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 397.第396章 天下大事在于农

397.第396章 天下大事在于农


第396章  天下大事在于农

    陆云逸的感觉没错,农政院的学术氛围尤为浓重。

    即便是他们一群人经过耕田,那些在地里忙碌的不知是老农还是吏员都不曾抬头,只是默默做着自己手中活计。

    偶尔能听到他们中传来激烈的争吵,

    “戳洞戳洞,已经三天了,土里的水太多,再不戳洞不发芽了。”

    一名看起来苍老无比,有五十多岁,但行动异常快速的老农手拿一根长长木棍,在一排有些湿润的土上来回戳着。

    每一次都十分深入,拔出来时会带着一些略显黑色的泥土。

    一旁两名三十余岁的吏员蹲在那里,满脸茫然,不停的挠头,小小的脑袋里充满了大大的不解。

    陆云逸经过他们时,还能听到那老者破口大骂。

    “你们这两个鳖孙,一把年纪都活到狗身上去了。

    老子说了多少遍,就是记不住。

    这些田让你们来打理,明天咱们就得被砍头。”

    “大人,我们真的会被砍头吗?”

    一旁站着的二十余岁年轻人听到此言,连忙蹲了下来,凑到近前问道,脸上写满了好奇与茫然。

    那老者听到此言也是愣住了,手中木棍深入凝土,迟迟没有拔出来,

    最后嘴角微微抽动,表情渐渐狰狞。

    “滚滚滚滚!”

    “像你这种傻蛋,就适合种地。”

    那年轻人听后没有动弹,反而若有所思,最后连连点头:

    “对对对,大人说得对。”

    听到此言,陆云逸没有忍住,扑哧一声笑出了声,

    果然人在无语的时候控制不住笑容。

    一旁同样面带笑意地宁正给他解释:

    “那老头是农政院试种田管理司的司正朱志行,

    在这里好些年了,故元的时候就在云南操持种地一事,

    眼前的这些试种田都是他来操持,谁都碰不得。

    而那些年轻人,是他的弟子。

    是从整个云南各县各乡找来的天赋异禀的年轻人。

    他们这些人啊,有些木讷。

    但种田很厉害,不要小瞧他们。”

    陆云逸脸色凝重起来,视线在他们身上停留,颇为赞同地点了点头:

    “宁大人,我在浦子口城工坊中,就见到了一些类似的工匠。

    他们同样木讷,而且脾气大。

    但不论是做事还是打造出来的军械,都是一等一的好,十分精良。”

    说到这,陆云逸笑了起来:

    “下官刚开始在京中钻研背包之时,好说歹说才说服了两名工匠,求他们帮我试制。”

    宁正听后大笑起来:

    “理当如此,咱们大明若是没有这些工匠与老农。

    就算有百万军也成不了事,没得吃,没得用啊。”

    走在最前方的西平侯沐英也笑了起来。

    不过他没有说话,而是在眼前这些田里来回打量,时不时地点点头。

    很快,一行人就来到了农政院的木屋前。

    一名五十多岁,身穿浅灰色长袍的老者匆匆跑了出来,

    步伐急促,脸上带着泥灰,手脚像是刚刚从泥地里拔出来,带着明显的颜色分界。

    他来到几人近前,躬身一拜:

    “拜见西平侯爷、宁大人。”

    不等二人回话,他又看向一旁的陆云逸,瞪大眼睛,凑近了一些:

    “你就是陆将军吧。”

    陆云逸露出了一丝茫然,点了点头。

    “太好了!!快来快来!!”

