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这个藩镇过于凶猛 > 第181章 刺史之智,闻所未闻

第181章 刺史之智,闻所未闻


公廨之中。

刘靖拿着一本册子,正在与胡三公商议。

唐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同时下放到州,同样也是这套模版。

一州刺史总揽全局,别驾、长史、司马三人从旁辅佐协助,而对应六部的,则是六曹,分别是功、仓、户、兵、法、士六曹参军事,主管税收、诉讼、治安、教育、户籍、司法、工程营造等。

而到了县,就戛然而止。

除了长安、万年等京畿重县设有六曹之外,其余州郡下辖的县,班子只有县令、主簿、县丞,余下就是佐属胥吏。

县之下的乡,则只有一个里长。

里长往往是由村中德高望重的乡贤担任,而南方乡村宗族观念极强,所谓乡贤,常是一村大姓的族长。

很多时候,里长的话比县令都好使,更拥有生杀大权。

尤其是一些坐落在山疙瘩里的村子,长期与世隔绝,里长就是当地的土皇帝。

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县以上的这套班子,刘靖不打算大改,只是稍稍改动,使得架构更加精简,各部门职务也更加清晰明了,如此可提升办事效率。

这也是刘靖的优势所在,自秦以来,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每个朝代,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上一任政府框架进行优化,这是一代代先贤的集体智慧,而他却能直接拿来用。

就比如科举制,并非一蹴而就,最早源于南北朝时期的萧衍,到了隋朝,慢慢有了雏形,等到了唐初,在李二凤的推动下才正式定型。

但科举制真正普及,并发扬光大,是在宋朝。

这其中的跨度,足有五六百年之久,历经了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

县级以上框架暂时不动,但县级以下,他打算动一动。

作为一个后世穿越而来的人,接受过教员思想,让他对基层民众放任不管?

开什么国际顽笑!

基层群众的力量有多大,没人比他更清楚。

况且,不掌控乡村,他接下来的政策也就无法顺利推进。

“乡村设村办,设村长、里长、村书记,异地而任……这会不会显得太过臃肿,导致冗官,且每村设三人,歙州之地乡村零零总总加起来足有二三百,这就是近千人了,俸禄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胡三公看着手中改制书,不由皱起眉头。

他已经代入别驾的职务,所思所想,自然也非一县县令那般局限狭隘。

近千人的俸禄,可不是一笔小钱,每月至少上千贯,一年下来就是数万贯。

“这是必要的支出,省不得。”

刘靖说着,又将另一份册子递过去:“三公且在看看这个。”

“好。”

胡三公接过册子,将单照凑到右眼上,仔细查看。

单照,又称叆叇,是唐宋时期的老花镜。

是的,这会儿就已经有老花镜了,只不过还很简陋,只有一片镜片,通常是用质地通透纯净的水晶打磨而成。

胡三公到底是老了,老眼昏花,不借助单照,没法看清那些蝇头小字。

看着看着,他脸色变了,无比凝重。

待看完之后,胡三公放下册子,目光震惊的看着刘靖,久久不语。

对方的反应,刘靖并不意外,问道:“三公觉得如何?”

胡三公感慨道:“好一个摊丁入亩,好一个火耗归公,好一个一条鞭法,老拙一直不信有生而知之之人,而今却是开了眼。刺史之智,老拙闻所未闻。”

这是仁政啊!

可谋万世之基的仁政!

而这样的仁政,却出自一个未及冠的少年之手,这让胡三公如何不震惊。

宦海沉浮几十载,什么样的妖孽他没见过?

但刘靖这样的,还真是头一回儿见。

刘靖也不好解释,干脆默不作声,认下了这份功劳。

只能在心中默默给张居正道了声歉。

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在这个时候出现,完全是划时代的。

须知,唐时以前,赋税是分开的。

赋是赋,税是税。

唐朝德宗时,实行两税法,统一赋税,同时也不必再区分土户、客户等,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就需上籍征税。每年两收,分别在夏收与秋收之时征税。

但,两税法只是统一了赋税,却并未统一徭役。

地方兴修水利,便会征发民夫,这是一种徭役。

打仗征发随军民夫,亦是一种徭役。

类似这样的徭役有许多,一句两句说不清楚。

唐时规定,上至五十六,下至二十三的男丁,每人每年需服役二十日。

如果有人不想去,或因各种原因无法去,那怎么办?

简单,花钱!

若不服役,可每日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抵充,称为“庸”‌。

而一条鞭法将赋税与徭役,全部统一。

不想服徭役,直接交钱,官府会用这笔钱,去雇佣人顶替你去。

如此一来,使得税收更加简洁精干,也能防止官员佐属趁机上下其手。

摊丁入亩,则是对一条鞭法的补充。

可以理解为,是对上个版本打的一个补丁。

这其中涉及的核心,是对公平的重新定义。

问大伙一个问题,什么是公平?

在摊丁入亩之前,徭役是按人头算,不论贫富,只要是成年男丁,都需服徭役。

这是不是一种公平?

