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老实人拍马屁
谈完公务之后,施怀德并未离去。
过了片刻,他才缓缓开口:“刺史,下官此前不过一书生耳,不通为官之道,蒙刺史厚爱,得任录世参军,然下官内心惶恐,昨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恐误了刺史大事。因而,特向刺史辞官。”
闻言,刘靖笑了:“你向来不善言辞,倒是难为你一次说这般多话。”
施怀德正色道:“下官并非相戏之言,人贵自知,一个刺史府支度便已是顶点,无法胜任录世参军之职,还请刺史另择贤能。”
刘靖收敛笑意,说道:“我也没做过刺史,眼下不也做的挺好?”
“大不同。”
施怀德摇摇头,一本正经道:“下官天资愚钝,刺史乃天纵之才,怎可相提并论?”
瞧瞧!
要不都说老实人拍马屁,效果才是最好的。
这话谁听了心里头不舒服?
“你不必妄自菲薄,我相信自己的眼光。”见他态度坚决,刘靖提议道:“不如这样,你且先干着,若如你所说,实在无法胜任,我在另择他人,如何?”
施怀德沉默几秒,点头道:“可。”
刘靖温声道:“你老母过段时日便来了,总住在公廨也不方便,况且你总归是要成家立业,娶妻生子的,广安坊里的那栋宅院赏你了,这两人你招些仆役丫鬟,打扫一番。”
施怀德心下感动万分,嘴唇蠕动了几下,最终也只是吐出四个字:“多谢刺史。”
“去吧。”
刘靖摆摆手。
“下官告辞。”
施怀德起身一礼。
目送他离去的背影,刘靖不由摇头苦笑。
好说歹说,总算是劝住了。
施怀德不明白,对如今的刘靖而言,忠诚比能力更加重要,尤其是录世参军这样一个有监察之责的重要位置。
端起茶盏喝了一口,润了润嗓子,就在这时,只见一名传令兵快步走进来,弯腰躬身,抱拳唱喏:“禀刺史,绩溪来报,朝廷宣谕使已过大会山。”
来的倒挺快。
不过倒也可以理解,能给杨吴添堵,朱温绝不会放过,自然是越快越好。
刘靖点点头:“本官知晓了。”
刚过大会山,朝廷使节团的行进速度也不会太快,赶到郡城起码需要两三日。
朝廷册封他为歙州刺史,更多的是锦上添花。
要说好处,确实有一些,但不多。
如今这个乱世,拳头就是硬道理。
况且明年朱温就篡位了,大唐这块金字招牌,也就没用了,刘靖这个唐廷册封的歙州刺史,自然也就没啥用了。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杨渥绝对被恶心坏了。
事实上,朱温类似的举动,已经有很多次了。
从册封钱镠为吴王,再到册封杨渥为弘农郡王,既是试探,亦是挑衅。
收回思绪,刘靖抽出一张白纸,拿起茶水往砚台里滴了几滴。
宣州的纸,歙州的砚。
早在唐时就已经闻名天下,其中的精品,更是作为贡品,供皇室使用。
此外,歙州不但产好砚,还产好墨。
他眼下所用的文房四宝,皆是之前陶雅所留,自然是精品中的精品。
随着研磨,徽墨在茶水中晕染开,隐隐有股松木的清香在鼻尖弥漫。
拿起笔架上一支鸡距笔,蘸了蘸墨汁,刘靖开始埋头写起了策划书。
这是他前世工作养成的习惯。
这次写的,乃是军器监以及火药工坊的策划书。
首先是军器监部门架构框架,监正这个职务,自然是他来兼任,左右副监则需要安排专业人士。
下辖四院,设计院、督造院、审查院、后勤院。
匠人分五等,俸禄待遇逐次递增,可通过考核晋升,也可通过重大贡献破格晋升,如此一来,便可激发匠人们的工作热情,也让他们有个奔头。
结构框架定下后,接着便是选址。
火药工坊不用想,不管出于任何考量,肯定是建在深山之中,至于军器监该建在哪呢?
