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文豪1983 > 第338章 文学的本质

第338章 文学的本质


人们敲锣打鼓,组织起亚运会宣传活动。

    市民自发的开展“迎亚运劳动日”,数十万人报名志愿者,织厂女工把缝纫机搬到工地上做吉祥物,退休老教授都拿出珍藏多年的邮票义卖,各大城市都在传阅《亚运知识手册》……

    陈小旭竟然能从中找到商机。

    她明白真正值钱的是“余切”这个品牌本身,所以不要一分钱,却要花钱来注册专利,赠送给国家。

    余切抓着陈小旭的手:“你可帮了我大忙!年后我就把这件事做了!”

    之后,余切看电视时,仍然握着陈小旭的手。

    这事儿没持续太久,众人的目光很快被电视吸引过去。

    只见到冯拱和他的搭档刘伟,两人一起演了个小品《巧对影联》。这小品把时下热门的电影、电视都编到台词里边儿,还把其中的台词也借演员的口说出来。

    冯拱长得很有特色,很有观众缘。

    去年冯拱在春晚表演《虎年说虎》,已经被观众熟知了。

    余妈就想起来了,问:“这冯拱是不是和你认识?当年你们去那个南边儿的……”

    “老山!”张俪代余切说。

    “这个好,这个好!”余爸鼓掌道。“我想起来了,这个演员看上去有点奸诈,却是个汉子。”

    屏幕里面。

    刘伟说:“今天我出个主意,咱们今天说一个电影对联。”

    冯拱说:“用电影片子对对子啊?”

    “怎么样?”

    “成,知道我电影看得多。我有个外号,叫电影仓库!”

    “我也有个外号,我叫电影工厂。”

    随即就穿插大量的对子,节奏感很强。

    从一个字的电影作品:

    “灯!”

    “药!”

    ——到两个字的。

    “小街。”

    “老枪。”

    “伤势。”

    “情探。”

    “出路?”

    “——诶,您这胡说吧。”刘伟不乐意了。

    “我怎么胡说了?”冯拱说。

    “这是余切写的小说,上映了吗?你说《出路》,这不胡扯吗?你当我不知道余切?”

    冯拱道:“我有内部消息,这个《出路》啊,已经被沪市的大导谢晋拿下,已经在拍摄了。它现在没出来,以后要出来的。”

    “你哪里来的消息?有你这么对对子的吗?”

    “余切说的。我和他是战友,睡上下铺的,你知道吗?”冯拱大笑。

    “这……”

    刘伟没辙了。

    余切看到这笑了几声,解释说:“冯拱没说错,我真和他睡过上下铺。”

    “你还笑呢!我那会儿气的要死。”张俪当时啥也不知道。

    时间紧,任务重,余切没来得及告诉她。

    看报纸的时候,《日报》已经号召大家“向余切同志学习”,张俪比其他人还要更晚知道情况。这事儿让张俪耿耿于怀。

    “你以后再有这种事,至少得告诉我一声。”张俪戳了一下余切的大腿肉。

    “这不是怕你担心吗?”余切说。

    张俪摇头:“我宁可担心,也不要不知道。”

    余切还想争辩两句,手却被挠了一下。他正觉得奇怪?

    谁这么不长眼睛。

    结果往右边儿一看,才想起来是陈小旭干的。哦,我还握着她手呢。

    这陈小旭则怎么这么听话了?

    我都搞忘记一直抓着手了。她还挺老实。

    陈小旭用嘴型说:“听——她——的——”

    得!

    两个人合起伙儿来了。

    屏幕里面,冯拱和他搭档的“对子”字数越来越多。

    到三个字的。

    冯拱说:“夜茫茫。”

    “路漫漫。”

    “二度梅。”

    “十五贯。”

    “红楼梦。”

    “白蛇传。”

    “小鞋子。”

    刘伟懵逼了,急中生智道:“大决战!”

    轮到冯拱质疑了:“有《大决战》这电影吗?”

    “有的,有的。八一制片厂刚立项。”

    “你这不是耍赖吗?”冯拱道。

    “你先耍的,你说只要在拍摄了的都行。”

    “我……”

    两人共同约定:“那些还在拍的,将要拍的,通通不算。”

    “还有,不能让余切来压人。他是个国际作家,你要用英文书来对对子,我岂不是没辙了?”