对富人来说,很公平,但对贫苦百姓来说,不公平。

富人有钱,且家中男丁也就那么几个,只需缴纳一些绢布,便能免于徭役,省下的时间继续用于赚钱。可贫苦百姓本来就穷,家中只有几亩薄田,活下去已经很艰难了,每年还需服二十日的徭役。

而这样的公平,自秦始,一直持续了数千年。

直到明朝,张居正站了出来,说这样不对,得换一个公平。

于是,有了一条鞭法。

所谓摊丁入亩,是将人头与田产挂钩,田多者多服役,田少者少服役,无田无产者不服役。

富人田产多,就必须承担大部分徭役,从而多交钱,官府拿这笔钱,再雇佣百姓去服役。

如此一来,徭役有人服了,官府的事办成了,服徭役的穷苦百姓也有钱拿,能够补贴家用,一举三得。

这就变成了,对富人不公平,但对穷苦百姓公平,相当于劫富济贫。

两者都公平,主要看你如何定义。

任何一个当权者,只要不是傻子,都会选择后者。

一旦实行,穷苦百姓的压力将会骤减,肩上的担子轻了,也就能养活更多的孩子,人口暴增,生产力提高,形成人口红利。

而火耗归公,则是又一个补丁,针对基层官员和胥吏,防止他们对百姓上下其手,同样也是为了保证百姓的权益。

然而,正常情况下,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的推行很困难,因为这得罪了权贵、富人以及基层胥吏的利益。

但,刘靖现在推行,却非常简单。

首先歙州已经被陶雅血腥屠杀一波,世家大族被屠戮一空,剩下的都是些小地主和商贾,翻不起风浪,即便有心抵抗,可在刘靖的大军面前,也不敢表露。

这年头,拳头大就是硬道理。

至于官员,本就是杨吴提拔任命,如今死的死,关的关,刘靖打算亲自任命一批。

而胥吏,则会裁减一批,重新招募一批。

这些新官员和胥吏,与在丹徒镇时一样,打算启用寒门。

既是寒门,又是刘靖亲手提拔,自然是和刘靖紧密站在一起,推行起这三项政策来,也将尽心尽责,不会出现阳奉阴违的情况。

“此法若推行,不出三年,歙州将变成人间仙境。下官代歙州四万余户百姓,拜谢刺史恩德!”

胡三公掸了掸衣服,郑重地施了一礼。

这是真正的利民之策,一旦推行,歙州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

并非套话,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日子。

此时此刻,胡三公也终于明白,刘靖为何要设立村办了,显然是为了推行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做铺垫。

任何一项政策,都需要推行落实,否则就只是空谈。

不对基层进行把控,根本就没法推行摊丁入亩,下头也只会阳奉阴违。

刘靖摆摆手,说道:“先别着急谢,本官入主歙州时日太短,且任何政策也非一蹴而就,需脚踏实地,稳步推进,首先要取得歙州百姓的信任。因而,我打算先取消三色杂税,只保留唐廷的两税法!”

上来就推行摊丁入亩,百姓根本不买你的账。

你他娘的谁啊?

况且,百姓大多愚昧,他们短时间内无法理解这些政策是好是坏,外加地主、商贾等人暗中煽风点火,故意误导,百姓反而会抵制摊丁入亩这些政策。

毕竟,他刘靖是外来户,百姓更愿意相信当地的小地主和商贾,他们才是自己人嘛。

胡三公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抚须道:“歙州百姓苦苛捐杂税久矣,人人都如背负大山,被压的喘不过气,若刺史废除三色杂税,四万余户百姓定然感恩戴德,届时再推行摊丁入亩,一条鞭法等仁政,百姓将会自发拥护,水到渠成,毫无阻碍。”

刘靖好整以暇道:“政策推行,需要基层官员和佐属执行。三公应当知晓,胥吏多狡诈,欺下媚上,且多出自当地富户之家,与商贾、地主关系盘根错节。”

“不错!”

胡三公点点头:“吏治一直是困扰朝廷的问题,即便有官员着手整顿,可也只能管上一时,过阵子胥吏又会恢复老样子。刺史有妙计解决吏治?”

说罢,他满脸期待的看向刘靖。

这个少年,给了他太多太多的惊喜,所以他心中愿意相信,对方有解决吏治之策。

刘靖摇摇头:“想彻底解决吏治,根本不可能,人皆有七情六欲,这是本性,荀子言人性本恶,因而要用制度来规范胥吏,使其不得肆意妄为!”

闻言,胡三公神色微变:“刺史崇尚法家?”

荀子,号称最不像儒者的儒者。

提出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针锋相对,提倡制度,因而学生之中,出现了韩非子、李斯这样的法家集大成者。

刘靖的一句荀子言人性本恶,让胡三公这个儒家老头,着实有些应激了。

刘靖似笑非笑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此话,出自汉宣帝,一语道破了之后华夏每一个王朝的本质。

儒皮法骨!

所谓霸王道杂之,源自荀子提出的德、刑并用。

哪有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过是外儒内法罢了。

支撑每一个王朝运转的,从来都是法家。

实力弱小时,是礼仪之邦,搁置争议,同共开发。实力强大时,那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你敢顶嘴?

发兵,伐不臣!

这一制度,映射到民间,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华夏人对神明的信仰。

你要是灵,那你就是神仙。

你要是不灵,从哪来滚哪去。

华夏不养闲神!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611/2398937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