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 第九十六章 德国的来信

第九十六章 德国的来信


一周后的清晨,郑昊正在基地里检查各小组的进展情况,门卫老刘匆匆跑了过来。

"小郑,有你的信,是从德国寄来的!"老刘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牛皮纸袋,上面贴着花花绿绿的邮票。

郑昊心中一喜,这应该是施密特寄来的技术资料。他接过信封,看到上面用德文写着自己的名字和地址,字迹工整清秀。

"谢谢刘大爷。"郑昊小心地拆开信封。

里面除了一封信,还有一套厚厚的技术图纸和说明书。施密特在信中用德文写道:

"亲爱的郑,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听说你们要研制坐标测量机,这让我很兴奋。抱歉最新的机型资料不能给你。不过我找到了一份已经公布的过时坐标测量机的技术资料,希望对你的发明能有帮助。德国的精密制造技术确实领先世界,但我相信中国的工程师也能做出优秀的产品。期待你的好消息。你的朋友,汉斯·施密特。"

郑昊仔细翻阅着技术资料,这些一个整体的脉络逐渐成型。

"各小组负责人都过来一下!"郑昊扬声招呼。

很快,李建设、赵田、李刚、张默和周煜都围了过来。

"刚收到德国朋友寄来的技术资料,大家一起看看。"郑昊把图纸摊开在大桌子上。

不过看着大家迷茫的眼神,郑昊才反应过,这里面只有他能看得懂。

"师傅们,"郑昊缓缓的将图纸中的精准度及要求告诉了大家,说道,"这就是我们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但是,差距大并不意味着我们做不到。"

"可是这个技术要求也太高了,"李建设听完后皱着眉头,"我们现在的设备和工艺水平,根本达不到这个标准。"

"是啊,"赵田也有些泄气,"我们都不知道从何下手。"

看到团队士气有些低落,郑昊知道必须及时调整方向。

"大家先别灰心,"郑昊说道,"德国技术确实先进,但我们不是要完全照搬,而是要消化吸收,然后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

"什么意思?"周煜问道。

"比如说这个温度补偿系统,"郑昊指着图纸,"德国人用的是自动补偿,我们可以先做手动补偿。虽然操作复杂一些,但技术难度会降低很多。"

"这个思路不错,"张默点头,"我们可以分步骤来实现,先解决核心技术问题,再逐步完善。"

"还有这个精度要求,"郑昊继续说道,"德国机器精度是0.001mm,我们可以先定个0.005mm的目标。虽然精度低一些,但对于国内的应用来说已经足够了。"

赵田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0.005mm的精度如果能实现,我们就能测量出指甲盖厚度1/20的误差,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关键是要学习德国人的设计思路,"郑昊强调道,"比如这个三坐标测量的原理,这个数据处理的算法,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李建设仔细研究着机械结构图:"这个导轨支撑方式很有意思,用了空气轴承的概念,减少了摩擦和磨损。"

"空气轴承?"李刚好奇地问道。

"就是用压缩空气在导轨表面形成一层气膜,让运动部件悬浮在气膜上,"郑昊解释道,"这样就能大大减少摩擦力,提高精度。"

"这个原理我们可以试试,"李建设说道,"虽然加工难度大一些,但不是做不到。"

周煜也找到了信心:"电气控制方面,虽然我们没有这么先进的芯片,但可以用多个简单电路组合来实现复杂功能。"

"对,这就是我说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郑昊鼓励道,"我们要学习德国人的先进理念,但要用我们能掌握的技术来实现。"

张默指着热处理工艺说:"德国人用的是真空热处理,我们虽然没有真空设备,但可以用保护气氛热处理,效果也不会太差。"

"很好,这就是正确的思路,"郑昊点头,"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现有条件做出最好的产品。"

就在这时,张局长带着几个人走了进来。

"小郑,工作进展怎么样?"张局长看到桌上摊开的德国图纸,很感兴趣。

"张局长,我们刚收到德国的技术资料,正在研究学习,"郑昊汇报道,"德国技术确实很先进,给了我们很大启发。"

张局长拿起图纸看了看:"这些洋文我看不懂,但看这图纸就知道很复杂。你们能做出来吗?"

"能!"郑昊坚定地说道,"虽然有困难,但我们有信心。我们的方案是消化吸收德国的先进理念,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品。"

"好,有志气!"张局长赞许道,"省里对你们的项目很重视,有什么需要尽管提。"

"谢谢张局长的支持,"郑昊说道,"我们一定不辜负省里的期望。"

张局长走后,团队重新围在图纸前讨论。

"我提个建议,"赵田说道,"我们可以把德国的技术方案分解成几个模块,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模块的消化吸收。"

"这个想法好,"李建设赞同,"机械加工组负责导轨和机械结构部分。"

"测量组负责探头和精度控制,"赵田说道。

"焊接组负责结构件的连接工艺,"李刚也表态。

"热处理组负责材料和热处理工艺,"张默说道。

"电气组负责控制系统和数据处理,"周煜最后说道。

"很好,这样分工明确,"郑昊满意地说道,"每个组都要深入研究德国的技术方案,然后提出我们的改进方案。"

接下来的几天里,各个小组都在认真研究德国的技术资料。基地里经常能听到激烈的讨论声。

李建设的机械加工组在研究空气轴承的加工工艺:"这个气孔的分布密度很关键,太密了加工困难,太稀了效果不好。"

赵田的测量组在分析探头的工作原理:"德国人用的是电容式探头,我们可以试试电感式的,原理相似但更容易制造。"

李刚的焊接组在试验高精度焊接工艺:"要达到0.1mm的焊缝余高,必须严格控制焊接参数。"

张默的热处理组在研究材料选择:"德国人用的合金钢我们买不到,但我们可以用类似性能的国产材料。"

周煜的电气组在设计数据采集电路:"虽然没有16位的A/D转换器,但我们可以用12位的,精度也够用。"

又是一周后,各小组汇报了研究成果。

"通过对德国技术的深入分析,我们对坐标测量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郑昊总结道,"虽然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有差距,但通过合理的技术路线选择,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出实用的产品。"

"关键是要有自信,"李建设说道,"德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

"是的,"赵田也说道,"虽然起步晚一些,但我们有决心追赶上去。"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358/1111103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