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华语影坛的封神之作
巨幕上,那抹用生命点燃的宇宙强光缓缓散去,木星巨大的红斑在地平线上沉落,从狰狞的压迫者变成了一个遥远、冷酷的星点。
大地深处传来的呻吟逐渐平息,持续了几十小时的疯狂震颤终于被一种死寂般的稳定取代。
“轨道修正成功!距离……正在持续拉大!”
李一一的声音在“747”残破的车厢里响起,嘶哑却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他面前的屏幕上,那代表地球坠入木星深渊的曲线,终于拐出了一个昂扬向上的锐角。
但这份重获新生的狂喜,比冰原上的寒风消散得还要快。
连刘启都没有时间沉浸在失去刘培强的悲痛之中,新一轮的救援,或者说自救来临了。
通讯仪里传来了新的、覆盖全球的冰冷播报:
“警告!由木星爆炸冲击及地壳应力释放引发的新一轮全球性超级地震正在形成!强度峰值预计三十五分钟内达到!请地表所有人员即刻、就近进入地下城掩体!重复,即刻就近进入掩体!地表环境将在震后十五分钟内进入极端恶化期!”
“走!”
……
作为救援队,他们不仅在自救的过程中,还要救援其他人。
冰原成了真正的刀山火海,刚刚被冲击波撕裂的地面沟壑纵横,巨大的冰块如同倒塌的石碑横亘前路。
谁也没有想到,这木星已经被成功点燃,眼看就要胜利的时候,居然还会有牺牲。
王磊为了救朵朵,倒在了岩石堆下。
冰岩挟着雪沫轰然砸落在裂缝边缘,将王磊最后能借力的冰面彻底砸碎,也切断了他生还的可能。
他整个人在彻底崩塌的冰缘上失去了所有支撑,只有一只手还死死抠着最后一块突出的冰角。
他抬头,目光透过面罩和风雪,精准地落在刘启身上:
“快把朵朵拖出去”
在韩朵朵被刘启抱出去后,王磊用尽全力说出最后的命令,声音在通讯器里回荡:
“活下去!”
话音未落,支撑着他最后重量的冰凌也终于不堪重负,伴随着清脆的碎裂声,彻底断裂。
王磊的身影瞬间消失在深不可测、翻腾着雪雾的黑暗冰缝之中。
“队长——!”
痛苦的悲鸣被淹没在风雪和地动的轰鸣里。
刘启的拳头攥得死紧,指甲深深刺入掌心。
他看到王磊消失前那个眼神,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使命完成、确保队伍获救方向的释然和……托付。
随着众人成功逃离,木星也开始了大爆发,无数火焰从天而降,如同一场天焰洗礼。
地球,这颗承载了无数悲欢离合、用生命的火焰一次次点燃希望的巨大星舰,在挣脱木星冰冷的怀抱之后,终于得以稍稍喘息。
却又不得不加速它的步伐,拖曳着那指向深蓝的等离子尾迹,继续向着比邻星的方向,踏上它未知而漫长的流徙之旅。
时间一晃到了三年后。
时间能磨平一切,那场三年前近乎毁灭整个地球的灾难,也彻底掩埋在了人们的心中,很少被提起。
但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很难忘怀。
刘启则是从当初那个叛逆的少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初级驾驶员,为联盟做一份自己的贡献,也是走上了一条和姥爷、父亲一样的道路。
伴随着那熟悉的——
“BJ市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影片落下了帷幕。
……
伴随着片尾曲响起,灯光带着温和的暖意照在了每个人的身上。
直到这一瞬间,不少观众才算如释重负的松了口气。
是的,沉重。
今天能带来首映式现场,抢到这难得观演资格的,抛开那些作为嘉宾的圈内大咖,各路娱乐名记,基本也都是资深的影迷甚至是影评人。
他们每个人对于洛珞的作品都不陌生,但从没有一次看完是这种感觉。
看完《源代码》时,他们庆幸欢呼,为男女主都活下来了感到开心。
看完《星你》时,他们为洛教授找到了留在地球的办法,有情人终成眷属感到欣慰。
……
但这次看完《流浪地球》感受却完全不一样,洛珞和刘艺菲两人确实都活了下来,但他们却没有那种劫后余生的庆幸。
反而是一种格外的沉重感——活着的人要背负着死去的那一份,继续活下去。
就像刘启和韩朵朵一样,他们承载的,是韩子昂、刘培强、王磊……每一个在救援道路上牺牲的同伴的希望。
就如同电影中说的那样,希望啊……是比钻石还要宝贵的东西。
这种情绪毫无阻碍的透过3D荧幕传到了观众的脑海里。
近三千人的IMAX厅仿佛被抽空了所有声音,只有沉重的呼吸在厚重的空气里沉浮。
凝固在座位上的身影,定格在泪水滑落的瞬间,抑或是因震撼而微张的嘴。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沉重的敬畏,仿佛刚刚目睹的不是虚构,而是一场真正的、事关人类文明存亡的史诗。
几秒,或者更漫长。
一个颤抖的吸鼻声打破了这窒息般的寂静,像投入深潭的第一颗石子。
随后,掌声从后排某个角落响起。
起初是试探性的、零星的几下,带着些微犹豫,像是怕惊扰了尚未消散的视听幻梦。
但几乎是瞬间,这微弱的火星便点燃了整个炸药库!
