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清根拔底谈何容易
慈济低首跪下,合掌一拜,声音低沉:“贫僧……记下了。”
李纲面色沉如铁,缓缓起身,走到佛堂窗前,望着外头那株老松沉声开口:
“陛下说得都对,但……此事若真要彻查,不比肃贪,不比征税,难得多。”
他转过身来,语气稳,却透着十足的现实:“大宋这十几年,战乱不停,朝廷换血,地方官府大多早成山头自家营,许多大寺和地方势力盘根错节,早就不是香火施主这四个字能讲得清的了。”
“官为佛开账,佛为官养田;寺中庙号是护身符,庙外的丁口是人力账。你查寺,那边的县尉先拍胸口保;你问契,那边的巡检把账一焚,这些年,便是天子圣旨,有些人也是拖得一天是一天。”
赵桓没说话,只是拇指在檀珠上慢慢滑动,一粒一粒,声音细微却不断。
李纲继续道:“更何况,江南五州、川蜀、闽广,那些名寺香火鼎盛,里头的执事僧与地方豪族早就通气,表面是讲经说法,实则管地、养人、修渠、收租。你若真动他们,一城官场,十人里有六人会被牵出来。”
“不是臣不信陛下的手段,只是……这不是剪枝,是要翻地。”
屋里一静,连风声也像沉了半拍。
慈济却在此时缓缓抬头,语气比方才还平:“李相说得对,这事牵连极广,若动一寺,必震一方,想要清根拔底,谈何容易。”
“但……”他语调顿了顿,看向赵桓,眼神第一次多了一丝直白的坚定,“若官家真是下了决心,愿一刀切下去,那便也不是没法子。”
“人心难移,规矩却能立。旧秩未破之前,法不过庙门;若今朝真要推翻这旧势,佛门也不是不能改头换面。”
“这天下的人,最怕的是朝廷不管事,最服的,是有人肯先动刀。”
“只要官家愿开这个头,佛门,不敢不跟。”
慈济法师这句佛门不敢不跟落下,佛堂中静了一瞬。
赵桓却没接话,而是看了他两眼,像是在判断这话有几分诚意。随即,他缓缓点了点头,语气恢复了先前的平静:“很好,有你这句话,咱们才好往下谈。”
他看向李纲:“那就继续谈,你说这不是剪枝,是翻地,既然都动铲子了,总不能只剃几根草。既然法师也认了,那我就问一句,你们觉得,这事该怎么管,才能真刹得住?”
李纲眉头紧锁,沉吟片刻,终还是道:“要刹住,全靠陛下一纸诏书,只怕还是不够。”
慈济却在此时开口了,语气缓慢却不含糊:“若陛下真问法子,贫僧倒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
赵桓挑了挑眉:“讲。”
慈济略一躬身,字句不快:“想要治本,不能光靠庙内清规,必须由朝廷设一专司之职,明令管制佛、道两门——正名,立制,立人。否则旧例难除,新弊又起。”
“如今佛门庙观虽多,却无统一规矩;香火田契、僧侣任命、护院护法,全是自说自话。若要治,就不能让这摊水再各扫门前雪。”
他说着抬头:“贫僧之意,是请陛下设宗教总司或礼部别司,不拘名称,专门统筹天下佛、道、儒各大宗派,分级备案,登记在册,按地设寺,按寺定规。”
“儒可教民,释可安心,道可养身,各有其责,但皆需守法,皆归国管。庙观再开,须经审核;僧人再招,须报名籍;香火收入,须有明帐;田契征租,须报朝廷。”
他说着,略带歉意地笑了笑:“说得是官样文章了些,可真要解决问题,唯有如此。”
李纲听罢也不反驳,只是眉头皱着,缓缓点头:“这倒是个办法。设一司掌控天下庙观,宗教归类备案。不光能把现下这乱象收束住,日后也能防范蔓延。只是,这权一开,又要得罪不少人。”
赵桓却已经笑了。
“得罪人?这几年我上来,哪天不在得罪人?”他说着,往后一靠,笑得轻松,“但这个事,你说得好,法师也说得有理。”
他看向李纲,语气一转:“此事就交给你,回去之后,拟一道折子,明日早朝,我要众臣都听一听,看看谁愿跟我把这块地翻到底。”
“你草拟个章程,别光说要设个司,还得写清楚这司谁管、怎么管、怎么和户部、礼部、刑部打通,怎么与地方挂钩,怎么跟民户做对照——能成制的,咱们就定;成不了的,我拍板定。”
李纲拱手:“臣领旨。”
赵桓又看向慈济,语气温和下来几分:“你既愿开口,我也愿你帮到底。佛门讲普度众生,可普度不是管得宽,是得先管好自己。”
“日后你要再有规矩上的想法,便写出来给李相递一份,他会报上来。咱们不拦改良,但要拦滥权。”
慈济长身一礼,声音低却坚定:“贫僧谨记。”
赵桓起身,拂了拂衣袖,院外风声微动,竹影婆娑。他站在廊下,看着天色微沉,低声笑了一句:“若佛能清规,庙能正身,那江南……就还不是烂到底。”
从大报恩寺回宫的时候,天色已晚。
马车缓缓驶入宫门,赵桓靠在软垫上,一手支着额角,眼微闭,像在小憩,其实脑子里还在打转。
这一天看起来是给赵祯祈福,实则翻了几桩老账,僧兵、圈地、香火流金,全是缠在江南这摊水里的旧痼。
他一刀下去,看似顺了民心,可要真把庙门剃干净,后面是要动多少地方官、多少家族、多少惯会讲经说钱的佛子?
这事成不成,他心里其实没底。
马车停在南宸殿外时,内侍前来请安,他挥挥手:“歇了吧。”没要回宣德殿,转而朝吴诗雨所居的永宁宫走去。
这一晚,宫里没多热闹,婢女悄声打扫过庭前落叶,夜风穿过花廊,竹影斑驳。永宁宫内,灯火未熄,屋里温香一片。
吴诗雨正倚在卧塌边绣东西,旁边小案上摆着几个木刻小玩意儿,是给赵祯准备的摇铃。嬷嬷早将孩子哄睡了,殿中只剩她一个人慢针细线地落着。
听见脚步声,她抬头,瞧见赵桓进来,也不惊讶,笑着起身:“回来了?我想着你这一整日说话太多,怕你嗓子又哑。”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530/2392701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