐团中,安放了一台不受控制的工业电锯,磁体越是强大高效,它的“噪声”就越是刺耳致命。
对于他们的验证工作来说,磁漏不仅干扰激光的精准传输路径,还在邻近区域感应出难以捉摸的涡流,转化为无法忽视的热量积聚——热失控的引信已被点燃。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即便聚变堆能承受那高强度的辐照,甚至以年为单位也没关系,但结果也会是热失控。
更棘手的是,这种干扰不是静态的。
当磁体加载、磁场动态变化时,磁漏的形态、强度、热效应都在剧烈波动,像一个拥有无数触手的、活着的混沌系统。
现有的经验模型和简单屏蔽设计,在此刻显得苍白无力。
洛珞凝望着那些扭曲的光路和跳跃的温度点,眼神有些深邃。
“老李,把星火中心关于磁流耦合、热流固耦合模型的接口协议和数据全调出来,最高权限。”
洛珞的声音沉静得近乎冰冷:
“还有前42次磁体测试的所有边缘磁场监测数据,一个比特都不要少,通知星火超算中心,我要一个全新的计算平台任务——命名为场域囚牢。”
这一次他依旧不打算动用那几百积分,不过好在他还有平替……项目组专有的超算中心。
虽然算力比不上【流形重构】……也别比了,就不是一个维度层级的东西。
然而即便它算的又慢,验证的过程还复杂,这次发布新的计算任务还需要专门再设计一套程序,也只能验证对错,别想着让它帮你把数据自动修正,但……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总归比没有强。
更何况他们目前面对的问题,用超算也就够了。
剩下的……
“是!”
李卫国立刻下令,整个中心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洛珞则转身走向他的临时“推演室”,按照指挥中心那个给他临时搭建的。
电脑能解决的只有那些,剩下的……就得靠人脑了。
巨大的白板早已擦净,他拿起马克笔,动作没有丝毫犹豫,一串流利而艰深的符号瞬间布满了冰冷的钛合金壁面。
推导的核心逻辑跃然于白板之上:
物理矛盾的核心:磁漏的本质是超高场强被“强行”约束在极小空间导致的自然溢出。
杂散磁场B_stray服从麦克斯韦方程组:
× B_stray =μ J
· B_stray = 0其中 J包含导体中感应的涡流电流密度 J_eddy。
正是 J_eddy在邻近区域产生了焦耳热,即热失控的根源。
同时,B_stray的存在直接改变了激光束流传播介质的有效磁导率和介电常数,根据光的电磁理论,传播方向必然偏离,导致了毫弧偏移。
Q_eddy产生的热量 T_local会改变导体的电阻率ρ,而ρ的改变又反过来影响 J_eddy =σ(T) E_induced。
同时,T的上升可能导致材料膨胀形变,改变几何构型,进而影响 B_stray的分布。这是一个正反馈的死循环!方程组变成了:
J_eddy = f(×B_stray,σ(T_local))
T_local/t∝|J_eddy|/ρ(T_local)+……B_stray = g
磁漏 B_stray与精密光路/流体路径的相对位置至关重要。
一个微小的缝隙或一个尖锐的凸角,都可能导致 B_stray被局部放大,几何参数本身也需要成为动态优化变量,而不再是固定约束。
想到这里,洛珞突然回想起【剧本游戏】里那些平滑如流水般集成系统。
他猛地意识到一个关键差异:现实中的强磁场和粒子束流,其相互作用尺度触及到了微观量子效应!
磁漏在接近激光等离子体时,其相互作用或许已不能完全用经典的麦克斯韦+流体NS来描述。
这个念头让他笔尖一顿,紧接着在白板另一角迅速写下新的一行:
F = dA +[A, A]
这是?!