轰——!!!
掌声如同积蓄了千万吨力量的海啸,猛然爆发!不再是礼貌性的鼓掌,而是山呼海啸般的轰鸣,带着宣泄、带着敬意、带着难以言喻的激动,狠狠地拍打着剧场的四壁!
“哗哗哗——!!!”
前排,那位经历过无数光影盛宴的中影掌门人韩三坪,第一个站了起来。
他的手并未高高扬起,而是放在胸前,以近乎虔诚的姿态用力地鼓着掌,眼角的湿润在灯光下清晰可见。
就连他也是第一次看到“完整版”的《流浪地球》。
紧接着,像是多米诺骨牌效应,前排的冯小刚、陈凯歌、王中军、王中磊,以及所有圈内大佬、业界名流,乃至后排所有观众,轰然起立!
数千人用尽全身力气鼓掌,整个大厅都在声浪中微微震颤。
“太他妈牛逼了!”
冯小刚的声音穿透掌声传了出来。
“教科书级别…教科书级别的科幻!国产的脊梁!”
旁边一位资深影评人反复念叨着,眼镜片后的眼睛闪闪发亮。
“刘培强…张涵予演的太绝了…”
“朵朵好样的!艺菲演技炸了!”
“洛神!YYDS!”
“我的天,那引擎效果…每一帧都是钱啊!”
“最后的爆炸冲击波…我靠…我手心全是汗…”
混杂的惊叹、赞誉、角色的名字在沸腾的声浪中此起彼伏。
一个年轻人搂着女友,两人脸上都挂着未干的泪痕。
“看到最后刘培强让刘启抬头……我是真的…绷不住了…”
“太残酷了…”
女友声音哽咽:
“但又那么真实…没有个人英雄主义,都是普通人一点点扛过来的…”
后排的学生团体几乎陷入疯狂,互相拍打着肩膀,语无伦次:
“饱和式救援!你懂吗?这才是我们的科幻!不是个人秀!”
“地球引擎那个推力计算…洛教授绝对是算过的!”
“后面呢?流浪三百年后会怎样?”
在无数仰望和期待的目光中,舞台侧翼那道沉重的幕布被拉开。
灯光聚焦处,几个人影走了出来。
依旧是红毯上的组合,但褪去了星光下的华丽外衣,更添几分真实。
导演兼主演之一的洛珞走在最前,步伐平稳有力。
身旁的刘艺菲轻挽着他的手臂,脸上带着一丝大银幕洗礼后的疲色,但眼里的光芒却异常明亮,气质沉静温婉。
紧接着是穿着笔挺西装的张涵予,他此刻更像刚下战场归来的将军,眼神中的坚毅还未完全散去,步伐沉稳地跟在洛珞另一侧。
段奕宏……高明……舒唱无论是主角配角甚至是客串,十多名演员陆续登台。
制片人温岚紧随其后,嘴角带着职业却无比欣慰的弧度。
最后,是略显拘谨却难掩激动的原作者刘慈欣,像个闯入现实梦境的造物主。
他们来到舞台中央站定,面对台下汹涌如潮的掌声和炽热的目光,整齐地、深深地鞠躬。
掌声在此刻达到顶峰,仿佛要将整个剧场的穹顶掀翻!
