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穿越考科举?不,我直接当主考官 > 第二百五十四章:“国营农场”的诞生

第二百五十四章:“国营农场”的诞生


半个月后,江南,苏杭府郊外。

曾经属于黄氏家族的、一望无际的万亩良田,如今,换了新的主人。

田埂上,不再有黄家那些趾高气扬、手持皮鞭的监工,取而代之的,是一群穿着统一蓝色工装、胸前佩戴着“总办处农务科”徽章的年轻人。他们手中拿的,也不是皮鞭,而是写满了密密麻麻数据的记录板和各种奇形怪状的测量工具。

这些年轻人,大都是从“工人夜校”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出来的。他们或许四书五经一窍不通,但却对算术、格物和林知节亲自编写的《基础农业科学概论》倒背如流。

此刻,农务科科长——一个名叫“李铁牛”的、曾经是工地石匠的憨厚青年,正带领着他的团队,对这片土地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体检”。

“一号地块,土壤样本分析完毕!”一个技术员大声报告,“土质黏重,偏酸性,氮磷含量严重不足!根据《作物生长手册》第三章第二节,不适宜直接种植水稻,建议先施草木灰改良酸碱度,再增施豆饼肥!”

“收到!”李铁牛在记录板上飞速记下,随即下达指令,“二组,立刻去联系后勤部,申领草木灰五十车,豆饼三百担!三组,组织人手,开始翻耕晒田!”

“报告科长!三号地块发现水源问题!”另一个技术员,从远处跑来,气喘吁吁,“原有的灌溉水渠,年久失修,淤塞严重,且设计极不合理,无法覆盖全部田地,至少有三成是靠天吃饭的‘望天田’!”

“妈的,这帮地主老财,真是暴殄天物!”李铁牛闻言,忍不住骂了一句脏话。他虽然是个粗人,但也知道水利对农业的重要性。

他立刻摊开一张巨大的、由测绘队绘制的精准地形图,将所有技术员召集过来。

“都过来看看!”他用一根粗壮的手指,在地图上画着,“这里,地势最高,可以修一个蓄水塘。然后,从这里,沿着等高线,开挖主干渠,再分出若干支渠,形成一个网状结构!我要保证,我们农场的每一寸土地,都能被水渠覆盖!另外,通知营造局,我们需要水泥!用他娘的水泥,把所有水渠都给老子做成防渗漏的‘三合土’硬化渠!”

这番话,若是被任何一个传统老农听到,定会惊掉下巴。修水利,本是知县老爷才该操心的大工程。可如今,在这个奇怪的“农场”里,一个曾经的石匠,却像一个运筹帷幄的将军,指挥着手下,对这片土地,进行着外科手术般的、精密的改造。

而这样的场景,在整个江南地区,那数百万亩被“皇家工商总会”和“皇家建设银行”通过“债务置换”的方式,合法(或者说,以一种近乎抢劫的方式)“收购”过来的土地上,同时上演着。

这些土地,没有像历朝历代土地改革那样,被简单地“均田地”,分给无地的农民。

林知节的思路,与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截然不同。

在他看来,将土地重新分给小农,不过是回到了“小农经济”的老路。生产力低下,抗风险能力差,用不了几代人,又会因为天灾人祸、土地买卖,重新出现新一轮的土地兼并。那不过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历史的死循环。

他要的,不是重复历史,而是终结这个循环。

他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全新的、属于国家、由国家统一经营管理的农业生产模式——国营农场。

京城,总办处,一个新成立的部门——“皇家农业发展总署”的牌子,刚刚挂上。

办公室内,林知节正对着一群特殊的“学生”,上着一堂特殊的课。

这些学生,成分复杂。有来自农务科的李铁牛这样的基层干部,有来自户部、对田亩税收了如指掌的老官吏,甚至还有几个从天牢里“请”出来的、因为“破产潮”而家破人亡、却对种田有着丰富经验的“前地主”。

林知节站在一块巨大的黑板前,黑板上,画着一张复杂的组织结构图。

“诸位,”他清了清嗓子,用一种商学院教授讲课的口吻说道,“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如何用‘经营公司’的模式,来‘经营农业’。”

“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国营农场’的定位。它不是一个收租子的地主,它是一个以‘盈利’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双重目标的、现代化的‘农业企业’!”