洛珞看着这熟悉的字符,突然瞪大了双眼。
事实上他没有选择用积分解决是对的,这边面对的问题确实没有材料上的问题那么困难,尤其是其中涉及到的物理场的问题,其中的微分问题,让他重新找到了当初在数学上的乐趣。
要知道,自从他解决了N-S方程后,就已经许久没有体会过那种完全沉浸在数学里的乐趣了。
虽然微分方程他学的并没有偏微分那么好,尤其是涉及到电磁部分,更是他的弱项。
但……他还不至于连杨-米尔斯方程都认不出来,尤其是这一理论的核心还是一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
更关键的是,他其实学过相关的知识,只不过不是靠眼睛和脑子,而是用的【扫描仪】。
之前他对这一问题还真没什么研究,是在几个月前现学的,当时正是沪上基地超导磁体系统工程中心这边研究所突然报告问题时,他才用【扫描仪】突击补习的。
用的还是当时在拍戏时接连使用【剧本游戏】后,剩下的那点积分,如今看来,还真是有先见之明。
是的,这赫然是杨-米尔斯场论的变式,描述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框架,其非阿贝尔规范场的复杂性远超电磁场。
当然了,洛珞这一刻也并没有被吓到,他们这次碰上的难题倒也没有那么困难,并非要他直接求解杨-米尔斯方程,那如同攀登另一座“千禧难题”高峰了。
要知道他从最开始02年拍戏时接触到风洞设计和流体力学时,就开始学习偏微分方程,一直到06年才算彻底完成了N-S方程的证明。
且不说这四年里系统不知道给他提供了多少帮助,就说最后证明的最后一步,要是没有【未来视界】提供的帮助,他凭自己的努力想要独立证明出来,怕是还要晚上起码三四年。
要真是得搞定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难题,证明杨-米尔斯方程组有唯一解,并且该解满足“质量间隙”这一特征……
那他觉得自己可以洗洗睡了,想要在剩下的两年里完成这个任务怕是没什么希望了。
但好在系统不会那么残酷,或者说他的方案本就不需要涉及到那么多完整的量子规范场论的地方。
电磁场是其最简单的阿贝尔规范场特例,因此,磁漏作为磁场分布失控的现象,其理论基础当然可追溯至规范场论的框架。
至于在多物理场系统中,类似非线性耦合广泛存在:
温度升高→磁导率下降→磁场扩散加剧→进一步发热。
这种正反馈循环,以及流体涡流与磁场相互作用。
这种强耦合非线性行为的数学描述与杨-米尔斯方程中非阿贝尔场的复杂性类似,需用耦合偏微分方程联合求解。
也就是说多物理场耦合的非线性行为,与杨-米尔斯理论中非阿贝尔场的复杂相互作用数学结构相似。
规范场论的数学框架可为多物理场建模提供启发,但实际工程问题更多依赖经典物理方程如麦克斯韦+热传导+ NS方程的耦合求解。
没有太过惊讶,洛珞很快就敏锐地捕捉到其核心思想——非阿贝尔规范场的非线性自耦合特性可能提供了理解强场下磁干扰如何“自发”扭曲周围时空的理论钥匙!
基于对杨-米尔斯理论思想的理解,以及对【记忆沙漏】中那些模糊“拓扑安全区”概念的强化解析,洛珞在白板中央勾勒出他解决此问题的核心数学武器:
路径积分拓扑修正耦合模型。
其核心在于,放弃对每一个离散磁通量子的追踪定位,转而求解在高维位形空间中,磁漏、热传导、光束传播等物理过程的概率幅相位相干路径。
将磁漏 B_stray在空间中的“游走”视为一种“经典-量子”混合态的路径积分演化。
对光束传播路径∝ exp(i∮ k· dl),其中波矢 k受到 B_stray导致的等效折射率扰动δn(B_stray, T)影响。
的相位差正是导致光束偏转的关键。
引入一个基于计算物理的补偿相位泛函,它的作用是在关键的积分路径上调整相位差,使得最终在宏观观测层面,光束到达靶点时刻、温度稳定点,多个可能带来破坏的路径的相位相互抵消或增强到无害方向,而保留有益的路径相位。
在复杂动态场下,寻找到一组磁控参数、主动热管理策略、以及光学路径的实时相位预补偿,使得在“概率”意义上,系统行为落入一个稳定的“拓扑安全相图”区域内。
推导是如此的艰深,以至于当李卫国端着餐盘推门进来时,脚步都不自觉地放轻了许多。
他看到洛珞鬓角被汗水微微濡湿,但眼神却明亮得惊人。
刚要开口想让洛珞先吃点东西再计算,突然注意到了白板上的内容。
半天的时间过去,白板上已是符号的丛林,复杂的积分号、微分算子、奇异的大写Π和拓扑图示交相辉映。
目光扫过白板左侧。
熟悉的N-S方程拓展形式赫然在目:连续性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夹杂着张量形式的洛伦兹力项和剧烈变化的电导率、磁导率非线性格子。
李卫国心中默然点头,这也是他最擅长的方向——在强磁场、高流速的湍流里对战。
至于核心武器自然是这个由洛总亲手证明、并赋予光滑解存在性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这在他的意料之中,毕竟这是洛珞作为“驯服湍流之人”的本命武器。
但当他视线右移,瞳孔骤然收缩,端着盘子的手猛地一颤,险些泼洒了滚烫的参汤。
“这是?!”
李卫国没忍住直接惊呼出声,他在第一时间就认出了洛珞在做什么。
毕竟毫不谦虚的说他也是这一领域的顶尖学者,对此自然不会陌生。
那绝不是简单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扩展。
那熟悉的独特的协变导数 D,还有那象征着非阿贝尔本质的[A, A]……
“杨…杨-米尔斯方程?!”
李卫国突然觉得嘴巴有点发干,他仿佛一下子被拉回了二十多年前的深夜。
彼时还是个研究生的他,在图书馆昏暗的灯光下,对着那页印有杨-米尔斯方程是理解规范场的讲义抓耳挠腮、几近崩溃。
那些描述强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如同锁链般缠绕着物理学的王座,是理论物理学王冠上最难采摘的明珠之一,是千禧难题,更是足以让绝大多数物理学家,甚至是顶尖数学家们望而生畏的绝对领域!