洛珞拿起话筒,掌声才如同退潮般缓缓平息。台下数千双眼睛齐刷刷地聚焦在他身上,屏息凝神。
“谢谢大家。”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每一个角落,带着一种平静的力量。
“谢谢你们陪地球走完这趟旅程。”
掌声再次热烈响起,夹杂着口哨和欢呼。
剧场内重归一种庄重的肃静,数千道目光聚焦在舞台中央那个身姿挺拔的身影上——洛珞放下了话筒,等待早已按捺不住的媒体。
第一位抢到提问机会的是一名财经媒体的记者,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数字狂热,问的也是几乎所有业内人士最关心的问题:
“洛导,感谢带来这场视觉盛宴!从开场的太阳氦闪到万箭齐发的行星发动机启动,再到点燃木星的爆炸冲击波……每一帧都在挑战我的认知!”
“业内预估《流浪地球》制作成本至少突破十亿?甚至更高?能否透露具体数字?这堪称华语影史空前的投入,您和拾光映画承担了多大的风险?”
他的问题直击要害,道出了在场所有业内人士,尤其是前排韩三坪、冯小刚等人心中的惊叹与疑问。
之前在拍摄过程时,就有传言拾光直接投了十个亿进去。
正常一部电影当然是道具、场景、演员片酬占据大头,林林总总加起来拍摄成本甚至要占到七八成。
但这次显然不一样,尤其是在他们看完成片之后……这特效制作,恐怕花费丝毫不亚于拍摄成本,甚至犹有过之。
“感谢你对影片的认可,也谢谢你的问题。”
洛珞顿了一下,整个剧场仿佛连呼吸都屏住了:
“这部电影的总投入……确实巨大,仅仅是前期的拍摄环节……”
他略微加重了语气:
“包括搭建那些庞大的实景、全球取景、庞大的剧组和顶尖设备人员的运转等等,硬性的拍摄制作成本就达到了十个亿。”
“十亿?!”
尽管大家心里有所准备,“十亿”这个冰冷而具体的数字也跟之前的传言相同,但此刻被洛珞如此轻描淡写地道出时,还是引发了一片难以抑制的低声惊呼。
闪光灯开始疯狂地闪烁,试图捕捉台上台下每个人脸上瞬间的惊愕。
然而,洛珞的话并没有结束。
在满场的震惊尚未平复时,他的声音再次响起,如同投入湖面的第二块巨石,激起了更大的波澜:
“但这只是开始。”
洛珞的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影片的灵魂——特效部分的制作经费,还要是远超这个数字。”
他微微加重了“远超”这两个字的语气。
“嗡——!”
如果说“十亿”是一记重锤,那么“特效远超十亿”就如同引爆了一颗炸弹!短暂的死寂之后,是全场无法抑制的骚动和倒吸凉气的声音!
“远超十亿?!那就是……十五亿?二十亿?”
“老天……那岂不是总成本可能超二十亿?!”
“疯了……这真是疯了!”
记者席彻底炸开了锅,笔在采访本上飞快划动,录音设备被高高举起。
前排的大佬们也无法保持镇定,有的身体前倾几乎要站起来,有的不住摇头惊叹,有的则是眼神复杂地看向台上那个年轻的导演。
那个之前质疑《流浪地球》投资可能超过十亿的判断,此刻显得无比保守。
全场的气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每个人心中都翻腾着惊涛骇浪——“远超十亿的特效”!
这个数字所带来的震撼力,丝毫不逊色于刚才银幕上那些经费爆炸的视觉奇观!
台下前排的张艺谋,这位见识过大制作场面的导演,眉头也猛地跳了一下。
韩三坪和王中军交换了一个震惊的眼神,这都快刷新他们对国产电影制作投资的认知上限了!