    那老者高兴地蹦了起来,双手一拍,能明显看到灰尘在空中弥漫,而后抓着陆云逸就往屋中走。

    尽管老者用力拖拽,

    但陆云逸依旧站在那里,纹丝不动,只是回头看向宁正与岳父。

    西平侯沐英上前一步,叹了口气:

    “老高啊,东西已经到手了,何必急于一时。”

    宁正给陆云逸介绍:

    “他叫高福生,农政院少卿,现在这里是他管事。

    至于正卿,前些日子火急火燎带人去麓川了,

    说是要看看麓川到底还有什么宝贝。”

    陆云逸这才面露恍然,看着眼前的老头,点了点头:

    “高大人。”

    高福生没有再拖拽,而是笑呵呵地看着陆云逸,上下打量,不停叫着好。

    “好哇好哇,年轻人就是好啊,比那些只知道打仗的糙汉强多了,

    与麓川打了这么多年,甘薯这东西居然没有被发现,真是糟蹋。

    麓川也是个没用的,守着金山来讨饭。”

    高福生絮絮叨叨,脸上笑容不减,一双沾满黄泥的手已经将陆云逸的甲胄上抹了一些泥污。

    “老高,行了行了,快带我们去看看甘薯吧。”

    对于此等讥讽,西平侯沐英毫不在意。

    显然,高福生也只是嘀咕嘀咕,大笑一声便领着众人进屋。

    大门敞开,进入其中,扑面而来的土腥气几乎要将众人淹没。

    陆云逸眼睛微微睁大,相比于外面的宽阔,房舍里面也是别有洞天,

    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木架子摆在屋内,如同书架般林立。

    唯一不同的是,架子上不是琳琅满目的书籍,

    而是一个个用扁平长盘安置的土壤,上面有一个个的嫩芽。

    在其周围,还有常亮的灯火,甚至.

    陆云逸还看到了类似于热水袋的加热装置,被安放在一个木框中,四周包裹了透明透气的丝绸!

    “大棚?”

    陆云逸有些震惊于农政院的本事,

    眼前这个充满科学气息的房舍,很难想象是在大明。

    不多时,高福生兴高采烈地带着一行人来到了最里面的一间小屋。

    四人进入后有些拥挤,但足够站立。

    这间小屋在墙壁四方摆满了柜子,上面有着一个又一个的瓦罐陶罐大花盆小花盆。

    陆云逸见到这一幕,明显一愣,这与他在船上发豆芽时的模样差不多。

    唯一不同的是,这些瓶瓶罐罐里面装的是土。

    进入这里,高福生的气质一变,不似先前那般浮夸,反而沉稳了许多,动作也变得小心翼翼。

    “这里是培育甘薯的地方,从缴获的甘薯中,农政院找到了将近两百颗尚能存活的种子,大多都在这里。

    这一个罐子,就是一个地方的土,两京一十三省以及北方草原的土都有,前些日子刚到,准备拿来种豆子的,现在种它了。

    值得高兴的是,甘薯的种子在这些土中,都有存活迹象,有些快有些慢。

    当然,这与水肥季节都有关联。

    其中表现最好的,是位于春秋两季的沙壤土中,看这两排。”

    高福生指了指位于南侧架子第一排、第三排,解释道:

    “从下到上,依次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高福生打开了适中的第三层盖子,露出了其内的瓶瓶罐罐。

    沐英与宁正连忙挤了过去,二人的身体格外高大,

    将陆云逸挤得没地方,只能踮着脚查看。

    好在能看到钻出土层的嫩叶。

    不知为何,陆云逸的心情突然间好了起来。

    “据我的推算,春薯在种植后四个月到五个月内收获,

    秋薯在种植后三个月到五个月左右收获,

    值得一提的是,以现在它们的长势推测”

    高福生面露激动,声音都有几分颤抖:

    “若是精心打理,摸清了它们的喜好,亩产两石应该不在话下。”

    沐英语宁正猛地屏住呼吸,脑袋又凑近了一些,眼睛圆瞪,死死盯着前方的小嫩芽。

    眼前之物虽小,一旦推广开来,足以石破天惊。

    宁正抿了抿嘴:“老高,前些日子不是说只有一石吗?”

    高福生翻了一个白眼,嘴角咧开:

    “那时候没想明白,浇了很多水,虽然也长起来了,但病恹恹的,

    现在好了,换了土,少浇水,长势喜人!!”

    说着,他看向陆云逸,笑了起来:

    “陆将军啊,你说的没错,眼前这甘薯,十分适合咱们云南的砂壤土,到时候漫天遍野都种上!