    “我保证不先使用余切。”

    “我,我也保证。”冯拱举起手发誓。

    这个话让观众哄堂大笑。

    电视台给了个观众反应——诶,还有几位熟悉的领导。在那咧开嘴乐得不行。

    这节目吧,不算是特别有趣。主要是秀贯口的。

    八十年代的小品,还喜欢搞点这种技术流,纯靠幽默台词来吸引观众,演员口齿伶俐。这会儿还有很多人靠听收音机来“观看”春晚,因此这类小品很受欢迎。

    每年都要安排这么一些节目。

    后来就不行了。

    搞的就很复杂,那都有点光污染了。

    余切左右张望,全家人看的入迷了,尤其是提到了“余切”时,简直是笑声不断。

    就连张俪和陈小旭也是。

    也对,BBC那科教节目《跟我学英语》,都能被观众如痴如醉的看,这事儿搁在后世谁能想象得到?

    余切有点索然无味。

    怎么余光钟还没上来?

    这一年的费翔呢?

    余切记得,原时空里面费翔穿了个火辣辣的紧身裤,扭动下肢,这对当时来讲非常大胆。

    以至于后世看到的都是上半身版本,传言当年直播的时候,那是没有裁切过的,导演拍板说:“这有什么!我们是新时代了!就这么放吧!”

    87年的春晚很经典,余切上辈子都看了挺多次。不能说倒背如流吧,那也得是熟记在心了。

    让他觉得有意思的点,就是那些因为他的缘故,让节目发生了些许变化的场面。

    不料,之后便和记忆中基本一样了。

    “济公”游本昌老爷子演了个“孙二娘”,男扮女装,而且是哑剧。他表情活灵活现,分外灵动。

    直让余切感慨:真正的老戏骨年轻的时候,就是戏骨了。那有的演员只是因为老了。

    ——轮到了李双桨上台。

    这位也和余切算半个战友,一起上过老山前线。李双桨在前线唱了足足几个小时的歌,不带停的。

    《血战老山》写出来后,估计还得去前线一趟。指不定又遇见了李双桨。奔赴前线的慰问团一直有,各省、各组织、各级别领导都来过,二次、三次的也不少见。

    87年、88年还发生过几次战斗,炮兵大发神威,情况基本上就是凯旋、凯旋和再凯旋。情况和前几年早已不同了。

    终于轮到费翔上场,只见到他明显比其他人高出一大截,献唱《故乡的云》。

    余妈说:“哟,这小伙子……长得有点怪。”

    “那叫混血儿。这人叫费翔,中美混血的。”余切说。

    “我还是不太能接受。”余妈摇头。

    “你觉得呢?”余切问张俪。

    张俪头也不回:“不如余哥哥。”

    陈小旭?

    陈小旭也皱眉:“他长得像外国人,太像了,简直就是。”

    混血儿在这会儿不受欢迎?

    余妈说:“这小伙子太外国了,还是朱世茂那种好看,眉毛浓,鼻子也高。”

    “咳咳!”余爸咳嗽了几声。

    费翔的歌声响起,大家都望着电视: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吹来故乡泥土的芬芳……”

    “归来吧,归来哟!”

    “……”

    费翔唱完这歌,却忽然哭了。

    这给余切弄蒙了。

    不是,春晚发生过这事儿吗?

    费翔忽然哽咽的谈到,自己有一个百岁高龄的太姥姥,鲁省人。正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尤其值得说道的是,费翔回宝岛发展演艺事业时,接触到了大陆的小说。

    那小说是《出路》。

    宝岛有一大批外嫁的女性,这不仅包括那些从宝岛嫁到发达国家去的,还有那些从内陆嫁到宝岛的。

    费翔的母亲就是前一类人。她母亲嫁给了一个美国军人,前几年刚离了婚,和费翔一起生活。

    这是个很刻板的女性,此前一直不让费翔学太多的汉文化,这导致费翔的汉语一直不太灵光。然而,他母亲有天却主动推荐了几本大陆的小说。

    由于费翔的中文能力不行,就只能选择余切的书——他的书有英文版本。

    就像是那些西方书迷一样,费翔由浅到深,从《地铁》那些通俗读物,到余切曾写过的那些传统文学。这让他大胆做出来大陆发展的举动。

    费翔的太姥姥已经不能认字,费翔今年来大陆后,把《出路》全文念给了太姥姥。费翔的姥姥也在演播台现场,听到这段事后,也忍不住流下眼泪。

    气氛一时有些伤感。

    余妈又高兴,又茫然:“这看个电视,怎么老是提到余切?”