温岚在洛珞旁边悄然深吸了一口气,她理解洛珞此刻公布具体数字的用意——这是对团队极致付出的承认,也是对未来技术投入的宣示。
毕竟这既是给电影造势,同时……流形引擎的技术可还要往外卖呢,《流浪地球》不就是最好的广告嘛。
她看到前排许多人眼中残留着难以置信的神色,看到记者们的狂热。
就在这片巨大的震惊旋涡中心,洛珞面对着那些震惊、质疑和难以置信交织的目光,嘴角却浮现出一抹淡然的微笑。
当台下的喧哗声浪渐渐被更大的期待和追问所取代时,洛珞再次开口::
“是的,投入巨大,风险很高。”
他的目光深邃,扫过全场:
“但温制片和我,以及我们背后的整个团队,都坚信这些投入是值得的,是通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他微微加重了语气:
“这份付出,不仅仅是为了一部《流浪地球》,更是为拾光映画,乃至整个华语电影的特效工业体系,砸开了一条新路!这流形引擎……”
他稍作停顿,这个词在刚刚公布的巨额特效费后显得份量更重:
“它所代表的核心技术和经验积累,将成为我们未来所有项目的基石,足以不断反哺,引领整个行业。”
他的眼神变得坚定而充满力量,如同影片中引领人类寻找希望的火光:
“这部影片是破冰之作,它的意义,远超票房,远超成本数字本身。”
全场再次陷入短暂的寂静。
这一次的安静,不再是单纯的震惊,而是混合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被唤起的雄心。
洛珞的话,给那个天文数字般的投资赋予了一个清晰而宏大的意义——这是为华语特效工业的未来奠基!
虽然洛珞的话说的很宏大,但此刻满场观众却对此没有任何怀疑。
因为即便他们观影后如此震撼,回去也必定会跟亲朋好友推荐,甚至会极尽溢美之词来形容这部电影。
但……依旧难改一个注定的事实,《流浪地球》肯定会赔钱,而且是大赔特赔。
在这个国产票房记录还是洛珞的《源代码》自己创下的3.6亿票房的时代,一部起码二十多亿投资成本的电影意味着什么。
要是单靠票房回本,他起码要在全球收获不下六十亿票房,但是国内就要二三十亿,再加上一些版权,影像制品,以及周边等各种附加收益,才有盈利的空间。
但……这可能吗?
从三亿提升到二十多亿,做梦也没有这么做的吧。
那洛珞拍这部注定赔钱的电影图什么?如果不是为了他口中华语电影的未来,他们实在想不出其他的原因了。
这是何等的胸襟和眼界。
这一刻,就连前排那些业界巨擘的脸上,也是震惊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凝重与思索。
紧接着,一位科技频道资深记者站起来,问题指向电影的核心科学性:
“洛导,我们都知道您不仅是导演,更是水木的数学教授,在粒子物理和高维场论领域也有研究。”
“原著中部分设定,比如行星发动机的推力规模、重聚变燃料消耗量、刹车时代的地壳应力……在严谨的科学层面曾被认为是‘科幻性大于科学性’。”
“但电影呈现给我的感觉…非常‘结实’!请问您在改编时,是如何平衡刘慈欣老师原著中震撼的想象力与您自身科研严谨性之间的冲突?”
“特别是地球被行星发动机推动的轨道计算、还有木星引力陷阱的‘洛希极限’设置,是否有专业团队提供支持?您的学术背景是否深度参与了这个过程?”
作为科幻电影,不仅是国内饱受诟病的那些所谓的伪科幻,即便是许多好莱坞大片也不能避免面对的问题——就是科学部分的合理性。
然而这一点在面对洛珞时发生了极大的不同。
众所周知的是……洛珞可不仅是导演、编剧和演员来着。
就像记者提问前所说的那样,水木的数学教授,在粒子物理和高维场论领域也有研究顶尖数学家,以及半个物理学家,才算是他的真实身份。
历史上似乎还从来没有过这样一个顶尖学者,自己写剧本做导演拍电影来着。
如果有的话……那就只有洛导自己的《源代码》了。
毕竟这部于前年首映的电影,在去年随着《IEEE》上的一篇论文登刊,又掀起了一次波涛,直接抢占了当天的头条。
原因不是别的,正是当时洛珞在拍完《源代码》后写的那篇《高维意识流形约束下的量子退相干抑制模型——基于神经信息与拓扑动力学的交叉应用》论文登刊了。
按说洛珞目前的身份,即便是在这样的顶刊上过稿,也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
但架不住论文的内容,正是对《源代码》电影中那个同名程序的研究啊。
这一离谱的操作,别说娱乐圈了,就连计算机圈都炸了。
谁见过这种拍着电影呢,突然对电影中的科幻内容搞起了研究。
你研究也就算了,居然还真的搞出了成果,还在《IEEE》这种顶刊上登刊了?!