    若是懒得打理也无妨,就那么将种子一丢,

    能长多少是多少,反正咱们云南有的是地!!”

    沐英猛地直起腰,眼中的热烈已经无法掩盖。

    他此刻有太多的雄心壮志需要发泄。

    以往做一些事总要束手束脚,施展不开,

    但现在,甘薯给了他足够的底气,没有什么比能吃饱饭更重要的事。

    他看向高福生,声音沙哑,带着森然:

    “老高,这一次你可要管住嘴,可不能四处乱说,若是消息再泄漏,

    下一次来的,可就是锦衣卫了。”

    高福生脸色猛地凝重起来,脸上的褶皱也变得蜿蜒,他郑重地点了点头:

    “放心吧,这一次不会走漏消息,先前泄密的人已经被种在土里做人肥了。”

    默默站在一旁的陆云逸眼睛眯起,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甘薯的消息有过泄露?”

    沐英看了过来,轻轻点了点头:

    “前些日子你与景隆遭遇刺杀,就是一些人狗急跳墙。”

    陆云逸眉头刹那间紧皱,心中思绪发散,有些无法理解,甘薯与狗急跳墙有什么关系。

    一旁的宁正冷笑一声开口解释:

    “云南战事结束,正是清丈田亩,绘制鱼鳞图册的时候,

    以前我们还束手束脚,怕掀起动乱,造成饥荒。

    现在不怕了,轮到他们害怕了。”

    陆云逸瞳孔骤然收缩,心中笼罩的阴云像是被一道雷电劈开,随之涌上来的是明悟。

    原来如此!!

    他有些苦笑地摇了摇头,还是信息的不通畅导致了此等事情的发生,

    若他早知道两位大人要大动干戈,哪还用如此狼狈。

    高福生在一旁笑了笑,表情阴恻恻的:

    “占了好地不好好种,给咱们衙门的都是烂地。

    弄得我们整日都要钻研如何在烂地里结出好果子,真是脱了裤子放屁。”

    “侯爷,宁大人,这次可要收回一些好地,给农政院一些。

    我要试试,那些种子到底能种出多少粮食。”

    宁正点了点头:“放心吧,到时候调一个卫所来帮你,好好算算,这些年藏匿了多少粮食。”

    “嘿嘿.”

    一时间,阴恻恻的笑声在小屋内响了起来。

    看过了甘薯,高福生又带着沐英与宁正看了一些正在改良的新品种,陆云逸也在一旁陪伴。

    虽然有些听不懂,但见岳父与宁大人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陆云逸也知道进展非凡。

    时间一点点流逝,打仗种地的时间似乎过得格外快,很快就到了正午。

    一行人在农政院用饭。

    陆云逸发誓,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香的米。

    高福生解释后,他才有些恍然地点了点头。

    米没有什么特别的,仅仅是新米罢了。

    陆云逸这才知道,原来市面上流传的,以及坊间发卖的,都是已经放了一些年头的陈米。

    尤其是军中,吃的几乎都是存放最久的陈米,这一点连军中将领都不能例外。

    一桌四人,除了高福生,三人都是军伍中人,吃饭尤为快,还不等高福生一碗米饭下肚。

    三人就已经叮呤咣啷地吃了三大碗。

    高福生见状,忍不住提醒:

    “吃饭要细嚼慢咽,否则会活不长,

    尤其是你们这些军伍中人,平日里起早贪黑,更是要注意。

    看看老头子我,年近六十,还活蹦乱跳的。”

    对于此等敦促,沐英与宁正都不打算回答,若是能够细嚼慢咽,谁又不愿意呢。

    陆云逸笑了笑,将话题岔开,问道:

    “敢问高大人,若是种植一些作物,黄泥的品相是否会影响收成?”

    高福生眼睛眨了眨,面露古怪:

    “黄泥太黏,不透气,种子栽在黄泥里会涝死,谁会用它来种地?

