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碧泉书院
赵恒笑了笑,没说话,只将诏书吹干墨迹,交给内侍:“让中书誊写一份正本,加盖天禧印,随那块匾一道送去衡山。”
“这回,看他接是不接。”
他话音一落,负手站在殿中,目光清冷,背影却沉稳如山。
远在千里之外的衡山碧泉书院,尚不知,一纸金文,一块匾额,正从朝廷南门启程,直奔山中而来。
衡山碧泉书院。
山光正好,书院内书声阵阵,胡宏端坐讲席之上,面前一众弟子正聚精会神听他讲解《中庸》要义。
“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他语调平缓,却沉稳有力,“天下之治,非一言可成,须日拱一卒,讲信修睦,方能久远。”
话音未落,忽有童子匆匆跑入讲舍,脸上难掩慌张激动,抱拳高声道:“先生!官府来人,说是朝廷诏旨到——”
声音未落,门外快马奔至,风尘仆仆。
“衡山碧泉书院,胡宏先生接旨!”
一名身着朝服的中年文官快步进门,气息尚未调匀,已将一方封匣高高举起,朝堂口音洪亮如钟:“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院中学子一惊,未及多想,众人跪拜,胡宏拱手:“在下胡宏,恭迎圣谕。”
宣旨官已展开诏书,高声宣读:“湖湘胡宏,世家子也,弱冠从学,继承先圣之志,弘道授徒,讲学衡山,十年不辍,士林尊仰。”
“先生立身以礼,治学有法,涵养士风,启迪斯文,实乃当世儒林之表、讲教之宗。”
“朕仰其德,敬其志,特赐碧泉书院匾额一方,以昭表率,以励后学。”
“并特书诏一封,宣示四方。愿天下学子,以先生为范;愿士人讲学,不失根本。”
“欽此——”
一封诏书读罢,院中鸦雀无声。
只听张栻低声吐出一句:“陛下……竟亲笔写诏。”
宣旨官已将一方木匣打开,内中赫然是由皇帝亲笔的金字字帖,四字碧泉书院,笔力沉稳,落款赫然是天禧元年,赵恒敬撰。
那一刻,连山中风声仿佛都安静了下来。
胡宏立在阶前,拱手望天,久久无言。
这是他讲学十年来,第一次收到朝廷的正式诏令。此前李纲来信不过是礼贤之邀,而此刻,朝廷不仅赐匾,还以理学之宗、儒林之表四字加身。
这已不是简单的尊师,是——以一人正一道,以一匾立一学。
张栻激动地上前:“夫子!您看到了么?这皇帝……他是真想请您!”
“连讲教之首都说出来了,他这是想用您,扶理学正学统,立风教于天下,这已非泛泛之意。”
“天子赐匾亲撰诏,臣子有礼奉迎,老师再不应,岂非负此诚意?”
“夫子,天命所归,在斯文之间。您若不动,天下读书人,只怕再无所依!”
身后弟子纷纷起身:“老师请出山!”
“先生为学数十载,今陛下有心正治,岂可错失良机?”
“衡山可传学,朝堂方能正风,请老师赴建康,为天下士子开路!”
众人一声高过一声,俱是动情之言。
胡宏双手放在背后,肩微微颤了几下,终于缓缓转身,那一刻,他眼神里有一丝感动,但更多的,是沉沉的思虑。
他看着张栻,声音温厚却带一丝难掩的沉重。
“我胡某讲学十年,所传非圣贤之皮毛,所论非仕途之机巧。我怕的,不是这皇帝虚情假意,而是我去了之后,被挂在庙堂门口,当了招牌,却做不了事。”
张栻压低声音:“先生,其实弟子早已觉着,这位新皇……与那些旧时的帝王不同。”
“他不避民生,不护旧章,甚至敢设女坊、开市权、削官冗——如此魄力,若非有真心求治之念,又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韪?”
胡宏深吸一口气,良久,点了点头。
“你说得不错。”胡宏将诏书置于讲案之上,低头凝视良久,眼神中那层淡淡的迟疑,终究还是被一丝动容取代。
张栻看出端倪,小声道:“先生心中……已有答案?”
胡宏缓缓抬头,看着弟子们眼中期盼,终于轻叹一声:“赵恒此人……不简。”
“他不只送匾,不只写诏,最难得,是他明知我未必应召,还愿先表态敬我之学。”
他转身看着众人,一字一句道:“这不是在逼我下山——这是在告诉我,下山这一条路,我可以走,也值得走。”
张栻沉声道:“那先生……真的要去建康?”
“嗯。”
胡宏目光平静如水,却带着说不出的沉定:“我会去一趟——见见这位天子,看他这份诚意,是不是真如他笔下那般。”
“若他真要讲理、兴教、动天下之风气,那我胡某——也不是非守着这座山不可。”
“你们且守好书院,教化不断。为师赴临安,不为荣华富贵,只为一问——天下兴亡,士为何事?”
张栻重重一揖:“谨遵先生教诲!”
风自窗外吹入,卷起那一页尚未收起的诏书。
纸上笔锋犹在,金墨未干。
山风浩荡,碧泉书院讲舍前,晨光斜洒。
数十名弟子立于院中,一片寂静。胡宏立在最前,身后张栻眉目微动,双手紧握,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都说不出口。
宣旨官离去前不忘叮嘱:“先生勿误,圣上所赐匾额今早已由工部专人送至,今午即会抬入书院,请先生亲自检阅。”
“谨遵圣命。”胡宏拱手,声音平静,眼神却已深不可测。
不多时,数名随行工匠护着一方大木箱抵达,绫布封裹,朱漆封蜡,尚未开启,便已闻得木香漆气之清雅。
张栻亲自迎上前,眼中难掩激动之色,低声道:“先生……这真的是皇上亲题的匾额?”
胡宏点头:“抬进讲堂。”
箱盖打开,一道金漆木匾映入众人眼中。
牌匾之上,碧泉书院四字大气端正,笔力内敛沉稳,落款天禧元年赵恒敬撰,一字未多,一笔不虚。
光是这四字,就不似寻常工匠笔迹,而是那种……读过书、懂过人的字。
弟子们议论纷纷,眼中尽是震撼与敬意。
张栻喃喃:“遒劲有力……竟真是陛下亲写。”
“有力,有骨,有气。”
胡宏站在他身旁,目光沉静地注视着匾额,片刻后轻轻叹了口气。
“我教书十年,自以为讲的是理、是心,是纲常大道。”他说得平静,但声音却带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动容,“可直到今日,我才知道——原来这道理,也能被人当真。”
张栻一怔。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530/2402880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