要不要这么打击人,这让他们这种辛苦学习这门课程的研究生、博士生、甚至正副教授们情何以堪。
至于影视圈……那就更是一脸懵逼了。
所以……对于洛珞参与编剧的电影,其中的科研部分……他们可轻易不敢怀疑。
毕竟他们知道的那点东西,甚至在网上辛苦查来的资料,以为能驳斥电影的观点,很有可能,就连他们查的那些资料论文的作者,学术水平可能不如洛珞高。
不……不是可能,是非常可能。
到时候万一他们一提出问题,随即说出证明资料,结果洛珞直接一句:
“奥~那篇论文已经过时了,里面的论点很多都有漏洞。”
到时候他们能怎么办?
说不定即便他们引用的那些论文的作者在场,都得虚心的请教呢。
质疑洛珞?他们哪来的资格?
所以,记者的话当然是万分的客气。
洛珞闻言,脸上也是稍微露出一丝面对专业问题时特有的专注神采:
“大刘老师的原著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世界观和故事框架,是我们的起点和基石,但在视觉化过程中,确实需要在科学可信度和戏剧效果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银幕上的物理规则感觉对。”
他看向身边的刘慈欣,后者露出理解的微笑,频频点头。
“比如原著中行星发动机的数量和体积在特定物理尺度上的确存在不可调和的张力,我们保留并放大了它在银幕上的视觉压迫感,这是电影语言的需要。”
“但同时,对其推力模式、对地壳的影响程度、甚至燃料运作方式,我们都组建了由水木、科大物理系教授参与的顾问小组,进行了反复的物理模型验证和参数调整,目的是让那个‘推走地球’的前提,在银幕世界内部逻辑上尽可能自洽。“
“至于地球轨道脱离木星的‘洛希极限’,这是确定存在的物理现象,关键引爆点的设定、冲击波所需能量的量级估算,包括空间站燃料推动冲击波可行性的理论依据,都基于顾问团队提供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精校。”
“我们的目标不是制作严谨的科教片,而是要让科幻奇观建立在观众能够理解和相信的‘物理感’之上。”
洛珞的回答条理清晰,尽可能照顾娱乐圈的整体学历,没用太多专业词汇,但依旧把在场的不少人听得云里雾里了。
好在敢提问这种问题的记者,必然是有所准备的,对洛珞的回答十分钦佩。
既维护了原著想象的瑰丽,又点明了科学顾问的价值,成功地在学者和导演双重身份间构筑了桥梁。
不过这也验证了她的一个猜想:看来即便是洛神,也不可能在科幻片中完全符合现实的科学逻辑。
但是能兼顾到如此地步,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最后一位获得提问机会的是资深影评人,问题直指影片灵魂:
“洛导,刘老师,我观影时最大的震撼,恰恰不是画面,而是那种渗透骨髓的残酷现实主义,饱和式救援的概念贯穿始终——我们看着主角团队历经艰辛,但杭州地下城还是瞬间熔毁,35万人无声消逝。”
“许多救援队牺牲在甚至还没靠近目标发动机的地方;连最后刘启想到的点燃木星方案,也是以色列团队早已提出并被判定成功率为零的计划……”
“这种彻底摒弃个人英雄主义,强调群体智慧和无数‘无价值’牺牲才换来‘有价值’结果的叙事方式,您能谈谈这背后的创作理念吗?在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这样做的勇气来自哪里?”
