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文化输出
1995年1月3日清晨,四九城琉璃厂的荣宝斋还没开门,门口已经排起长队。七十岁的琴师张老爷子裹着军大衣,跺着脚呵白气,怀里紧紧抱着个紫檀木匣子。"老张头,你这把年纪还来抢书?"后面有人打趣。老爷子神秘地拍拍木匣:"我带着光绪年间的《弦索备考》原本,就等着对照新出的校勘本呢!"突然队伍骚动起来——店员正在拆卸门板,玻璃橱窗里露出堆成小山的《夏国古乐谱大全》,烫金书脊在晨光中闪闪发亮。
中央音乐学院的琴房里,琵琶专业的苏雅正对着新教材发愁。2月15日这天,她反复比对着《月儿高》的两个版本:"奇怪,新刊印的工尺谱里这个'撞'的指法,跟老师教的不一样..."突然琴房的门被推开,白发苍苍的民乐系主任颤巍巍递过本发黄的手抄本:"傻丫头,看看这个!"苏雅翻开扉页,赫然是1953年刘天华先生的亲笔批注——原来新版本复原的正是民国时期险些失传的浙派技法。
三月春雨中的杭州艺校舞蹈楼彻夜通明。编导系学生林小曼蹲在地上,正用红笔在刚拿到的《唐宋舞谱辑佚》上写写画画。"这里'双拂袖'接'回身转'..."她突然扔掉笔,扯过录音机按下播放键。当合成器模拟的编钟声响起时,她的身体像被无形的丝线牵引般舞动起来。路过教室的老校长驻足窗外,恍惚看见壁画上的飞天活了——那个梳着马尾辫的姑娘,竟把敦煌壁画里的"S"形三道弯,完美融入了电子乐的节奏里。
六月的央视演播厅里,《国风新韵》节目组正在做最后调试。6月18日直播前两小时,音响师老周突然发现调音台出了问题。"把均衡器第三频段降低3分贝!"戴着耳返的作曲家王洛宾急得直拍大腿,"箜篌的高音要被电吉他盖住了!"导播间乱作一团时,没人注意到伴舞团的藏族姑娘卓玛正对着手机发呆——屏幕上是她阿妈发来的照片:家里那台老式收音机旁,摆着本翻开的《格萨尔王传》,正好是节目要改编的唱段。
东京银座的唱片店里,八月酷暑也挡不住排队的人潮。8月8日这天,当《霓裳》的旋律从音响里流泻而出时,排在队尾的山田由美子突然捂住嘴巴。这首歌里穿插的尺八独奏,竟和她祖父战前在奉天录制的民谣磁带一模一样!更让她震惊的是MV里那段"剑器舞",舞者手腕翻转的角度,分明是奈良正仓院保存的唐代漆器上描绘的姿态。
新加坡国庆晚宴上,李光耀总理的筷子停在了半空。9月9日这晚,当电视里播放夏国歌舞团的《丝路花雨》时,他突然转向文化部长:"这个舞者头上的金步摇..."部长会意地点头:"已经确认是1965年从南洋回流的那批唐代首饰的复刻品。"镜头推近时,步摇上垂下的珍珠串突然折射出奇异光彩——那是舞者刻意模仿了古法"走珠"技法,让每颗珍珠都能随舞步形成完美的抛物线。
巴黎歌剧院的后台,芭蕾舞明星艾玛正对着平板电脑抓狂。10月10日的慈善晚会上,她本想表演新学的夏国古典舞,可视频里那个"云手接卧鱼"的动作怎么也学不会。"亲爱的,你缺了这个。"来自四九城的留学生小林笑着递过一条水袖,袖口绣着精致的云纹,"真丝面料浸过明矾水,甩出去才会有破空声。"当艾玛终于完成整套动作时,飘飞的水袖扫倒了化妆台上的香水瓶,薰衣草香气混着真丝的沙沙声,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最轰动的场面出现在纽约时代广场。12月31日的跨年晚会上,当夏国歌手阿云嘎唱起《将进酒》时,广场大屏幕突然切换成AR特效——无数发光的水墨字句从歌者衣袖间流淌而出,在夜空组成奔腾的黄河。转播车里,技术员小王紧张地盯着波形图:"古筝频率再提升0.5赫兹!要压住电子鼓的低频!"没人注意到他手边摊开的《乐府杂录》上,用红笔圈着"急曲子当用金石声"的唐代乐律注释。
开春后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夏国民乐团返场演奏了《春江花月夜》。当琵琶轮指模拟浪花时,首席小提琴手汉斯突然发现自己的G弦产生了奇妙共振。演出结束后,他追着二胡演奏家非要看琴筒——蒙皮上那个小小的火漆印,正是他祖父1943年在上海乐器店当学徒时用的印章。"这不可能..."老人颤抖的手指抚过蛇皮纹路,"这批蟒皮应该是当年高卢鸡租界最后那批库存..."
在首尔景福宫的露天舞台上,兔子南棒子联合舞团正在排练《长恨歌》。5月20日彩排时,南棒子国领舞金敏喜的裙角突然勾住了舞台边缘的装饰钉。撕裂声中,露出衬里上绣着的"苏州织造"四个小字。"没关系,"夏国舞者轻声安慰,"这是按照杨贵妃时期'破裙百褶'的工艺复制的,本来就是..."她的话戛然而止,因为金敏喜从裂缝中抽出了张泛黄的纸条,上面用汉文写着"天宝七年上巳节赐安禄山"。
最意外的文化碰撞发生在莫斯科大剧院。当夏国舞蹈家表演完《胡旋舞》后,俄罗斯文化部长突然激动地冲上台,指着舞者脚上的绣花鞋:"这个针脚!"随团翻译这才明白,部长家族珍藏的沙俄时期地毯上,就有完全相同的纹样——那是19世纪从恰克图口岸换来的夏国丝绸上的图案。第二天,大剧院门口排起了长队,俄罗斯姑娘们举着《唐宫夜宴》的VCD,非要学那个"反弹琵琶"的动作。
深秋的伦敦地铁站里,流浪艺人马克的琴盒突然多了不少硬币。11月11日这天,当他用二胡拉响改编版的《茉莉花》时,几个华人留学生停下脚步——旋律里竟然融入了披头士的《昨日》。更妙的是马克面前摆着的中英文曲谱,用不同颜色标出了工尺谱和五线谱的对应关系。有个戴眼镜的女孩突然蹲下身,指着谱子边缘的小字:"这里写的'压揉'技法...跟大约翰牛博物馆收藏的敦煌乐谱残卷上的批注一模一样!"
年终的央视文化盛典上,百位艺术家共同演绎了新编《霓裳羽衣曲》。当镜头扫过乐队时,细心的观众发现古筝演奏者竟是倭国国宝级大师田中裕子;而领舞的芭蕾演员娜塔莎,分明把《天鹅湖》的32圈挥鞭转融入了盛唐舞姿。谢幕时,白发苍苍的民俗学家王教授被簇拥在中间,他手里那本边角磨破的《敦煌乐舞研究》,正是这一切的起点。舞台灯光暗下的瞬间,有人看见老爷子偷偷擦了擦眼角——他别在衣领上的那枚旧徽章,正是1956年全国民间文艺汇演的纪念章。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382/2362610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