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众人的佩服
郑昊先拆卸了主轴组件,仔细检查每一个轴承的状况。
"这个轴承的滚珠磨损不均匀。"郑昊指着其中一个轴承说道,"需要重新配研。"
周煜在旁边看着,越来越惊讶于郑昊的专业水平。
"小郑,你这些技术是在哪里学的?"李建设忍不住问道。
"自学为主,再加上实践摸索。"郑昊一边调整轴承间隙一边回答,"技术这东西,只要用心钻研,总能掌握。"
赵田在旁边点头,"确实,小郑的手法很专业,看得出来是下过功夫的。"
经过精心调整,郑昊重新装配了主轴组件。
然后开始校正尾座的同轴度,这是一个更加精细的工作。
"尾座偏移了0.08毫米。"郑昊用百分表测量后说道,"需要调整底座的垫片。"
他取出几片不同厚度的薄垫片,精确计算后选择了合适的组合。
"试试这个。"郑昊调整完后重新测量。
"0.006毫米!"老赵看着百分表激动地说道,"精度完全达到要求!"
最后是主轴径向跳动的调整,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郑昊先用千分表测量主轴的各个截面,找出最大跳动点。
"最大跳动在这个位置。"他标记了一个点,"需要微调主轴轴承的位置。"
这种调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确的手感,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
郑昊小心翼翼地松开轴承压盖,用专门的调整工具微量移动轴承位置。
每次调整只有几微米的量,然后重新测量跳动值。
周煜全程观看,对郑昊的技术水平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种精密调整,就算是我们厂的老师傅也不一定能做得这么好。"他心里暗想。
经过反复调整,主轴的径向跳动最终控制在了0.004毫米以内。
"成功了!"赵田兴奋地宣布,"这个精度已经达到了新车床的水平!"
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大家都被郑昊的技术实力深深震撼了。
"小郑,太厉害了!"李建设由衷地赞叹,"这种水平,就算是设备厂家的专业技师也不过如此。"
张默也点头道:"我在厂里待了十年,很少见到这么年轻就有这种技术水平的。"
周煜走过来,眼中满是敬佩,"郑昊,我服了。刚才雨晴的话..."
"过去的事就不要提了。"郑昊摆摆手,"我们现在是同志,都在为了国家而奉献"
"对,同志!"周煜用力点头。
这时,张局长突然出现在车间门口,显然是听说了这里的情况。
"怎么样,设备修好了?"张局长问道。
"修好了,而且精度比原来还要高。"老赵兴奋地汇报。
张局长走到车床前,仔细查看了调修记录和测量数据。
"了不起!"张局长赞叹道,"小郑,你这技术水平,就算在全国也是顶尖的。"
"谢谢局长夸奖。"郑昊谦虚地说道。
"现在大家对小郑的技术能力还有疑问吗?"张局长环视一圈问道。
"没有了!"李建设第一个表态,"小郑的技术实力我们都看到了,完全有资格当这个组长。"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表示认可。
周煜更是坚定地说道:"我愿意全力支持郑昊的工作。"
"好!"张局长满意地点头,"那攻关工作就正式开始吧。我相信在小郑的带领下,你们一定能够取得突破性成果。"
张局长离开后,车间里的气氛完全变了。
刚才还带着质疑眼神的技术骨干们,现在看向郑昊的目光充满了敬佩和信任。
苏雨晴的那番话,现在看来更像是一个笑话。
"小郑,那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坐标测量机的攻关?"老赵迫不及待地问道。
郑昊看着这个团队,心里很满意。
虽然经历了一场小风波,但反而让团队更加团结了。
有时候,质疑和挑战并不是坏事,关键是要用实力来回应。
"那我们正式开始坐标测量机的攻关。"郑昊最后说道,"我相信,凭借大家的技术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成功!"
"一定能成功!"所有人都充满信心地回应。
郑昊站在基地中央,看着各个专业小组忙碌的身影,心中既兴奋又忐忑。作为组长,他深知这次攻关的重要性,也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
"小郑,你过来看看这个。"李建设招呼道。
四十多岁的李建设是机械加工组的组长,在重型机械厂干了二十年,经验丰富。他正站在一台大型龙门刨床前,手里拿着一份技术图纸。
"李师傅,什么问题?"郑昊快步走过去。
"这个精密导轨的直线度要求是0.002mm每米,"李建设指着图纸说道,"0.002mm是什么概念?比头发丝还要细50倍!按照咱们现在的加工水平,能做到0.02mm就不错了,这个精度要求高了十倍啊。"
郑昊仔细看了看图纸,这确实是个技术难点。坐标测量机的精度直接取决于导轨的直线度,如果导轨做不好,整台设备就是废品。
"师傅们都来看看。"郑昊扬声招呼。
很快,各个小组的负责人都围了过来。赵田是精密仪器厂的测量专家,五十多岁,戴着老花镜;李刚是化工机械厂的焊接高手,三十出头,手上满是老茧;张默是轴承厂的热处理技师,四十多岁,经验老道。
"大家看看这个精密导轨的技术要求。"郑昊把图纸摊开,"直线度0.002mm每米,表面粗糙度Ra0.4,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技术难题。精度差一点,加工出来的零件就装不上,整台机器就是废品。"
赵田推了推眼镜,仔细端详着图纸:"这个精度要求确实很高,比我们平时做的精密仪器还要高好几倍。这种精度,连最有经验的老师傅也得借助放大镜才能检查。"
"关键是加工工艺,"李建设摇摇头,"我们现在的设备精度有限,人工刮研的话,工期太长,而且精度也不好保证。"
李刚也皱起眉头:"焊接变形也是个问题,导轨这么长,焊接应力会影响直线度。"
看着大家的表情,郑昊知道这确实是个硬骨头。但他也明白,技术攻关就是要啃硬骨头的。
"我们一个一个问题来解决,"郑昊说道,"首先,加工工艺问题。李师傅,你们重型机械厂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高精度导轨?"
李建设想了想:"做过,但精度要求没这么高。一般都是先粗加工,然后精加工,最后人工刮研。"
"人工刮研的精度能达到多少?"
"熟练师傅能做到0.008mm,但是工期很长,而且质量不稳定。"
郑昊点点头,这确实是个问题。他想起前世的一些经验,那时候虽然已经有了数控机床,但在70年代,还得靠传统工艺。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358/1111103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