他震惊的点在于洛珞对其的熟悉和运用程度,绝不是刚刚接触。
难不成洛总最近在研究杨-米尔斯方程?!
只是沉声这个疑问就已经让李卫国很惊讶了,距离N-S方程被数学界认可登刊才过了多久,洛总就向第二个千禧难题发起攻势了?
而这还是在他身兼着“夸父工程”总设计师,这样核心重要的职位的同时,研究出来的成果,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他都哪来的时间啊?!
不过惊讶归惊讶,其实仔细想想这还真是最合理的结果。
没有人会觉得洛总会放弃在纯粹数学和物理学上的学习,那么以他在偏微分方程上的造诣,无论是出于擅长的方向,还是他的喜好,那么杨-米尔斯方程似乎都是他的不二之选。
虽然二者看似分属不同领域,前者是量子场论的核心,后者描述流体运动,但它们在数学结构和物理特性上存在深刻的共同点。
两者都是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典型代表,因自相互作用项导致的极端复杂性,无法解析求解。
还有丰富物理现象,前者的禁闭、后者的湍流。
以及跨越尺度的行为,共同体现了自然界中“简单规则衍生复杂结果”的核心范式。
真要说洛总还要继续选一个方向,向千禧难题发起挑战,选择杨-米尔斯方程确实合理。
他当然不会觉得这是洛总在碰上磁场问题后现学的,那得是什么样的天才……不,那都不是人类了。
事实上他还真就无意中猜中了事实的真相。
而更让李卫国震撼的,还是洛珞对这些艰深理论的应用方式,当然了,这也是【扫描仪】的功劳。
无论多复杂的理论,只要积分足够,扫出来就可以直接熟练使用,比在这一领域浸淫了几十年的专家学者还要专业。
以至于把李卫国这个从业二十多年的资深教授都给看愣了。
因为此刻洛珞的所作所为,这不是在证明“质量间隙”那种级别的纯理论攻关,而是工程化的推演!
纯粹数学上的天才也就算了,这他还可以理解,但在物理应用上的融会贯通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洛珞笔下的杨-米尔斯形式,似乎被巧妙地“退化”或“映射”到了电磁场这个阿贝尔规范特例上,服务于一个匪夷所思的工程目标:
核心跃迁:利用规范场的相位缠绕特性,构筑路径积分补偿模型!
随即公式如同瀑布一般倾斜而下……
那正是源于对杨-米尔斯思想精髓的提炼——非阿贝尔规范场的自我相互作用与非线性能量结构!
旁边是另一个关键标注:
路径积分拓扑修正耦合模型:放弃追踪每一份磁通量子,在高维位形空间中,计算磁漏、涡流热、光束传播在“经典-量子混合态”下的概率幅相位相干路径。
通过构造特殊的补偿相位泛函,在积分路径上动态调整,使得在宏观可观测层面,导致破坏性光路偏转和热失控的路径相位相互抵消或弱化,稳定进入拓扑安全区!
这是一个将微观物理的复杂相互作用与宏观工程控制通过精妙的数学语言强行耦合的惊世构想!
是利用杨-米尔斯场论的核心数学工具,非阿贝尔特性、纤维丛联络,去解决超导磁体边缘杂散磁场所造成的毫弧级激光偏转和局部热失控?!
李卫国的呼吸突然有那么一瞬间的停滞。
他端着餐盘僵立在门口,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在那些方程算式上,大脑一片轰鸣。
他知道洛总是天才,这是整个华国乃至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完全不用谁去强调或者重复。
但眼前的青年却还在一遍遍刷新着他的认知,这已经超越了他对“天才”的所有认知框架。
啪嗒!
一滴滚烫的参汤终于无法抑制地溅落在地上,在冰冷的地板上留下一小团湿痕,同时也惊醒了失神的李卫国。
洛珞似乎这才察觉身后有人,笔尖稍顿,回过头来看到李卫国后顿时一笑:
“李工?正好,磁漏是规范势的溢出,热失控是它感应的涡旋耗散,虽然没有完美解,但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拓扑凹槽。”
他侧过身,指着那个标记着张量式子的区域,眼神疲惫却燃烧着不容置疑的光芒:
“在那里,无形的磁场、流体的混沌惯性、光束的量子路径……即使微观无序,宏观参数也会奇迹般地被‘相位相干’的拓扑结构锁死在目标值附近。”
“我们在成都稳定流体涡旋、在京城固定材料界面的经验,就是它的前兆,现在,该用它来囚禁这点磁漏了。”
李卫国感觉自己的心脏被这句话攥紧了。
他看着那白板上的N-S与杨-米尔斯共舞的符号丛林,看着那张年轻却仿佛承载着人类智慧极限重量的侧脸,一股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敬畏瞬间淹没了他。
他知道,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可能改变未来工程物理学版图的智慧正在诞生。
他喉咙滚动了一下,想说点什么,最终却只是发出一个嘶哑、几乎不成声的字音:
“…嘶…啊?”
本就已经步入冬天,室内不高的温度瞬间又降下去了两度……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474/1111076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