这个问题引发了全场更深层次的共鸣。
尤其是影视圈的业内人士,就连冯小刚、陈凯歌等导演都凝神细听。
是的,这部电影简直把反个人英雄主义贯彻到了极点。
每一步都在强调着不是非你不可,每一段剧情都在强调着团队协作。
且不说前面王磊,刘启他们救援队做的“无用功”,就连全剧最能体现个人英雄色彩的地方——刘培强带着空间站点燃木星,也都不是完全的个人英雄主义。
不止一个观众或记者注意到了,在刘培强跟空间站的人工智能争斗时,其他休眠仓也有人苏醒过来,并肯定进行了反抗。
这不仅牵扯了人工智能的一部分精力,而且还意味着——如果刘培强失败或者选择妥协,一定会有另一个人,乃至好几个人站出来,完成这项伟大的任务。
只不过恰好这个人是他罢了。
至于刘培强在抗争的过程中,被朋友舍命救助,以及那句“航天站可是我们俄罗斯修的”,还有地面救援行动中各国的支援,就更是深切的体现着这一点了。
至于洛珞对此作何表达——
他沉默片刻,眼神扫过台下无数双因影片而湿润、或充满思考的眼睛:
“勇气或许来自对故事本质的尊重和对我们文化内核的理解。”
他缓缓道:
“饱和式救援,核心不是渲染英雄,而是描绘绝境下人类作为整体发出的悲壮呼号与不屈意志。”
他望向观众:
“这精神内核深深植根于原著,灾难面前,个人之力渺若尘埃,杭州的消逝是冰冷的现实;救援队前赴后继的牺牲是残酷的真实。”
“即便是刘启和朵朵他们,也只是庞大救援网络中侥幸生存并最终抵达‘点’的一支力量,他们的‘灵光一闪’其实只是全球无数大脑思考中终于被付诸实践的一个链条。”
洛珞的声音带着力量:
“这并非悲观,而是用最直白的方式诠释了‘希望’的重量——它并非某个英雄天降神赐,希望是无数人用意志、智慧、甚至无名的牺牲堆叠出来的最后一条生路。”
“刘培强的点燃空间站不是个人救世,是在饱和式救援走到尽头,所有地面力量穷尽后,人类精神火种所能做的最后一次‘饱和式冲击’!”
“这种在巨大集体意志下涌现的个体牺牲,那种家国情怀和人定胜天背后的深刻集体主义底色,才是我们试图传递的中式科幻精神。”
他顿了顿:
“与其说是勇气,不如说是我们相信,这份根植于我们民族历史血脉中的真实情感力量,足以打动任何观众,无论国籍。”
他看向刘慈欣:
“大刘老师?”
刘慈欣接过话,声音有些激动:
“完全同意洛导的阐述,科幻的载体是未来和宇宙,但它的灵魂离不开承载它的文化土壤,电影成功地将书中宏大的集体命运感和牺牲精神,用更加直观、更加震撼的方式传递了出来。”
“看到饱和式救援这个概念在银幕上被如此完美地诠释,我非常感动和欣慰,这正是我们故事的根。”
他的话音刚落,剧场里再次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甚至比影片结束时更加深沉有力。
许多观众眼中含泪,为这份关于牺牲、希望与集体力量的深沉诠释而动容。
是啊,这种反个人英雄主义,这种饱和式的救援方式,不正是他们的民族文化嘛。
如今被洛珞放在了艺术作品里,此刻显得更加耀眼夺目。
这一刻,即便他们只是一个普通的影迷,观众,也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民族自豪感。
韩三坪用力地鼓着掌,眼中闪烁着对中国电影未来充满信心的光芒。
灯光下,洛珞、刘艺菲、张涵予、刘慈欣等人并肩而立,接受着来自观众席的敬意。
镜头扫过台下,几位资深导演交换着复杂的眼神——那是震撼,是反思,更是对华语电影工业新标杆的认同。
毫无疑问,即便今天只是《流浪地球》的首映,但已然成为他们心中华语影坛的一部封神之作了。
小破球流浪的序幕刚刚在银幕上拉开,而它所承载的这份根植于民族血脉的中式科幻精神,也在这一刻,随着掌声与泪水,深深植入了每一位见证者的心田。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474/1111075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