    除非是在南方种水稻,用黄泥的话能够留住水,

    但这太麻烦了,还需要用间歇灌溉的方法来透气。”

    见陆云逸面露古怪,高福生解释道:

    “土在干的时候,水稻的根须可以透气,要不然就憋死了,

    等浇水的时候,黄泥能够锁住水,让水稻好好长。”

    陆云逸面露恍然,似懂非懂地点头。

    沐英眼神闪烁,看向陆云逸,问道:

    “是那个法子出岔子了?”

    他在昨日晚上已经见过了方子,并且听了上水制糖坊的掌柜禀告。

    陆云逸露出苦笑,轻轻点了点头:

    “是有一些问题,不过还请岳父放心,曹国公已经答应让他手下的工坊一同钻研此事,定要研究出个名堂。”

    一旁坐着的宁正满脸疑惑,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不过也没有发问。

    沐英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笑道:

    “有了甘薯已经足够,工坊的事不过是锦上添花,成是最好,若是不成也无妨。”

    “是,岳父大人。”

    陆云逸虽然嘴上这么说,但还是没有放弃,转而看向高福生,问道:

    “敢问高大人,黄泥中可有什么细分?”

    “细分?”

    “就是都叫黄泥,但品相与模样不同。”

    高福生一点就透,说了起来:

    “汉中地区有死黄泥,大多都被开垦成了水稻土。

    还有黄沙泥,主要在汉江南岸,那个地好,种什么活什么。

    更好的黄泥是黄河冲出来的淤泥,那个地更好,种上东西施了肥,就不用担心它死。”

    高福生不愧为农政院少卿,对于种地一事信手拈来,

    忽然,他想起了一事,继续说道:

    “在江西景德镇还有一种糯米土,那种土好像在福建也叫黄泥,不过大多用来制瓷器。”

    陆云逸的腰杆猛地挺直,眼中露出精光,急忙问道:

    “高大人,是不是景德镇高岭村附近的那些糯米土?”

    高福生点了点头:“对,在景德镇叫高岭土,前些年我去时,还见到他们在挖山,就是找土。”

    陆云逸眼中闪过精光,若是没有记错,

    高岭土拥有极强的稳定性,即便是经过高温,也能够保持不变形,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高岭土颗粒细小,细腻质地,能够填补坯体中的空隙,使坯体更加致密均匀,烧制出来的瓷器也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光滑度和质感。

    陆云逸想到的是,黄泥水的确能够完成对红糖中杂质的吸附,但无法完成彻底,是否与黄泥的细致有关?

    他已经打定主意,换上高岭土试一试。

    深吸了一口气,陆云逸看向高福生,神情凝重:

    “多谢高大人解惑。”

    高福生虽然不知发生了什么,但也笑着点了点头:

    “老头子我一辈子都在种地,就是想钻研出亩产过两石的粮食,本以为大限将至,此生无望。

    但现在,甘薯的出现,让老夫看到了完成心愿的可能。”

    说着,高福生缓缓站了起来,表情凝重,面容肃穆。

    而后在三人的诧异之下,用力躬身,朝着陆云逸行大礼参拜。

    陆云逸连忙站起身,面露惶恐。

    却听高福生声音沉重:

    “天下之难,多起于饥馁。

    民无食则乱,士无食则馁,商无食则困,工无食则废。

    仓廪虚,礼仪崩,百事哀。

    古之盛世,皆以足食为先,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今之世,亦当重农事,使民无饥寒之苦,则天下之难可缓,太平之象可兴也。”

    “高福生,在此代天下万民,谢过陆将军。”

    陆云逸连忙上前,搀扶起高福生,此等老朽虽然看起来不起眼。

    以朝廷对于农事的看重,说不得能上达天听。

    同样,陆云逸对于此等人,也尤为敬佩。

    能打好仗的人不少,但能种好地的人真不多。

    “高大人,快快起来。

    甘薯就在麓川,没有陆云逸也有马云逸,总会发现。”

    高福生不知何时,已经老泪纵横,连连摆手摇头:

    “早一年发现,就少饿死不少人啊,不知能救多少人的性命”

    “等到明年,甘薯种植成功,

    老夫亲自上疏于陛下,为陆将军请功”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511/1111073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