“企业?”台下众人,面面相觑,对这个词感到既新鲜又陌生。

“对,企业!”林知节加重了语气,“企业,就要讲成本,讲效率,讲科学管理!”

他用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几个大字。

一、生产资料公有化与专业化分工。

“我们所有的土地、农具、水利设施,都归国家所有,由农场统一调配。农场里的所有人,不再是‘农民’,而是‘农业工人’!他们和工厂里的工人一样,按时上下工,按月领工资,按绩效拿奖金!”

“种田的,专门负责种田;养牛的,专门负责养牛;修农具的,专门去农机站;负责灌溉的,就去水利队!每个人,都在自己最擅长的岗位上,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就叫‘专业化’,懂吗?效率,就是这么来的!”

二、农业技术科学化。

“忘掉你们那套‘看天吃饭’的老黄历!从今天起,种田,要信科学!”林知节的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传教士般的光芒。

“什么地,种什么庄稼,要经过土壤分析!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要看节气,更要看作物生长周期表!选种,不能再用农户自家留的那些劣质种子,必须用我们从占城引进的、经过农业技术站培育筛选过的、抗病高产的‘占稻一号’!”

“还有农具!那些笨重的木犁,该淘汰了!营造局那边,已经在孙默的指导下,开始生产新式的、更省力的‘曲辕铁犁’!未来,我们甚至还会有烧‘地火’的‘铁牛’(拖拉机雏形),来帮我们耕地!”

三、管理体系数据化。

“从今往后,我们农场的每一项工作,都要有数据支撑!”林知节指着那几个瑟瑟发抖的“前地主”。

“你们以前是怎么收租的?一拍脑袋,今年风调雨顺,就多收两成;明年遭了灾,就少收一成。这叫‘人治’,充满了不确定性!”

“而我们,要搞‘数据化管理’!每一块地,投入多少种子,多少肥料,多少人力,产出多少粮食,都要有精确的记录!我们要计算出‘亩产’,计算出‘投入产出比’!我们要用这些冷冰冰的、却最真实的数字,来评判一个农场场长的业绩好坏,来决定一个农业工人的奖金多少!”

一番话说下来,整个办公室内,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林知节描绘出的这幅、充满了各种新奇词汇和颠覆性理念的“未来农业图景”,给彻底震懵了。

他们感觉自己,像是一群刚刚走出山洞的原始人,正在聆听一位天神,讲述着来自另一个文明的、匪夷所思的创世神话。

李铁牛听得热血沸腾,他仿佛已经看到,在他的管理下,农场的粮食堆积如山,工人们个个喜笑颜开。

而那几个户部的老官吏,则在飞速地心算着。如果真能按林大人说的那样搞,大梁的粮食产量,怕是至少要翻上一番!到时候,国库之丰盈,简直不敢想象!

只有那几个“前地主”,脸色煞白,冷汗直流。他们终于痛苦地意识到,自己输得不冤。他们输给的,根本不是什么阴谋诡计,而是一种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碾压式的、更先进的生产模式。

“当然,”林知节的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了一丝“资本家”的微笑,“光有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引入‘激励机制’。”

“我决定,在所有国营农场,推行‘超产奖励制度’!”

“比如,我们定下一个基础的‘亩产指标’,三百斤。凡是能超过这个指标的生产队,超出部分,农场只收三成,剩下的七成,全部分给生产队的工人们!上不封顶!”

“轰——!”

这个“超产奖励”,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

连那几个心如死灰的“前地主”,眼中都重新冒出了一丝光亮。他们太清楚“七成归自己”这五个字,对于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是农业工人,有着怎样致命的诱惑力了!

“都听明白了吗?”林知节拍了拍黑板,做了最后的总结。

“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大梁第一批‘国营农场’的管理者和技术员!你们的任务,就是把我们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变成一个最高效、最高产的‘粮食工厂’!”

“我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看一看,用科学的方法来种田,到底能创造出怎样的奇迹!”

“我要让‘饥饿’这两个字,从大梁的字典里,被彻底地……抹去!”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024/2389325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