搁下笔,他翻找出歙县郡城的舆图,陷入沉思。
忽地,刘靖双眼一亮。
位于郡城西边五里外的新安江畔,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之所以选在此地,是要借助新安江的滚滚江水。
新安江水流湍急,且水流量大,哪怕是一年中的枯水期,也能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这是天然的动力源,不利用起来简直太浪费了。
只需架设水利锻锤,便能日夜不停,十二个时辰锻打。
关键水力这东西,又不需成本,维护好设备就行。
如此一来,配合流水线作业,军械的制造速度,至少能提升数倍。
须知,古时制造军械的速度是非常慢的,马槊就不提了,甲胄同样如此。
就以鱼鳞甲举例,一整套鱼鳞甲,从鳞片加工到皮革编缀,须四十名匠人,耗时二百余天才能制造而成。
而这,已经算快的了。
为啥披甲率这么低?
一是钢铁产量上不去,而是耗时太久了。
就现在各地节度使以及朱温麾下使用的重甲,一大部分还是大几十年前宣宗李忱时督造的,修修补补,一直再用。
没法子,不省着用不行呐,生产效率跟不上。
水力,其实很早就已经被古人使用了,最早追溯到何时,刘靖不知,但应该是两汉时期。
不过这会儿的水力,主要服务于农业。
比如灌溉农田,又比如驱动磨盘加工谷物等,没有人将水力运用到军械制造之上。
作为穿越者,刘靖并不比古人聪明,但来自的眼界,以及脑中各种奇怪的知识以及奇思妙想,却是古人所不具备的。
既然这会儿能用水力驱动磨盘,那么稍微改装一下,驱动锻锤应该也不是问题。
越想越觉得有搞头,很快刘靖就确定了军器监的具体选址。
那是一处河滩,平坦广阔,且地势相对高一些,即便夏季涨汛,也不会被暴涨的江水淹没。
至于安全与保密问题,届时从风、林二军中抽调一团之人,把守军器监,每月换防一次即可。
办法总比困难多嘛。
确定这些后,刘靖开始发散思维。
军械的一切基础,是钢铁。
钢铁的品质、好坏,决定了军械的强度,所以冶炼就格外重要。
后世的炼钢技术,这会儿自然没有实现,科技跨度太大。
不过,宋时的高炉倒是可以搬过来。
念及此处,刘靖迅速在纸上写下高炉两个字,接着便陷入沉思。
他前世毕竟不是这方面专业的,只是刷科普视频,以及营销号文章时,偶然看过一眼,具体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只是大概记得高炉的形状。
好似一个大腰鼓,上下两头窄,中间宽。
很快,刘靖又照着脑海中的记忆,画了一张草图。
很粗糙,细节方面可以说一个都没有。
但无所谓,他不懂没关系,麾下有的是匠人懂,只要给他们一个正确的方向,用不了多久就能鼓捣出来。
仅仅有了高炉还不够,需要配合鼓风机。
嗯,鼓风机自然是整不出来,但风箱可以一试。
风箱这东西不需要什么突破性的材料,制作难点也不高,难的是思路罢了。
届时跟匠人们提一嘴,让他们自己鼓捣去。
对了,还是焦炭。
刘靖想到什么就记下来,到时候再慢慢整理归纳,先记下来,免得到时又忘了。
想了一会儿实在想出来有用且可行的东西后,他将思路转移到火药工坊上。
火药配方是重中之重,哪怕工坊安置在深山之中,材料提取也需分开,最后将所有材料按照比例混合的,只有一小撮人,如此才能最大限度保密。
各项材料分开,也方便流水线操作。
初步分为五个小工坊,每一个工坊负责提纯一种材料,硝石、硫磺、木炭,这就是三个工坊。
提纯过的材料统一运送到配比工坊,经过配比后,再送到制作工坊。
等于是将火药的制作过程,分割成了三段,每一段各自掌握着一部分秘方,且互相之间不知道。
这要是还能泄露完整的火药配方,那刘靖也无话可说,他真的没辙了。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611/2375564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