    余切道:“我本来最期待的是余光钟的节目。没料到,竟然是费翔先给了我震撼,因为费翔没见过我,他只看过我的书。意外才最惊喜。”

    之后费翔表演《冬天里的一把火》,一则上辈子互联网上流传的传说,果然被证明了。

    费翔当年表演时确实没切镜头。

    不过余切已经无心在意。毕竟比起真的影响到这个人来说,他到底穿了条什么样的裤子,这又能怎么样呢?

    11点50分,压轴节目登场。

    余光钟站到台前来,深情的朗诵《乡愁》这一首诗。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全场都静静听着。

    这一首诗现在看,仍然不算特别优美。很多人质疑这首诗的价值,从韵律上讲,十分简单,并不出彩;从意象来讲,“一个初中生也能写出这样的诗”。

    从它要表达的思想来说,这样的诗也渐渐的变多了。余光钟不是很特别的一个人,岛内愿意发出这样声音的学者,现在已不在少数。

    “融冰之旅”是一个光辉的开始,很多文人想要跳进这艘船买名声。有趣的是,那些上辈子并不明显持有亲切立场的作家,现在也受到感染,公开表示“会沿着两位余先生的道路来前行”。

    在华人圈,目前没有什么比这更能代表余切的地位。

    一点露出来的汤,让钱忠书喝了,都能凭空拔高他的文学地位。

    何况是“余先生”本人?

    余光钟曾被李傲讽刺为“政治投机客”,认为他未必真心实意。但这一辈子,余光钟必须也只能往这个方向狂奔了。

    这件事,直接把余切送进了《星星》诗刊的现代诗诗王,哪怕他一句诗都没有写。大众太喜欢余切了,大众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文学家。

    其他人只能是“写小说”的。还不能有一个“家”字。

    这就像是郭靖不一定是武功最强的,但他是“侠之大者”一样。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余光钟仍然在沉声朗诵。他的声音有些沙哑,身材特别瘦弱,画面也很单调,而这一刻却很震撼。

    许多人不知道,余光钟的散文行文十分华丽,为了几个字余光钟会反复推敲,很多字都是读者没见过的,要去查字典。然而他生涯最出名的这首诗,却非常简单。

    因为太简单,所以任何一个人都能看懂。所以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面向十亿人和三千万华人观众的春晚中,也能不需改编的念诵出来。不可能有任何人不懂这首诗的含义。

    这让余切稍微的思考了一番:文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在哥伦比亚,余切接受了马尔克斯的特训。随后,《2666》那本书让余切几乎掌握了现今所有的写作技巧,令学院派拍案叫绝。一本书声震国际文坛,然而,他目前的小说却越写越大众,越写越简单。

    为什么?

    但想想,马尔克斯也越写越简单了。不论是之后写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还是最近的《迷宫中的将军》,那些作家们不约而同的走上了这一条道路。

    余切感觉自己有一点触碰到写作的本质了。

    《小鞋子》并不是余切最有成就的文章,但从传播度来讲,在它被选入小学课文之后,它已经成为余切施加给这个时代的印迹之一。

    因此在大陆作家们大搞“文学科研”的1985年,它才能以极为朴实的语言,成为当年度的小说王。

    人们不一定会记得“科研家”苏彤写的一系列文章,但有几亿人都会记得阿里救他妹妹的故事。

    以及曾风靡一时的“春雨行动”。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钟念完这一首诗,讲述他的创作缘由。当时余光钟在自己的房子里面,外面下着雨,他忽然觉得十分苦闷,然后用了不到十分钟写了这一首诗,随即造成巨大的影响。

    “我写了很多诗,写了很多文章,再没有这么受到读者喜欢了。”余光钟说。

    “为什么呢?”

    “我想,这首诗可能不是我写的,它只是恰好从我的笔下的墨水流出来。我是从梦里面写出来的!这是另一个余先生曾给我说过的话,我也要再说一遍。我只是把很多人想到的,写了下来。”

    在这,余光钟简单祝福了全国人民新年快乐,来年大吉。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682/1111079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